当前日期:

瓦岗军与隋末农民战争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9:24

   隋炀帝在位14年,采取了不少适应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举措,但由于他的统治过于残暴,致使隋朝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此背景下继位的隋炀帝具有宏图远略,他营建东都洛阳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修建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四处巡游起到了宣扬国威、加强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和南方新征服地区的联系的作用,客观上讲,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隋炀帝急于求成、滥用民力、连年征役,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丁男不够,就征妇女,农村的劳动力几乎被抽空了,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田地荒芜,百姓无法正常生活,这大大超出了人民的承受限度。许多人为了躲避赋役,被迫自残或逃亡,成为流民,乃至占山为王。
在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之前,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举起义旗,当时被征服役的许多人都去归附他。此后,各地反隋义军蜂拥而起。同年在山东、河北地区起义的有刘霸道、孙安祖、高士达等。大业九年(613年),山东、河北地区又出现了孟海公、孟让、郭方预、格谦、孙宣雅起义,同年,江南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刘元进、朱燮、杜伏威、韩相国、向海明等农民起义。短短两三年,全国已出现上百支农民起义的队伍,每支有数万人至十余万人,总人数达数百万。起义军在与隋朝官军作战的过程中,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大业十二年(616年)后,逐渐形成了三支规模较大的武装力量,分别是河南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这三支起义军中,又以瓦岗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最强,影响最大。
大业九年,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翟让带领一支起义军在瓦岗(今河南滑县南)举兵起事,号称瓦岗军。隋时,瓦岗紧邻黄河。因为黄河多次泛滥,这里沙丘起伏,草木丛生,芦苇遍地,人烟稀少,既便于隐藏,也便于出击。此外,瓦岗北与黄河的白马渡口临近,南与通济渠相望,进退方便,易于攻守,堪称军事战略要地。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为了自卫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岗筑了一个方圆20余公里的"土围子",故称瓦岗寨。
初时追随翟让到瓦岗起义的主要人物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勣,他们抢掠公私船只,聚徒至万余人,后来陆续投奔瓦岗军的主要人物有李密、王伯当、魏徵、秦琼、程咬金等。大业十二年李密的加盟,是瓦岗军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建议翟让与其他农民起义军联合,使瓦岗军力量更加壮大,他还劝说翟让不要满足于占山为王,偏安一隅,而应将斗争矛头指向腐朽的隋政权,争取夺取其东、西二京,建立新政权。瓦岗军在李密的指导下,所到之处旗开得胜,先是进攻荥阳(今河南荥阳),在大海寺战役中斩杀了威震东夏的隋朝名将张须陀,这次胜利沉重打击了隋政权。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攻取距洛阳百余里之遥的洛口仓,获得大量军粮,并开仓放粮,得到人民的拥护,争取了民心,贫苦百姓纷纷参加瓦岗军,队伍很快就壮大到数十万人。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派兵镇压,反遭重创,官军死伤过半,瓦岗军声威大震,成为中原农民起义军的中坚力量。四月,起义军进攻东都洛阳,先后攻破回洛仓和黎阳仓,一方面使东都粮食告急,另一方面开仓济贫,新加入瓦岗军的贫苦百姓达20余万,瓦岗军达到鼎盛时期,控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隋炀帝从江都派王世充驰援东京,被瓦岗军大败,几十万隋军仅剩几千人。此时,李密发布了讨伐炀帝的檄文,称他罪大恶极,即使砍光南山之竹也无法写完,穷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洗尽,明确提出了推翻隋王朝、建立新政权的号召。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此时,瓦岗军内部出现了巨大的裂痕,瓦岗军主要领导人翟让和李密为争夺领导权,矛盾激化,李密杀害了翟让及一些重要将领,削弱了瓦岗军的力量,人心涣散、不久瓦岗军为王世充所败,分崩瓦解,李密众叛亲离,遂入关降唐。
隋末农民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波及全国,起义军作战勇猛、指挥灵活,摧毁了隋军主力,沉重打击了隋王朝的封建统治、最终导致隋的灭亡。隋末农民起义给唐初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繁荣强盛的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历史功绩值得定。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起义军在后期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战略判断、战术指挥上都出现了许多失误,导致最终失败。其中瓦岗军的失败,更留给我们许多思考和经验教训。瓦岗军代表着贫苦百姓的呼声,它在与隋的苛政对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原为众多起义队伍中最强的一支,其中许多成员后来成为唐初名将或名臣,它原本有希望领导全国的农民阶级推翻隋政权,但在鼎盛时期,其内部却出现了分裂,致使人心离散、相互猜忌,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这反映了瓦岗军中存在着政治方向、思想路线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矛盾。李密出身于封建权贵家庭,他因参加杨玄感起义失败而投身瓦岗军,与广大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这种分裂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农民阶级只有提高自身能力、真正掌握领导权,才有可能取得起义的成功。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