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马事件"是怎么回事?
二王八司马事件"也叫永贞革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即顺宗。永贞是唐顺宗的年号,唐顺宗任用了王叔文、王伾等一批有志改革的大臣,但永贞改革很快遭到失败,王叔文、王伾先后死去,其他八名参与改革的重要人物先后被贬为外州司马,故称二王八司马事件"。顺宗自德宗即位被立为太子,在东宫的时间长达二十六年。他亲身经历了德宗朝的政治风云变幻,在泾原兵变后他随德宗出奔奉天,曾手执武器登城作战,保卫德宗的安全。他目睹了德宗自削藩失败后,对藩镇的态度由积极进取转向因循姑息,同时宠信宦官、猜忌功臣、信用小人,国家政治一步步变得黑暗腐朽。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领导者,面对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顺宗充满了忧患意识,他曾向德宗委婉进谏;对德宗身边的亲信宦官,他敬而远之,保持一种严肃的态度;在东宫中,他与属官探讨各种国计民生问题,欲匡危救弊。
当时,最得太子李诵信任的东宫官员是王叔文与王伾。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精通棋艺而被选为翰林待诏。王伾,杭州(今浙江杭州)人,因擅长书法而入选翰林待诏。德宗他们入侍东宫,本是希望太子能够多才多艺,但这两人却都喜好政治,常在侍读之余,与太子谈论政治,探讨前代盛衰治乱的经验教训,探求解决时弊的救世良策。尤其是王叔文,更成为太子的心腹。他曾告诫太子不可表现得过于关心政治,而应勤谨地侍奉皇上,请安问膳,以保全太子之位,防止小人谗言中伤,李诵听后深受启发,从此对王叔文非常倚重,将东宫事务都交给他处理。王叔文也积极建言献策,为太子勾画未来的施政蓝图,他常对太子品评朝中官员,称某人可入相,某人可为将等。他还将计划付诸实施,暗中结交一些希望施展政治抱负的文人士子,如韦执谊等人,以及其他英雄豪杰之士,如军队将领、藩镇官员等。
顺宗即位后,任命韦执谊为宰相,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他们就开始了实展政治抱负的永贞革新,向德宗统治后期的积弊开刀。当时柳宗元、刘禹锡、程异、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等人也积极地投身于改革浪潮,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颇有力量的政治团体,由于刘禹锡、柳宗元文名卓著,所以人们通常概括地称这一政治集团为二王刘柳''。
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矛头直接指向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具体如下:
一是改革吏治,以新风与新政相表里。革新派下令召回唐德宗贞元时期被长期弃用外贬的德才兼备的名臣陆贽、郑余庆、韩皋、阳城等人,可惜陆贽、阳城都已死于贬所;又罢免横征暴敛、为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京兆尹李实专事聚敛,克扣军饷,当革新派将其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刺史时,长安百姓欢呼相庆,知道他要出城,都怀揣瓦砾在大路上想要打他,李实改由小道出城才得以幸免。
二是争取民心。改革派下令严格执行两税法,不得再有苛捐杂税;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罢除常贡以外一切巧立名目的额外进贡,以减轻人民负担;又从宫中放出教坊女伎600人,宫女300人,使之家庭团聚,也表明顺宗即位后勤政戒奢的新帝新气象。
三是打击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将权力收归中央。当时除河朔藩镇外,一些内地的藩镇也积极扩充势力,与中央分权争利,如浙西观察使李锜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获利很多,至此罢之,以宰相杜佑为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使,将盐铁专卖权和水路转运的权力收回中央。又如剑南节度使韦皋雄踞一方,势力迅速膨胀,意欲求兼剑南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三镇节度使,却遭王叔文严词拒绝。四是打击宦官势力,这是永贞革新的重头戏。革新派先后裁减宫中闲杂人员,禁止祸国殃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等弊政,并策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革新派从减少宦官数量入手,以裁减宫中闲杂人员为名,停发内侍郭忠政等十九人的俸钱。
宫市出现于德宗朝,宦官以皇宫采买物品为名,在街市上设立白望"数百人,见到需要的物品不按其实际价值支付货款,而是或贱买,或强夺,致使商人、百姓见之色变。五坊小儿是指充任宫中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这五坊小使的宦官,他们常借执行公务的名义敲诈勒索百姓,如将捕鸟的网子张于百姓家门口、井口,或将蛇置于百姓家中令其饲养,民不堪其扰。这两项弊政被革除,深得百姓拥护,改善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宦官典神策兵在德宗时期成为定制,有了军权的宦官集团如虎添翼,权势迅速膨胀,为将权力收归朝廷,王叔文等谋划以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但此举遭到了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抵制,令神策诸将不得从命。当范希朝、韩泰到达任所奉天(今陕西乾县)时,诸将皆不来拜见统帅,面对这种局面,王叔文无可奈何,显然改革派与宦官阵营相比,力量还是比较弱小的。
王叔文等人进行的改革最初得到了朝野的普遍好评和广泛拥护,但改革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王叔文等人出身中下级官吏,政治根基较浅,他们依赖顺宗开展改革,但顺宗即位前就已中风,即位后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口不能言,难以持续对改革予以支持;再者,改革集团中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浮躁骄纵、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现象,逐渐将自己孤立起来,失去了大多数朝廷官员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改革触动了藩镇势力和宦官集团的利益,因此受到他们的联合抵制。永贞元年(805年),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迫使顺宗立长子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后又罢去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此时藩镇力量与宦官集团呼应,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纷纷上表请求让太子亲政,不久,顺宗让位于太子,宪宗登基。
宪宗即位后,王伾被贬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司户,次年被賜死。韦执谊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马,韩泰、韩晔分别为虔州(今江西赣州)、饶州(今江西鄱阳)司马,柳宗元、刘禹锡、程异分别为永州(今湖南永州)、朗州(今湖南常德)、郴州(今湖南郴州)司马,陈谏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马,凌准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司马,时称"八司马''。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这是一场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运动,但由于先天不足,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