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忠与长安城的命运有什么联系?
长安建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周秦,但具体城址屡有变更,唐代长安城乃是在继承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形成的。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任命宇文恺开始建筑大兴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外郭城修筑完毕,改名长安城。在这70多年中,先后六次大规模征发民工服役,可以说长安城是隋唐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长安城存在了三百余年,城内宫殿富丽堂皇,园囿景色秀美,街巷平坦宽阔,里坊布局整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文化最发达的城市,同时期能与唐长安相提并论的只有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唐与大齐政权争夺长安城,唐军从四面围攻长安,放火焚烧诸城门。中和三年,黄巢败退离开长安,唐军入城暴掠。《新唐书》记载:自禄山陷长安,宫阙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弄庐舍;朱泚乱定百余年,治缮神丽如开元时。至巢败,方镇兵互入虏掠,火大内,惟含元殿独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内、南内及光启宫而已。"以致出现了荆棘满城、狐兔纵横的凄凉景象。
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宦官田令孜勾结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沙陀首领李克用战于同州之南沙苑,朱玫等大败,李克用进逼长安。田令孜挟持僖宗出奔凤翔,乱兵人入长安,焚掠坊市与宫城,《旧唐书》记载此事说: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贼平之后,令京兆尹王徽经年补葺,仅复安堵。至是乱兵复焚,宫阙萧条,鞠为茂草矣。"光启二年,邠宁军内乱,军将王行瑜杀朱玫及其党徒数百人,诸军大乱,焚掠京城。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右神策军将李继鹏欲劫持皇帝到凤翔,纵火焚烧宫门,烟雾遮天蔽日,京城大乱,诸军互相剽掠。昭宗出幸南山麓莎城、石门等处十余日。李克用进兵关中,表请车驾还京,时宫室焚毁,来不及修葺,昭宗寓居尚书省。乾宁三年,李茂贞兵逼长安,昭宗出奔渭北富平,被韩建奉迎至华州。李茂贞入长安,焚烧宫阙,大掠坊市而去,自僖宗中和以来修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不仅长安皇宫废为丘墟,连街市坊里也全成灰烬。
天复元年(901年),宦官韩作诲等劫持昭宗出幸凤翔,并火烧宫城,诸军大掠城中。而朱全忠的出现,更给了长安城致命一击,最终导致这座古都的败落。
朱全忠(852年一912年),原名朱温,全忠是唐僖宗给他的赐名,他称帝后改名朱晃,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兄弟三人中排行最小,又称朱三。他早年丧父,家境贫苦,被孤母寄养于外。成年后,不愿从事辛苦谋生之业,而以英雄勇毅自居。僖宗乾符中,他与次兄一起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而得到重用。起义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朱温被任命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负责长安城东北方向的军事防务。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屯兵数万,与各藩镇联兵欲攻长安,而同州与之相邻,朱温屡为王重荣所败,向黄巢求救却无回音,加之当时黄巢被诸藩镇兵围攻于长安,形势困窘,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朱温遂决定向王重荣投降。僖宗接到王重荣的奏报大喜,授朱温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中和三年,僖宗又授朱温为宣武军节度使,依前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黄巢军撤离长安后,朱全忠至汴州(今河南开封)就任宣武军节度使,从此成为一方诸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同时,积极扩军拓地,与其他强藩展开争斗,开始了由唐朝降将到唐王朝毁灭者的转变。
至唐昭宗天复元年,朱全忠所占据的地盘已扩展到西自蒲州(今山西永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东至大海,南距淮水,北到黄河的广阔范围,甚至连长期割据不臣的河朔藩镇也都听从他的号令。实力雄厚的朱全忠乃西入潼关,欲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迎唐朝皇帝至河南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号令天下,其中包藏了取唐而代之的野心。
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长安居民也被驱赶着向河南迁徙,人们扶老携幼,东行的队伍绵延了数月之久,满路皆是痛哭流涕、不忍离开故土的士民。朱全忠下令拆毁长安皇家宫室、政府官衙及民间庐舍,取其木材投入渭水、黄河,顺流而下,准备在洛阳大兴土木,长安从此不复有京都的繁华景象,而是荒废为丘墟,关中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同时,朱全忠部将温韬大肆盗掘关中唐帝王陵墓,窃取金银珠宝,其行为更是令人发指。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