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三节 新安江流域

一、灌溉工程
新安江在安徽省皖南山区属上游河段,河流两岸农田主要依靠建塘筑堨蓄水引水灌溉。东晋咸和二年(327年),鲍氏族人在歙县首先修筑鲍南;公元527年新安内史吕文达又在歙县修吕堨;公元529年黟县开凿魏渠(今黟县横沟)。这些塘堨是皖南山区最古老的灌溉工程。至建国前夕,新安江流域塘堨有2.52万处,可灌溉水田18.5万亩。
建国后,1970年建成黟县东方红水库(今奇水库),库容2050万立方米,可灌4.5万亩;1976年建成歙县丰乐水库,库容8400万立方米,可灌11万亩,这两个水库是新安江流域建成的最早,最大的水库,此外还建成中小型水库355座,总库容2.23亿立方米。新建、修缮山塘4.25万处,蓄水量1.41亿立方米,可灌溉37.25万亩,新建大小坝1.74万处,引水灌溉16.23万亩;机灌、电灌10.77万亩。至1990年新安江流域78.75万亩农田经蓄水、提水、引水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
二、水电建设
新安江流域内的河流水量充沛、落差大,全流域水力理论蕴藏量为76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25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歙县、休宁、祁门和黟县,被列为全省开发小水电重点县。至1987年,全流域共建小水电站452座,装机675台,容量3.3万千瓦,年发电量6400万度,使84.34%的农户用上了电。
三、水土保持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乱开滥挖影响,新安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1950年的1733平方公里扩大到1986年3222平方公里。尤其是歙县南乡地区最为严重,80%的山场遭到破坏。新安江每年有4000万吨泥沙淤积,造成河道淤塞,抬高河床,通航里程大为缩短;山地贫瘠,滑坡坍方、地裂、泥石流时有发生。从1986年起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重视,1983年在歙县华源河、太平溪、绩溪县登源河,旌德大汐河、石台丁香河、休宁县的休宁河等地首先进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封山育林1230多万亩,植树造林693万亩,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上一篇:第三节 现代地貌的形成
下一篇:第一节 构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