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一节 红壤

一、红壤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红壤在分类系统中隶属于铁铝土纲的湿热铁铝土亚纲,是安徽省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地带性土壤,面积为2548.2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6.1%。
红壤所处地形多属低山、丘陵和岗地,在中山区红壤作为垂直建谱土壤类型,以基带土壤分布在黄壤或黄棕壤之下,成土母质复杂多样,其中以花岗岩、千枚岩、页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最为广泛,其次为千枚状粉砂岩、安山岩、板岩、砂页岩、石英岩等风化物。
在气候上,安徽省红壤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区,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的特点,年均气温为14.5~ 16.6℃,〉10℃的积温为4800~5200℃,年均地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为1200~1700毫米,冬季温凉干旱,夏季炎热潮湿。
红壤地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部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丛,常见常绿阔叶树种有:青冈栎、苦槠、甜槠、樟树、栲树、红楠、木荷等;落叶阔叶树有:栓皮栎、枫香、白栎、麻栎、青钱柳、花香等;针叶树种有:马尾松、杉等;灌木树有马银花、乌饭树、映山红、短柄枹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等为主,部分为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常见常绿阔叶林种有:青冈栎、苦槠、甜槠、樟树。
二、红壤的形成特点
〔脱硅富铝化作用〕
脱硅富铝化是红壤发育过程中普遍的地球化学过程,其表现特点是:在高温多雨地区,土体中硅酸盐矿物分解强烈,硅和盐基遭到淋失,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安徽省皖南花岗岩上发育的红壤,硅的迁移量为52~62%,钙为75~90%,钾为62~68%,钠为77~90%,以上这些物质遭到强烈的淋失,相反,铁、铝、钛有明显的积聚,铁的富集量为6.2%,铝的富集量为16~ 18%,钛为3~ 4%,粘土矿物组成中以高岭石为主,伴有伊利石、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的硅铝率为2.2~ 2.8,硅铝铁率在1.7~2.3之间。
不同母质上发育的红壤,脱硅富铝化程度有一定差异,广泛分布的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土壤,盐基淋洗作用相对较弱,粘粒的硅铝率稍高,粘土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伴有蒙脱石,且含有相当数量的钾长石、钠长石、角闪石等原生矿物,土壤富铝化作用不如花岗岩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
〔生物富集作用〕
安徽省皖南和皖西南山地丘陵区,水热条件良好,植物生长旺盛,有利于土壤物质的生物循环和养分积累,生长良好的混交林下,年凋落物量可达400公斤/亩,灌丛林300公斤/亩,安徽省红壤分布区桑林覆盖面积约占35%,草灌面积约占25%,地表植物每年可为土壤提供547758万公斤有机质,54785.77万公斤的灰分物质。
土壤中有机质积聚量视具体生境条件而异,良好植被下红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73±2.09%,丘陵草灌植被下为1.87±0.87%,红壤旱地和园地则低得很多,良好自然植被下红壤C/N比值大于12,红壤园地和旱地C/N比值小于11.5。
〔熟化作用〕
经人为耕垦后的土壤,发生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形态特征和土壤属性上,经耕作后,红壤的有机质层变为耕作层和压实层,在不合理的耕作和侵蚀条件下,耕作层会越来越薄,在合理的耕种和培肥熟化过程中,可导致粘粒机械淋溶,使心土层粘粒含量增高,并形成深厚的耕作层和发育良好的压实层,同时,长期耕作施肥过程中的复盐基作用,使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土壤,PH值由原来小于5.0,提高到5.0~ 6.5,盐基饱和度由小于30%,上升到60%以上,交换性酸相应有所降低,从6~9毫克当量降至2~3.5毫克当量/百克土。
三、红壤的类型及特性
安徽省红壤按照发育程度的差异和它的过渡阶段,可分为黄红壤、棕红壤及红壤性土3个亚类。
〔黄红壤〕
广泛分布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区,是红壤向黄壤或向黄棕壤过渡的土壤,面积为1767.1万亩,占安徽省红壤面积的69.35%。
成土母质主要有花岗岩、千枚岩、石英岩、板岩、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
黄红壤土体厚度一般为40~80厘米,剖面分异明显,腐殖质层多呈暗棕色,粒状或核状结构;淀积层呈黄红色或黄橙色,块状结构,结构体表面常有粘粒胶膜和铁锰胶膜,土壤质地母岩性质影响很大,以壤粘土和粘壤土为主,淀积层有明显粘粒积聚、粘粒部分硅铝率为2.1~2.6,硅铝铁率为1.7~2.2,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
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为4.2~5.3,阳离子交换量为8~10毫克当量/百克土,盐基饱和度小于30%,交换性酸为6~10毫克当量/百克土,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5~4.0%,全氮为0.12%~0.20%,速效磷为3.5~7.0PPM,速效钾为110~123PPM。
〔棕红壤〕
主要分布在皖南中北部和大别山的南麓,面积为293.7万亩,占安徽省红壤面积的11.5%,棕红壤所在地,地形多为低丘岗地,海拔低于100米,相对高差为30~50米,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自然植被以草灌及人工松杉为主,阔叶林较少。
棕红壤土体厚为40~100厘米不等,土质棕红色或红棕色,剖面分异清楚,中部常有铁锰焦斑层、结核聚积层,底部有网络层,土壤质地较重,以壤粘土和粘土为主,粘粒部分硅铝率为2.70~3.10,硅铝铁率为2.15~2.45,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
土壤呈酸性到微酸性反应,PH值为4.5~5.9,盐基饱和度小于50%,阳离子交换量为6~ 12毫克当量/百克土,交换性盐基为2.5~ 7.5毫克当量/百克土,交换酸含量为2.5~7.5毫克当量/百克土,表土有机质含量为1.6~1.9%,全氮小于0.1%,速效磷为4~7PPM,速效钾为80~110PPM。
〔红壤性土〕
红壤性土系弱度发育的红壤,面积有487.3万亩,占安徽省红壤土类面积的19.12%。与黄红壤和棕红壤呈插花状分布,所处地形比黄红壤和棕红壤坡度陡。成土母质类型甚多,在山丘地区以花岗岩、千枚岩、石英岩等残、坡积物为主,在岗地多为第四纪红色粘土,自然植被长势较差,覆盖度小,地表多受到严重侵蚀。红壤性土有效土体浅薄,剖面发育不良,无明显淀积层形成,土壤质地因母质而异,岩性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以砂壤土和粘壤土为多,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土壤以壤粘土为主。
土壤PH值为4.2~5.5,盐基饱和度小于50%,阳离子交换量为7~14毫克当量/百克土,表土有机质含量为1.5~4.0%,全氮为0.10~0.20%,速效磷为3~5PPM,速效钾为80~120PPM。
四、红壤的利用改良
安徽省红壤地区,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多种亚热带林木和作物生长,当前,山地、林地覆盖率在30~ 50%,丘陵覆盖率在2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林地中以次生林、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次生林和人工用材林,普遍林龄小,林相不整齐,生产效率较低,茶园、果园和旱作地大多存在管理不善、产量较低的问题,由于森林破坏和不合理的耕作,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90年代,在开发和利用红壤资源中,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木、草灌,改造现有的旱地和园地,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林木。马尾松耐干旱和贫瘠,对土壤要求不高,是90年代酸性红壤上广泛栽培的先锋树种,为加强其对土壤的改良利用,应逐步改造和更新,使之与杉、栎等构成混交林。杉、竹是红壤地区主要用材树种,在阴坡或谷地,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黄红壤上,已有广泛栽培,在红壤丘陵适宜种植油茶,90年代已有油茶面积4万亩,产量每亩3~5公斤,尚有很大增产潜力,皖南红壤山丘区是全国3大产茶基地之一,高质茶产于云雾山区,丘陵岗地产茶量较高,但存在质量较低,以及土壤遭到流失和肥力降低的问题,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水土保持,不断培肥土壤,提高生产力水平。
上一篇:导言
下一篇:第二节 黄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