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二节 黄壤

一、黄壤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黄壤在土壤分类系统中隶属于铁铝土纲的温暖铁铝土亚纲,是安徽省中亚热带山地垂直带重要建谱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皖南中部、南部的西天目山、黄山、牯牛降、五龙山等中山山地海拔700~1100米处,在黄山市各县(区)及宣城地区的宁国、旌德、绩溪等县的中山地带也有分布,总面积167.4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8%。
黄壤分布地带的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量丰沛,且云雾多,湿度大,干湿季不明显,自然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部分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及灌丛,成土母质有花岗岩、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等多种风化物。
二、黄壤的形成特点
〔脱硅富铝化作用〕
脱硅富铝化是黄壤形成的一个主要过程,硅和盐基均有不同程度淋失,而铁、铝、钛氧化物均有所富集,硅的迁移量为35~47%,钾为50~ 67%,钙为65~ 90%,钠为80%以上,而铁的富集系数为3.0~4.4,铝为1.35~1.60,钛为5.2~6.7,粘粒部分的硅铝率为1.7~2.3,硅铝铁率为1.5~2.0。
〔生物富集作用〕
黄壤所在地植被保存较好,有机质累积作用较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达6.09%,全氮为0.276%,C/N比值为14.36。
〔黄化过程〕
黄化是黄壤的重要成土过程,在水热状况较稳定,大气相对湿度较高,土体经常保持在湿润状况下,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大部分与水分子结合成含水氧化铁,因而使土壤呈现黄色。
三、黄壤的类型与特性
〔黄壤〕
黄壤亚类共有面积123.0万亩,占安徽省黄壤土类面积约73.5%,该土类一般土体厚为50~70厘米,土壤剖面分异明显,腐殖质层多呈暗灰棕色或棕褐色,粒状或团粒状结构;淀积层呈鲜艳黄色或腊黄色,块状结构。土壤质地以壤粘土和粘壤土为主,淀积层有明显的粘粒积聚。
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为4.2~4.5,盐基饱和度为15~30%,交换性酸为5~10毫克当量/百克土,阳离子交换量为10~ 15毫克当量/百克土,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5.5~7.0%,全氮含量为0.25~ 0.30%,速效钾为100~150PPM,速效磷贫乏,低于5.0PPM。
〔黄壤性土〕
黄壤性土是弱度发育的黄壤,共有面积44.3万亩,占安徽省黄壤土类面积的26.5%。与黄壤亚类呈镶嵌分布,但坡度大于25°,地表受侵蚀较严重。土体浅薄,大部分不超过30厘米,砾质性强,剖面分异不明显,淀积层发育不良。土壤质地以砂壤土和粘壤土为主。
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为4.4~5.5,盐基交换量为2.5~ 6.0毫克当量/百克土,盐基饱和度小于45%,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5.0~7.0%,全氮含量为0.20~0.30%,速效钾为100~180PPM,速效磷3~7PPM。
四、黄壤的利用状况
黄壤地区多云雾,空气和土壤湿度均较高,土壤呈酸性,适宜于茶树生长,且茶叶品种优良,是“太平猴魁”、“金山时雨”、“黄山毛峰”、“云雾茶”等名茶基地,皖南黄壤地区又是盛产黄山松、杉木、毛竹等优质木材的基地,目前,应加强对杉、竹、栎的人工栽植,以及对次生马尾松、杉、黄山松和现存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的培育管理和改造更新工作,山地下部开阔向阳地段,油桐、油茶等经济林栽植也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第一节 红壤
下一篇:第三节 黄棕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