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十二节 砂姜黑土

一、砂姜黑土的分布及形成条件
砂姜黑土属半水成土纲暗半水成土亚纲,是安徽省主要耕作的旱地土壤。面积为2470.9万亩,占全省旱地面积的43.24%。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中南部及淮河以南的平原洼地,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淮北、淮南及合肥市所辖长丰县、滁县地区的定远和凤阳县、六安地区的寿县和霍邱等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其中以宿县、濉溪、灵璧、固镇、五河、怀远、凤台、阜阳、利辛、太和、蒙城、涡阳、阜南及颍上等县面积较大。
砂姜黑土所在地多为河间平原和平原洼地,成土母质为晚更新世黄土经搬运后的沉积物质(亦称黄土性古河道沉积物),含有较多碳酸钙。地下水埋藏深1~2米,雨季上升到1.0米以内,有时接近地表,甚至有短期地表积水。地下水质良好,可作灌溉或饮用之水,矿化度低于1.0克/升。为HCO-3—Cl-—Ca2+—M g2+和HCO-3—CL-—M g2+—Ca2+型。部分碟形洼地中心矿化度稍高,可达1.5克/升,而且有HCO 3-—CL—Na+—M g2+和HCO-3—CL 2-4—Na+—M g2+型不良水质存在。在历史上砂姜黑土分布地区,呈现大片湖沼草甸景观,喜湿性植物生长茂盛,经人类长期垦殖,原有自然植被已不复存在,并经筑堤防洪和开沟排水、深耕施肥等耕作活动,土壤向着旱耕熟化方向发展。
二、砂姜黑土的形成特点
〔草甸潜育作用〕
砂姜黑土发育早期,地面多为湖沼草甸景观,繁茂的喜湿性植物提供的大量有机残体,在嫌气性条件下进行腐烂分解和有机质累积,腐殖质胶体使表土染成黑色,在干旱季节,则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遭到分解消耗。如此长期的干湿季节转换,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使土壤剖面上呈现灰黑色,从而形成有机质含量不很高的“腐泥状黑土层”。
〔脱潜作用〕
砂姜黑土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淋溶淀积作用,生物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土壤水作用后,促进了土壤上层碳酸钙的溶解和淋溶作用,从而增大了地下水中重碳酸钙的浓度。平原洼地地下水流动不畅,从至干旱季节,蒸发旺盛,重碳酸钙转变成碳酸钙而在土壤底部积聚淀积。经过长期的淋溶淀积过程,形成具有一层层呈同心园状层次的碳酸钙结核——砂姜,一般在土壤深度50厘米以下形成砂姜层。
〔早耕熟化作用〕
二、三千年以前,安徽省砂姜黑土区已有农业活动,长期的旱地耕作,使草甸潜育的潜育程度和潜育层部位降低。同时在好气性细菌分解加强的情况下,草甸过程中形成的“腐泥状黑土”颜色逐渐变浅,并分化为耕作层、犁底层和埋藏黑土层3个层次。有的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但土壤养分有效性有所提高,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碱化过程和复石灰过程〕
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砂姜黑土还有附加的碱化过程和复石灰过程。碱化过程见于河间平原的碟形洼地,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常在1.0米以内,雨季时接近地表,冬春较短时间内下降至1.3米左右。由于盐分的不断渗入、汇集和浓缩,地下水矿化度达到0.8~1.5克/升,地下水中有苏打和小苏打存在,易导致土壤碱化。砂姜黑土的复石灰过程,一般见于砂姜黑土的石灰残丘附近和邻近黄泛区,由于受到石灰残丘的石灰水或带有黄泛物质的土杂肥的影响,使原本已没有石灰反应的土体,在耕作层内又恢复了中、弱度石灰反应。
三、砂姜黑土的类型及特性
〔砂姜黑土亚类〕
砂姜黑土亚类占砂姜黑土土类面积的99.60%,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旱作土壤,为小麦、大豆、玉米、山芋及杂粮生产的重要基地。本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的26.5%,然而产量较低,提高该土壤的生产力,对发展安徽省农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砂姜黑土亚类分布范围广,遍及整个砂姜黑土类地区,各地段因地形高低,土壤内外排水条件、垦殖时间长短、粘粒漂洗程度和新物质覆盖等因素不同,土壤性状差异很大,有黑姜土、黄姜土和白姜土(青白土)、覆淤黑姜土。黄姜土和白姜土,成土母质均为晚更新世黄土经过再搬运的物质,三者中黑姜土面积有690.6万亩,其所在地地势最低,排水条件最差,黑土层最厚,土色最深,有机质含量最高,质地最重,阳离子代换量较高,保肥和供肥性能较好,耕作时间较短。黄姜土有825.2万亩,白姜土有388.7万亩,两者所在地地势依次升高,排水条件依次较好,黑土层厚度变薄,土色渐由黄灰色转变为白灰色,有机质含量渐由1.0%降至0.8%,土壤质地由粘壤土渐变为壤粘土,阳离子代换量渐降至20毫克当量/百克土。保肥和供肥性能呈依次降低趋势。覆淤黑姜土和覆泥黑姜土是砂姜黑土上有异源物质的土壤,异源物质厚度小于58厘米。覆淤黑姜土有528.7万亩,其覆盖物为黄泛沉积物,耕层有机质含量1.3%,全氮0.087%,全磷0.06%,速效磷6PPM,全钾1.92%,速效钾181PPM,在砂姜黑土中属产量较高的土壤。覆泥黑姜土有26.3万亩,其覆盖物为石灰壳残丘处黄土阶地冲刷物和石灰岩风化物,耕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5%,全氮0.104%,全钾和速效钾分别为1.79%和141PPM,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较低,分别为0.051%和2PPM。
〔碱化砂姜黑土〕
碱化砂姜黑土亚类是砂姜黑土形成过程中,附加有碱化过程而形成具有碱化层特征的土壤。碱化层呈浅白色,当地农民称“白碱土”。碱化砂姜黑土面积有11.5万亩,占砂姜黑土土类面积的0.42%。主要分布于颍河以东砂姜黑土区的碟形洼地,以蒙城、涡阳、利辛、宿县等地南部较多。另外阜阳、怀远、固镇、灵璧、五河等县也有小面积分布,多呈斑块状星散分布。每一碱斑面积只有数亩或几十亩,有的碱斑断续相连,与砂姜黑土中的其它土壤构成复区。碱化砂姜黑土多处洼地中心部位,为地下水汇集之地,地下水常年埋深在1.0~ 1.5米处,矿化度为0.8~1.5克/升,水质为HCO-3—CO 2-3—Na+—M g2+型,含有苏打和小苏打。在碱荒地上的自然植被,只有稀疏零星的扒根草、小芦苇、碱篙、碱灰菜和白茅等。
碱化砂姜黑土在剖面上极明显的特点是有一碱化表土层。该层厚10~20厘米,与其下部黑土层界线清楚,土体松软,多海绵状孔隙,呈灰白色,质地为粉砂壤土至粘壤土,碱性很强,PH值在9.0以上,碱化度在25%以上,阳离子交换量为5~ 10毫克当量/百克土,有机质含量小于1.0%,速效磷为2~5PPM。雨后碱化层易表层淀板结壳,形成白色碱结皮或片状构造,对作物幼苗危害甚大,目前重碱化黑姜土仍属荒芜之地,当地群众称“死碱地”,占碱化砂姜黑土总面积的90%,在熟制上多为小麦——山芋——冬闲——棉花,两年三熟。作物出苗难,出土的幼苗也易受碱害致死。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小麦亩产80~100公斤,山芋500公斤左右。
四、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
砂姜黑土所在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水位较高,汛期埋深在1米以内,易受涝渍之害。土壤本身土质较重,粘土矿物以膨胀性较大的蒙脱石为主,土壤通透性差,蓄水量小,砂姜黑土除易受涝渍,还多旱害。
砂姜黑土结构不良,土壤水整体运动性强,蒸发量大,在干旱时土体收缩产生的裂隙,更加强了蒸发作用,耕作层下毛管性能微弱,导水性差,水分运动缓慢且上升高度较小,遇久晴不雨天气,提早和加重了作物的旱情。
砂姜黑土形成过程中,干湿季定期转换,氧化还原交替进行,有机质分解较快,有机质含量不高,氮、磷、钾含量也较低,再加历史上多灾的原因,耕作较为粗放,大多是广种薄收,致使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更趋贫瘠。砂姜黑土质地粘重,土壤保墒和种籽出苗均为不利。砂姜层出现部位较高的土壤,对耕作和作物生长均有不良影响。
砂姜黑土为安徽省低产土壤,既有自然条件限制,致使多灾害,也有土壤本身的不良因素,并有人类不合理耕作的影响。为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和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改良措施。
防涝防渍,必须继续提高淮河干流通及其支流河道防洪标准,并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小沟的田间水利配套工程,以提高面上的防涝能力。对排水确有困难的洼地,可改变农业结构,改种水稻、高梁、红麻等喜水或耐旱作物。
砂姜黑土层降水一般能满足作物需要,但由于降水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和土壤本身抗旱性能较差,易出现旱象。为此,需进行小定额的补充性灌溉,对小麦进行冬灌和春灌,可增产20%。砂姜黑土区的复种指数已由原来的150%提高到170~180%,而绿肥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施用量越来越小,土壤养分入不敷出,使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土壤物理性状变坏。培肥砂姜黑土的有效办法,应从无机促有机,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入手,通过合理施用氮、磷化肥,提高作物产量,加强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结合施用,使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同步提高,形成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同时发展田间绿肥作物和多年生绿肥,以增加绿肥来源,对于轮作套种豆科作物等传统生物措施,仍然不能忽视。
上一篇:第十一节 潮土
下一篇:第十三节 水稻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