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二节 土壤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统计资料,安徽省现有耕地664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31.88%,与1949年相比,减少了996.9万亩,1955年以后,除个别年份,耕地都是逐年减少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农业基本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另一方面,由于追求粮食高指标,部分耕地成了“帮忙田”。这是耕地面积不高的重要原因。
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平原地区到了开垦极限,山丘地区土地的垦殖指数虽较低,但未开垦的土地都为大于25度以上的坡地或荒地,水利条件差,发展种植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今后难以改变,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二、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安徽省有山地丘陵8.44万平方公里。建国以来,由于植被破坏,利用不当,土壤侵蚀现象已越来越严重。
70年代初,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20631平方公里,到1987年,土壤侵蚀面积已增至33599.75平方公里,较70年代增长62.9%,而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省土壤侵蚀面积达38662平方公里,较70年代增长87.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8040平方公里,中度侵蚀7178平方公里,强度侵蚀12789平方公里,极强度侵蚀面积425平方公里受侵蚀地区,以皖西大别山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9520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65.6%,土壤年流失总量为2726.5万吨,年侵蚀模数为2864吨/平方公里。
土壤侵蚀的后果造成土层变薄和逐渐砂化。全省受侵蚀的非耕作土壤约有74%的面积已属薄层土,同时有不同程度的砂化。土层变薄和土质砂化又导致土壤结构恶化,对土壤保肥、供肥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土壤侵蚀还直接造成大量土壤养分流失,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有机质和氮、磷、钾,估算约有26万吨和50万吨。
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壤质量变坏,势必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区域性气候失调,水旱灾害频率增高,灾情加剧。由于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近几十年来灾害周期明显缩短。
三、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三废”剧增,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加之管理不善,进入土壤有害物质逐年增多,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危害植物正常发育的程度,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农药用量不断增加,每亩耕地每年使用的药量,平均已达0.79公斤。城市废污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多,1986年全省城市排放的废污水已达12.2亿吨,与全省河川径流之比达到1∶50。全省33条主要河流中29条已被不同程度污染,灌溉水质逐渐恶化,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尤其是“六六六”的残留面积之大和量之大,已十分严重,使多种农产品的“六六六”的残留量超标,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已高达数亿元之多。
上一篇: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特点
下一篇:第三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改良保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