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各级各类教育

第六节 高等教育

发展概况
建国以前,合肥未曾兴办高等教育。民国34年省立安徽学院虽由立煌县迁至合肥监河集办学,但为权宜之计,并非在合肥定点办校。民国36年10月,该院迁往芜湖。
1952年10月,在怀远县的东南医学院迁来合肥,更名为安徽医学院,在校学生677人,其中本科生560名,专科生117名。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讲师17人,助教55人。1954年夏,芜湖农学院迁来合肥,定名为安徽农学院。1955年4月,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1956年暑期由淮南迁来合肥;1958年9月改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57年,合肥地区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5026人(全部为本科生)。
1958~1960年,合肥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按文、理两科分别建院。其文科4个系于当年及第二年分2批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年,安徽大学、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成立。1959年,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3月由芜湖迁来合肥)扩建为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改名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始建于1957年2月)改建为安徽教育学院,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并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开课;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安徽机械学院,1961年改名为安徽工学院。
1958~1960年,合肥新成立的、或由外地迁来的、或由原中等专业等校改制的高等学校还有:安徽交通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纺织工业学院、安徽财贸学院、安徽农业专科学校、安徽水产专科学校、安徽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安徽体育专科学校和安徽艺术专科学校等。1960年,合肥普通高等学校增至19所。
为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1962年起,合肥的部分高等学校或撤或并,或恢复为轮训在职干部性质,或恢复为中等专业学校,并有安徽水利电力学院由怀远县迁来合肥。1963年,合肥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
1963学年初合肥普通高等学校概况表

1952~1965年合肥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37272人,其中本科33235人,专科4037人;毕业23969人,其中本科19893人,专科407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合肥普通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学院下迁宿县、凤阳、滁县农村;安徽中医学院先是下迁徽州地区,后又并进安徽医学院;合肥师范学院下迁长丰县后不久,又迁往芜湖与皖南大学合并为安徽师范大学。至此,合肥“文化大革命”前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只剩下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学院等3所。
1970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北京迁来合肥办学,增添了合肥高等教育事业的力量。同年,招生工作恢复(1966年停顿),合肥3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国科技大学于1972年恢复招生)共招收工农兵学员2233人。
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在合肥恢复。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创少年班。同年4月,安徽工学院恢复;10月,安徽农学院迁回合肥办学;同时合肥师范学校改为合肥师范专科学校。至此,合肥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共12382人,其中本科12064人,专科318人。在恢复高等学校的同时,各校都逐渐加强了领导,适当扩大了规模,增添了新的学科和专业。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0年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为合肥师范学校。1985年12月,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1985年底,合肥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基本上形成了系科比较完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
专业设置
高等学校设置专业,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是从1952年开始的。1952年,安徽医学院设医学系、医学专业。
安徽农学院1954年迁来合肥时,设置农学系、林学系、蚕桑专修科、茶叶专修科;1956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影响下,发展为5个系、6个专业;1959~1960年又激增至9个系、16个专业、3个专门化和1个专修科。
安徽中医学院是在中医进修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建院时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设置不正规;1958年设内科、外科(包括针炙)、基础医学3个组。
合肥工业大学1956年暑期(当时名合肥矿业学院)迁至合肥后,设有机械制造、矿山机电、采矿、地质、化学等5个工程系与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矿山机械、矿山机电、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采掘、矿井建设、无机化工、矿产地质和勘探等8个专业;到1958年,发展为11个系、31个专业和5个专门化。
安徽工学院1958年初建时(其时名安徽工业专科学校),其专科部有机械、纺织、冶金3个科,下设动力、机械、机织、棉纺、炼铁、炼钢6个专业;1959年经过专业调整,保留机械科,改名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原有的冶金科、纺织科及其所属专业分别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和纺织专科学校;1960年夏更名为安徽机械学院后,设机械一系、机械二系、电机动力系与机械工艺及其设备、铸造工艺及其设备、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起重运输机械、机床设计等5个专业及师资专修科。
安徽大学1958年夏季正式招生时。设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外语系5个系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俄语6个专业;1959年增设中文系,1960年增设政治系、历史系。
合肥师范学院1958~1959年在合肥建院之初,设政教、中文、历史、外语、地理、教育6个系。
安徽水电学院1960年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农田水利3个系及相应的3个专业。
1961年秋季开始,为了贯彻“凋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高教六十条》,高等学校对专业作了调整。安徽农学院先后撤销了农业物理系及其所属农业物理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园艺系及其所属蔬菜专门化,农机系的农业机械制造专业和电气化专业,林学系的特用经济林专业,森工系的木材加工工艺专业,农学系的土化专门化和育种专门化,以后又撤销了森工系,木材加工专业也停止招生。合肥工业大学经过大力整顿,专业设置保持为7个系,15个专业,撤销的有4个系、16个专业和5个专门化。安徽工学院1961年9月正式定名后,设机械、电机、冶金3个系,分设机制工艺及其设备、铸造工艺及其设备、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业企业电气化、轧钢、采矿、选矿7个专业;1962年又增设纺织系、建筑系两个系及汽车运用与修理、公路与城市道路、水道港口与水工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棉纺工程、丝绸、印染、造纸工艺等8个专业;随后,对专业设置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决定冶金系、纺织系、建筑系及公路、水港等专业不再招生,仍以办机械类专业为主,分一系、二系、三系3个系,设机制工艺及其设备、铸造工艺及其设备、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业企业电气化、汽车运用与修理5个专业。至此,安徽工学院的专业装置趋于稳定。安徽大学1962年增设无线电系;1965年,政教系、历史系撤销,尚有7个系、8个专业。合肥师范学院1963年增设艺术系。安徽医学院与安徽中医学院的专业设置在调整中基本无变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合肥的高等学校历经浩劫,备受摧残。“文革”以后,安徽医学院、安徽农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学院、安徽大学陆续恢复后,调整了专业设置;1970年初迁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文革”后新建的合肥联合大学也相继对专业设置作了调整充实。
1985年合肥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一览表




教学与科研
解放初期,合肥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教学工作逐步转移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轨道上。
1958年,合肥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开始摸索自己的道路。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高等学校加强了马列主义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认真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实践环节;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在教学上都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在一段时期内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变动较大,砍去或合并了基础课程,忽视了基础理论教学;开展现场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生产劳动、政治活动、科学研究和集体编书活动过多,上课时间过少,打乱了教学秩序,以致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有所削弱;开展“红专辩论”,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削弱了教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1961年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了1958年以后教学方面的一些错误做法。确立以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克服劳动过多,妨碍教学计划完成的现象;学生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适当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不在教学计划外另行安排科研时间,不停课开展科研活动;妥善安排政治活动和教学工作,克服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过多的现象。通过“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合肥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本着服务生产、结合教学工作的原则,各校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安徽农学院仅在1962年的一年间,就进行了77项科学研究,有56项取得明显的进展或初步的成果;开展学术活动267次;在校内外各种刊物发表的论文报告有40余篇。这一时期安徽中医学院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张耀宣绘制的《增穴明堂图》和教师集体编著的《中医临床手册》均出版发行,受到中医界好评;1963年开始的中医养生学和经络本质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经络本质的研究,为经络研究所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合肥高等学校多年停止招生,随后又缩短学制,合并课程,乱设专业,任意改变教学计划,并以进行所谓教育革命实践的名义,组成形形色色的专业连队和教育革命小分队,造成教学秩序的极度混乱;实验实习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遭到破坏,损失严重,给教学和科学研究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明显下降。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合肥的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生。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合肥高等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十年动乱期间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合肥各高等学校教学秩序日趋稳定,优良风气积极恢复和发扬,各方面教学活动均已走上正轨。能坚持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经常的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课程,组织教学;注意增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学实验、实习和生产实践教育,重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地区特点、学科方向和学校条件开设了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志愿和特长,结合国家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选修的内容,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重视劳逸结合,防止学生负担过重,注意控制上课、自习的总学时和周学时数,并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
与此同时,合肥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研究生与留学生
研究生教育合肥高等学校进行研究生教育最早的是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确定为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生教育中断。粉碎“四人帮”后,合肥工业大学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工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农学院等校也都陆续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底,全市有7所高等学校的60多个学科、专业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5个学科、专业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全市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共801人。
留学进修1978年以来,合肥高等学校曾多次选送人员赴国外进修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自1978年以来,派往国外学习进修的有多人,1981~1983年,安徽大学毕业生中出国留学的有4人。该校从1979年开始,已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其中有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此外,安徽农学院、安徽医科大学也选送了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上一篇:第五节 中等专业教育
下一篇:第七节 聋哑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