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组织
一、农民抗日协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安徽创建了皖中、淮南、淮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组织了农民抗日协会,简称农抗会。农抗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若干人,村以下设农抗小组。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热心解放事业的农民,均可自愿参加农抗会为会员。皖中地区的区县以上组织称抗日协会联合会,简称抗联(包括工抗、妇抗、青抗等在内),设主任副主任。淮北称农救会,分村会、乡会、区会、总会,设干事会主持工作。
皖中区抗联主任李步新副主任张世荣
秘书长江文
无为县抗联主任许移山
临江县抗联主任陈力生(兼)
副主任章策
无南县抗联主任吴欣荣
斗沟区抗联主任杨在选
白茆区抗联主任王竹轩
汤沟区抗联主任张复华
流泗区抗联主任王兴基
运漕区抗联主任凃竹西
雍镇区抗联主任倪咸聚
田桥区抗联主任范文龙
高沟区抗联主任洪洞熊、叶步洲
恍城区抗联主任潘友春
石涧区抗联主任盛宏轩、汪寿全
南苏区抗联主任区委书记兼,副主任包达礼
新民区抗联主任谢道昂
尚礼区抗联主任万瑞林
临泉区抗联主任区委书记兼
姚沟区抗联主任罗质清、叶步洲
泥汊区抗联主任赵耐青
淮南区路东总农抗会理事长李世农
副理事长许言希
淮南区路西总农抗会理事长凃仲庸
淮北苏皖边区农民抗日救国总会主任赵敏
全边区以39个区196个乡统计,民国31年农救会员269162人,妇救会员58115人。
农抗会、农救会的主要工作: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支援新四军进行抗日战争,开展支前,发动农民参加新四军。
2、拥护和协助党的抗日政府工作,发动农民积极完成政府提出的任务,遵守政府法规。
3、发动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支援抗战。皖中临江地区,农抗会组织吴家边埂变工队,这是互助合作的初级组织,解决了贫苦农户缺劳力、缺工具的困难,发展了生产。淮北苏皖边区不完全统计,淮宝、淮泗、泗宿等3县,组织互助全劳力40395人,半劳力6843人,牛3011头,驴390头。互助农田以盱凤加、淮泗2县不完全统计,共有28423亩。
4、根据抗日人民政府法令规定,进行了减租减息。皖中区对地租和债利实“二五”减,即减去25%。1943年,临江县5个区统计,实行减租的土地325000亩,减租稻251100多公担,受益佃农89903户,379600多人。其中白茆区593家佃农,每家受益减租稻子5担。此外,巢南皂角树村40多农户,减租前20户缺粮,15户讨饭;减租后都有饭吃,有些户还有余粮。淮北苏皖边区,减租从1941年开始,在22个区98个乡,减租9000余担,得减的佃农9000余户;1942年在39个区,196个乡,减租31366担,得减佃农19240户;1943年在65个区412个乡,减租50896担,得减佃农42756户;1944年在899个乡,减租112118担,经过减租,贫苦农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生产有了发展,更有力地支援抗日。
5、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小偷小摸也没有了,农家夜不闭户。调解农民间的民事纠纷,增进了团结。
附:
皖中抗联关于减租工作的宣传提纲
(一九四四年八月六日)
一、减租政策
(一)为积极准备反攻力量。
减租的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各阶层的团结,提高人民抗日积极性。即是通过减租政策,把抗日的人力、物力都培植起来,给日寇以有力打击。目前希特勒即将垮台,日本的命运也不会长久。我们为了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反攻,必须要更进一步地培植抗日力量,也就是说为了达到驱逐日寇的目的,要把减租政策更彻底的执行起来。
(二)为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根据地。
彻底执行减租法令,是普遍改善人民生活的有效办法。也只有普遍地把人民生活改善了,才能造成群众性的生产热潮,增加根据地财富,更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人民有了富裕而民主的生活,才有积极性为巩固根据地而奋斗。
二、三年来执行减租政策成绩
(一)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根据无数的村庄调查材料,都证明了两个铁的事实:今年过年没有乞丐,睡觉可不要闭门,捉鸡的几乎找不到,春荒时喝麦糊的减到极小限度,这些都是人民生活改善了的铁证;还有,由于政府和抗联号召人民努力生产,中心地区荒地几乎没有了,稻穗子加重了,田里稻比往年重得多,游手好闲的人改邪归正了,抹牌开赌的日渐绝迹了,这些都是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的铁证。试看反动派统治的地区里,他们不执行减租等进步政策,结果盗匪如毛,田园荒芜,就更可证明减租政策的好处了。
(二)促进了农民与地主双方的团结。
在减租政策未普遍实行之前,因为地主对农民的地租及高利贷剥削太重,往往使农民失去自己所仅有的少数财产,流离失所,无法谋生,迫得无法向地主交租,或者要拖延交租时间。还有些地主逞兴〔凶〕压迫农民,而造成社会秩序不安定,使各阶层(包括地主在内)都遭受困难与损失。那时,东佃的关系无论表面的如何,实际上是很坏的。自从减租政策实行后,政府一方面保证地主减租,同时又保证佃户交租,更由于民主政府、抗联对工农群众的培植和农民自己努力求进步,也使许多进步的地主改变了过去歧视农民的观念。农民由于得到了减租的好处,当然对地主有很好的感觉,所谓“两好合一好”,根据地内的农民与地主的团结是空前进步了,这在不实行减租政策的地方是绝对不会有的现象。
(三)提高了各阶层抗日和保卫根据地的积极性。
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发生了无限爱护之心,所以都踊跃参加抗战活动。根据地内各抗战的组织,民主的组织都建立起来了,在抗日和反顽自卫斗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反动派统治的地区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参加抗战,是因为反动派不愿农民组织与武装起来,而且那里(不实行减租,农民生活无保障)农民也绝无象根据地农民这样高的抗日积极性。
(四)巩固了根据地,并扩大了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根据地各项具体设施的推行,如扩大正规军,发展地方武装,组织民兵,最近组织的各种集体劳动互助的组织,都是建筑在减租政策成果之上而向前发展的。大后方与敌区的人民对根据地的各种建设无限仰慕,他们希望民主政治能够在他们的地区实现的心情,确如“大旱之望云霓”。
三、实行评租
(一)在中心区取消评租委员会,农抗领导各保成立保租事检查小组,政府领导各乡成立乡租事仲裁委员会。农抗会从群众斗争中保证减租政策实现,行政上从法令上及法律上保证减租政策的实现。
1、租事检查小组的权利。
租事检查小组以农抗会员担任为原则,由各保召开农抗小组长联席会选定。由保农抗理事长任组长,每组七人。其权利:①东佃双方评年成时,如佃农认为地主有故意提高年成情形,检查小组有帮助佃农提出重评之权。②对减租或评租执行不当人,有随时会报租事仲裁委员会之权利。③对违反减租政策、法令者,有向政府控告之权。④但检查小组不能代替政府处罚、拘押和禁闭人。
2、租事仲裁委员会的产生与权利。
①租事仲裁委员会由区政府聘请,由乡长、乡农抗理事长、老农一人、佃农二人、地主一人以及士绅代表、参议员一人组织成(在没〔设〕有参议员的乡,土绅代表不参加,有七人即可)。他的权利是代表政府解决租事纠纷。
②在边区,不但不取消评租委员会,而且还加强其组织与领导,更深入的宣传减租政策的好处,以求其彻底实现。
③在新开辟地区,则发动东方让租办法,即动员东家自动让租若干,以改善农民生活,增进东佃团结,提高农民抗战与生产积极性。
二、九华乡农民协会
民国34年(1945年)2月15日在绩溪九华乡成立。领导成员有胡能葵、胡能月、胡成景等人。会址设在上胡家村。管理九华乡游击根据地行政事务,领导农民开展抗丁、抗粮、抗税、抗伕斗争,配合新四军旌绩县县委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筹集、运输部队生活物资,审查外来人员身份,发放外出通行路条等。
三、岳西农会
民国36年(1947年)9月下旬,中共岳西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遵照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将随刘、邓大军南下的地方干部和三纵部队下派的干部组成工作组派到岳西各区发动群众,宣传政策,建立了区农会、村农会。农会一般设主席和土地、财粮、战勤、武装委员各1人,文书1人,村以下设农会小组。11月按照中共皖西区委指示,各地在村农会基础上成立了贫农团。农会、贫农团的主要任务是搞土改、分浮财、反奸霸、杀坏蛋、送军粮、养伤员、参军参战等,但在土改中由于政策不明确,出现了“左”的错误,主要是侵犯中农利益,侵犯少数民族工商业等,贯彻新区政策后,很快得到了纠正。
四、贫农团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皖中皖西部分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政权,同时组织了贫农团,贫农团成员为贫雇农,村贫农团设主席1人,委员若干人,分别把任村贫农团的领导。委员会下设小组,由贫农团员组成。
贫农团的主要工作:1、组织贫雇农、团结中农,积极投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游击战争。2、开展分粮分田的斗争,部分地区实行土地改革,采取“中间不动两头平”。即对中农的土地不动,把地主富农的土地和无地少地的贫雇农拉平。3、发动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多打粮食,支援解放战争。4、协助政府解决贫苦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5、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