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拥军优属
一、节日慰问
1950年春节,皖北行署指示各地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各专、县、区、乡均成立优待烈、军属委员会,乡、村举行烈、军属座谈会或代表会,进行慰问或解决烈、军、工属和复员军人生活和生产困难。并慰劳地方驻军。皖南行署及皖南区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联合发出春节拥护解放军,优待烈、军、工属号召。皖南行署发放优抚粮300万斤。
1951年8月,皖北行署支前委员会派员携带布鞋、毛巾等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并发给每人慰问费3万元,文艺活动费2万元。皖北行署民政处处长刘秀山随同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鄂豫皖分团到革命老区金寨、霍山、六安、岳西、潜山、太湖及宿县、滁县两专区等革命根据地慰问烈、军属和革命残废军人。
1953年春节,省委、省政府、省抗美援朝分会、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组织慰问团,携带慰问信、电影队、礼品、现金,分赴全省各康复医院、军区医院、残废军人学校等单位慰问。同时,省民政厅拨款90亿元救济优抚对象中的困难户。同年“八一”建军节,省抗美援朝分会拨款4300万元为各革命残废军入校、院购买书、报。
1960年至1989年,每年春节及“八一”建军节,省、地、市、县各界均组织以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慰问团(分团)。分别慰问驻皖陆、海、空部队指战员、休养、疗养院军、警伤病(休养)员,烈、军属、残废军人和退休军官。其中,1962年“八一”期间,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结合慰问,检查各地优抚工作,并组成以省长黄岩为团长,省军区司令员廖容标、副省长彭宗珠为副团长的省检查团,抽调干部1787人,组成345个组;各区、社抽调34775人,分别进行重点检查和全面检查。全省社队增拨优抚对象口粮449243斤,肉、油、糖共30762斤,修建房屋24303间,发放衣服4750件,布13094尺、被1505床、蚊帐150顶。1973年春节,各级慰问团共慰问68个单位,演出文艺节目99场,慰问144700余人,寄发慰问信5000份,赠送慰问手册5000本,同年“八一”建军节期间,省、地、市、县、区、社、队,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召开纪念、报告、座谈、联欢会,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丰功伟绩。1977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全省开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活动,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联合编印纪念建军50周年宣传材料,以各种方式、广泛宣传。节日期间,省暨合肥市和省军区联合举办庆祝大会、军体表演及游园活动。各地、市、县和部分基层单位普遍召开军民联欢会、座谈会、报告会,进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教育,检查并落实优抚政策。驻军较集中的地、市和驻军医院,均由慰问团带电影或文艺节目现场慰问演出。全省统一制作镌有纪念字样的铱金钢笔,带盖搪瓷杯和纪念册分赠军人和优抚对象每人各1件,团以上单位和英雄模范连队各赠锦旗一面。
1982年春节,全省公社以上参加慰问活动的负责人近万人,共组成2800个检查组,访问1500多个公社,走访67000多户优抚对象,落实优待款540多万元,粮食1040多万斤,为2300多户优抚对象修补住房。
1983年,“双拥”活动落实到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全省有1076个村、街、厂、店、校和居民院与当地驻军共同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街、厂、店、校、院。是年11月,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召开首次“双拥”先进代表会议。出席拥军先进个人309人,先进单位233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进个人93人,先进单位104个。军民共建对于单位13个。会议授予光荣称号的先进单位5个,先进个人2人,军民共建模范单位5个;重点表彰的先进单位4个,先进个人6人。
1985年元旦、春节和建军节,各地普遍慰问参战军人家属,致送立功喜报、慰问品,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同时邀请立功军属举行庆功大会,邀请回乡探亲的参战指战员报告英雄事迹。是年8月,省政府致信祝贺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荣立一等功以上的军人家属,并赠给“人民功臣”奖匾一面、收录机一台。区、乡、镇干部则逐户走访慰问抗日时期的老烈属和老复员军人。
1989年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后,省政府要求各地慰问军属特别是北京戒严部队官兵家属,帮助解决生活困难。7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民政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联合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学习李国栋、徐如军、王其富三烈士活动,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各界群众向在平息反革命暴乱中牺牲的嘉山三烈士家属捐款5万多元。国庆期间,安徽省政府选派1位烈士家属赴京,邀请4位优抚对象到合肥参加国庆活动。
二、前线慰问
1951年,皖北区抗美援朝分会组团赴朝鲜前线慰问,皖北行署民政处派员参加。同年11月,皖北区人民捐献1071.4亿元,皖南区人民捐献236亿多元,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朝鲜前线。1952年,全省人民继续捐款1516亿元,寄送慰问品183700余件,慰问袋167685个,慰问信153581封。
1985年1月27日,省委、省政府派出赴桂前线慰问团一行54人(其中文艺演出队44人),由团长、民政厅厅长姜德馨率领,赴广西边防前线慰问。历时38天,行程2385公里,演出30场,慰问3个军、8个师、11个团、1个营、2个连、2个班的4.5万多名干部、战士,并瞻仰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壮烈牺牲的靖西县烈士公墓。
同年11月,省委、省政府应老山前线安徽籍战士要求,决定再次派团赴云南前线慰问,省财政拨款60万元及各地捐献共百万元,置办慰问品150吨,组织31人(其中文艺演出队15人),由团长、省政协副主席朱农,副团长、省民政厅副厅长李胜冰率领,于1986年1月10日赴云南边防前线慰问。历时18大,行程6000多公里,演出18场,慰问2个军、3个师、1个团、2个营和3个医院,举行座谈会11次,谈心活动近千次,并瞻仰麻栗坡烈士公园,向南疆烈士敬献花圈,同年底,省民政厅副厅长李胜冰参加民政部组织的赴海南岛慰问团,省政府购买5万元慰问品赠送海防前线战士。
三、送温暖活动
建国初期,皖南、皖北各级党政机关结合支前、扩军任务,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拥军优属教育。乡、镇以上人民政府均组织拥军优属委员会,村、街道组织拥军优属小组,分别订立拥军优属公约,广人群众国防观念强,拥军优属热情高,经常为年老体弱、孤身无靠的烈、军属和革命残废军人挑水、打柴、洗衣、缝补、打扫庭院、修理房屋。节日期间捐献款物,登门慰问,赠送光荣匾额。1957年以后,自然灾害频繁,加以“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客观上降低了群众的拥军优属热情。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全省各地群众拥军优属活动重新活跃。1980年,各地群众14.9万人次为烈、军属、老红军和残废军人做好事8500多件。1986年,全省建立送温暖小组9900个,64393人参加,为56141户优抚对象服务。亳州、灵璧、嘉山3县(市)和铜陵市相继建立拥军优属服务网络。
1987年,全省推广亳州市建立拥军优属服务网络经验,阜阳、滁县、巢湖、蚌埠、淮南、淮北、安庆、黄山等8地、市建立服务中心、站、组。1988年,全省共有拥军优属服务组织20786个、参加服务105627人,为892049名优抚对象服务。基本做到定服务对象,定服务项目,定服务制度;落实人员,落实组织,落实活动。一些大中型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实服务内容,并将拥军优属纳入企业目标管理。是年12月中、下旬,省民政厅分片在铜陵、嘉山、亳州举行全省拥军优属服务网络现场经验交流会。1989年,全省城乡有32168个拥军优属服务组织,30多万人参加,为5.9万余户优抚对象做好事51万余件,为部队做实事4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