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油料作物

第二节 芝麻

安徽种植芝麻约始于4世纪东晋南渡以后,宋时较为普遍,至清代栽培更广,民国年间已有具体种植数字可考。据残缺统计数字,种植最多年份为200多万亩,总产近200万担;最少年份50万亩,17万多担,详见表3—2—4。
安徽省芝麻生产统计表

建国后,安徽芝麻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仅次于河南,居全国第二位。总产居全国第三位。详见表3—2—5。
安徽芝麻生产统计表


说明:从《安徽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中任意抽取14年数字供参考。
芝麻种植地区分布,遍及全省,但主要集中于淮北平原区,该区种植面积,占全省芝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以上。1957年93.09万亩,占全省的70.23%;1977年61.82万亩,占全省的67.14%;1987年206.43万亩,占全省的85.49%。该区临泉县芝麻常年种植面积都在25~30万亩之间,不仅在全省各县中名列前茅,在全国种植芝麻县中,也居于首位。丘陵区芝麻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5%~12%左右。1957年15.79万亩,占全省12.7%;1977年11.91万亩,占12.6%;1987年8.65万亩,占3.58%,呈逐渐下降趋势。沿江圩区面积不甚稳定,少时2万多亩,占2.2%(1957年),多时15万多亩,占9.7%(1987年)。两大山区种植面积均较小,但皖南山区芝麻面积分布远高于大别山区,约超过皖西的4倍左右。见表3—2—6。全省芝麻平均亩产,多数年份仅为20~30余公斤,1978年达44公斤,最高年份的1985年,达52公斤。高产县有肥西县,年平均亩产90公斤(1955年),霍邱县平均亩产98公斤(1967年),长丰县年平均亩产144公斤(1983年)。此外有小面积创最高纪录的华阳河农场15亩芝麻,平均亩产153.5公斤(1983年)。
安徽省芝麻生产分区统计表

50~60年代,生产上主要用当地农家品种。农家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播种期弹性大、生育期短、抗逆性强、出油率高等优点。常用的品种有太和、临泉的八股杈、白芝麻,淮北、淮南等处的霸王鞭、独麻,阜阳、滁县、池州的红芝麻,阜阳西棱糙,宿松黑芝麻,宿县、萧县杈麻,临泉、亳县一条鞭、牛毛黄等。阜南县农民吴周林从农家品种八股杈中选育的叶二三(虎皮芝麻)新品种,产量较高,70年代末在阜阳、宿县种植2.9万亩。从70年代开始,引进一批新品种:中芝7号、中芝5号、驻芝1号、驻芝2号、宜阳白、熊芝一号、鄂芝一号等,改变了芝麻品种的结构。到80年代初,芝麻主产区良种面积已占70%以上,芝麻品种进行了更新换代。1987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在临泉县、宿松县分别建立白芝麻、黑芝麻繁殖基地,为芝麻主产区提供优质纯色良种。
1983年,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在临泉县设立“黄淮海地区基点”,该所副研究员钟乃率组驻点。临泉县农业局科技人员协同驻点专家,对全县芝麻生产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找出当地芝麻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七项栽培技术改革措施(简称“七改技术”):一改低产品种为优良品种,推广“中芝七号”和“熊芝一号”;二改随意种植为合理轮作换茬;三改不施肥为增施肥、巧施底追肥;四改平作为深沟高畦耕作;五改晚播为早播;六改粗放种植为精细管理;七改打叶为打顶。以上七改在基点指导下实施,当年种植10亩试验田,结果平均亩产109~135公斤,比对照田增产44.4%~90%。1984年示范推广6万亩,平均亩产59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提高27.9%。该县滑集区谢集乡六里大队孙连丙的0.9亩芝麻,折合亩产141公斤。1984年8月,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在临泉县召开全省芝麻生产现场会,并向全省转发临泉县芝麻七改增产技术材料,推动淮北芝麻主产区普遍建立示范田,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全省芝麻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1985年,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结合全省芝麻生产实际,将“芝麻七改技术”修改形成夏芝麻综合栽培技术,对此项技术在芝麻主产区推广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并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项目申报书。经审批,将“夏播芝麻亩产超百斤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列入国家农牧渔业技术开发重点,组织安徽、河南、湖北3省协作推广。安徽省1985年选定在临泉、宿县、阜南、利辛、太和、颍上、阜阳等7县,第二年又增加灵璧、泗县等县,共计9个县实施,3年累计推广188.28万亩,增产芝麻1.83万吨,平均亩产比示范区推广前3年平均亩产提高81%。1987年,《推广夏播芝麻亩产超百斤综合栽培技术》获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三等奖。
在推广过程中,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与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共同总结编制成“安徽省淮北地区夏芝麻亩产75~100公斤栽培模式”。其技术要点是:选用中芝七号、豫芝二号等纯白优质良种;推广底肥施磷肥、花期追施氮肥技术;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减轻土壤传染的病害;深沟高畦,排涝防渍;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防治病虫;推广叶面外喷硼、喷磷酸二氢钾;终花期打顶保叶。
上一篇:第一节 油菜
下一篇:第三节 花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