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诸茶区,早在唐代已有雏形。唐陆羽《茶经》“入之出”中记载有:“淮南舒州次,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寿州下,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宣州、歙州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陆,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茶经》“七之事”记载:《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县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以上可见唐时安徽已有几个初具规模的茶区,一是霍山、太湖等大别山区为主的皖西南茶区;二是黄山歙县、婺源、太平等地的皖南茶区;三是淮南六安、庐江、八公山等地的江淮丘陵茶区;四是宣城、雅(鸦)山周围的沿江丘陵茶区。至建国前,随着农业、山区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茶的消费范围扩大,以上茶区逐渐扩展。安徽东部滁州、全椒、凤阳等地在唐至明代也产茶,其后或因战乱或因生产竞争而失传。于70年代又兴种茶,并已具一定规模。
一、黄山茶区
东南与浙江省毗邻,西南与江西省接壤,境内涉及16个县(市、区),即祁门、黟县、休宁、歙县(含徽州区)、绩溪、旌德、太平(现黄山区)、宁国、石埭等县及广德、泾县、东至、贵池、宣城、青阳(含九华山)等县的部份地区。黄山茶区地貌为皖南山地,土壤为山地黄壤,除局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粘重水稻土外,均适宜种茶,气候温暖湿润,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水热较协调。境内有黄山、九华山及新安江水系和陈村水库。山青水秀,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唯耕地少,劳力少。交通比较方便,县县公路相通,皖赣铁路贯穿其境,新安江下游能行驶木帆船和汽轮。大宗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据1979年统计,全区共有茶园面积85.49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59.4%,茶叶产量36.25万担,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60.4%。1987年的按县平均增长率推算,全区茶园面积108.9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2.46%,茶叶产量61.05万担,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59.3%。该区是安徽省重点茶叶产区,是“祁红”、“屯绿”出口茶基地。名优茶花色品种较多,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琅源松萝、涌溪火青、黄石溪毛峰、黄山银钩、黄花云尖、泾县特尖、四大名家[“四大名家”为炒青绿茶,品质最佳。有名的四处产地是:凫溪的杨树林、李坑口的杨村、根溪滩下土坑。]炒青绿茶等均产于此。
二、大别山茶区
该区西部与河南、湖北两省毗邻,境内涉及10个县,即六安、舒城、金寨、霍山、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桐城、庐江等县。该区大别山西部为山地,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土粒较粗,雨量较多,昼夜温差较大,北坡常有不同程度的冻害;东部为丘陵岗地,山坡平缓,土壤黄棕壤及黄红壤,粘性较重,有机质较少,年积温较高,空气湿度较低,南部,包括岳西、太湖、宿松、桐城的一部分,气温较高,冬季基本无冻害,月降雨量100毫米的有7个月。境内大别山自北向南走向,河流以大别山为分水岭,分别注入长江与淮河,区内有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等6个大中型水库。山多耕地少,历史上有内山区和外山区之分。内山区海拔高800米左右,常有冻害,节气较迟,茶园土壤深厚,腐植质含量高达2%~5%,有利茶叶高品质的形成。外山区次于内山区。据1979年统计,该区共有茶园25.11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7.4%,茶叶产量10.78万担,占全省茶叶总产的17.9%。1987年,按县平均增长率推算,茶园面积25.72万亩,茶叶产量13.43万担,分别占全省14.75%和13.04%。该区为重点产茶区之一,茶叶品质好,是外销“舒绿”产区。主产炒青、瓜片、小兰花茶、黄大茶、黄芽、毛尖等。80年代创制了“天柱剑毫”等一批新名优茶。
三、沿江丘陵茶区
该区范围较广,茶园分布于长江两岸的冲积平原、湖泊阶地、丘陵及部分低山。该区涉及26个县(市),包括东至、贵池、青阳、铜陵、怀宁、桐城、枞阳、潜山、宿松、望江、太湖、当涂、芜湖、繁昌、南陵、郎溪、泾县、广德、宣城、含山、和县、无为、巢县、肥东、庐江、马鞍山市等。该区气候热量为全省最丰富地区,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16度。年活动积温在摄氏5000度左右,比省内同纬度的地方温度高。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北少南多,年际和月际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相对湿度较低,一般低于80%,常有夹秋旱。宣城、郎溪、广德一带岗地为黄红壤,土层较厚,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大多小于1%。地形平缓有利机械化作业。西北部土壤质地较差,部分粘盘黄棕壤,土层较浅,排水通气性较差。该区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茶叶多为副业,老茶园多零星分散,或田埂地边,或粮茶间作。60年代以后新建茶园,管理粗放,单产较低。而国营茶场和办得好的集体茶场,科学种茶水平较高,单产也较高,形成鲜明对照。但劳力不足,尤其采茶工难请、难管较为突出,制约着茶叶质量的提高。据1979年统计,全区共有茶园面积15.01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0.4%,茶叶产量5.35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8.9%。1987年,按县平均增长率推算,全区有茶园31.96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8.38%,产茶24.78担,占全省总产的24.07%。另外,该区大型国营茶场集中,有国营农垦系统的祠山岗茶场、十字铺茶场、周王茶场、敬亭山茶场、九连山茶场;农业系统的广德县茶场、郎溪县茶场;隶属安徽省公安系统的南湖农场;隶属上海市公安系统的白茅岭农场和军天湖农场等。以上茶场共有茶园7万余亩,产茶10余万担。该区主要生产出口绿茶,也产尖茶、条茶、小兰花茶,近几年恢复和创制少量名优茶。
四、江淮丘陵茶区
该区地处长江淮河之间,东部与江苏省毗邻,境内涉及14个县、市,即合肥市郊区、长丰、定远、凤阳、嘉山、全椒、滁县、来安、天长、六安、舒城、霍邱、肥西、寿县等。
区内丘陵为主,岗冲相间,岗峦起伏,海拔大都在40米左右,少数低山,其峰顶高度在3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左右,稳定通过摄氏10度的年积温摄氏4700~4800度,绝对最低温度多年平均值在摄氏10度以下,1976年滁县绝对最低温度为摄氏零下13度,茶树新梢有70%冻死。雨量在800~1000毫米,年际变化大,大水年与小水年相差三倍多,近30多年中发生过20多次不同程度的旱灾。土壤有3种类型,滁县部分、嘉山南部、全椒西部、来安西南部的花岗岩、片麻岩、云母片岩等母质发育的普通黄棕壤,适宜茶树栽培。嘉山中部、定远东部、来安北部部分发育在玄武岩或石灰岩上的残余碳酸盐黄棕壤,以及其余地方的粘盘黄棕壤,均不宜茶树生长。该区土地较多,生产粮油为主,每个劳力负担耕地5亩,交通方便。茶园大多是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区,茶园比较集中,种植规格较好,但单产较低。生产茶类多为炒青绿茶,也产部分烘青绿茶。1979年统计,全区共有茶园面积8.68万亩,占全省的6%,茶叶产量1.58万担,占全省的2.6%。1987年按县平均增长率推算,有茶园面积7.94万亩,占全省的4.55%,产茶3.54万担,占全省的3.44%。安徽省1987年分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见表3—3—1。
安徽省茶叶生产分县统计表




说明:①系原太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