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果树资源
一、猕猴桃资源
安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之一。1979~1980年,安徽农学院组织园艺系部分师生对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的猕猴桃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猕猴桃的水平分布常见于皖南和大别山区的广大地区,垂直分布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规律地变化。一般200米以下的低山及丘陵盆地未见分布,海拔200~700米的山区有少量分布,但人为破坏较重,多为砍伐后新发小苗;海拔700~1200米的高山区则为成片密植分布,但地域间分布不均;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由于气侯寒冷,野生猕猴桃分布很少,其种类仅见葛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和硬齿猕猴桃等。
据调查采集的标本,安徽猕猴桃有以下几种:中华猕猴桃、黑蕊猕猴桃、小叶猕猴桃、草叶猕猴桃、狗枣猕猴桃、棕毛猕猴桃、硬齿猕猴桃、葛枣猕猴桃、对萼猕猴桃、长叶猕猴桃。
野生猕猴桃多生长于温暖、湿润的环境,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猕猴桃果味甜,含多种维生素;根可入药,清热利水、散淤止血,叶能止外伤出血;皮及髓可造纸。70年代后期,随着果品加工业的发展,野生猕猴桃开始被广泛用于酿酒,制成果汁、蜜饯和糖水猕猴桃片等。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营养、无公害的要求进一步严格化,野生猕猴桃果实及其系列加工品正受到愈来愈广泛的欢迎。金寨县梅山酒厂、岳西县猕猴桃酒厂生产的中华牌猕猴桃酒,先后被评为省优产品,每年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内展受好评。屯溪罐头厂生产的糖水猕猴桃片、猕猴桃汁等产品已开始远销海外,而以香港为多。安庆胡玉美罐头食品厂1980年开始收购野生猕猴桃加工食品,1983年搞综合利用,其产品有:罐头、酒、蜜饯、月饼、冰棒等。
安徽常年野生猕猴桃蕴藏量为750万公斤左右,以皖南山区为多,约500万公斤。其中祁门、石台年产100万公斤,歙县、休宁、黟县年产量50~ 100万公斤,旌德、绩溪年产25万公斤,屯溪5万公斤。皖南山区有52个年收购量超过2.5万公斤的乡,皖西山区年蕴藏量250万公斤左右。安徽野生猕猴桃90%是软毛中华猕猴桃,最大单果重103克。太平县1977年起对猕猴桃进行物候期、生长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1980年起移栽野生植株,建立人工栽培园,并先后收集国内外30个品种,建园25亩,获最大单果重116.5克。
安徽农学院自1981年开始,利用省内猕猴桃野生资源进行优株选择;同时,从江西、浙江、贵州、徐州、北京等地引入猕猴桃优良单株,建立引种观察园4亩,对引入和省内培育的优良单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1983年起部分植株开始结果,表现较好的有78—2、81—5、79—2、83—01(安徽)、84—02。猕猴桃雌雄异株,栽培上要配15%以上的雄株作授粉树,花期进行果园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有利于提高座果率。在合肥地区冬季可以安全渡过休眠期,花期不会受晚霜危害。至1987年底,全省发展人工栽培园近2000亩,国家农业部与安徽省农牧渔业厅、泾县人民政府联合投资160万元,在泾县园艺场建立“猕猴桃良种繁育圃”,计良种母本园50亩,示范栽培园250亩,苗圃100亩。屯溪罐头厂在屯溪市东关村建立了80亩科研基地,引繁良种苗木进行栽培试验。
二、柑桔种质资源
安徽柑桔种质资源也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约有近40余个种类或品种。按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的8大类系统分类归类如下:
枳类。枳,分布于全省。主产于淮北蒙城等县,皖南歙县、休宁,多为大叶类型,耐寒、抗旱,生产上多用作砧木。
金柑类。金豆,在休宁、歙县栽培历史较久,当地称野桔。在休宁与江西交界处有野生种,分大、小果两类型。罗浮、以歙县为多,俗称金桔、茶桔或杨桔。金弹。分布于歙县、屯溪。属宁波金弹类,当地称金柑。
宜昌橙类。香橙,宿松、潜山、安庆市郊有分布,为扁果类型。香园,皖南多有分布,俗称黄旦或黄香园,果有长,圆两类。
枸橼类。有佛手、柠檬两种,皖浙交界的新安江边有少量栽培,为近期引进。
柚类。有柚、杂柚两种。柚,新安江两岸较多,宿松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俗称抛、香抛等。种类较多,以大果型柚、红心香抛为贵。杂柚,与柚分布地区同,类型多。
橙类。有酸橙、甜橙两大类。酸橙利用价值不大。安徽省农业厅、农科院自80年代初期以来先后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四川省重庆市北碚)等单位引种桃叶橙、哈莫林、华盛顿脐橙等甜橙,以及沙田柚、亚柑等优良品种。几个甜橙品种已先后结果,品质较好。
宽皮柑桔类:分布较广,皖南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巢湖、合肥、全椒等地亦有少量成片栽培。原有品种以米桔、土桔等为多。引进品种有温柑、早桔、本地早、南丰蜜桔、椪柑、欧桔等。
三、皖南果梅资源
梅,又称果梅,青梅。花有红、白两种,于早春开花,性畏寒,故江北少有。生产地栽培集中在江南诸县,以宁国最为集中。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宁国县志有栽培梅树的记载。其次以歙县、泾县、旌德、绩溪较多。
1987年5月至1988年6月,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园艺科与宣城地区农业局、宁国县多经站及旌德县园艺站的科技人员,对以宁国为中心的果梅资源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清了宁国、旌德等县的果梅资源情况,对不同类型(栽培种)果梅的植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描述、记载。据查,梅树遍及宁国31个乡,重点分布在杨山、云梯、狮桥、三元、宁墩、霞西等22个乡,野生梅树到处可见。人工栽培多见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集中连片者少见。以往种梅多为采花入药。宁国果梅可分为大果型类(云梯一号、云梯二号、杨山9号等),小果型类(杨山12号)。浓香型类(梅林3号)早熟型类(梅林2号)、苦涩型类(霞西4号)等数类,约10多个品种。随着果梅加工业的发展,需求量大增,价格、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成片集中栽培的梅园开始出现。由于大小果价格悬殊,人们开始注重栽培大果型品种。至1987年底全省果梅栽培面积逾万亩。其中宁国县近8000亩,为全国果梅生产重点产区之一。旌德县三溪有花心黄色的果梅,称黄梅,花稍大,果中大。
四、其他果树资源
枣。分布极广,主要产区在宣城、阜阳、歙县、郎溪等地。主要栽培品种有宣城的长枣、团枣、牛奶枣、马枣,歙县的碗头枣、蜜蜂汁枣,淮南、涡阳等地有大灵枣、鸡心枣等。同名异种或异名同种甚多。
柿。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但以江淮之间及皖南栽培较多,品种有高桩柿、扁柿、大红柿、灯笼柿、羊头柿、扣柿、金爪柿、磨盘柿、牛心柿、四方柿、长把柿等39种之多,其中以牛心柿和四方柿最为有名。
李。分布亦广。品种有海星红、玉黄李、胭脂李、紫李、早黄李、金黄李、八月李、甜李、红皮李等20余种。其中以玉黄李知名度最高。来安有一种桃形李,果大形如桃。
杏。据1959年资源调查,安徽北自砀山,南到桐城均有杏树栽培。淮河以北的宿县、濉溪、砀山、萧县等地栽培面积最为集中。栽培品种有巴斗杏、麦黄杏、荷包杏、鸭旦杏、水杏。观音脸、假笆斗、小笆斗杏、梅杏等数十个(其中包括同种异名和异名同种的)。以宿县、濉溪、萧县、砀山一带的巴斗杏最为有名。巴斗杏果大、肉厚、仁甜、是鲜食、加工的好品种,加工生产有糖水杏、杏酱等。其中425克铁听装糖水杏出口西欧,供不应求。
无花果多见于庭院作观赏栽培,无生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