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农机

第三节 机引农具

50年代,安徽省从国外引进拖拉机的同时,引进机引农具。有从苏联、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英国、法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国引进的牵引式三铧犁、四铧犁、五铧犁及悬挂式二铧犁、三铧犁等;其它机引农具则多从苏联引进,有24片缺口圆盘重耙、41片轻型圆盘耙、Z字框型钉齿耙、24行和48行谷物条播机、4行棉花、玉米条(点)播机、V型镇压器、万能式牵引中耕机、牵引式e—6联合收割机、M K—1100型大型谷物脱粒机和牵引式大型喷雾器等。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拖拉机所需的各种配套农具,逐渐实现了国产化。安徽所需的各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引农具,主要从北京农业机械总厂和济南、徐州、沈阳、佳木斯等农机厂购进;手扶拖拉机的农具,主要从上海和江苏、浙江等省份调进。到70年代,随着安徽农机工业的发展,各种大、中、小型拖拉机所需的配套机引农具,基本实现了自产自用。省内生产的有怀远农机厂生产的L—S—35牵引式重型五铧犁PZY—2.5型牵引式重型圆盘耙、PY—3.4型牵引式轻型圆盘耙、框架式钉齿耙;省农机二厂生产的悬挂式1LX—425型四铧犁、1LS—525型水田五铧犁、1G—150型旋耕机、1BS—322、1BS—222水田耙,蒙城农机厂(后改为条播机厂生产的2BL—16型谷物播种机,白湖农场生产的BNG—220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等机引农具,基本满足了安徽省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的需要,还有部分外调供应邻省。但有些机引农具,如BG—24型、BG—48型牵引式谷物条播机,ZW—4.2型牵引式中耕机,GT—4.9B型牵引联合收割机、4SX—3.8型谷物割晒机和丰收—4.0型大型复式脱粒机还需从外省、市调进。由霍邱县农机一厂、望江农机厂生产的1LS—220型栅条单向双铧犁,及宣城、太平、枞阳、霍邱等县农机厂生产的江淮—12旋耕机等几种与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小型耕作农具,已能满足省内需要;由蒙城农机厂生产的2BL—7型7行谷物条播机、霍邱县农机一厂生产的江淮—120型稻麦收割机,怀远县农机厂生产的淮北—120型稻麦收割机及濉溪县农机一厂生产的淮北—160型稻麦收割机和以后改进的160—1型、160—2型、160—3F型等几种稻麦收割机,亦能部分满足省内12型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需要。到70年代后期,特别是1977年、1978年,安徽省大、中、小型拖拉机与机引耕作农具的配套比例都达到了历史上的较高水平。1977年,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引耕作农具的配套比达到1∶1.97,小型拖拉机与机引耕作农具的配套比为1∶1.06。
进入80年代,安徽农村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户管理,地块划小,大中型拖拉机田间作业遇到困难,保有量逐年减少,使配套农具的生产销售受到了冲击,一些主要农具生产厂纷纷转行或转产。唯一生产各种规格犁、耙、旋耕机的安徽农机二厂改行生产自行车,唯一生产播种机的蒙城县农机厂改为制冷设备厂,怀远农机厂从生产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犁、耙转向生产与小四轮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具。这不仅使全省机引农具生产的数量减少,质量有所下降,而且品种、规格也很不全。播种机(包括精量少量播种机)、开沟机、开墒机、中耕机、化肥深施机、免耕条播机、机引耙等许多农具均不能生产,需要到外省市求援解决。到1987年,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与机引农具的配套比分别降到1∶0.84和1∶0.91。但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收割机比例有所上升,由1977年的1∶0.015上升至1987年的1∶0.032,绝对保有量由1977年的1041台升至1987年的1.2万台,10年增长了10多倍。拖拉机配套的机引耕作机械和收割机的保有量及配套比见表5—2—7、表5—2—8。
安徽省大中型拖拉机配套耕作机械及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与配套比表


安徽省小型拖拉机配套耕作机械与收割机的保有量及配套比表

说明:其它包括镇压器、中耕机、水耖等。
上一篇:第二节 拖拉机
下一篇:第四节 电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