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五章 农机管理

第七节 农机化区划

建国后,安徽省开展了两次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
第一次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从1964年2月开始至1965年底止,历时22个月。其中以4个月时间搜集资料,先后调查58个县、8个市、11个厅(局)、院、校,搜集了全省农、林、牧、气象、土壤、农机等方面的资料,以及3128个公社的概况,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材料。· 6 2 4·以16个月的时间,分析整理资料,研究绘制出12幅影响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子图,即土地利用类型图、地貌类型图、耕地类型图、地块大小类型图、水旱地组合类型图、作物组合类型图、作物栽培类型图、耕作方式类型图、土壤质地比阻类型图、劳力负担类型图、畜力负担类型图、农业机械化现状类型图。最后,编制出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区划图,并提出区划报告。1965年11月,省科委组织有关厅、局、院、校人员,对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区划进行了初审,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此项工作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中断。
第二次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是在1979年5月农业机械部农机化管理局在湖南省岳阳县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区划会议后开展起来的。1979年11月成立了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区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此次区划工作历时5年零2个月,于1984年底结束,全过程分4个阶段进行:1980年春,选择六安县为试点,组织省、地、县三级70多名科技干部,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图表绘制、文字编写,历时2个多月完成了《六安县农机化区划(草案)》(征求意见稿)。此后又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宿县(淮北平原区)、贵池县(沿江圩区)、全椒县(江淮丘陵区)、休宁县(山区)等地为试点,并各在1个乡进行典型大队机具配套试点研究。为全面开展县级农机化区划提供经验和范例,为省级农机化区划奠定基础。在完成试点县的工作和全省不同类型地区的36个公社、19个生产大队和62个生产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历史统计数字的整理分析,最后于1981年3月编写完成《安徽省农机化区划(草案)》征求意见稿。1981年3月以后,区划组的主要力量放在县级区划研究方面。到1983年有50多个县(市)和部分地区完成农机化区划研究;大部分县按照有关技术文件组织验收。其中宿县、全椒两县农机化区划,获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农业区划奖二等奖。另外,还有30余份区划成果获省、地、县三级奖励。1983年对农业基础数字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吸收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机化发展的有关资料,在原有4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划分13个二级区划。淮北平原旱作区农业机械化区:内分淮北平原萧、砀麦、棉、果林农业机械化区和淮北平原旱粮、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化区两个二级区。江淮丘陵稻、麦、油农作物机械化区:内分东部丘圩稻、麦、油、桑农业机械化区,北部丘陵平原稻、麦、油、林、牧农业机械化区,和西部丘岗平原粮、油、棉、麻、牧农业机械化区等3个二级区。沿江圩区稻、麦、油、渔农业机械化区:内分北部平原、丘陵、麦、油、棉、渔农业机械化区,西部丘陵平原粮、油、棉、林农业机械化区,和南部沿江圩区稻、油、棉、渔农业机械化区等3个二级区。皖南、皖西山区稻、麦、油、渔农业机械化区:内分皖南北部丘陵粮、林、茶、桑农业机械化区,皖南南部中、低山林、粮、果农业机械化区,皖南中部山间盆地粮、油农业机械化区,皖西大别山低山、丘陵林、茶、桑、粮农业机械化区,和皖西大别山中、低山林、牧农业机械化区等5个二级区。1984年夏,对区划初稿作了较大修改,参照省级农业区划各部门区划成果中的重点意见,制定了《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综合区划》。同年12月通过省级验收。1986年该项成果分别获得省农业区划三等奖和农牧渔业部专业区划奖三等奖。
上一篇:第六节 农机具鉴定与检测
下一篇:第八节 农机化水平与效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