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万里同志在全省农业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一九八O年一月十一日
全省农业会议开了十天,今天就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在一九八O年刚刚开始时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党的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一年来农业工作的经验,讨论怎样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决定,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八O年是国民经济三年调整的第二年,这一年农业生产搞得好坏,对调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同志们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对夺取一九八O年农业全面增产,对今后两年农业大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王光宇同志讲了话,传达了全国棉花会议精神,滁县、安庆地委及凤阳、颍上、宣城、固镇、桐城县委等十三个单位的同志在大会上发了言,交流了经验,接着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自始至终强调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大家反映这次会议内容比较集中,收获很大,思想更解放了,对加快本地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特别是在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等重要问题上,统一了思想认识。大家回去后,对现有各种形式责任制,要认真地进一步总结、完善,稳定下来,以便在春耕生产到来时,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夺取全年农业更大丰收。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完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
(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贯彻中央关于农业问题两个文件的过程中,全省各地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生产责任制,总的可分为不联系产量与联系产量两种。不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有定额管理、评工记分、小段包工、季节包工、“四定一奖”等形式。在联系产量的责任制中,有的采取包产到组、以产计工的形式;有的采取大包干的形式;有的采取小宗作物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形式;还有少数地方,主要是居住分散的偏僻山区或者长期低产落后的生产队,在不改变生产队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采取了定产到田、责任到户的形式,也就是包产到户。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生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了解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是照耀亿万农民进行新长征的指路明灯。《决定》中提出的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决定》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个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提出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下,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责任制,只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应当允许试行。在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的过程中,实践证明,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比不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增产效果更明显。因为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把集体生产的成果同社员个人的物质利益结合得更紧密了,使多劳多得的原则在分配上直接表现出来,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出勤率,提高工效,提高农活质量。有的地方旱情严重,麦子种不下去,群众自发搞了包产到户,主要是一些长期低产落后、社员生活严重困难的生产队。现在对这种包产到户的做法是不是联系产量责任制的形式之一,同志们的看法有分歧。有些同志承认这种形式对改变长期低产落后的生产队效果显著,但又担心这样做违背中央的决定。其实,这样做正是实事求是地执行中央的决定,和中央决定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领导机关的责任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也就是要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落实党的政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办事。
我们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特别是延安整风,在全党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只有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的思想才能从“左”的路线的精神枷锁中彻底解放出来。省委认为,对“左”的路线的流毒决不能低估。目前,我们干部的思想决不是解放得过了头,而是解放得还不够。我们一项重大的任务是继续肃清“左”的流毒,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们强调实践第一,指的是千百万群众实践。要解放思想就必须解决好群众的观点、群众路线的问题。越贴近实际,越贴近群众的人,思想越解放。颍上的同志说得好:农民没有“铁饭碗”,他们的衣食温饱直接和农业生产的好坏联系在一起,他们比任何人更关心农业的发展。如果不和农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靠谁来发展农业生产呢?支持绝大多数农民的正当要求,尊重农民的选择和创造,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一切从有利于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出发,这就是我们敢于坚持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敢于坚持按劳分配的各种形式而不动摇的根本所在。只有深入群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行事,才能做好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
(二)分清理论是非、政策是非
林彪、“四人帮”推行“左”的路线,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盛行,是非颠倒,思想混乱,特别是不断大批资本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破坏了农村经济政策,其流毒和影响极其深远,有必要进一步分清理论是非、政策是非。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列宁说:“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列宁全集》24卷63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标志,主要有两条: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只要坚持这两条,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就同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有了根本的区别。至于经营管理的方法,是可以灵活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的。
包产到组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也没有涉及所有制的变动,因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责任制,这一点已经没有争议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是包产到户应该怎么看。
从一年来的实践看,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变,而且坚持了生产队的统一分配。比如土地,固定到农户使用,所有权仍然是生产队的,生产队有权根据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有些地方把包产到户叫做责任到户,两种叫法都可以,其前提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员户必须完成包产任务,生产任务,生产队必须抓好定产和交产,坚持统一分配,在那些长期搞平均主义、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的地方,采取这种做法,尽管出过一些问题,总起来看效果还是好的。在基数低的情况下,增产幅度大,一举摘掉了吃回销粮的帽子,有的还向国家作了贡献;原来集体完全是空的,现在也开始有了一点积累;缺少劳力或因天灾人祸减产的困难户,也能得到生产队的救济和帮助。因此,对于集体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干部的管理水平低、长期低产落后的地方或者居住特别分散的山区,应当承认这种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办法。
中国的农民是愿意在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也是无容置疑的。问题是多年来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我们的政策不对头,没有把这种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刮共产风,搞穷过渡,干活一窝蜂,分配一拉平,记“大概工”,吃大锅饭,把大家绑在一起混时间,最后变成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现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坚决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是对过去在农业上采取的一系列错误做法的拨乱反正。在特定条件下允许一部分生产队搞包产到户,作为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是可以的。我们之所以承认在特定条件下采取包产到户的形式,是因为在那些长期低产落后的地方,突出的矛盾是穷,农民首先要解决温饱的问题。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包产到户是集体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采取的让农民休养生息的办法,有利于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等到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公积金、公益金增加了,国家支援也多了,就有条件领导他们以更高的组织形式去发展生产,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因此,对已经出现的包产到户的形式,不能采取不承认态度或任其自流。有的地方对长期低产落后的穷队,采取加强领导,调整班子,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减轻负担,国家大力给予支援等一系列措施,也很快改变了面貌,例如东至县。这种做法当然也好。
(三)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继续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不论哪种形式的责任制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也都表现出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到底哪种责任制优越,关键在于条件。生产责任制一定要建立,建立哪一种生产责任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只要增产显著,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积累和对国家贡献增多,为大多数群众所欢迎,就是合适的形式,就应当允许群众在实践中比较、选择。不仅农业生产,林、牧、副、渔各业及国营农场也都要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各种责任制。
任何生产责任制都不可能一开始就那么尽善尽美,都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各种责任制在实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又迫使我们去解决,解决矛盾的办法集中起来就是经验。
责任制的巩固、完善、提高,靠谁?靠在党领导下的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我们的干部在和群众的接触中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放手让我们搞,我们就有办法把它搞好”。决不能低估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决不能低估广大基层干部的聪明才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从来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中创造出来的好的经验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凤阳县解决一些人怀疑“大包干”无法实行统一分配的问题,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而是把那些有怀疑的人带到现场,让他们自己到生产队去看,到群众家里去看,这样不但解决了这些人的思想问题,而且也让他们学会了好的办法。
桐城县的经验在会上介绍过了。当涂、天长等县生产发展得比较快,生产水平、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大部分是水田。县委从当地实际出发,百分之九十几的生产队仍然实行不联系产量责任制,采取定额管理、评工记分的办法,也是可以的。凡是领导班子强,生产条件好,连年增产、增收、增贡献的社队,群众不要求改变现行责任制办法的,都应当稳定不变,总结、完善、继续。全省有些地方是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由于适合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领导水平,也搞得很好,显示了大集体的优越性。应当积极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在大队核算条件下的责任制,防止“大呼隆”。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只有在集体化大农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这个方向,朝这个方向努力。
联系产量的责任制能更充分地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合我省多数地方的生产水平和干部的管理水平。高产队、低产队都可普遍提倡,大力推广。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同时并存,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作出自己的选择,坚决不搞“一刀切”。作业组内也要搞定额管理、评工记分,否则克服了“大呼隆”,还会出现“小呼隆”。
包产到户也是联系产量责任制的形式之一,但只能限于居住特别分散的偏僻山区和某些长期低产落后的穷队,不能任意扩大范围。六安地区的同志根据一年来的实践提出,搞这种责任制,要规定六条:(一)按人劳结合的办法承包耕地;(二)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出租或随便在承包的耕地上盖房屋;(三)产品仍归集体支配,社员要交齐定产任务;(四)坚持生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五)签订好包产合同,超奖减赔;(六)要照顾好五保四属和困难户,不能各顾各。要注意解决好这些问题,从严掌握。要说服教育,积极引导,用组织起来签订合同的方法,纳入正确的轨道。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某一种生产责任制,赞成搞的不要说不搞的“思想僵化半僵化”,不赞成搞的也不要说搞的是“赶浪头”、“当风派”,更不能说是“倒退”、“复辟”,以免伤害同志,影响团结,贻误工作。
完善责任制是个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各地、市、县委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商量,满腔热情而又实事求是地把各种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起来。千万不要一哄而起,大起大落,或者走到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这些都是极端错误的,会造成危险的后果。省、地、市、县委的领导同志,对此都一定要头脑清醒,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领导,反对不切实际的盲目行动。已经建立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要力求稳定,不要轻易变来变去。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上面着重讲政策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调整生产关系,以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决不能代替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避免重犯只抓生产关系,忽视抓生产力的错误。在生产力方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如何从本地区、本县的实际出发,来提高生产力,把每一块耕地,每一个山头,每一亩水面都充分利用起来,把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实行科学种田,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千方百计地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王光宇同志在会议开始的讲话中,已经讲了个意见。这里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再重申几个问题:
(一)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指挥生产。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去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广大农民长期劳动在生产第一线,对他们自己这个地方的天时、地利最熟悉,对怎样发展生产最有经验,最有发言权,所以生产上的事情,应该由生产队自己决定。今后农业生产计划,应在生产队计划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经过协商来制定。省里在粮食问题上,一九七八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下达产量指标和收购任务,不下达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办法,实践了两年,效果也很好嘛!一九八O年的计划除了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可以实行上级主要下达产量指标和收购任务的办法,下达的种植面积指标仅供参考。种多少,怎么种,生产队有权自行决定,领导不必硬性规定。
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各级领导是不是就可以放手不管呢?当然不是,这决不是意味着领导的责任减轻了,而是担子更重,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我们改变那种滥用行政命令,主观主义地指挥生产,不顾复杂情况,搞“一刀切”的作风,要靠政策的威力、经济的手段、耐心的政治思想教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及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去指导和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呢?还是要用实践来回答。一九七九年很多地方经验证明,真正能够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科学技术不是不能推广,而是推广得更快的。巢湖地委的同志说:农民真正做了生产主人,就会更加关心生产,注意科学技术,去年实行责任制后,防治水稻螟虫时,全区积压了多少年的农药一售而空,什么时候应该治虫,不等技术员发预报就找上门来,群众自筹资金买化肥,磷肥氮肥比哪一年都买得多,上得多。当然也有些技术推广不快,比如水稻的温室无土育秧和薄膜育秧,因为要资金、燃料,还要盖房子。这就告诉我们,要搞好科学种田,还要研究怎样使我们的科学技术更符合于当前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要多搞些少花钱、不花钱的科学。当然,如果社队企业办得好,积累多,将来又有国家支援,就必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速度。
(二)要正确地完整地贯彻执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有的同志口头上理解了,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它们对立起来,抓一项丢了其他。过去我们抓了粮食,挤掉其他,结果粮食也没有搞上去。今后强调五业并举,又要防止抓了其他放松粮食,走向另一个极端。去年我省粮食比前年有较大增长,但应当看到我们的家底还很薄,储备还不多,要考虑几千万人口吃饭,要考虑为国家作贡献,还要考虑备战备荒。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就全省来说,仍然要把粮食放在首位,继续抓好。问题是

不能用挤掉其他的办法来抓,而是要用各业并举的办法来促粮,应该退耕还林、还渔的,还是要逐步地退,坚决地退。省委准备再拿出一部分粮食解决山区退耕补助,希望大家也要下决心。林牧渔业三十年来发展不快,甚至倒退,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发展棉、油和其他经济作物,要按照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用我所长,避我所短,这就必须搞好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规划。现在看准了的,就要动手去抓。棉花生产,是全省的一个薄弱环节,非抓好不可。有关政策问题,这次全国棉花会议已经明确了。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分散种植现象,逐步集中到有植棉经验、单产较高的地方去。有植棉任务的县,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教育棉农从全局出发,接受国家种植计划,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能只顾自己这一头。还要特别注意提高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加强田间管理和增产措施。会上反映的棉花成本太高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化工、农药、农机、供销等部门要尽快解决药械不足、质量低劣、成本过高、供应不及时等问题。当前要迅速提高科学种棉水平,努力提高单产。在这方面要很好地向江苏学习,向安庆地区学习。各级领导要确定专人抓,搞不上去,就是失职。
林、牧、副、渔业,各县都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一抓到底。就全省来说,畜牧业是个重点,发展畜牧业,要力求多快好省。一般说,小牲畜比大牲畜投资少,见效快;饲养食草的牲畜比吃粮的牲畜投资少,见效快;专业户养比集体饲养投资少,见效快。投资少,发展快的可以先上。发展畜牧业,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饲养量的增加,忽视或者放松提高畜禽生产率、降低消耗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牲畜的生产率之低,消耗之高,都是世界上“冒尖”的,而且长期没有改变。比如美国的猪肉产量和我国近似,但饲养量只相当于我国的五分之一。我国每头存栏猪平均产肉四十二点六斤,美国是二百一十八斤,日本是二百九十四斤。有些地方办的是“应付猪场”,养的是光吃不长的“长寿猪”,这样的猪,数量多就更不经济了,徒耗饲料。今后必须重视改良畜禽品种和饲养方法,加强防疫制度,减少死亡,不断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有的地方母畜喂棉饼造成大量流产的问题应立即制止(棉饼内含棉酚,是制避孕药的)。一些设备不足的队,可以把母猪下放给专业户养,给适当饲料地,以提高仔猪成活率。这样做,不增加设备、资金,还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好措施。牛、羊、禽、兔等也有个因地制宜大发展的问题和改良品种的问题,也必须加强技术指导。
抓好林业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要贯彻森林法,严禁乱砍滥伐,切实保护好现有林业资源。目前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各地要迅速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要落实计划,落实种苗,拿出足够的劳动力,打好冬春造林这一仗。春节前搞好造林整地,春节后至植树节前,完成植树造林任务。
渔业、社队企业和家庭副业,都要认真研究,使之在最近一两年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社队企业要加快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农村房屋建设是关系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它对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认真做好水利建设的动员和组织工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落实,加快工程进度。
城市郊区要认真贯彻以发展蔬菜和副食品生产为主、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加强蔬菜和副食品基地建设。
(三)要提高农业技术和文化水平。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病虫害不能及时防治,种子混杂退化,耕作粗放,都直接影响农业产量。目前农村文盲不少,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人不多。文盲、科盲问题不解决,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要把它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从现在抓起,非抓不可,非抓不行了。水、肥、土、种方面的科学技术都要抓,当前要狠抓一下种子改良,特别要注意现有良种的提纯复壮。要注意总结推广本省、本地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经验。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在这方面要花点钱,这叫做智力投资。这也是投资少,见效快,最划算的事。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工程建设投资,不重视智力投资的倾向。省、地、县都要办好农干校,有计划地培训各级领导干部,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由外行变内行,更好地领导农业生产。要有计划地开办一些专业技术训练班,提高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县以下的中学,要增加农业技术课,使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可以当一名农业技术员,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第三、加强党的领导
一九八O年是我们党提出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第二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如果抓不住这个中心,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群众,就要犯极大的错误。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八字方针,经过调整使国民经济有一个扎扎实实的发展,首先是农业要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全面的增长。
农村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搞好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抓经济工作,抓农业生产。要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定的因素,保持政治上的稳定。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武器,要反复学习领会,结合当地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一定要以中央决定为武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全党的大事。农业要上去,根本问题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农民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一个重要问题是看按劳分配的政策能否兑现。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各种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领导抓不抓,抓得紧不紧,抓的方法对不对,结果大不一样。各级党委特别是县一级领导,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工作作风深入与否,对全县生产责任制的完善,按劳分配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重大。霍邱县委和颍上县委,在对待联系产量责任制的问题上,一个犹豫动摇,一个坚定不移;在抗灾夺丰收的措施上,一个观望等待,一个及时果断。两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作风,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大幅度减产,一个大幅度增产。这个鲜明的对比,给我们提出了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县委一班人要真正把思想搞通,把中央的决定学好,把当地的实际情况吃透,才能带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夺取新的胜利。
贯彻中央的决定,加快农业的发展,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各个部门、各行各业都要进一步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认真搞好支农工作,决不允许坑农、卡农。急需用的农机产品,现有的农业机械要抓好配套,零配件不足的状况要迅速改变。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支农业科学技术队伍和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是不行的。对那些有真才实学,为“四化”做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要大胆地把他们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发挥他们的才能。还要加强农业院校的领导,培养合格的农业建设人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长期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战胜连续两年大旱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公社、大队、生产队的领导班子要加强建设,相对稳定。在新的一年里,还要再接再厉,为加快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加强对国营、农、林、牧、渔场的领导。国营农、林、牧、渔场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农业。那种认为国营农、林、牧、渔场办好办不好“无关大局”的思想,是不对的。各场都要主动地、经常地向当地党委请示汇报工作。有关地(市)、县党委要把国营农场工作拿到自己的手中,列入议事日程,检查和促进农场工作。要加强对社队干部和社员的法制教育,教育他们爱护国营农场,爱护农场的财产,批判“发财靠农场”等无政府主义思想,维护好农场的正常秩序,促进农场经济的发展。今后再发现哄抢农场财物的事件,要按照法律严肃处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加强领导,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希望同志们牢记这四句话,自觉地当一个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派,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有一个比较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