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产到户情况的调查报告
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
最近,安徽省委从省直机关抽调人员组成调查组,分赴八个县对包产到户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对包产到户的性质、作用、发展前途和干群的反映,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包产到户较快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安徽近年来推行包产到户,是随着思想解放、放宽政策而逐步搞起来的。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我省农村在贯彻中央两个农业文件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经过县以上领导机关批准,搞了少量包产到户试点。开始时都对这个问题比较谨慎,所以推行面很小。1979年春天,全省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只占总队数的1%左右。经过一年实践,包产到户的队发展很快,到1979年年底全省就达到10%左右,到今年[系指1980年。]春天发展到25%以上。现在估计已超过30%,仍有发展的趋势。被批了一、二十年的包产到户,如此迅猛发展,出乎人们的预料。一些领导机关想阻止也阻止不住,相捂也捂不住,有的施加种种限制和压力,甚至拿开除党籍、纪律制裁来阻止,也未见效果,包产到户仍在或明或暗地到处实行。现在,不分地域、平原、邱陵、圩区、山区都在搞;不仅穷队搞,不少富队也有实行的,并有发展的势头。包产到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股群众性的潮流。
我省实行包产到户,虽然时间不长,多数地方才搞了半年多,少数地方也只搞一年多,但凡是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都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包产到户对加快发展农业、活跃农村经济、改变人们精神面貌、改进干部作风、搞好干群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包产到户在生产上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一些困难落后、生产长期上不去的社队,有的面貌大变,有的一年翻身、一季翻身。在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包产到户比之于以队组织生产、包产到组、大包干到组,增产效果更好,增产幅度更大,出现了对国家贡献增加、集体积累增加、社员收入增加的可喜景象。肥西县山南区,是个生产条件比较差的后进区。1978年秋种时,因为大旱,麦子种不下去。当时全区有77.3%的生产队采用包产到户办法,不仅种麦进度快,种得多,面积扩大1倍,而且质量好,第二年夏粮获得大增产,吸引了全区广大社员群众和基层干部,去年年底这个区的全部生产队都已实行了包产到户。1979年山南区粮食总产达到11530万斤,比1978年增产2753万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6年增加453万斤。去年全区人均分配收入110元,比最高水平的1976年人均分配收入增加37.6元。全区向国家交售粮食4170万斤,比1976年增加1252万斤。集体积累也有增加。去年年底,生产队在银行存款13.9万元,比上一年年底增加2.3万元,全部归还国家贷款67.7万元,比还贷最多的1976年多还30万元,生产队欠的外债明显减少。山南区实行包产到户的丰硕成果,推动了肥西全县普遍实行包产到户。去年春天,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23%,夏季抗旱栽秧时发展到37%,到去年秋收时发展到50%以上,到今年春,全县已有8199个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97%。包产到户的普遍实行,迅速带来了全县生产面貌大变。1979年,肥西县虽然遭受持续春旱夏旱并有风、雹、虫、涝等自然灾害,全年粮食总产仍达75457万斤,比1978年增长13.6%;油料总产达2478万斤,比1978年增长1.1%。去年向国家交售的粮食扣除回销数,纯贡献25383万斤,比1978年增长近3倍,超过历史上贡献最多的1976年的36.9%。今年以来,虽然先后遇到干旱、低温、多雨等自然灾害,生产形势仍然很好,全县夏粮总产比去年增长14.7%;油菜籽总产比去年增长1.33倍,向国家交售的油料已达2487万斤,一季油料交售量就超过了全年油料统购任务的5.9倍。早稻预计总产可比去年增加两成以上。
包产到户在长期低产落后的穷社穷队,成了治穷致富的好办法,效果极其显著。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去年搞了包产到户,收粮食132300多斤,比往年增加3、4倍,还收花生、芝麻35200斤,向国家交售粮食3万斤,油料2.5万斤,肥猪35头,第一次还贷款800元,人均口粮800多斤,人均分配收入200多元。去年11月,滁县地委组织地直单位科、局长到农村观看大好形势,路过这里时,社员户户炒花生往汽车上倒,说:“感谢政府摸到穷人的心,让我们搞包产到户,有饭吃啦!”科、局长们看到这种情况,热泪盈眶地说:“你们放心干吧!”无为县东乡赵坝、三汊河两个穷社,都属圩区,使用同一水系,十多年来,人均口粮450斤上下,人均收入50元左右。1970年起,地、县、区年年派工作队进社,一面搞“批、斗、割、堵”,一面给钱给物,都改变不了这里的贫穷面貌。去年秋种开始,98%的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结果今年夏粮获得大增产。三汊河公社今年夏粮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6年增产1.4倍。赵坝公社夏季粮、油也大幅度超过历史最高产量。两个公社都有不少生产队2、3户社员生产的夏粮就等于过去一个生产队的总产量;一户生产的油菜籽等于过去一个队的总产量。两个公社社员编了两首顺口溜,形容包产到户前后的状况,一首说“赵坝、三汊河,彼此差不多,你也上不去,我也没奈何”(指包产到户前)。另一首说“赵坝、三汊河政策都放宽,你也上得快,我也钱粮多”(指包产到户后)。
包产到户在生产水平较高、集体经济较巩固的地方,经济效果也是好的。地处江南的芜湖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1976年粮食亩产曾达到1030斤。去年年底,这个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发展到5733个,有8.3万多户社员承包土地。占全县总农户的90%。结果,今后油菜籽总产量达到1442万斤,比1979年增长1倍;小麦总产量2730万斤,比历史最高产量增加一成。油菜籽交售量已接近1100万斤,超额3倍完成了国家统超购任务;小麦踊跃交售,入库最将达1,800万斤,是国家征购任务的12倍。全县社员今年午季人均收入60元,是合作化以来收入最多的一个午季。这个县的埭南公社黄土塘生产队,是个先进队,过去粮食年亩产最高达到1500斤,最低也是1000斤,总产量在16万斤上下。1978年午季,社员自发搞了包产到户,结果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8万斤,比往年增加一成多。
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家庭副业发展快了,是又一个特点。社员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想方设法多搞家庭副业,家禽家畜饲养量明显增多,农村五匠和有捕鱼、养蜂、狩猎等等技术专长的人,各施其才,为社会创造财富。许多人家家庭副业年收入在一、两千元。来安县有一个养蜂专长的社员,县里批给他0.2立方米木材,他打算做40个蜂箱,外出放蜂采蜜,估计搞好了年收入可多达1万元。
包产到户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奥秘,基本的一条在于把生产成果同社员个人的经济利益最直接、最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超产奖励,减产要赔,生产队给了他们必要的自主权,社员群众多年来被束缚的思想和手脚松开了,迸发出长期被压抑的智慧和力量,用最大努力,千方百计增产增收,改善生活。来安县委书记王业美同志下乡,看到一家夫妻两人后面跟着两个孩子,大人在前面捣洞,大孩子往洞里丢肥,小孩子在后面盖土。王业美同志问这对夫妻,小孩不干你揍不揍他?他们回答说,揍他两耳光,他不一定好好干,告诉他:“你要好好干,回家煮鸡蛋给你吃”,他就干了。看,对3岁小孩也要讲物质利益,何况大人呢!包产到户后,每家每户正是为了物质利益,男女老少一齐上,出勤率和劳动工效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农活质量之好也是合作化以来没有见过的。肥料、农药和耕畜农具大幅度增加。肥西县包产到户后,社员想方设法自筹资金购买化肥、农药和耕畜农具,去年全县氮肥销售量比1978年增加46.6%,磷肥销售量比1978年增加40.8%。今年以来氮肥销售量比去年同期有新的增加,磷肥在上半年的销售量比去年全年销售总额还多近四千吨。打药器械,今年全县计划销售四千架,现在进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大小农具成倍增加,仅长岗公社不完全统计,社员用于购买耕牛、犁、耙、耖和肥料的自筹资金,即达302000元。包产到户后,吃饭问题很快解决了,人们就想多搞钱,盖房子,买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以及电视机、电风扇等高档商品,同时由于工效提高,能腾出大量劳动力,就为发展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肥西县统计,去年用于社队企业的劳力比1978年增加了5900多人,社队企业总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31%。今年这个县社队企业劳动力又增加了530多人,多办了25个企业。
包产到户有效地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改善和集体经济管理的革新。大队、生产队干部全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长期地不同程度存在的强迫命令、瞎指挥,受到千家万户的抵制,再也行不通。多少年来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如随意平调生产队的劳力、资金、物资,种种不合理的负担,吃喝浪费集体钱粮,贪污、挪用、乱借乱支公款,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以及牲畜糟踏庄稼等等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是使包产到户能够大幅度增产增收的重要原因。除了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不正之风,社员打心眼里高兴,精神舒畅,喜气洋洋。有的社员说:安徽农村解放后30年社员有三笑,1955年(初级社时期)是微微笑,1961年(搞责任田)是嘻嘻笑,今年(实行包产到户)是哈哈笑。三十年有三笑,哪一年的笑声也没有今年高。妇女们更是欢喜,因为包产到户能够自由安排时间,不误生产,多搞家务,还能走亲戚,她们说这是“第二次解放”。
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逐步繁荣,集市贸易活跃起来。长丰县今年以来绝大部分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仅半年多时间,经济情况迅速好转,集市贸易十分兴旺。这个县的吴山镇集市,上市商品有花样繁多的生产、生活资料300多种,远远超过往年;价格明显下降,小麦每斤只有1角7分,大米每斤2角4分,猪肉每斤1元至1元1角。每集上市人数多达15000人次,今年上半年成交总金额达到80多万元,比1978年上半年增加3.6倍。这是解放后30年来没有过的经济兴旺景象。
二、包产到户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年多来包产到户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由于实行的时间不长,加之许多地方是在非法的情况下搞起来的,也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并不是包产到户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只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认真总结群众的经验,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当前,各地在包产到户中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一)关于承包土地的问题。这里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解决按人平均包地的问题;二是怎样防止土地划得过于零碎。
对于按人平均包地的问题,有的同志反映,这种办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的潜力和土地的潜力。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地方已经摸索了一些成功经验。如六安、无为等县不少地方都是采取以人为主、人劳结合的办法,有人六劳四、人八劳二的,一般都是人七劳三。无为县有的地方还实行按人包田、单身汉另加照顾的办法,比如1个单身汉包两个人的田,两个单身汉包3个人的田等。芜湖县也有一些社队是实行上述办法的,这个县的基层干部和社员认为,按“人七劳三”承包土地比较合理。看来不论实行哪种办法,都要注意两条;一条是尽量使劳动的潜力和土地的潜力都能得到较充分地发挥和利用;另一条是尊重群众的意愿,任何好的办法,没有大多数群众的自觉自愿都是很难行得通的。
至于在包田时,有的地方只注意了好孬搭配,而忽略了地块的完整性,使有些地块划得过于零碎,不利于耕作和管理,但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的。如六安县许小河公社和孙岗区山旁生产队等,采用“田头定产,以产求田,好孬搭配,以户连片,就近包田”的办法,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田块的完整。
(二)关于集体积累问题。有的同志反映实行包产到户以后,集体积累提不上来了,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生产队的确太穷,多年来群众的生活极端困难,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包产到户以后虽然多收了一点粮食,仅仅初步解决了衣食温饱问题,还谈不上积累;二是工作跟不上,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只要工作扎实,措施得当,集体积累是可以留起来的。如肥西县从去年午季开始,对包产到户的社队,集中力量抓了统一分配。基本方法是:全队的总收入(包括定产收入和其它收入),除去生产费用、农业税、集体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固定资产折旧和补贴)以外,下余的按社员的包工、非包工、优待工、补贴工计算出劳动日值,由生产队进行统一分配。此外,还有实行“小包干”到户的(即:社员户向生产队包交征购、积累和各项提留)。该县山南区实行的基本上是上述两种办法,集体积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据去年年底统计,全区生产队在银行存款13.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万元,全年还贷款67.7万元,比还贷最多的1976年还多30万元。六安县许小河公社在今年午季预分时,加强领导,抓紧上缴各项积累,全社计划上缴积累4万元,到7月7日止,实际完成52900元;还贷款任务12400元,实际完成23000元,生产队存款4.3万元,社员存款2.3万元,这是近几年来都没有过的。
(三)关于集体生产资料的管理和使用问题。这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主要是大型农业机械如何管理和使用问题。
在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以后,有的地方由于工作没跟上,对农业机械没有一套管理制度,曾出现过拆、卖农业机械的情况,主要是耕作机械(手拖),而排灌、加工、脱粒机械管理和使用则搞得比较好。如肥西县原有1004台手扶拖拉机,卖给外地101台。现有903台中,完好率只达60%,坏了的、封起来不用的占40%。主要原因是拖拉机质量差,成本高,机手技术低。包产到户以后田块划小,作物品种过杂不便使用,也是一个原因。而排灌、加工、运输、脱粒等机械,多数社队都采取了专人保管、使用,由队付酬的办法。也有少数队与拖拉机手签订合同,实行“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质量、定费用、定消耗、定维修保养,超奖减赔。农业机械管理使用好的地方,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由队统一管理、使用,维修费、油费和机手的工资按田亩分摊到户,由生产队统收统支;另一种办法是把生产队的拖拉机折价归专人管理使用。有的实行全包,即拖拉机手收全部代耕费,负担全部油费、维修费,队里不再补贴;有的实行半包,即代耕费由队和机手分成,费用也由队里和机手分担。上述办法实行的结果,机耕数量大大增加,据宣城县水阳公社统计,1980年和1979年相比,手扶拖拉机增加11台,柴油机增加20台,农用水泵增加131台,脱粒机增加15台,喷雾器增加的更多。由此可见,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包产到户不仅能管好用好现有机械,还可促进机械化,问题是机械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生产一些实用、廉价群众欢迎的机械。如常州生产的四马力的小型拖拉机,可以一机多用,质量好,价钱不贵,每台700多元。类似这样的机械群众是很欢迎的。六安县卅铺区的一些社队,在耕牛、农具管理使用上规定:产权归队,固定到组,以牛为主,犁耙配套,专人饲养,专人使用,定价折旧,实行奖赔,解决了用牛方面的矛盾。保证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四)关于架空生产队的问题。有的同志反映,包产到户以后,出现了生产队被架空的现象,生产队长无指挥权了。有的说包产到户以后,生产队长没有事干了。大家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至于生产队长的权力,要看什么样的指挥权。如果是不切实际的瞎指挥还是少一点好。六安县一些工作比较主动的公社负责同志认为,包产到户以后,社队干部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以外,还有五个方面的工作要做。(1)宣传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并根据包产到户后出现的新情况,研究适合本地实际的贯彻办法,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2)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3)安排各项集体用工,抽调劳动力,组织好集体方面的大农活等;(4)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帮助社员搞好科学种田;(5)出主意,找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并创造条件,向专业化生产发展。如果这些工作做好了,实际的领导权是存在的,群众也是拥护的。当然,过去那套老办法指挥生产是不行了,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采取新的工作方法。
(五)关于安排好五保、四属困难户、民办教师等人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从各地调查情况来看,对五保、烈军属的生产和生活一般都作了妥善安排。如六安县许小河公社规定:五保户每人全年供应800斤粮食,12斤油,每月3元6角钱,吃水包挑,柴火包烧,治病实报实销。这样每人大体比过去增加100斤粮、6斤油、30元钱。对军烈属则根据他们家庭劳动力强弱,分别补助500至900分工,每个工值定为9角,并发给优待证,分别寄给所在部队和家属。上述两类人都感到比较满意。肥西县金牛公社的主要做法是:1.对军烈属及复员退伍残废军人家属给予优待工分照顾,全社去年照顾58户,用工分6650分;2.对无劳力和缺劳力的“四属”、困难户,从实际出发承包土地,能包则包,能少包则少包,不能包的由生产队供应口粮;3.大农活由生产队统一安排,从非包工中解决,或由生产队组织群众帮助;4.在化肥、农药、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这个公社五保、四属和群众公认的困难户共194户,去年实行包产到户,有数字可比的172户中,据统计,人均收入99元6角,比正常年景的1977年增长59.5%;人均口粮(包括超产粮)703斤,比77年增长44.35%。这172户中,除了8户(军属1户,工属7户)对包产到户有不同意见外,绝大多数都说包产到户好。
至于民办教师包田之后影响教学质量问题,各地已引起重视,并在研究解决办法。宣城县水阳公社负责同志提出,民师在转为公办教师以前,其待遇是否可由上级批准,用附加税的办法解决,由大队统一提取按月支付。究竟如何解决还需要进一步摸索。
(六)关于科学种田问题。有的同志反映包产到户以后,影响了科学种田,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不少地方实行包产到户以后,群众对科学种田普遍比过去更加关心了。肥西县山南区农技站干部说:“以往,我们下队是宣传技术,要人家干;现在是社员找上门来问技术,自己要干。”今后春天,该县化岗区农技站去人到董岗大队给社、队干部上农业技术课。社员知道了,自动来听,屋内屋外挤满了人,一直听到天黑。山南公社书记王尚荣同志说:“现在农民看到干部,经常问你科学种田的方法,如什么虫什么病,怎样防治等。有时我们答不出,很被动。看来领导农业生产也得懂点科学才行。”无为县有的社员说:“包产到户以后,家家都是农科队,块块都是样板田。”
三、对包产到户的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目前,包产到户面比较大的单位,领导思想上包袱都比较重,怕犯方向路线错误,怕纠正工作难做;群众则害怕搞不长,思想很不安定,迫切期望上边对包产到户有一个明确的统一说法。根据安徽一年多来的实践,对包产到户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包产到户是不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多数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是通过合同的形式,把生产任务具体明确给每个生产者(即每户),它是一种用经济手段管理生产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它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充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农活质量,大幅度地增产增收。
包产到户出现时间不长,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主要是由于这种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上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以及“分配一拉平”的平均主义倾向。它的特点是:在作业组范围内,由原来以生产队或小组作业,缩小以户作业;在劳动组合上,由原来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几十个、上百个劳动力,或以组为单位的十几个、几十个劳动力在一起劳动,改为以户为单位,分散作业;在分配办法上,由原来的全部产品统由生产队统一分配,改为包产以内的产品由队统一制定分配方案,超产部分奖给社员,或采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全奖全罚的包干形式。这些改变把生产的好坏和社员的个人物质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包产到户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客观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它对当时当地生产力是否起了促进作用。一种责任制(管理办法)“先进”与“落后”一定要放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讨论生产关系何者“先进”何者“落后”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是必然发生的。被代替的可以视为“落后的”,而代替的可以视作“先进的”,“落后的”变为“先进的”,可以称之为“前进”。反之,则可以称之为“倒退”。
包产到户与解放前私有制下的单干有着本质的区别。解放前的置田单干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生产方式,它的特点是:
1、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完全归个人所有。
2、劳动产品除纳税(交银粮)外,完全归个人所有。
3、有很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其生产过程的社会性甚小。
4、它不断地分化,一部分人破产,出卖土地而成为主要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贫农、雇农;另一部分人购买土地而成为主要靠收租过活的地主、富农等。
包产到户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与消费等方面与原来的队为基础比较,均无实质性的不同。只是经营方式有所改变,而它与解放前私有制下的置田单干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包产到户能不能实行统一分配?这是大多数同志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分田单干与包产到户的界限就看它能不能实行统一分配。目前包产到户的地方,主要有两种分配形式:一是包产部分统由生产队制定分配方案,在交售、提留之后社员所得部分按工分和按人分等定量进行分配,多数地方领导强调采取这种办法,现在有一部分生产队已按这种办法去做。但是,这种办法繁琐难搞,基层干部反映,他们70%到80%的精力都用在抓分配上。很多社员认为这种分配形式仍然从个人分配部分再拿到队里按工分和分等定量进行分配,容易搞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此外,他们还特别担心这种办法会被七除八扣,干部从中渔利。二是实行以户“小包干”又叫包干到户,即以承包产量定粮、油、棉等农副产品的交售、积累、上缴等包干任务,用签订合同形式一年一定。“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多数社队都要求实行这种办法,认为它简便、易行,群众欢迎,应当承认这也是统一分配的一种做法,不但同样兼顾三者利益,而且能有效地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克服平均主义。事实上,不少社队不愿搞前一种办法,搞了两本帐,瞒上不瞒下,对上面讲搞前一种办法,实际上是后一种办法。
四、各级党委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
我省农业生产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多数地方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的,许多地方是一轰而起的。调查的材料说明,凡是领导面对现实,积极加强引导的,矛盾就少;放弃领导,矛盾就多。大家认为,包产到户的产生及其发展,是千百万农民渴望生产上自主,经济上翻身的自觉行动,不是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让搞不让搞包产到户的问题,而是要清醒的预计到今年秋收之后,包产到户可能还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如果采取强硬的手段控制不让搞,它瞒上不瞒下,明里不搞暗里搞,与其任其自流,不如加强领导。
首先,要全面理解中央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精神。生产责任制一定要建立,但是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绝大多数群众赞成采取哪种办法就采取哪种办法,决不能搞“一刀切”。困难落后的地方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不搞包产到户,采取干部群众欢迎的其它办法。富裕先进的队原则上不搞包产到户,但是群众迫切要求搞,也不必阻拦,已经搞的,允许进行试验,并注意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党中央放宽政策的精神,忧心忡忡,怕犯错误,怕搞垮集体经济,怕顾了眼前利益丢了长远利益。他们思前量后,左顾右盼,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场十分艰苦的思想斗争。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极左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有关,但是与粉碎“四人帮”之后,对农业上许多重大的历史是非没有及时分清,对现行的一些重大政策缺乏完整的说法,也是有很大关系的。赵紫阳同志提出:困难的、落后的地方可以搞包产到户。如何掌握困难的、落后的标准,绝大多数干部认为,困难的、落后的标准只能是相对的,不宜划具体框框,但可以大体确定几条:(1)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很低,低产、多灾,生产潜力较大;(2)集体和家庭副业收入很低,社员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集体很少积累,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3)干部能力很弱,经营管理搞得很差,社员生产积极性不高。赴肥西县调查组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了一笔生活帐:按照当地条件,每人每年最低生活(温饱水平)费用,包括口粮、衣服(折旧)、烧柴、油盐、灯油、火柴,住房(折旧等,大约需要120元以上,还不包括医药及送往迎来等费用。象肥西这样中等水平的县,人均分配收入76.7元,加上家庭副业和自留地的收入,也只能勉强达到温饱的水平。根据这个调查分析,我省包产到户的面积即使超过50%以上,也是从安徽的实际出发的。
其次,要注意引导,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的。包产到户这种低水平的集体化,绝不是凝固不变的,一定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合于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价廉物美并受群众欢迎的机械化的实现,多种经营的蓬勃开展,干部管理水平提高,集体收入大大超过自留地、家庭副业收入,包产到户这种“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必然要被新的办法所取代。但是新的办法一定要比包产到户更好,而决不是意味着退回到过去那种一窝蜂、大呼隆、一拉平的落后办法,也决不是自上而下地靠行政命令实现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怎样按照群众的意见,采用新的联合形式,把这种低水平的集体化引向高水平的集体化。这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赴宣城调查组认为,包产到户由于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可以使农民比较快的富起来,缩小生产队作为经济主体的地位,因此,它有利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促进生产队向大队过渡。包产到户后,生产队直接组导生产的事务性工作减少了,经济职能也随之缩小了,这可能反映一种必然性,无需为之担忧。只要大队取而代之,许多事情会比原来更加好了。比如专业化分工,以小规模的生产队来组织是有困难的,经营工副业生产更是这样。包产到户以后,社队企业进展大大加快了就完全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搞专业化生产也要看条件:第一,要发展多种经营为实行专业化分工打好基础;第二,要有一批搞好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力量;第三,要一定数量的搞好专业化生产的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专业化生产条件,才能切实把专业化生产搞好。那种脱离现实情况,片面追求实行专业化进度的做法,是不利于搞好专业化生产的。即使勉强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也难以上去。
第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对各种生产责任制形式,不论是定额管理、包产到组、大包干、口粮田,还是包产到户,今后在化肥分配、资金贷款、产品收购以及评选先进,评选劳模等方面,都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支之所好,斥之所恶,而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对各种责任制都要不断总结、完善、提高。任何主观主义和强迫命令的作风都是有害的。那种动不动就用开除党籍、乱抓乱斗等错误的做法来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干部和社员,更是不能允许的。
198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