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附录

安徽农村经济大变化的五年


中共安徽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为解决农业问题,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坚决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方针政策,就是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省和全国一样,积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营形式,调整生产关系。1978年冬、1979年春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兴起时,我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只是出现在少数穷队、穷社。经过一年的实践,这些穷社穷队普遍增产,有的粮油产量翻番,不少队一年翻身,甩掉了长期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帽子。“双包”到户责任制,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中,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它冲破重重阻力,由点到面,不断发展。到1982年上半年,全省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总队数的98.8%。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克服了劳动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突破口,是催化剂,它诱发出各种活力,有力地推动并继续推动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各方面的改革。农业发展方兴未艾。

1979~1982年安徽农村经济情况

一、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徘徊的困境,实现持续、全面增长

农业总产值:1982年124.62亿元,1978年86.4亿元,增长44.24%,每年递增9.6%。
多种经营产值:1982年83.34亿元,比1981年净增25.57亿元,增长49.4%。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47.8%,上升为60.39%。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1982年全省农村人均收入净增50元以上。
粮食总产量:1982年386.6亿斤,比1978年的296.5亿斤增产90.1亿斤,增长30.4%,每年递增6.9%。
全省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978年629斤;1979年629斤;1980年580斤;1981年678斤;1982年700斤,比1981年增加22斤。特别是淮北地区一季小麦就基本保证了全年口粮,改变了过去吃粗粮(山芋干)的状况。农民将大部分山芋干卖给国家和留作饲料粮。
1982年与1978年相比棉花、油料等产量增长情况

(续表)

1982年与1978年相比拖拉机、农用汽车、社队企业总收增长情况

农垦系统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1982年,全系统总产值12800万元,比1978年增长56%,每年平均递增11.8%。经营成果,由1978年亏损1315万元,变为1982年盈利1227万元。平均每年上交国家税金520万元,比1978年增长1倍多。
二、低产后进地区农业面貌大变,生产大幅度上升。低产后进地区主要是淮北的五河、泗县、灵璧、固镇,江淮之间的定远、凤阳、嘉山,江南的宣城、郎溪、广德等三大片十个县,以及岳西、金寨两个山区县,合肥周围的长丰、肥东、肥西,阜阳地区的临泉、阜南、蒙城等8个县的边缘地区。这些地方长期以来农业无积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18个县除岳西、金寨两个山区县发展缓慢,临泉县1975年遭毁灭性水灾以后又连年受灾,至今尚未恢复元气外,其余15个县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些县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已名列全省前茅。
15个县1982年比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15个县1982年比1978年农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续表)

15个县1982年比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情况

三、农产品的商品率逐年提高,人均贡献逐年增加。以粮食为例,全省1979年至1982年共收购352.8亿斤,每年平均88.2亿斤,尤其是1982年收购量达到108.9亿斤,比1978年61.12亿斤增加47.78亿斤,增长78.2%。提供一亿斤以上商品粮的县由1978年的28个增加到47个,交售粮食94.65亿斤,占全省收购量的86.88%。其中收购量超过二亿斤的有17个县,超过三亿斤以上的有天长、霍邱、寿县、六安、怀远、肥西、庐江等7个县。1966年至1978年的12年,我省粮食商品率都徘徊在20%左右,1979年提高到25%,1981年提高到25.8%,1982年达到28.2%。
每个农业人口对国家贡献粮食:按全省农业人口计算,1978年130斤,1982年247斤,比1978年增加117斤。天长县是全省人均贡献最多的县,1982年达816斤。由于政策落实,粮食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全省重点产粮户向国家交售粮食在5000斤至10000斤的有18.2万户,交售粮食10.8亿斤,售粮万斤以上的有14.5万户,最高的户达4.6万斤,售粮1.9亿斤。
上调中央的粮食任务年年超额完成,1979年至1982年共计上调37.33亿斤,超调8.33亿斤。同期还向外省议调、议销21.6亿斤。
四、社员收入逐年增加,生活不断改善。首先从社员的收入增长来看,情况如下:

1982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分配收入增加92.2元,增长1.4倍,打破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社员人均分配收入长期徘徊在60元左右的落后局面。
社员生活水平:据万户调查统计,1982年人均分配200元以上的农户,已占总户数的74%,其中人均超过400元的占7.5%。农村实际生活水平,即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约需207.3元,包括粮食消费88.4元(合625斤),食油9.2元(合8.1斤),肉鱼禽蛋23.1元,食糖2.3元,布17.4元,燃料16元,烟酒16.3元,新建住房开支33.7元(食用的蔬菜未计入生活费用)。依据这个标准,我省社员人均分配收入加上家庭副业收入达到和超过上述水平线的占70.92%,低于上述水平线的占29.01%,其中人均分配只有120元左右的困难户占7.8%。即使是困难户,实际收入也比过去成倍增加,达到或超过了过去比较富裕地区社员的分配收入(1978年以前,人均分配收入最高的当涂县只有140多元)。以购置耐用消费品为例,据万户调查,1982年每百户买自行车17.4辆,缝纫机11.6架,收音机30台,手表28只,大型家具126.6件。此外,每160户买电视机一台。

1983年农村经济情况

1983年,安徽省气候异常,自然灾害严重。冬季雨雪稀少,越冬作物受旱1500万亩;初春低温天气频繁,小麦受冻1800万亩,其中二、三级冻害500万亩。清明以后,淮河以南阴雨连绵,气温偏低,农作物正常生长普遍受到影响(群众叫“哑吧灾”)。梅雨季节连降大暴雨,沿江、江南和沿淮遭受仅次于1954年的洪水灾害,局部地区超过1954年。全省受灾面积达1980万亩,受灾人口达1567万人,倒塌房屋120万间,有11个县城被淹。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奋起抗洪抢险,确保了长江淮河大堤,确保了铁路、城市、水库和大圩的安全,积极排洪抢种抢收,开展生产自救,大大减轻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大灾之年,全省农村仍是一派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已经开创的农业新局面继续向前发展。
第一、主要农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继续增加,社队企业又有新的发展。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94.3亿斤,比1982年增产7.7亿斤,增长2%;棉花产量达379.66万担,比1982年增产64.31万担,增长20.4%;水产品总产量达12万多吨,比1982年增产2.6万吨,增产26.7%,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的1957年。糖料、蚕茧、大牲畜和社队企业总收入均有明显增长。成片造林和义务植树超额完成计划任务。茶叶、生猪生产也比原来预料的要好。农业总产值达127.32亿元,比1982年增长2.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队企业取得了新的成绩,1983年社队企业总产值达到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第二、农民向国家交售的农产品增加,商品率显著提高。到1983年12月底止,全省粮食统、超、议购共入库121.6亿斤,占全年任务的148%,比1982年同期多购31亿斤;收购棉茶313.5万担,超额10.3%完成全年收购计划,比1982年多收37.8万担;其他农副产品,除油料、烤烟等因国家有计划地限购外,其余产品的收购量也都比1982年有所增长。
第三、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明显改善。据家计调查,1983年,全省农民每人平均纯收入304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271.15元,比1982年增长13.8%。据省统计部门对12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每人平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上的农户由1982年的32.8%上升到46.3%,400元以上的农户由10%上升到16.6%。全省农民储蓄8.25亿元,每户平均92元。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销售量不断增加,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四、联产承包责任制向林、牧、渔业和社队企业等各个生产领域迅速扩展。林业在“三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绿化荒山的步伐,1982年冬和1983年春各地承包荒山造林215.7万亩,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渔业承包水面已达510万亩,占全省可养水面的63.7%,目前已向大水面承包发展。畜牧业承包责任制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全省农村畜牧兽医部门已承包大牲畜疫病防治94.5万头,生猪疫病防治308万头。这些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协调发展。
第五、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继续高涨,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省政府奖励的73项农业科技成果,有半数以上得到了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小麦根外施肥、油菜喷硼、碳铵深施等适用技术被各地广泛采用,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从1982年到1983年,由于推广杂交水稻以及小麦、油菜新品种和改沤种油菜等项新技术,累计增加产值10亿元以上。为了适应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各地都十分重视智力开发工作,1983年仅农业部门就举办了技术培训班3万多期,培训634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00多万份,组织技术报告团700多个,设立技术咨询处1200个。林业部门对森林松毛虫、袋蛾等虫害,进行综合防治达181万亩。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起了重要作用。
第六、专业户蓬勃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空前活跃。据统计,1983年,全省各类专业户1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5%,经营项目达八、九十种,其中粮食专业户6万多户,种子专业户14.3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15万户,林业专业户7.9万户,畜牧业专业户20多万户,渔业专业户4万户,农机专业户2.1万户,运销专业户11万户,其他专业户(包括加工、商业、服务业等)61万户。各类专业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坚信党的政策,敢于勤劳致富;相信科学,刻苦钻研,重视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因此,他们成了农村发展商品生产的带头人,勤劳致富的模范,运用和传播科学技术的标兵,被农民称之为“活财神”。由于他们劳动生产率比一般农业劳动力要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商品率高达50%以上,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大大高于一般农户,所以在农民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使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和出路,学到了致富的经验和科学知识。有些专业户已由开始的多业并存、以多取胜发展到一业为主,兼营别样,并逐步缩小兼业经营范围,专项产品的商品率和专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在专业户的带动下,全省还出现了2000多个专业村。一些专业户,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联合的要求。1983年全省已有近1/3的专业户按照有利于商品生产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9万多个。一大批能工巧匠、种田能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锻炼成长,一支崭新的农民队伍正在商品生产的发展中形成。专业户不仅是勤致富的榜样,其中不少人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他们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不忘困难户,除积极按章交纳税金、上交集体提留、兴办公益事业外,还主动帮助困难户解决资金、技术、种苗、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困难。全省专业户中已有上千名优秀人物,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和出色的贡献,已得到社会公认。
随着专业户的发展,近年来全省3000多个农村集镇正在恢复生机,各县都有一批专业户自带口粮到集镇上经商办厂,不仅促进了小集镇经济的繁荣兴旺,而且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
1983年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个部门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坚持改革,发挥政策威力,对战胜自然灾害,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先后召开了工作会议、农业书记会议,对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进行传达、学习和部署。春节前后,各地、市、县和省直各有关部门召开了干部会议,各区、乡普遍召开了党员会议、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逐级传达和学习中共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清理“左”的影响,为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生产,坚持改革,扫除了障碍。省和各地、市、县还分别召开了专业户座谈会、专业户经验交流会、专业户和联合体代表会,消除了农民的思想顾虑,开拓了致富门路,发展了商品生产,进一步搞活了农村经济。
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相比,最近5年,安徽农业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成绩是很大的,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搞活农村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勤劳致富的潜力越挖越大。但是,这5年的好形势,是同过去相比较而言的,不可以估计过高,还要看到困难和问题。首先,同其他省相比,安徽农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1982年,人均农业产值250元,比全国人均农业产值低11元,占第16位。社员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江、浙、鄂、赣等邻省。其次,近两年各地区之间农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县农业发展仍然缓慢,有些县还在徘徊,个别县还略有下降。再次,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状况依然存在,“五业”畸轻畸重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有的如牧业、副业的比重还低于解放初期的水平。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决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规定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既要继续抓紧粮食生产,更要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农民发挥本地优势,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运用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生产上来一个突破。
上一篇: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关于实施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暂行办法
下一篇:安徽省劳动局、安徽省人事局、安徽省财政局、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单位专职从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员保健津贴试行办法》的通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