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9 年(1940 年)
1月
4日国民党第一三八师一部在合肥大蜀山东麓福开寺伏击日军,全歼日军合肥警备司令三浦中佐以下官兵400余人。
8日李品仙在立煌正式就任国民党豫皖鄂边区游击兵团总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
19日中共中央发出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重申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出“华中是我们目前在全国最好发展的区域”。并再次强调了反磨擦的斗争方针。
25日日军战俘香河正男等5人在新四军军部宣誓参加新四军。
27日李品仙为包揽党政军权力,在立煌设立豫皖鄂边区党政军总办公厅,规定边区所有党政军各方面的重要事项和文件,均须由省府秘书长、省党部书记长、第二十一集团军参谋长专呈总办公厅核定。
28日国民党皖北行署主任颜仁毅密令其部下对新四军“表面友谊,极端和平”,“见其着便衣之队伍,以其系土匪名义剿之”。
29日李品仙撤销大别山日报社,令其合并于皖报社。
△新四军苏皖支队与第五支队第八团在天长、六合边境的横山击退来犯的日伪军,毙伤日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
1月有数万会员的巢南大刀会接受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领导,改编为巢南抗日自卫总队,其部分武装会员改编为新四军巢南独立团。
△刘少奇在定远县山黄家村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中原局会议,会议批判了“华中特殊论”,强调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确定了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
△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苏皖省委,成立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路东省委书记张劲夫(后为方毅),路西省委书记刘顺元(后为彭康)。同时成立皖中军政委员会,何伟任书记。
△国民党海军划定长江湖口至芜湖为第一布雷区,设布雷总队,协同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实施水上布雷。至抗战胜利为止,所布水上漂雷共炸沉、炸伤日伪各种船舰近千艘。
2月
1日奉新四军军部命令,新四军游击队正式改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3个主力团、4个总队,共有17800余人。
△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公开发表《告动员工作同志书》,下令调省动委会全体工作团队和各县动委会指导员到立煌“受训”。各级动委会及广西学生军、安徽学生军团中的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纷纷撤往抗日民主根据地。
4日李品仙指派国民党第十四游击纵队马馨亭部进抵泗县大柏圩,企图武装反对坚持与中共合作抗日的国民党皖六区专员盛子瑾,夺取专员职务。皖东北八路军、新四军团结盛子瑾部武装,在张爱萍的统一指挥下,当日击溃马部。
6日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筹组的中山学社安徽分社正式成立,刘真如、卓衡之等13人为干事,李品仙、方治等11人为评议。3月1日创办出版《春秋》月刊,刘真如任主编。
7日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杨绩荪在《皖报》发表“特约专稿”,题为《动员委员会怎么动?》,宣称动委会“要在本党主义之下,集中意志力量,正确的动。而不容有逾越轨范,走入歧途的盲动”。
9日国民党第三战区炮兵在繁昌江面击沉、击伤日舰各一艘。11日,又在荻港江面击沉日舰4艘。24日,在贵池殷家汇附近江面击沉日舰4艘,日军死亡100余人。
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八路军、新四军发出《关于战略方针的指示》,决定“刘少奇直接指挥皖东斗争,将皖东全部,江苏一部化为巩固的根据地,建立政权。”
2月中旬李品仙在立煌召开安徽党政整建大会,通过了以集中党政权力,整顿行政组织,“清除异党分子”为主要内容的《豫皖鄂边区党政整建纲要》。
26日安徽省图书馆迁立煌,该日举行开馆典礼。
29日国民党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因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被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通缉。该日被迫离开皖东北。
2月下旬李品仙调动所属部队第一三八师、一七一师一部和第十、第十二游击纵队共5000余人,分路向皖东津浦路西地区发动军事进攻。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集中第四、第五支队和苏皖支队,在路西实行自卫反击。至3月下旬,经界牌集、大桥、定远城、施集等战斗,歼其第十二游击纵队大部、第十游击纵队一部共2000余人,生俘其支队副司令以下1000余人,击退了反共军的进攻,保卫了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
2月刘少奇在定远县大桥集召开了第三次中原局会议。会议研究了国民党顽固派李品仙和韩德勤积极准备夹攻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情况,确定了反磨擦斗争的方针。
△中共皖西省委成立,李丰平任书记,领导立煌、霍邱两个中心县委,主要任务是组织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转移到皖中、皖东和淮北地区参加抗日根据地工作;整顿留下的党组织,继续坚持大别山区抗日反顽斗争。同年5月,因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攻,形势恶化,省委负责人及所有干部撤往豫皖苏边区及其它新四军地区,省委及中心县委撤销。
△国民党豫皖鄂边区党政分会上校专员、洪帮头子王贵和深夜率人抓捕在立煌的中共党员刘洪曾等7名动委会工作人员,并秘密处死。
△李品仙调所属部队第一七二师进驻霍山县,伙同县长隆武功突然封锁县城和南乡,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3月
7日李品仙所部袭击设在庐江东汤池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留守处。11日,进驻无为县,断绝江北新四军与皖南军部的通道。
15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等发表《八路军新四军讨汪救国通电》,同时指出当前“抗战之危机,实不在敌伪之猖狂,而在我抗战阵线内部投降反共分子存在”。
16日徐州、永城等地日伪军2000余人分路扫荡萧、宿、永地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三总队及地方抗日武装与敌作战半个月,经永(城)砀(山)公路、山城集、王白楼、李石林、张大屯等地战斗,共击毙敌佐野联队长、北山大尉、板木什平少尉等官兵数百人。第六支队第一总队长鲁雨亭在李黑楼战斗中牺牲。
△广西学生军第二中队40名成员脱离新桂系,投身新四军。是日,由易凤英领衔,在皖东抗日根据地发表致李宗仁、白崇禧通电,揭露李品仙种种倒行逆施,宣布“投身新四军,俾得有抗日救国之自由”。
17日华中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魏文伯任县长。此后半年时间内,凤阳、滁县、嘉山、来安、天长、全椒、合肥等地抗日民主政府也相继建立。
18日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原随营学校的基础上,在河南永城县麻冢集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分校。
21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部趁新四军主力在皖东津浦路西作战,路东兵力空虚之机,调动1万余人的兵力,向路东地区进攻,并集中主力围攻驻来安半塔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后方机关。驻半塔的第五支队教导队和少数留守部队及民兵奋起反击,激战7昼夜,保卫了半塔阵地。3月底,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率第五支队、苏皖支队和第四支队一部回师路东,新四军挺进纵队也从苏中渡运河火速西援,向韩德勤部发起反攻。至4月8日全部击退来犯的反共军,歼灭韩部独立第六旅等3000余人。保卫了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22日国民党安徽省保安二支队吴绍礼部在无为县刘家渡扣押从皖南渡江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工作的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曾昭铭等20余人,并劫夺江北新四军军饷7万元。经一再交涉,仅随行的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眷属幸免,其余人员全部被害。
24日中共苏皖边区委召开皖东北第一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仍沿用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名称,选举民主人士陈粹吾代理专员(6月,陈因病辞职,由刘玉柱任专员)。同时成立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还成立了皖东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泗县县政府,陈国栋任县长。
28日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逮捕蒙城县动委会指导员杨子仪、蒙城青年抗敌协会卢锡璜等4位中共党员,并于4月4日残酷地活埋于扁担王庄北面。
30日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任伪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长。
3月下旬李品仙所部袭击共产党掌握的桐城补充团,补充团400多人大部牺牲,团政治委员、共产党员华兆江等被逮捕杀害。
3月国民党豫皖鄂边区党政分会举办安徽省党政军工作人员训练班,李品仙兼班主任。该班只办了一期,即奉命撤销。
△李品仙将廖磊创办的安徽省政治军事干部训练班改组为安徽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自兼团主任,以刘真如任教育长。
春皖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4月
3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制定《防范新四军办法》,并密电各专区、县“切实遵办,如违严惩”。
5日含山县运漕镇国民党守军歼灭来犯日伪军400余人。
△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进入津浦路东,驻半塔集、大田郢。
12日蚌埠日军进攻寿县,守军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九团决死抵抗,负策应之责的国民党第一三八师五二八旅不予增援,致第九团伤亡惨重,团长赵达元壮烈牺牲,是日寿县沦陷。
18日皖东津浦路东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和路东联防司令部成立,贺希明任联防委员会办事处主任(8月20日邓子恢、方毅任正副主任),杨梅生任联防司令部司令员,刘顺元任政委。8月,联防司令部建制撤销,部队归新四军第五支队指挥。民国30年(1941年)3月重新成立,由路东独立旅兼联防司令部。
21日中共霍山区委书记江道之和委员喻本芳、程希敏、唐虞卿等被国民党李品仙所部逮捕活埋于南岳山谷。
△李品仙所部4000余兵力分3路进攻驻无(为)巢(县)交界照明山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纵队参谋长桂逢洲在战斗中牺牲,部队损失100余人,被迫退往皖东津浦路西地区。
22日日军为巩固长江防线,扩大伪化区,调集第十五、第十七、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共1万余人,分3路向皖南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国民党川军第一四四师、新七师、第五十二师、第一O八师及第一四五师在青阳至贵池一线迎击来犯日军,激战8日后,因伤亡惨重,被迫后撤。青阳、南陵陷落。是役日军伤亡约2000余人。
24日新四军江北军政干校在天长县汊涧镇成立,张云逸兼任校长。6月1日开学。
26日新四军军部直属第一团、第三团分别在泾县云岭以北父子岭和南陵何家湾与来犯日军激战竟日,共毙伤日军570余人,迫使日军回撤。同时,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繁昌各地阻击日军,历时11天,共毙伤日军300余人。
29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淮南北渡淮河抵达泗县罗岗,检查和指导皖东北党政军和抗日根据地工作。
30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进一步制定《严密防制共产党活动办法》,密电各专区、县“切实办理,随时具报”。
5月
1日驻泗县日伪军“扫荡”皖东北中心区。不久国民党江苏常备第七旅及泗阳常备队也乘机进犯。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在刘少奇的直接指挥下进行反击,历时13天,击退了反共军的3次进攻,并趁胜扫除了若干伪军据点,稳定了皖东北局面。
4日中共中央致电项英、陈毅及东南局和新四军军分会,针对项英在皖南的右倾错误,就抗日战争期间党的策略方针作出指示,明确指出:要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防共、限共、反共行径,要提出针锋相对的办法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
13日安徽省动委会各部会、第七专区动员指导处以及阜阳、临泉、太和、蒙城、涡阳、怀远、寿县、霍邱等县动委会、工作团等2500余人致电李宗仁、白崇禧,历数李品仙“纵容腐化落后分子,摧残热血进步青年,进攻抗日友军,封闭进步刊物一切倒行逆施”。
△日伪军近3000人向皖东津浦路西地区“扫荡”,一路侵占了定远县城,一路奔袭藕塘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经第四支队第七团一部在藕塘英勇阻击,毙伤敌100余人,迫使日军撤退。
15日中共豫皖苏省委党校开学,校长吴芝圃。
△李品仙将原省动委会文化事业委员会与国民党省党部文化协会合并,改组为安徽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受辖于国民党豫皖鄂边区党政分会。
27日日伪军2000余人由滁县再次侵占来安县城,新四军第五支队于31日凌晨分3路袭击,攻克来安城,歼敌200余人。
29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十四团在老人仓击退由定远城出动的日伪军400余人,歼敌40余人,粉碎其侵占藕塘的企图。
5月中共萧县党组织建立一支有2000余人的地方抗日游击武装——萧县独立团,还发展了3880余人的不脱产的民兵组织。宿县、五河、怀远、灵璧、繁昌、泾县、铜陵等县也都建立了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和民兵。
6月
1日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涡北新兴集召开“五卅”纪念大会时,宿县、永城及濉溪口、临涣集日伪军千余人,乘机分4路突袭合击新兴集。彭雪枫迅速指挥部队迎击,于当日夜间击溃来犯之敌,歼敌300余人。
6月上旬李品仙以第一三八师及第十游击纵队等部,进占合肥县古城集、青龙厂等新四军驻地。6月17日,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在古城集展开猛烈的自卫反击,经3日激战,歼第十游击纵队1000余人,迫使来犯的反共军回撤。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即令停止追击,并与其谈判,达成以淮南铁路为界的停战协定。
20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共5个团12000余人和教导营500余名干部,分两个梯队越陇海路南下,抵涡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28日彭明治率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抵宿县以南陈家集、赵家集一带。7月初越过津浦路,进入泗县地区。
6月下旬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策动来安县屯仓区、盱眙县大通镇等地的反动地主进行武装暴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派出部队,历时半个月,平定暴乱,巩固了路东根据地。
6月汪伪国民党中央指派张拱辰为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同年12月伪安徽省党部在芜湖成立。
△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在定远县藕塘成立,司令员魏文伯(9月,由梁从学接任),政委彭康(后为谭光廷)。8月1日成立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委员会,联防抗敌办事处主任黄岩,副主任魏文伯。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奉命整编,谭希林任司令员,孙仲德改任政委,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二两个团。
7月
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半塔集附近的大田郢举行纪念建党19周年干部会,刘少奇在会上作《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的报告。
7日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机关刊物《党的工作》创刊。
12日国民党安徽省广播电台在立煌开播。
△根据6月27日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正式命名为第十八集团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下辖4个旅,活动于淮北津浦路西、陇海路南。另设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张震兼任司令员(后为耿蕴斋),吴芝圃兼政委。
16日国民党提出所谓“中央提示案”,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至黄河以北,并要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缩编为10万人。
19日国民党太和县政府非法扣留并秘密杀害由西安后方医院赴山东归队,途经太和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官郜明征等8人。30日,彭雪枫致电何应钦及安徽省第七行政区专员,要求严惩祸首。十八集团军总部也向蒋介石提出严重抗议。
22日国民党豫皖鄂党政分会安徽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出版《文艺月刊》、《编译月刊》和《大众知识》3种刊物。
23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密电皖南行署,令“饬属严密基层行政,组织掌握民众武力妥为运用,并商请附近驻军协助,将匪(按:指新四军)驱逐出境”。
7月下旬奉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黄克诚率3个团及教导营进入皖东北,执行开辟苏北的任务。八路军第四纵队遂重新整编为3个旅、1个特务团,共1700余人,执行向西防御、准备反磨擦的任务。
△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和第五旅第十四团进军怀远、凤台,迅速控制了氵会河、淮河之间的农村地区,建立了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1941年1月改称淮上行署),李丰平任地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并组建了淮上独立团,团长沈联成。
7月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机关报《新民主报》创刊。
△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下令撤销省护商缉私队。
△日伪军1300余人进攻无为县襄安镇石涧埠,国民党守军省保安第四团坚守阵地,予敌重创,并趁胜反击。是役该团伤亡140余人,毙敌数百人。
8月
1日当涂县横山地区大刀会在国民党苏南第一区专员汪国栋策动下,在谢村、箬帽顶山、白尖等地围攻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使江(浦)当(涂)溧(水)游击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
9日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密令皖南各县严密防止新四军活动。
16日淮北津浦路东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为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及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共2万余人。同年9月,第五纵队东进淮海地区,开辟苏北。
△颍河决堤,阜阳、临泉约10万亩农田受灾。
8月中旬李品仙授命皖北第三行政区专员在阜阳召集蒙城、涡阳、亳县、凤台等地军政干部会议,讨论反共反新四军的具体计划。
8月皖东抗日根据地分别在滁县瓦屋薛村、盱眙县天王寺创办津浦路西联合中学和津浦路东联合中学。
9月
5日南京、扬州等地日伪军1万余人分7路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进行“扫荡”。路东新四军部队奋起反击,历时12天,与敌大小战斗65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
9月中旬为准备接应新四军军部北上转移皖东,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在政委孙仲德率领下,由津浦路西开赴巢县、无为一带,与先期返回的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及地方武装合编,改番号为新四军无为游击纵队。
9月新四军军部派林维先率领第三支队第五团第三营渡江到达皖西桐(城)东地区,与地方游击队及收编的川军一部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策应皖南军部渡江。到年底,建立了以陈瑶湖为依托的三官山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桐(城东联合办事处。
△彭雪枫率八路军第四纵队部机关及部队进入淮上地区,留下第六旅坚持涡北地区的斗争。
△从9月6日至24日,国民党军第一O八师一部,在国民党当涂县常备大队配合下,连续袭击新四军金宝圩、大官圩地方游击队,杀害中共当芜县委书记侯光、组织部长唐永沅和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当芜办事处主任贾济民等人。
△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路东联防办事处宣教团,后改名淮南大众剧团。
△中共苏皖区委随八路军第五纵队东进苏北地区后,中共皖东北地委成立,张彦任书记,领导皖东北军民坚持斗争。
秋全省大部分地区偏旱,蚌埠、屯溪、祁门县旱情严重,其中祁门灾民仅以蕨根为食,饿死人数以百计。
10月
4日日军第十五、第十七、第一一六师团及伪军共1万余兵力,对皖南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的“扫荡”。叶挺指挥皖南新四军在汀潭、枫坑口、泾县县城等地与日伪军激战,9日收复被国民党军放弃的泾县县城,并交还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与此同时,南陵县城也为新四军收复。此次反“扫荡”历时一周,共毙伤日伪军近2000人,迫使其撤退。
12日中共中央电示新四军军部迅速北渡,否则华中、华南均难巩固,极为不利。
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朱德、彭德怀、叶挺,大肆诬蔑八路军、新四军,并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
20日顾祝同核定并下达了第三战区长官部制订的关于堵击皖南新四军的计划,命令抽调一四六师、七十九师、四十师、六十二师,并请调十九师至皖南,以加强围歼皖南新四军的兵力。
10月下旬刘少奇、赖传珠率江北军政干校大部分学员以及其他干部1000余人离开皖东赴苏北。江北指挥部在天长县张公铺继续举办江北军政干校。
10月国民党第一三八师及第八游击纵队破坏协议,越淮南铁路东犯新四军第四支队驻地,占领全椒大马厂、复兴集、周家岗等地。
△八路军第四纵队一部两次攻打怀远常家坟日伪据点,俘伪军50余人;在怀远城西胡山战斗中俘日军12人。总计一个月内战斗20余次,迫使怀远日军龟缩在县城内不敢外出。
△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半塔民众合作社成立,社长张晶之,经理杨言德。
△皖东抗日根据地的路西联中迁往路东,和路东联中合并为淮南各县联合中学(简称淮南联中),校址先后为古城镇、半塔、盱眙天王寺。民国31年(1942年)冬因精兵简政,该校停办。
11月
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严正驳斥何、白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诬蔑,但为顾全抗日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部队移到江北。
△李品仙电令第一七六师逐步肃清江北新四军,准备以主力堵击皖南新四军渡江部队。
10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一部激战两日,击退国民党第一三八师对滁县界牌集(今属定远县)的进攻。
12日中共中央军委再次电催皖南新四军迅速北渡。
14日日军集合津浦路蚌埠、宿县等各据点兵力3000余人,向宿(县)蒙(城)怀(远地区“扫荡”。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奋起抗击,阻敌西进,在蒙城板桥集与日军激战3昼夜,毙敌400余人,击毁汽车10余辆,击落敌机1架。日军南渡涡河,占领蒙城和涡阳县城。20日,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与国民党骑二军何柱国等部协同作战,先后收复蒙城、涡阳县城,将“扫荡”日军驱回原防。
17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未到江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统一指挥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
23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命令第十三军团长藤田进负责实施进袭新四军计划:“一、对散驻京沪杭地区之新四军,决迫其向皖南退却,并设法使其与中央部队自相火并;二、对散驻长江北岸、皖豫边境之新四军,决动员第十五、第一一六等师团之一部兵力进袭扫荡”。
11月新四军在无为东乡临江坝成立渡江指挥部,由曾希圣任指挥,张正坤、孙仲德任副指挥。
12月
1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为缓解战时运输困难,在立煌成立驿运管理处,以能通过骡马和手推车为标准,开辟驿运道路。
3日皖南新四军非战斗人员及部分物资开始分批向苏南转移。
4日李品仙致电第四十八军转蒋介石关于新四军长江南北两岸联络线及其登陆地点的电令,命令四十八军注意防堵,阻止新四军渡江。
5日日伪军步骑1300余人,汽车40余辆,分5路向濉河以北的青阳区、新行圩一带“扫荡”,历时一周。留守皖东北坚持斗争的第五纵队第六团在宿东大队地方武装的增援下,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
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次致电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进一步诬蔑八路军、新四军,坚持“皓电”的无理要求。
9日蒋介石批准执行国民党军令部《黄河以南剿灭共军作战计划》和《解决皖南新四军方案》。
12日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副旅长兼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在第十七团团长刘子仁挑拨策动下,带领所属部队1000余人,在永城、萧县两地发动武装叛变,使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蒙受重大损失。
14日中共中央再次电示项英,指出不北移即有被消灭的危险。
20日李品仙密令无为等地的国民党第一七六师等部队,开入襄安、牛埠等长江渡口,抢去渡口船只,以阻止皖南新四军渡江北上。
21日三民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团支部在立煌成立,公推李国干代理主任职务。
22日滁县日军1000余人“扫荡”周家岗,占领周家岗的国民党第一三八师两个团撤逃。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随即进攻周家岗,激战一昼夜,日军向全椒退走。
23日国民党苏鲁豫皖边区党政分会在临泉成立,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兼主任。
△国民党政府公布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名单,安徽省4名:光升、马景常、梅光迪、陈铁。
25日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以第五十二、第一O八、第四十、第六十二、第一四四、第一四五、第七十九师及新七师第二旅,共8万余人,在泾县、太平、青阳间布成袋形阵地准备袭击新四军;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以第一七六师在江北无为地区布防堵截;第二游击区冷欣部则作好截断苏南与皖南新四军联系的准备。
26日中共中央来电批评项英、周子昆、袁国平在困难面前迟疑犹豫,指示必须自己想办法有决心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的目的。12月28日,项英召开新四军军分会会议,决定民国30年(1941年)初皖南部队绕道茂林,沿天目山北侧之旌德、宁国、郎溪进至江苏溧阳,再待机北渡。
29日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主持在宁国万福村制订围歼皖南新四军计划,确定了具体方针和部署。
12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成立以黄耀南为书记的新的中共皖南特委,继续领导皖南各级党组织。原特委机关及主要领导人随东南局机关、新四军军部北撤。民国30年(1941年)“皖南事变”后,特委领导人先后突围过江到江北,同年4月在无为县白茆洲重新组建,书记李步新。
△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机关报《新路东报》创刊。
是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所属各级警察机构开始恢复。
△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特别训练处在立煌洪家湾成立,这是隶属于中统局的专事囚禁、迫害中共党员和爱国青年的特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