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1 年(1942 年)
1月
1日国民党军第一七六师第五二八团及第十一游击纵队等部,进攻驻宿松泊湖地区的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及驻桐(城)东的第七师第五十五团。挺进团英勇阻击,激战8个昼夜后,为保存有生力量,撤向巢(县)无(为)根据地。中共鄂皖地委也随部队撤出。第五十五团撤出桐(城)东地区,桐(城)西独立团撤出桐(城)西地区。
2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单家港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3月5日结束,刘少奇在会上作了题为《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会议确定了华中部队和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总方针和总任务。
2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确定减租减息、缴租缴息、联合富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土地政策的出发点。
△国民党泗县县长徐合璧率部进攻新四军,被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第二十五团歼灭于泗阳。
29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禁止用粮食酿酒熬糖。
1月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改为淮南苏皖边区军区,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
△日伪军400多人分两路夹攻来安县孤山、庞河地区,新四军第二师一部与当地民兵配合,一举歼灭日伪军210多人。
△日伪军2000余人“扫荡”津浦路西定(远)凤(阳)怀(远)地区,新四军第二师路西地方抗日武装在十八里岗和西三十里店与敌激战,重创日伪军。是役,路西联防司令部独立第三团团长余海清和定凤怀县总队副汪立斌英勇牺牲。
2月
5日进犯凤台小新集的日伪军被国民党部队击毙200余人。
7日驻守巢县散兵伪据点的反共自卫大队大队长王融率士兵40余人,携带轻机枪2挺、长枪22支、短枪数支,向新四军第七师投诚。
11日新四军第二师作出贯彻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指示的决定,将主力部队按五分之三、地方部队按五分之二的比例进行缩编。
△新四军军部指示第七师: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含山、和县及巢北地区,以打通第七师与第二师的战略联系。
12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立煌成立安徽省抗战史料征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常恒芳。
19日汪伪苏淮特别区成立,郝鹏任行政长官。特别区地跨苏皖两省,其中现在的安徽省境内有亳县、宿县、萧县(时属江苏省)、泗县、灵璧、砀山(时属江苏省)等6县。
20日为配合苏浙赣新四军对沪、宁、杭等大中城市日军的大规模袭击战,第四军第七师对芜湖、荻港、东流等日军重要据点发动袭击,炸毁芜湖日军电灯公司,焚毁其特务机关及东门车站,并破坏芜(湖)当(涂)铁路多处;焚毁东流日本田治洋行,活捉日军多名。
26日日本人反战同盟淮北支部成立,负责人后藤勇。
2月淮南银行在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盱眙县葛家巷成立,印刷发行了淮南币,在根据地内流通。
△新四军第七师成立大江剧团,团长叶诚。
△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无为中学,后奕斋、刘芳先后任校长。同年7月,改为皖中各县联立中学,金稚石、吕惠生先后任校长。
△泾、太、旌、绩、歙等皖南5县国民党党政军特务分子聚集泾县章家渡,举行“清剿”新四军游击队会议。
△国民党萧、宿、灵、濉、泗5县驻防指挥部成立,以皖四区专员马馨亭为总指挥,目的为夺取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
3月
2日淮南路西联防部队第十八团一部在定远县永康镇至水家湖公路的柏家圩子和上下户陈一带,伏击运送物资的日伪军。除击溃来援的日军外,全歼日军1个小队、伪军1个中队,并生擒日军小队长等4人、伪军30余人。
7日为粉碎国民党皖四专区五县驻防指挥部建立以灵(璧)北张小圩为中心的反共基地的图谋,新四军第九旅和骑兵团一部发起张小圩战斗,消灭五县驻防指挥部,生俘副总指挥、第十七纵队司令许志远及灵璧县长赵觉民。
8日淮北苏皖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成立,主任委员杨云芝。
9日国民党军队在合肥罗集以南地区歼灭日伪军100余人。
15日刘少奇奉命调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职务由饶漱石代理。同时,陈毅代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华中分会代理书记。
26日新四军第七师《战斗报》和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新无为报》合并为《大江报》不久即成为中共皖鄂赣区委机关报。
3月淮南津浦路东妇女抗敌协会总联合会成立,王榕任理事长。
春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五十二师和新七师各一部发动了对皖南山区中共抗日游击队的“清剿”。中共游击队化整为零,灵活机动地开展斗争,保存了有生力量,并在太平与泾县之间建立了以樵山岭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国民党第三战区皖南总动员委员会奉命撤销。
△以淮南联中师范班为基础成立的淮南师范学校在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天长县铜城开学,郭兆元任校长。同年冬停办。
△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派高级参谋金学奎来到立煌,招募韩国青年(主要是动员日军中的韩籍士兵反正),成立了“韩国光复军第三支队”,金学奎任支队长,并任韩国临时政府特派代表、韩国独立党安徽支部执行委员长。
4月
1日国民党军潜入安庆袭击日军。
18日盟军美国飞行员5人在歙县南乡上空弃机跳伞,在当地农民的救护下,安全抵达歙县县城。
21日国民党军便衣队潜入芜湖袭击日军。
27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中共皖鄂边区委(不久,改称皖鄂赣边区党委,又称皖中区党委),由何伟、李步新分别担任正、副书记。下辖中共皖南特委、中共巢(县)无(为)庐(江)中心县委、中共巢(县)合(肥)庐(江)中心县委、中共和(县)含(山)中心县委、中共桐(城)庐(江)无(为)县委和中共桐(城)西、彭(泽)宿(松)望(江)边工委。
4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各党政分会对作战地域内的党政事宜只有监督权而无指挥权。不久,国民党豫皖鄂边区党政分会撤销。
△无为县白云、民主两乡民兵以5条枪击退100多名日军的“扫荡”。
△为加强和含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第七师决定在原含(山)和(县)指挥部基础上成立第七师含和独立团,马长炎任团长兼政委。
△皖中抗日根据地普遍实施减租减息,并决定于当年夏粮登场起执行《二五减租试行办法》。
5月
4日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在定远藕塘镇举行青年运动会,有定远、定凤怀、定凤嘉、定合、定滁全等5县和淮南苏皖边区直属机关共6个代表队,约200多运动员参加。
△淮北苏皖边区青年抗日救国总会成立,主任委员曾谋。
9日淮南津浦路西联防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大会在定远县永宁集举行。参议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魏文伯作《目前形势及今后施政方针的报告》,联防办事处主任童汉璋作《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七个月的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津浦路西乡选暂行条例》等9项法令和17项决议。
22日安徽省临时参议会第六次大会选举马景常、陈铁、梅光迪、吴沧洲、光升、杭立武、王立明、奚伦等8人为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26日国民党军攻克安庆外围日伪据点六七处。31日,国民党军一部攻克合肥外围据点多处。
5月新四军第七师和含独立团进攻和县螺丝滩伪军据点,毙伤伪军200多人,缴获长短枪100余支、重机枪1挺。
△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颁布《三七分租(东三佃七)与改善佃东关系暂行条例》、《借贷付息暂行办法》和《典当暂行条例》。
△淮南津浦路东青年抗敌协会总联合会成立,王昭铨任理事长。
△日军占领下的蚌埠城乡霍乱流行,死者不计其数。
6月
1日国民党军攻入枞阳镇,歼灭日伪军200余名。
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同月,淮北、淮南、皖中各抗日根据地县以上党组织成立了“学委会”,各区党委书记担任“总学委会”书记。华中局和各区开办了党校、轮训班,分期分批抽调干部参加整风学习。
10日国民党军在合肥以北三星集歼灭日伪军100余名。
22日日伪军在安庆罗家岭焚毁民房300余间。
△淮北抗日根据地对减租、减息、当赎地、公粮负担、湖草分配等均作出合理规定,并开展群众运动,彻底执行减租减息政策。
△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十八团四连和淮西、淮南铁路以西瓦埠湖以东地区部分游击队合编,成立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开辟皖西寿(县)东南抗日根据地。
△淮南路东教育界抗敌协会总联合会成立,郭兆元任理事长。
△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北地方银号成立,开始发行边币。
夏新四军军部在淮宝县仁和集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淮大学,校长韦悫。教师和学生来自上海之江和大厦等几所大学。同年11月,因日军大规模“扫荡”,学校停办。民国32年(1943年)夏,江淮大学恢复开学,至民国33年秋结束。
7月
12日新四军第四师宿东游击队袭击塔桥伪军据点,全歼守敌。
18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屯溪设立东南战地宣传委员会办事处,并创办《中央日报》(屯溪版),派冯有真为办事处专员兼报社社长。
7月淮北抗日根据地在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领导下,开展整风运动。
△皖中抗日根据地在无为恍城召开皖中参议会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民主人士金稚石为议长,周新武、陈可亭为副议长。会议决定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委任吕惠生担任行署主任,唐晓光任副主任。
8月
5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设计委员会成立,李品仙兼主任委员。其宗旨是计划全省政治,促进行政三联制(计划、执行、考核)的实施,以期能提高行政效率。实际收效甚微。
18日国民党在皖南5县的“清剿”基本结束。在长达半年的“清剿”中,中共皖南地方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29日日军在怀宁县江镇虞山乡东岭曹一带烧毁500余户民房,杀害20余人,伤残30余人。
8月淮南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整风学习。
△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改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刘乃敬,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教育5科,学制3年。
△工人卢玉民等放火烧毁安庆日本“五洲公司”的厂房和机器。
9月
3日皖中各抗敌协会联合会在无为恍城成立,李步新兼联合会主任。
5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全省举行的“一元献机捐款”活动结束,共募款60余万元。
14日驻灵璧的日军纠集伪军一部到泗五灵凤县的濠城一带“扫荡”,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一部当夜袭击日伪军,将其击溃,毙俘日军数十人。
25日巢县日伪军1000余人进犯柘皋,被国民党守军击退。
9月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召开县以上干部会议,总结皖南事变后对敌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了皖南地区今后党的斗争方针和策略。
△淮北苏皖边区精简委员会成立,刘瑞龙为主任、刘玉柱为副主任。至民国32年(1943年)1月,经过三次精简,边区行署机关由156人减至50人,部队也同时进行了缩减编并。
△从新四军精简到泗南县中氵童村小学任教的夏陶然,在教学中实行“师生结合,学用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广为推行,被称为“夏陶然的道路”。
秋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先后召开各界代表大会,成立总农抗、总妇抗、总青抗。总农抗理事长涂中庸,总妇抗理事长周健南,总青抗理事长郭凌。
10月
4日日军设在裕溪口的役使新四军以及国民党军被俘官兵的苦工营,在营内中共临时党支部发动下,举行暴动,逃出来的100多人进入了新四军第七师驻地。
10日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员大会召开。会议选举刘子久、吴静宣为正、副参议长;选举刘瑞龙、陈荫南为边区行署正、副主任;选举徐风笑、葛萌为边区高等法院正、副院长。
10月下旬国民党军第一七一师及第十游击纵队第二支队进犯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藕塘镇,并大肆烧杀抢掠。新四军路西部队集中主力反击,将其击溃。
△新四军第二师以午季生产收获中拿出百分之二十,捐作地方救灾之用。
10月新四军军部决定新四军第二、七师活动地区以滁河为界,滁河以南为第七师活动地区,以北为第二师活动地区。并要求双方共同努力,打通相互间的交通。
△皖中抗日根据地举行民兵大检阅,成立了皖中民兵联防司令部,吕惠生兼任司令员,李步新兼任政委。
△日伪军“清剿”苏中地区,新四军第二师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向日伪据点连续出击达一个月,破坏日伪交通设施,有力地配合苏中新四军取得了反“清剿”斗争胜利。
△淮北苏皖边区工人抗日救国总会成立,主任委员张维城。
11月
6日安徽省旅黔同乡汇款10万元救济皖北灾民。
14日日伪军3000余人“扫荡”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路西军民奋起反击,历时月余,粉碎了日伪的“扫荡”。
△日伪军7000余人分5路“扫荡”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北军民在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领导下开展反击,历时33天,经大小战斗37次,歼敌570余人,俘敌270余人,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胜利。
25日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一部夜袭蚌埠近郊日伪据点,毙敌数十人,俘敌20余人,缴枪10余支。
11月下旬新四军第七师师部筹集200担布匹、银元等物资,由无为经和含地区运往新四军军部。当抵和县石灰张村时,遭300余名日军阻截。护送部队与日军激战10余小时,将敌击溃,保护了物资的安全。
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的决定,华中局决定取消淮北军政党委员会,改组淮北区党委,由邓子恢任书记,刘子久任副书记。同时撤销淮北苏皖边军区,由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兼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
12月
2日桐城花山藏存的安徽省通志馆全部图书资料被日军劫走。
18日驻守太湖地区的国民党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四团重机枪连击落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冢田攻中将座机,冢田攻等11人悉数毙命。
22日国民党军夹击驻无为新村日伪军,毙伤日伪军100余人。
12月下旬汉口日军为报复冢田攻之毙命,集中6000余兵力,分东西两路向大别山区进犯,皖西国民党军李品仙部虽有8个师以上的兵力,但都惧敌避战。日军一路烧杀淫掠,长驱直入,先后攻陷湖北罗田、英山、广济、黄梅,安徽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等广大地区。
△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由苏北阜宁县向皖东津浦路东根据地转移,于民国32年(1943年)1月进驻盱眙县黄花塘。
是年皖西和皖北夏、冬遭严重旱灾、蝗灾,其中尤以太和、界首、临泉、桐城旱情最为严重。
△新四军第七师和皖中抗日根据地全年支援军部款计749.1173万元。
△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田赋管理处规定当年田赋征实每元(法币)折征稻谷由去年的2斗增加到3斗7升,折征小麦由去年的1斗4升增加到2斗6升。
△汪伪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改组,执行常委制,王震生、张拱辰、潘国俊任常委。
△汪伪安徽省政府在芜湖设立安徽省清乡事务局,由谢学霖任局长。
△操纵、监督汪伪安徽省政府的日军顾问机构“安徽特务机关”改称“日军安徽省联络部”,原特务机关长樱庭子郎续任联络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