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经营机构
1950年,中国土产公司在望江设收购组。1951年后,土产杂品主要由供销社经营。1956年1月,县社设土特产经理部。1957年又将土特产经理部并入采购经理部。1961年县供销社恢复后,成立日杂废品经理部。1965年4月成立土产杂品公司。1969年土产杂品公司并入县财贸站土副产品购销组,次年恢复。1987年,县土产杂品公司下设华阳中转站、废品回收经理部和2个门市部,主要经营土特产及废旧物资的收购和推销业务,兼营工业品,年销售额246万元,实现利润0.3万元,流通费用率11.71%,资金周转天数为138天。
二、收购品种
蜂蜜1961年,供销社开始收购。1965年收购4.71万公斤。1978年收购6.97万公斤。1982年收购7.2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从1961年至1987年,共收购蜂蜜89.4万公斤,其中1987年收购5.2万公斤。
茶叶1957年供销社开始收购50公斤。1958年收购量增至100公斤,1960年倒退到1957年的水平。1961年后,茶叶收购量渐增,1965年达1000公斤。70年代,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年均收购2595公斤。1980年起,茶叶收购量渐减,1983年降至900公斤,1984年起又逐步上升。从1957年至1987年,共收购茶叶6.68万公斤,其中1987年收购1.68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蚕茧1954年供销社开始收购100公斤。1955年至1959年,年均收购420公斤。1965年开始实行奖售办法,生产队或个人每出售价值100元的蚕茧,奖售棉布26尺,化肥71.5公斤(或贸易粮70公斤)。1967年收购量达5400公斤。70年代,养蚕业发展很快,年均收购8745公斤,1978年收购量达1.51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后,大部分社队毁桑种粮,蚕茧收购量大幅度下降。1981年至1987年,年均收购量为2885.71公斤。1987年仅收购400公斤。从1954年到1987年,供销社共收购蚕茧13.44万公斤。
皮张1954年供销社开始收购牛皮1671张。1955年起,对社会打猎人员进行摸底登记,并与之签订收购和物资(铁子、硝磺、弹弓等)供应合同。1957年,收购牛皮986张,黄狼皮1614张。1959年后,收购范围扩大到家猫皮、狗皮和草兔皮。1980年收购牛皮1561张,家猫皮901张,狗皮3789张,黄狼皮3735张,草兔皮1987张,杂皮1236张。1984年后,收购量锐减。1985年只收购牛皮447张,杂皮65张,草兔皮3张,黄狼皮1572张,狗皮1497张,家猫皮372张。
1987年,牛皮收购量降到256张,黄狼皮降到691张。从1954年至1987年,共收购各种皮张26.5万张,其中牛皮4.4万张,黄狼皮10.4万张。废旧物资1953年,供销社收购废钢铁4.72万公斤,杂铜4950公斤。1954年,收购废钢铁31.19万公斤,杂铜3.13万公斤,废铅锡5850公斤。1955年,收购废钢铁44.7万公斤,杂铜2.62万公斤,废铅锡1.86万公斤。1956年,为扩大废旧物资回收,供销社采取固定收购与流动收购相结合的办法,组织人员带款、秤及工具上门收购。1958年,全国商业部门学习广东新会县收购和利用废品的先进经验,县内掀起收购废品的热潮,当年收购废品总值32.6万元,为1955年至1957年回收总值的1.1倍。废钢铁、杂铜和废铅锡收购量分别达56.65万公斤、3.53万公斤和1.79万公斤。1959年,废旧物资收购额29.9万元,仅决于1958年。1978年,供销社组织职工深入农村、机关、学校、工厂、街道,开展突击收购活动。全年收购废钢铁28.49万公斤,杂铜5330公斤,废铅锡、废铝3490公斤,废橡胶4.05万公斤,废塑料4.97万公斤,废纸6.95万公斤,破布及破布鞋25.74万公斤,杂骨5.07万公斤,废麻及废棉2.59万公斤。回收总值15.1万元,为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979年后,为提高废旧物资收购人员的积极性,对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专业人员实行卫生保健津贴,按当月回收金额的1~1.5%计算发给收购人员。同时对杂骨收购实行奖励办法:每收1000公斤杂骨,奖励6.5元。1985年,实行交售废钢铁和钢材奖售挂钩的办法,即超交4000公斤废钢铁,奖售1000公斤钢材指标,从1953年至1987年,县供销社系统共收购废钢铁643.3万公斤,杂铜22.34万公斤,废铅锡7.5万公斤,废铝3.43万公斤,造纸原料(包括废纸、破布、废棉、废麻制品)498.65万公斤,废橡胶及废塑料105.46万公斤,杂骨109.8万公斤。废旧物资收购总值332.54万元。
上一篇:第五节 蔬菜
下一篇:第七节 医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