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工艺
一、挑花
挑花工艺多见于民间妇女的衣物装饰。农家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青(或黑)、白老布与棉线制作。有白底青花、青底白花两种颜色。制品有大头巾、围裙、小孩围兜、风帽、绑腿、镜褡、披肩、袖口、荷包、褡裢、腰带、帽带、裙带等。品种图案因物而异,如大头巾上的风吹牡丹、风帽上的鲤鱼跳龙门、镜褡上的九连灯、围裙上的蝴蝶扑金瓜、老人裙带上的福寿双钱(全),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挑花有挑花(架花)、游花(戳花)、钻花(铺花)、织花(织带)四种传统针法,做工精细,色调清淡素雅。解放前,长岭、鸦滩、高士、赛口、太慈等地农村姑娘长至十三四岁便学习挑花针路,并以自制的头巾、腰带等物品馈赠亲友。解放后,挑花工艺得到重视和发展,县文化专业干部搜集调查整理各种花纹图案,并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作新的花样图案,创制挑花提包、台布、窗帘、沙发套等产品。曾风靡一时的庐阳花布(合肥古称庐州,望江古称雷阳,取用两地挑花工艺,故名),其图案大多是在望江挑花图案基础上研制而成的。1979年和1981年,望江先后承制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500余件挑花沙发靠垫。1983年2月,国际旅游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挑花被选为全国工艺品展品,《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上海工艺美术杂志》等报刊均作了专题报道。省群艺馆和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出版《望江挑花}一书,用中英文对照,向国内外发行。外贸部门也将挑花列为开发商品投入国际市场。
二、剪纸、刊板
剪纸旧时多用作枕头、鞋面绣花的花样,亦有作为窗花的,简单的剪纸图案有寿、卐、和字,精细的图案有双凤朝阳、蝙蝠盘寿、万事如意、年年有余、福禄鸳鸯、白头富贵、喜鹊啄梅等。解放后,剪纸图案有所创新。1983年,剪纸“水上运动会”发表在《安徽体育报》上。1986年,剪纸组画“森林法”发表在《宁夏法制报》。
刊板是在剪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用刻刀一次刻出数十张同样图案的作品,常见于春节时门签纸和灯会装饰。图案有福、禄、寿、喜、财等字置于中央,四周连缀各种花纹,有的中间刊上莲花、龙凤、人物,表示连生贵子、龙凤呈样、天宫赐富。这种刊刻,图案精巧,线条细腻,一般由半专业性的扎匠制作。
三、雕刻
常见的雕刻为浮雕,有石雕和木雕两种。祠堂、庙宇、桥梁、墓葬多为石雕,大户人家的房楹、廊柱、窗门多为木雕,图案有人物、狮子、龙、凤等。群像木石雕常寓人物故事于其中。民国时期麦园乡的胡翠庭、胡亮庭皆为木雕好手,代表作品有“九狮拉带”、“八仙村”、“二龙盘柱”等,他们制作的生、旦、净、丑等木偶戏头象,惟妙惟肖。解放后,石雕渐少,木雕在农家花床上尚可见。
四、印染
用牛皮纸浸桐油后刻模,以蚕豆粉、石灰粉和成涂料,经过酸处理再染色,染制蚊帐、床单、被面等物品,花纹朴质、色调清淡。随着印染业的发展,50年代初,这种工艺不复存在。
挑花工艺多见于民间妇女的衣物装饰。农家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青(或黑)、白老布与棉线制作。有白底青花、青底白花两种颜色。制品有大头巾、围裙、小孩围兜、风帽、绑腿、镜褡、披肩、袖口、荷包、褡裢、腰带、帽带、裙带等。品种图案因物而异,如大头巾上的风吹牡丹、风帽上的鲤鱼跳龙门、镜褡上的九连灯、围裙上的蝴蝶扑金瓜、老人裙带上的福寿双钱(全),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挑花有挑花(架花)、游花(戳花)、钻花(铺花)、织花(织带)四种传统针法,做工精细,色调清淡素雅。解放前,长岭、鸦滩、高士、赛口、太慈等地农村姑娘长至十三四岁便学习挑花针路,并以自制的头巾、腰带等物品馈赠亲友。解放后,挑花工艺得到重视和发展,县文化专业干部搜集调查整理各种花纹图案,并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作新的花样图案,创制挑花提包、台布、窗帘、沙发套等产品。曾风靡一时的庐阳花布(合肥古称庐州,望江古称雷阳,取用两地挑花工艺,故名),其图案大多是在望江挑花图案基础上研制而成的。1979年和1981年,望江先后承制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500余件挑花沙发靠垫。1983年2月,国际旅游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挑花被选为全国工艺品展品,《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上海工艺美术杂志》等报刊均作了专题报道。省群艺馆和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出版《望江挑花}一书,用中英文对照,向国内外发行。外贸部门也将挑花列为开发商品投入国际市场。
二、剪纸、刊板
剪纸旧时多用作枕头、鞋面绣花的花样,亦有作为窗花的,简单的剪纸图案有寿、卐、和字,精细的图案有双凤朝阳、蝙蝠盘寿、万事如意、年年有余、福禄鸳鸯、白头富贵、喜鹊啄梅等。解放后,剪纸图案有所创新。1983年,剪纸“水上运动会”发表在《安徽体育报》上。1986年,剪纸组画“森林法”发表在《宁夏法制报》。
刊板是在剪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用刻刀一次刻出数十张同样图案的作品,常见于春节时门签纸和灯会装饰。图案有福、禄、寿、喜、财等字置于中央,四周连缀各种花纹,有的中间刊上莲花、龙凤、人物,表示连生贵子、龙凤呈样、天宫赐富。这种刊刻,图案精巧,线条细腻,一般由半专业性的扎匠制作。
三、雕刻
常见的雕刻为浮雕,有石雕和木雕两种。祠堂、庙宇、桥梁、墓葬多为石雕,大户人家的房楹、廊柱、窗门多为木雕,图案有人物、狮子、龙、凤等。群像木石雕常寓人物故事于其中。民国时期麦园乡的胡翠庭、胡亮庭皆为木雕好手,代表作品有“九狮拉带”、“八仙村”、“二龙盘柱”等,他们制作的生、旦、净、丑等木偶戏头象,惟妙惟肖。解放后,石雕渐少,木雕在农家花床上尚可见。
四、印染
用牛皮纸浸桐油后刻模,以蚕豆粉、石灰粉和成涂料,经过酸处理再染色,染制蚊帐、床单、被面等物品,花纹朴质、色调清淡。随着印染业的发展,50年代初,这种工艺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