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婚嫁
一般婚嫁男女婚嫁,随着时代不同而形式各异。封建时代,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程序较多,有提亲、看亲、下定、报日、辞家、迎亲、挑绣袱、闹新房、三朝、回门等。提亲:一般是男方对女方有所了解,托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女方同意后,再进一步议婚。也有老亲做亲,不用媒人,或女方主动托人示意向男方求婚的。看亲:由媒人陪同求婚男子到女家谒见其父母,使之亲睹男子相貌、风度、谈吐,并巧妙安排男女互打照面。下定:男女双方和家庭同意后,经媒人联系,商定吉日,男方备办糕点、鱼、肉、烟、酒和首饰、衣服送到女家,女家受礼后,将女方“八字”(按干支推算的出生年、月、日、时)写成“庚贴”,连同回赠男方的香囊、折扇、“文房四宝”等礼物,交媒人带回男家。双方关系既定,可以互相往来,每年端午、中秋、过年三个节日,男方都要送礼到女家。报日:男方择定吉日,用红贴写明某月某日完婚,送到女家。男方红贴上写着:“恭迓莲舆,于归迨吉”,女方回贴写“谨遵台命”。辞家:男方送辞家礼到女家(也可同报日礼合并),较高的标准是:糯米一戽、酒十斤、猪一边、粑一千。待嫁姑娘往往前三天就不出门或不下床,表示恋亲伤别之情,也有借此机会索取当家兄嫂厚奁的。辞家时,先“辞香火”(拜祖先),再向父母长辈下跪辞行。接受辞行礼的亲长都要赠送“红纸包”以助嫁。接着是“哭嫁”,以母亲为主,家里长辈和伯、叔母都要参与,哭的内容都是对新娘的教诲和祝愿,如孝顺公婆、敬重丈夫、做贤妻良母以及白头到老等,但哭时不能拖长腔和打呃。传说“哭嫁”是好事,“越哭越发”。辞家时,女家必需陪送妆奁(即嫁妆),妆奁的厚薄,因贫富不同,差异很大。厚者陪送大量家具、衣被、金银珠宝、古董玩具,甚至田地房产以及棺木等等;薄者仅一箱一被、一盆一桶。俗话说:“上等人家陪钱嫁女,一般人家随钱嫁女,下等人家落钱嫁女。”在妆奁的便桶(又叫百子桶、子孙桶)里,要放一些枣子、花生、桂圆、鸡子,意寓“早生贵子”;在盆里,放男女鞋各一双,男鞋套女鞋,下面放两条糕,意寓“同偕到老,步步高升”;还要放些柏枝,意寓“百子干孙”。迎亲:男方头天晚上“暖轿”,第二天由媒人(主媒,加男女两方各请一位配媒,共三媒)率领花轿和吹鼓手到女家。午宴后,新娘盛妆出,两小姑娘传席,新娘踩席上轿,也有由兄长背负上轿的。男家及其亲戚六眷站列门前迎接。轿子入厅,新郎施礼,掀开轿帘,新娘由牵娘左右搀扶至祖堂轩,先拜天地、祖先,后拜父母,然后夫妻互拜。再由牵娘搀扶,在交替铺垫的布袋上步入洞房(取传袋与“传代”谐音)。这时,牵娘讲些吉利话,如进门时说:“新人进新门,全家喜盈盈,脚踏金,手拿银,随身带着聚宝盆。”入房后上床前踏板时说:“一步一登,步步高升,双凤朝阳,坐上子孙厅。”挑绣袱(又称挑喜):新娘凤冠霞帔,头搭绣袱,坐床厅休息片刻,由有福气(子女多,家境富裕)的长辈,持小秤杆挑下绣袱,边挑边赞:“秤杆挑喜,公婆欢喜,秤杆挑绫罗,先当媳妇后当婆,代代婆媳和。”接着有人送来热毛巾,给新娘新郎揩脸,叫“揩和气脸”。然后有人送来两碗糖鸡蛋,每碗两枚,新娘新郎各一碗,新娘害羞不吃,只用汤匙划破示意。闹新房:在挑绣袱以后,朋辈亲友哄进新房,对新娘品头评足,取笑打趣,有的提出喝交杯酒,有的提出接吻、拥抱,要求新娘新郎当场表演,尽情戏谑,直至深夜。继由两位长辈或同辈手持花烛,边走边念祝词,伴送新娘进房,随即退出,顺手将门带上,这叫“送房”。新人安寝后,好戏谑的朋友设法偷出新人的衣物,放挂鞭爆出房,第二天要新人请客,赎回衣物,这叫“偷新房”。三朝,新婚第三天,新娘新郎上堂礼拜祖先,公婆兄嫂等齐聚堂上,一人依次介绍,新人一一拜见,受礼者各有馈赠。新婚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到此算是已分大小。新娘这天开始下厨,下厨前,家人在饭锅内预放四个鸡蛋,按规矩新娘要三瓢夹饭捞起;柴草中预放铁条,增加新娘添柴困难,目的是借以刁难取笑。这天,娘家照例用瓷壶装搽头油,连同糖果、糕点和做鞋布料、洗衣工具等,由舅母或别人送给新娘,也叫“送三朝茶”。回门:新婚满月后,夫妇到娘家探亲,这叫“回门”。回门时要带白糖、糕点赠送长辈,糖果、饼子,分送亲邻,亲邻多以鸡蛋回赠。新娘新郎一般午后回家。现在多在三朝回门。
民国时期,县内少数知识青年从封建婚俗中挣脱出来,举行“文明结婚”,不用“牵娘”用“膑相”,不用“八字”用“证书”,借公共场所为礼堂举行婚礼,由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和来宾先后致祝贺词,然后新娘新郎致答谢词,交换饰物,在证书上盖章。
解放后,男女双方经过交友、恋爱后,互愿结为终生伴侣。取得双方家庭同意和领导许可,凭单位介绍信到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即举行结婚仪式。女方对妆奁要求不高,也不大办宴席,形式简单,耗资不多。80年代又开始出现请媒、下定、报日等形式,经济条件较好的女方家庭,有洗衣机、电冰箱、沙发和彩色电视机陪嫁,男方送金项链或戒指给女方。结婚第二天,宴请岳父、岳母。近年作兴旅行结婚,先到风景名胜地区旅游,然后回家举行婚礼。有的受礼,办酒席,有的不受礼,只散喜糖。还有中、老年鳏寡,无论有无儿女,经济情况如何,为了晚年互相关照,经介绍了解后,便申请登记同居,不举行婚礼,这叫“结伴靠老”。
异常婚嫁解放前有收房、纳妾、童养媳、等郎媳、买卖婚姻、抢亲、冲喜、守寡、招夫养子、招亲等形式,解放后已不复见。收房:旧时官宦人家多蓄丫环、使女,有的为主人所爱,暗渡陈仓,或身怀有孕,主人即收为侧室(妾),以定名分。纳妾:有的绅商豪富厌故喜新,或以传宗接代为借口,购买或强夺民女为妾,甚至姬妾数房,不以为怪。童养媳和等郎媳:二者都是从小被父母许给了人家,长大任人摆布。童养媳“圆房”(结婚)只要一盏菜油灯、两碗“和气面”。买卖婚姻和抢亲:因封建包办婚姻总是夫妻不和,有的男人暗将妻子卖给别人,叫“卖活人妻”。也有亲房垂涎财产,暗将寡妇卖出,叫“卖过夫嫂”。被卖者不从,就被捆绑成亲。冲喜:旧时婚姻关系一经确定,就生死相从,结婚前,男方假如病危,往往接女方过门“冲喜”,希望病人心情愉快而康复,媳妇怀孕则可传宗接代。守寡:夫死不嫁叫“守寡”,未婚夫死不嫁叫“守望门寡”。招夫养子,妇女中途丧夫,不忍离弃子女,为两全计,招入一单身汉为夫。此俗农村尚存。招亲:也叫“入赘”,有女无男之家,为了传宗接代,招入一青年与女儿结婚,既是女婿又是儿子。事前要通过双方亲族,订立契约,明确权利、义务,有的还规定长子用男方姓氏。此俗现称“男嫁女”。
二、生育
报喜头胎子女生下后,要备办礼物到岳丈家报喜,此俗今尚存。
洗三朝孩子生下第三天,用艾水洗浴,水中要放秤砣、铜钱。浴罢,扑粉,穿“毛衫衣”,然后请“接生家婆”(助产妇)吃酒饭,向左邻右舍送糖面。邻舍用鸡蛋、红糖、面条回赠。解放初,此俗尚存。80年代,孩子洗三朝多由医院妇产科医师进行。
送粥米和做家婆孩子出生后,亲戚家要送“月子礼”,叫“送粥米”。一般礼品是糖、面、老母鸡、布料或衣帽鞋袜。头胎孩子,娘家要加送箩窠桶(摇篮)、被条和见面礼,这叫“做家婆”。回赠的是炒米糖、花生、蚕豆、糖果等,这叫“回箩”。“送粥米”和“做家婆”都要在小孩满月前进行。此风尚存。
送奶月子里,有生人进入产妇卧室,产妇奶水如果不多,就认为奶水被人采去了,即从侧面通知对方,送点食物给产妇吃,表示将奶水送回。也有的产妇无奶,娘家送些食物去,也叫“送奶”。此俗乡村还有。
做满月孩子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剃满月头,穿戴整齐,抱到堂轩烧香祭祖,并宴请亲友,有的还做满月粑。此俗乡村尚存。城镇是给孩子照相,或在电视台点播歌曲。
做周岁男孩周岁,亲友送礼祝贺,参加仪式和宴席。开席前,大人拿出书本、毛笔、算盘和斧头、镰刀、剪、尺等物摆在桌上,让孩子自己去抓,叫“抓周”。看他抓到哪一种,预测其将来从事哪种职业。解放后,增加吃生日蛋糕、点蜡烛、唱生日歌等新的内容。
三、寿庆
过生日人们每到生辰都要吃鸡蛋、面条,叫“过生日”。小孩三岁、十岁,成年人二十岁、五十岁生日,有举行庆祝、接受贺礼、宴请亲友的。
做寿年将六十岁老人,开始做寿。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岁寿宴更隆重。亲友祝寿礼品,一般是寿糕、寿面、衣料,有的加寿联、寿幛,儿孙和女婿、外孙还要送匾。这样大的庆祝活动叫“开贺”。时间延续二三天,天天开“流水席”,接待贺客,随到随吃。做寿的头天晚上要“暖寿”’即老人受全家礼拜。席上鱼肉酒饭加一碗寿面。第二天,正酒,有香草酒、海参酒等名目。上午举行仪式,“寿星”中堂正坐,座前陈列香花、果品、牲醴和匾额,礼生(贺客中有文化的人组成)进行“大三献”(献茗、献爵、侑食)仪式,宣读祝词,然后亲友上前行礼,家人答礼。寿匾悬挂中粱。宴后,亲友告退,回赠以毛巾和印有“寿”字的茶杯、饭碗等。也有以父母做寿为由,开贺敛财的,被讥为“卖老骨头”。现在还有做寿请酒的事,但挂匾不多。
四、丧葬
摊门板人死后,家人即解下帐子,搭起门板,将死者摊其上,身盖被单,面蒙白纸,并在门板边点“头灯”。另在门口烧床草、旧鞋和香纸、轿马,在大门上斜贴方块白纸,叫“掩光”,表示家有死人。此俗乡村仍存。
装殓人棺亲人为死者净身,“装着”(收殓死人的人)给死者穿戴。一般是先裹丝棉或白布,再穿寿衣,五领三腰或七领五腰。穿衣前孝子要把死者外衣披在身上,到有水塘地方烧香礼拜。穿着完毕,用被单将死者沉入棺中,仰面平放,四周委以石灰包,再以两端系铜钱的红线自棺头正中牵至棺脚为中线,正对死者鼻梁,谓之“分经”。“分经”后覆以“盖面巾”,随即举行“开 棺祭”,祭毕盖棺,棺口四周糊皮纸,涂生漆。棺材放在堂轩当中,下垫方桌或板凳、砖块,称为“吊高”。棺头地上点“头灯”,死者亲属按“五服”礼制服孝、蒙帛。
受奠入棺后,堂上设置灵帏,也叫“挂孝帐”,摆设香案,供奉灵牌,陈列“三牲”,同时散发“讣状”,向亲友报丧和开吊时间。然后用三天时间接受亲友的追悼。孝子披麻戴孝,俯伏棺侧守灵。凡有吊客登堂拜奠,孝子必跪伏答礼,吹鼓手奏哀乐迎送,帐房给吊客“撕帛”(八寸白布)。今“讣状”改为“讣告”,贴在门口壁上,“撕帛”多改为戴黑纱。
超度死者入棺后开始“关灯”,由道士手摇铃杵,口唱经文,环绕棺材边唱边行,孝子鞠躬随后。灯分“小灯”,一晚时间;“五方灯”一日一夜;“十方灯”三天三夜。还有“莲花灯”,孝子孝孙手捧莲花灯随道士绕棺行。死后七日,要延僧道作佛事,叫“荫七”。“五七”由孝女主祭。另外还要作斋、放焰口、架炼、破狱等超度仪式,其意是超度亡魂,早升天界。解放后,不准“关灯”,用通宵说大鼓书形式代替;或者灵堂内说大鼓书,灵堂门外放电影。县城一般只开追悼会。
成服开吊,举行正式祭奠仪式。事前将亲友赠送的挽联、轴子按尊卑、亲疏依次悬挂灵位两边,届时邀请“礼生”(似后来的司仪)进行“三大献”。先为“堂祭”(家祭),由长子或嫡孙主祭。祭文中备述死者生前业绩。祭毕,举哀,家人放声大哭。然后依次进行“客祭”,由女婿、外孙或远亲主祭。在仪式中加进“盥洗”和“加爵”礼。
点主主牌上写:“上寿恩深显考(显妣)某公某某老大(孺)人之神王位”字样,“点主”,就是在“王”字头上加一点,使之成为“主”字。主牌有两层,即内主、外主。点时先用朱笔,然后盖墨,由“点主官”在成服后出殡清晨搭台进行。解放后不设灵牌,不兴点主,家中悬挂镶嵌在玻璃框内的死者遗像。
偷棺俗称“偷棺出”。由于有特殊原因要推迟开吊时间,又不允许停棺在堂,便偷偷地把棺材先行抬出另放,待后安葬。灵堂一切照旧,只用板凳上包芦席做假棺材摆放原处。
出丧即出殡。出殡时,吹鼓手开路,仪仗和亲友依次列队随行,然后是“拉丧”,平排两块“亚”字牌系以白布,结在“丧罩”上,罩下为棺材,八人共抬,亲人左右扶棺,缓缓前行。棺后专人散“买路钱”,经过亲友门前,遇有设置香案“路祭”的,孝子要下跪答礼。出殡至选定场地停棺,将挽联、轴子、丧罩及纸糊箱一并火化,叫“烧”。现在不用丧罩、箱,作兴花圈和挽联。城镇实行火葬。出丧时,灵车绕主要街巷游一周。送丧的车辆一般有四五部,少数讲排场的多达20多部。一路鞭炮之声不绝。
葬坟和厝柩葬坟先请“地仙”(阴阳先生)卜地定向,择时动土“下肂(ci)”,也有用扁担撂定方向的。孝子先挖三锄开土,工人接手打井,烧柴草“暖井”。葬坟人都吃面条、汤粑,并有撒汤粑习惯。按选定时辰沉(cèi)棺下井,叫“肂”。棺外上下四周委以石灰,加土堆成坟凸,有的墓前立碑,便于辨认。另有不能及时安葬的“血柩”,则选地停放,外包苇席以防风雨,或建“享堂屋”停放,统称“厝柩”,以待将来葬“枯柩”。现在及时安葬,很少“厝柩”。
复三不论厝柩、葬坟,第三天要去祭奠,叫“复三”。葬坟后每晚要“送烟包”至坟前,共送七天。“烟包”是用稻草编成草辫,按死者年龄一岁编一结。乡村仍有此俗。
治丧会旧时治丧,一切由丧家委托的帐房负责主持。解放后始有治丧委员会,由单位负责人和死者亲友组成,决定追悼形式、日期、地点,发布讣告,通知死者亲属和生前好友届时吊唁。
火葬城镇推行殡葬改革,火葬渐兴。干部、工人死后多不用棺葬,追悼会后即送火葬场火化。有的在火葬场开追悼会,骨灰盒存放火葬场或带回另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