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档案
1、历史档案
民国时期,县政府设有档案室,由主任秘书或助理秘书分管,室内有木质卷橱2—3个,卷架6个,收藏700—800卷档案,案卷按科室分类排放。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曾将重要档案用麻袋装好,用竹筏运至罗溪乡政府保管,这是太湖档案史上第一次转移档案。乡政府没有专门档案室,只有木质卷架2—3个,保存档案70—80卷,分民政卷、军事卷、任免卷、经费卷、夫役卷、教育卷、粮政卷、社会卷、储谷卷、建设卷、户籍卷、防范卷、缉拿卷、调查卷、禁件卷、优待卷、农会卷、田赋卷、组训卷、违警卷、奖惩卷、采购军粮卷、乡民代表卷、党务文卷、党员名册、乡农会会员名册、壮丁名册、国民兵册等。
民国38年(1949)春,太湖临近解放,国民党县政府及区乡从政人员,在溃逃前将大量档案就地销毁。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做了一些收集历史档案的工作。将从旧政权机关所在地、溃退人员身边和镇压对象家中搜集的一些档案材料以及县公安局举办的对敌感训班上一些感训对象自动交出的档案材料,交县公安局保管,后转交县“五反”办公室保管利用。县“五反”办公室将这些档案材料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整理,组成文书档案161卷,党团档案41卷,共202卷。1956年这些档案上交省公安厅政保处。1983年,省公安厅又移送到省档案馆。
2、文书档案
建国以后,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8月建立档案室,同月举办全县文秘干部训练班,时间一个月,对公文体式、格式做了统一的规定,学习了档案工作知识,初步建立了文件档案管理制度。1956年6月,召开第一次全县秘书工作会议,到会120人。会议制订出《太湖县机关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细则》、《太湖县区乡文书处理工作暂行办法》。并于同年10月,举办了为期15天的县直机关文档干部训练班。1958年4月,县人委抽调6名文档人员和30名太湖中学学生,将18个单位1949至1957年积存的文件材料30多万份,整理成档案5761卷。是年,县档案资料馆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社会动乱,为确保文件档案和机密资料的安全,本县进行了第二次档案转移。同年10月,县档案馆将历年党政机关重要文件档案4300多卷,运到檀树坳粮站仓库,后运至刘畈粮站一个靠山的粮库里,直到1968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才运回太湖。1969年7月,县降特大暴雨,花凉亭水库水位达80.23米,县档案馆进行了第三次档案转移,将馆内全部档案,整箱转移到刘羊粮站,一星期后天气转晴,才运回县馆。
1976年以后,县档案工作进入发展阶段。1976年,县成立档案小组,不久改为档案科,是年底,全县94个局、区、公社、组单位,有83个单位先后成立档案保密小组,54个单位相继建立档案室。1981年,县档案局成立,定编5人,任命了两名副局长。1984年4月,县档案局经费独立核算,属政府系列,定编7人,任命了正、副局长;每年都要召开文秘人员会议,指导县直机关及区、乡文档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工作。县档案
馆馆藏档案8000卷左右,并按防潮、防虫、防鼠、防盗、防尘、防光和方便利用便于保密的要求,
在馆室内置有粉沫灭火器3只、电扇7台、档案橱箱808只,同时采用666粉熏蒸,喷洒敌敌畏,投放樟脑丸和防蛀灵等杀灭害虫,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3、专业档案
建国初期,县专业档案损失严重。1960年,县财政局将全县30多万份土改证存根和土地呈报书的一部分,给银行做扎票纸,毁掉95%,1962年送县档案馆时,仅剩269卷。1966年,太湖中学历届初高中学生档案、教学档案和人事档案300余卷,绝大部分被毁。同年,县医院将解放以来的病历档案和行管档案全部送纸厂,化为纸浆。
县档案局成立以后,加强了对专业档案的管理和利用。1982年,县档案馆与县人口普查办公室联合发出作好人口普查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次年夏,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共收集整理人口普查档案239卷,编写资料三册,后移交县档案馆。1983年7月,县档案局与县林业“三定”办公室联合发出做好林业“三定”档案工作的通知。同年底,县林业“三定”办公室将全县“责任山”、“自留山”执证存根440卷册,全部移交县档案馆。
二、图书
1、图书收藏
民国27年(1938)旧本军进犯太湖,县民众教育馆图书被焚。31年,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藏有“万有文库”全部图书800余册。县文化馆图书室1950年藏书1000余册,1956年藏书3000册。1960年,图书室人员下放,图书停止借阅。1963年恢复正常业务,添置图书,到1965年收藏图书达5000册。1966年8月,县文化馆造反派将5000册图书作为“四旧”产物运到西门沙滩焚毁。同年,太湖中学图书室所藏图书3.6万册,被抢走3万册。其中有《九通》、《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万有文库》等珍贵图书。1976至1979年,通过清理藏书,健全规章制度,县图书室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馆藏图书逐年增加。
1979—1985年县图书馆馆藏图书分类统计表

2、图书阅览
1956年,县文化馆图书室有发证读者230人,每星期开放6天。1976年,有持证读者350人,开辟图书借阅处和报刊阅览室,每天接待读者100人次。县图书馆成立以后,加强了外借处和阅览室两个窗口的工作。1982年以前,外借处只负责在城持证读者、外地出差人员以及有特需的个人和单位的借阅工作。从1983年开始,在实验小学和城关小学发放120张儿童借书证,为少儿读者服务,寒暑假期间,还增发一些儿童临时借书证。此外,还开办了集体借阅业务,方便广大农村读者。
1984年10月,县图书馆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新书展览,展出新书586种,1456册,接待读者1570人。是年,县图书馆订阅报刊246种,阅展室实行长年日夜开放,报纸开架阅读,期刊半开架阅读。同年,县图书馆还对本县427家多种经济作物生产“重点户”、“专业户”进行参考咨询跟踪服务,分类建档273家,借出科技资料1200册,代购科技图书460多种3840册;编印资料、书目14期2240多份,提供科技信息510多项,解决咨询120多件。1985年9月,县图书馆詹君美出席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在贵阳召开的“读者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做了“建立跟踪服务卡,更好地为农村专业户服务”的专题发言。同年10月2日《安徽日报》、11月5日安徽电视台、12月5日中央电视台分别报道和播放了县图书馆跟踪服务的事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