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码头
内湖主要港口有下仓铺、许岭、九姑、千岭、新兴、洪岭、佘家嘴、横港口等。上述码头均为水陆交通的衔接点,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
外江港口有套口、复兴、老洲头、汇口等
复兴位于长江北岸的复兴港,与江西彭泽、湖口仅一水之隔。上达九江。汉口,下通华阳、安庆。
民国九年(1920年)私营太昌轮船公司开辟安庆至九江客班航线,在复兴设立客运码头。自此复兴港逐渐形成。
建国后,长江航运局接管了私营客轮,并于1955年投资建造客运码头,有站房、候船室。
1958年长江航运局将复兴港全部客运设施下放移交至许岭航管站,许岭航管站即迁至复兴,并更名“复兴航运管理站”,建200平方米站房一幢。
1956年华阳闸建成,阻断了内湖船只唯一出江口、1965年宿复公路通车,1971年筑墩大桥竣工,复兴便成为全县进出口物资集运中转的重要港口。
1972年,省交通厅及省航运局,先后共投资10.4万元,为复兴港建简易码头一座,货场2000余平方米,水泥趸船一艘等设施。
港区面积近5万平方米,沿江自然坡段可停泊中、小型货轮。
枯水期夹江水面狭窄,下口淤塞,水位最低时仅1.5米左右。
自1979年以来,港口平均每年物资吞吐量为12.2万多吨。
许岭座落在大官湖边的许岭,建国前是全县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
民国十五年(1926年),当地船民组织3吨左右的小船30多只,集中在长峦嘴进行客货运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于长峦嘴成立渡口管理处。按客货船只运费的10%计征管理费。1951年后停止征收。
许岭港口,夏秋江水倒灌,湖水上涨。长峦嘴水深2至3米,可停靠300吨级船只;冬春枯水季节,船只须改泊蒋家嘴。因岸坡平缓,大船不能靠岸,须用小船过驳;秋冬之交,船只大多停靠江西老湾。
1956年建块石台阶简易码头一座,长10米,宽6米。
1971年疏浚航道1公里,并重建长10米、宽40米码头一座。自此后,船只可长年停靠装卸。
由于出江航道被华阳闸堵死,加之太下公路建成通车,许多货物改道运输。
汇口港区岸边枯水期水深7米左右,常年可停靠1000吨级船驳,但无码头设施,依靠跳板及挖坡上下。
1963年1月,长江航运管理局曾一度开辟安庆至汇口客轮班。不久停航。
1965年九江航运公司曾开航九江至汇口客运航班。1966年停航。
1972年黄梅刘佐公社至段窑客班延航至汇口,至1981年汇口客轮开航九江后才停航。汇口至湖口班船,始终正常通航。
港口无固定码头,客运仅汇口至九江、汇口至湖口两条主要航线,其余进出口吞吐量不大。
下仓港下仓港位于下长河口,是龙湖、大官湖、黄湖通泊湖由华阳出江航道的必经港口。为古代漕粮的储运点,是宿松各项物资出入的重要港口,至清末渐衰落。建国后,为湖区过往船只避风停泊港口。
1956年省交通厅投资建码头1座,后因航道变迁而失去作用。
1964年太下公路许下段建成通车后,航运业务更见减少。
下仓港为县重要渔港。
洲头洲头即泾江口,古为通江要道,渐成港口。清光绪中叫为防水患而筑堤塞之。自此宿松货物由此出江人湖须搬载过坝。
1918年,安庆至九江客轮在洲头设停靠点,但无码头设施,客轮直泊岸边搭跳板上下。后因外滩渐淤不能泊岸,遂改用小木船接送旅客上下,至1954年大水后,客轮不再停靠。
1951年设立“洲头民船公会”,次年改名“洲头木帆船联运分社”,1954年称“洲头航运管理组”。港口有专职装卸工人60多人。
1959年,省交通厅投资1668元,在洲头内河港东新建块石码头1座,后因鹅湖筑坝养鱼,致35里常年通行航道被堵,船只不通。当年洲头外滩淤塞成平滩,船只不能停靠,进出口改在六号江边装卸。1957年11月,“洲头航运管理组”撤销,港口失去作用。
套口套口位于长江北岸,自1949年以来即是天然的民间重要渡口。1965年设“套口航运管理站”,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未正式发挥职能,直至1983年5月方正式设站。
县航运公司在此有过江轮渡专用码头1座,进出口物资运输船舶,均停靠自然坡岸,客渡船亦是。
套口港岸边水位较深,枯水期亦能停靠100吨级船驳装卸作业,港口装卸搬运业务,由当地乡、村居民承担。
千岭千岭位于龙湖北梢县大河出口处,是簰筏、船只货运交接点。建国前,县内大小商行、集镇出口物资,用簰筏由陈汉、二郎、城关经县大河运坪岭嘴交木帆船外运;进口货物自此交簰筏运往县内各地。因此坪岭嘴东边之赵家窑(距千岭街3公里)成为自然港口。建国后设“千岭航管组”,旋即建“千岭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后因华阳建闸,通江航道被阻,于1962年撤销机构,千岭港失去作用。
筑墩筑墩位于龙湖通大官湖出江的咽喉,处宿松至复兴要道上。原设官渡免费渡运客货,建国初仍有渡船8只,渡屋13间。土改中收归农会,改收渡费。
1962年千岭港搬迁至筑墩,设立“筑墩航运管理组”,后山大部份物资均在此进出口中转。县搬运站设20多人搬运队装卸,渡口及渡船由县航运公司经营,航管站管理。
1971年筑墩大桥建成通车,港口撤销。
宿松县渡口一览表
外江港口有套口、复兴、老洲头、汇口等
复兴位于长江北岸的复兴港,与江西彭泽、湖口仅一水之隔。上达九江。汉口,下通华阳、安庆。
民国九年(1920年)私营太昌轮船公司开辟安庆至九江客班航线,在复兴设立客运码头。自此复兴港逐渐形成。
建国后,长江航运局接管了私营客轮,并于1955年投资建造客运码头,有站房、候船室。
1958年长江航运局将复兴港全部客运设施下放移交至许岭航管站,许岭航管站即迁至复兴,并更名“复兴航运管理站”,建200平方米站房一幢。
1956年华阳闸建成,阻断了内湖船只唯一出江口、1965年宿复公路通车,1971年筑墩大桥竣工,复兴便成为全县进出口物资集运中转的重要港口。
1972年,省交通厅及省航运局,先后共投资10.4万元,为复兴港建简易码头一座,货场2000余平方米,水泥趸船一艘等设施。
港区面积近5万平方米,沿江自然坡段可停泊中、小型货轮。
枯水期夹江水面狭窄,下口淤塞,水位最低时仅1.5米左右。
自1979年以来,港口平均每年物资吞吐量为12.2万多吨。
许岭座落在大官湖边的许岭,建国前是全县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
民国十五年(1926年),当地船民组织3吨左右的小船30多只,集中在长峦嘴进行客货运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于长峦嘴成立渡口管理处。按客货船只运费的10%计征管理费。1951年后停止征收。
许岭港口,夏秋江水倒灌,湖水上涨。长峦嘴水深2至3米,可停靠300吨级船只;冬春枯水季节,船只须改泊蒋家嘴。因岸坡平缓,大船不能靠岸,须用小船过驳;秋冬之交,船只大多停靠江西老湾。
1956年建块石台阶简易码头一座,长10米,宽6米。
1971年疏浚航道1公里,并重建长10米、宽40米码头一座。自此后,船只可长年停靠装卸。
由于出江航道被华阳闸堵死,加之太下公路建成通车,许多货物改道运输。
汇口港区岸边枯水期水深7米左右,常年可停靠1000吨级船驳,但无码头设施,依靠跳板及挖坡上下。
1963年1月,长江航运管理局曾一度开辟安庆至汇口客轮班。不久停航。
1965年九江航运公司曾开航九江至汇口客运航班。1966年停航。
1972年黄梅刘佐公社至段窑客班延航至汇口,至1981年汇口客轮开航九江后才停航。汇口至湖口班船,始终正常通航。
港口无固定码头,客运仅汇口至九江、汇口至湖口两条主要航线,其余进出口吞吐量不大。
下仓港下仓港位于下长河口,是龙湖、大官湖、黄湖通泊湖由华阳出江航道的必经港口。为古代漕粮的储运点,是宿松各项物资出入的重要港口,至清末渐衰落。建国后,为湖区过往船只避风停泊港口。
1956年省交通厅投资建码头1座,后因航道变迁而失去作用。
1964年太下公路许下段建成通车后,航运业务更见减少。
下仓港为县重要渔港。
洲头洲头即泾江口,古为通江要道,渐成港口。清光绪中叫为防水患而筑堤塞之。自此宿松货物由此出江人湖须搬载过坝。
1918年,安庆至九江客轮在洲头设停靠点,但无码头设施,客轮直泊岸边搭跳板上下。后因外滩渐淤不能泊岸,遂改用小木船接送旅客上下,至1954年大水后,客轮不再停靠。
1951年设立“洲头民船公会”,次年改名“洲头木帆船联运分社”,1954年称“洲头航运管理组”。港口有专职装卸工人60多人。
1959年,省交通厅投资1668元,在洲头内河港东新建块石码头1座,后因鹅湖筑坝养鱼,致35里常年通行航道被堵,船只不通。当年洲头外滩淤塞成平滩,船只不能停靠,进出口改在六号江边装卸。1957年11月,“洲头航运管理组”撤销,港口失去作用。
套口套口位于长江北岸,自1949年以来即是天然的民间重要渡口。1965年设“套口航运管理站”,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未正式发挥职能,直至1983年5月方正式设站。
县航运公司在此有过江轮渡专用码头1座,进出口物资运输船舶,均停靠自然坡岸,客渡船亦是。
套口港岸边水位较深,枯水期亦能停靠100吨级船驳装卸作业,港口装卸搬运业务,由当地乡、村居民承担。
千岭千岭位于龙湖北梢县大河出口处,是簰筏、船只货运交接点。建国前,县内大小商行、集镇出口物资,用簰筏由陈汉、二郎、城关经县大河运坪岭嘴交木帆船外运;进口货物自此交簰筏运往县内各地。因此坪岭嘴东边之赵家窑(距千岭街3公里)成为自然港口。建国后设“千岭航管组”,旋即建“千岭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后因华阳建闸,通江航道被阻,于1962年撤销机构,千岭港失去作用。
筑墩筑墩位于龙湖通大官湖出江的咽喉,处宿松至复兴要道上。原设官渡免费渡运客货,建国初仍有渡船8只,渡屋13间。土改中收归农会,改收渡费。
1962年千岭港搬迁至筑墩,设立“筑墩航运管理组”,后山大部份物资均在此进出口中转。县搬运站设20多人搬运队装卸,渡口及渡船由县航运公司经营,航管站管理。
1971年筑墩大桥建成通车,港口撤销。
宿松县渡口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