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少年儿童队组织活动
皖北区团工委在团中央公布建立少年儿童队的决议后,当即制订建队方案,并成立少年儿童部。经过组织学习,皖北各地贯彻了有领导、有步骤、从校内到校外的建队方针,使建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提高队员的政治思想品质,各地结合抗美援朝的时事,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组织阅读《中国青年报》及《新少年报》,加强校内外儿童的沟通与团结。皖北区团工委及时总结建队经验,随时对各地进行指导。经过努力,皖北区的儿童队逐步建立起来。
建队后,少年儿童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及要求,积极开展活动。除开展学习、文体活动外,还开展了社会活动及生产劳动。
皖南区团工委干部大部分下乡参加土改,除芜湖市和屯溪市外,各地少先儿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已建队的学校,纷纷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如参加工厂和农村、校园保洁等。1951年,皖南区团工委召开有关部门的联席会,制订夏季儿童工作计划,充实队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逐渐发展少年儿童队的组织。
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时有队员13万人,1953年,增至35万人,建立了2295个大队,9741个中队。少年儿童队的组织建设已初具规模,活动内容越来越充实,方式越来越多样。少年儿童队的组织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组织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1953年8月21日,根据团中央第二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议的精神,安徽省少年儿童组织更名为少年先锋队。当时全省少年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少先队的组织发展跟不上少年儿童的入队要求。为此,团省委认真总结了原因,并采取措施,加强培训辅导员队伍,推动全省少先队的组织工作向前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少先队的组织建设,1956年,团省委在工作计划中提出:积极发展少先队组织,让更多的孩子带上红领巾。根据该计划,学校少先队开展以下几项工作:组织兴趣小组,做好组织和指导儿童的课外阅读工作等。
针对当时全省农村尚有一半左右的学龄儿童未能入学的情况,建立校外少先队组织,发挥少先队组织在校外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1956年11月,团省委下发文件,要求积极建设校外少先队组织。
1958年下半年,在省委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团省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团中央三中全会关于改进少先队工作的精神,全省少先队工作有了大的发展,队的活动日益丰富,组织越发壮大。
在“四清”运动中,校外农村少年儿童在行政村成立少先队大队,在自然村成立中队。校外城镇少年儿童以街道为单位组织少先队。少先队组织建立后,紧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开展活动,巩固队的组织。
三、红小兵组织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小兵取代少先队,少先队组织活动中断。1973年,团省委提出要抓好红小兵的整顿工作,建立红小兵通讯组和扩大发行《安徽红小兵》刊物,并把它作为当前团的三大工作任务。四、少先队恢复后的组织活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省恢复了少先队名称。
1979年,为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30周年,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共产主义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立志,发愤学习,天天向上,团省委决定,从10月1日至7日,在全省少年儿童中开展“为红领巾增添光彩活动周”的活动。活动周期间,各地少先队认真学习队史和队的基本知识,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红领巾鼓舞我们前进”、“学英雄、继传统、为红领巾增添光彩”主题队会。团省委还开展“创建优秀少先队中、小队”的活动,对思想好、活动开展好、队的作风好、队干部作风好的中、小队给予表彰。
为使少年儿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受到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抵制精神污染的侵蚀,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自1982年以来,团省委、省新华书店等多家单位,连续组织少年儿童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活动使少年儿童在思想、品德、学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有的少先队员写出较好的读后感和科技小论文,有的被评为读书积极分子并获得奖章。
80年代初,全国掀起学习张海迪热潮。安徽省的少年儿童以张海迪为榜样刻苦学习,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1985年,团省委授予赵现红同学“少年英雄”称号并开展向赵现红同学学习的活动。
1986年元月3日,团省委决定,在寒假期间组织少先队开展为老干部、老教师、老科学工作者、老工人等送温暖做好事活动,各地少先队组织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加强了对少先队员们的品德教育、自主精神及劳动观念的教育,培养了他们的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促进了全社会敬老风气的形成。
为响应全国少工委的号召,安徽省少工委组织全省少先队员开展争创红旗大队活动。全省少先队组织利用这次活动,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少先队基础知识教育。
全省开展了“红领巾助残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在全省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互助友爱,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1989年12月20日,省少工委转发全国少工委《关于广泛开展“学赖宁、学十佳,争做优秀少先队员”活动的通知》和《全国少年工委第七次全体会议关于广泛开展学赖宁活动的决议》,“向赖宁学习,争做优秀少先队员”的活动在全省展开。活动一是抓舆论宣传,创造学赖宁活动的社会气氛;二是抓主题教育活动;三是抓实效。省少工委正确处理了学赖宁活动与实施一般常规活动的关系,使学赖宁活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1991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省少工委号召全省少先队组织投身于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斗争。各少先队组织在这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意在四个方面对少先队员加强教育。一是帮助少先队员了解灾情,激发他们从小学科学改造自然的热情;二是教育少先队员以抗洪抢险中的英雄模范为榜样;三是教育少先队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的伟大优越性;四是组织少先队员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风格。
1992年5月底,省少工委联合省教委在合肥举办“全省红领巾劳动实践小比武”活动。1992年“六·一”前夕,省少工委和安徽青年报社举办“我有一双万能手”少先队劳动实践征文评比活动。这两项活动对于少先队员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感情、劳动技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94年6月11日,安徽省少工委、团合肥市委在合肥开展希望工程红领巾宣传日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明确:为希望工程宣传募捐,助失学伙伴重返校园。合肥市许多少先队员组成“希望工程红领巾志愿服务队”,走上街头,通过广播、黑板报、散文宣传材料等形式向行人宣传希望工程“1(家)+1助学行动”。
为加强对少先队员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使他们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团省委、省少工委加大对“雏鹰行动”的推动力度。1994年2月,该活动开始试点。10月,在全省下文,要求做好使活动能顺利实施的各项工作。省少工委联合安徽经济广播电台,开播《雏鹰展翅》专栏,介绍各地少先队活动。1995年,省少工委以“五自”活动为抓手,扩展深化实施“雏鹰行动”。并以“雏鹰行动”为载体,对少先队员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省少先队组织围绕“雏鹰行动”,加强少先队整体建设。为此,省少工委在7月份配合举办“雏鹰行动”暑期辅导员培训班,在1996年4月举办农村少先队“雏鹰行动”培训班。活动中,各级少先队组织及队员个人获得了各种表彰。
作为“雏鹰行动”重要内容和“跨世纪青年工程”重要基石的“手拉手”活动互助活动,以城市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辅导员为纽带,在全省广泛开展起来。1996年,团省委、省少工委开展红领巾“手拉手共助灾区小伙伴”活动,在全省各地市取得积极反应和实效。7月29日,《安徽省少先队“手拉手”活动三年规划》成文,明确了“手拉手”活动的宗旨、方针、内容、方式、步骤和措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此后,“手拉手”活动又加入了讲文明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