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卫生保健
一、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前,村镇环境污浊,卫生落后,传染病经常流行。民国26年(1937),县南霍乱流行,仅店埠镇就有500余名患者,死亡达20%。次年,又出现天花和伤寒大流行,病死更多。1949年起,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开展清洁卫生活动。1952年成立县防疫委员会,1953年改为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全面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臭虫、老鼠)、讲卫生、消灭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反对美国在朝鲜进行的细菌战。一个月内,灭鼠6.5万只,堵鼠洞1.3万个,填平污水池3824个,疏通阴沟25.5万条,改良厕所3368个,取缔不卫生饮食摊贩37个。至1958年,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运动进入高潮。县专设除“四害”指挥部,从城镇到农村,人人动手,捕鼠、捕雀,夜以继日,轮流不息。数月之内,消灭了大量老鼠、麻雀。同时整修厕所、猪圈,填平坑洼,粉刷墙壁,清洗窗户,环境面貌一新,蚊蝇大量减少。县内出现一批“除四害”能手,梁园小学四年级学生梁俊英,观察老鼠活动规律,自制12种灭鼠工具,一个月内捕鼠757只,多次在全县会议上介绍经验。唯当时把麻雀列为“四害”,大量捕杀,有失偏颇。1959年起,爱国卫生运动转入经常化,机关周末扫除,周一检查评比。春、秋两季和节日,开展卫生大扫除,全面查比,保持环境清洁。“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瘫痪,活动中断。
1978年,重建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将“四害”中的麻雀改为臭虫,讲卫生,防治污染,注意生态平衡,恢复爱国卫生运动。1982年,鼠之天敌蛇、猫等大量减少,鼠害日趋严重。县政府发出“禁捕水蛇,消灭鼠害”的布告,1984年调查,鼠密度17.7%,首次出现鼠传播出血热传染病,当年,开展两次突击灭鼠活动,消灭老鼠12.2万只。自此,爱国卫生运动以灭鼠为重点,每年春、秋两季规定灭鼠活动月。
1983年,店埠、撮镇、梁园三镇,结合“五讲四美”,重点治理脏、乱、差,三镇出动1.2万人,清除垃圾11万多吨,填平坑洼450平方米,清理下水道120余条,新建厕所25个,新设垃圾箱40个。1984年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1985年,店埠镇设有垃圾箱83个,运垃圾汽车2部,平板车15部,专职街道清洁员39人。每天清理垃圾10215吨;治理污水沟、下水道6条,1630米;新建改建厕所15个;整修街道路面2000平方米,修补路面58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方块砖4500平方米,路牙石120平方米;新造人行道花圃178个,环境日渐整洁。
二、食品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对食品卫生作过一些突击性检查处理。1979年,贯彻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自此列入经常工作。县卫生防疫站为食品生产单位培训10名化验专业人员,6个食品生产单位建立了化验室。
1984年,组织13次大检查,79次巡回检查。经查231家,执行“条例”好的占28.6%,违反“条例”的占17.3%。对符合“条例”的单位(个体),张贴红榜,欢迎顾客光临;对违反“条例”的,张贴黄榜,限期改进。同年,对全县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1098人,进行健康检查。查出有传染病73人,其中65人调换了工种,8人休息治疗。此时店埠镇有20家饭店和1个食堂,添置了餐具消毒设备;各集体单位购置了冰箱;各饮食行业都有防尘、防蝇罩。食物中毒现象未再发生。1985年,对全县125家食品生产单位中1067名从业人员作36天卫生复训。对70家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的给予不同处理,其中停业整顿23家,罚款13家、共900余元;销毁不合格食品140公斤、汽水2200瓶、冰棒2.8万支。
3年中,对全县食油、牛奶、熟食、糕点、酱油、糖果、汽酒、冷饮、豆制品等,经常采样检查。监测合格率:1983年68%,1984年79%,1985年87%。
三、职工保健
1977年起,卫生部门对厂矿企业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对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提供改善劳动条件的资料和预防方案。同时,县防疫站对县白云石矿、磷矿的200名职工,进行了矽肺病普查。1984年至1985年,检查6410人次,建立职业病档案卡。建档中查出:直接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职工4147人,其中接触粉尘2561人、噪声911人、苯132人、汞17人、铅4人、高温及其他522人。主要分布在县水泥厂、磷矿、白云石矿、纺织厂、轧花厂等单位。1985年,对16个厂矿、49个车间、110个作业点,进行尘毒监测,粉尘浓度超标准的占67.5%;空气苯超标准占70.8%:噪声超过85分贝的占71%。正从管理、设备、工艺等方面着手解决。全县医疗单位的38台X机,已有25台安装了隔离透视等防护设施。
四,妇幼保健
普及新法接生解放前,婴儿出生均由旧产婆接生。旧法接生不消毒,更无医疗器械。产妇滞产、难产、会阴撕裂等,屡见不鲜,并有因产后大出血或感染败血症而死亡。不少新生婴儿因患破伤风而丧命。1950年,全面推广新法接生,县实验卫生院首次培训75名旧产婆和20名新法接生员。1953年,各区、乡卫生技术逐步加强,开始分片培训,到1959年,共培训新法接生员2302名,平均170名妇女占有1人。新法接生员的技术多能适应,其中梁园镇周新莲、新河乡阚秀英、店埠镇韦秀英3人,被授为模范接生员。实行新法接生,使产妇和婴儿的安全、健康得到保障。据1959年调查记载,店埠第一选区出生婴儿38人,仅出现脑炎1人;产妇均安全健康。对照1949年出生婴儿21人,就因破伤风死亡5人,产妇患产褥热3人。随着接生员的普及,新法接生率逐年提高。1951年为0.2%,1955年为25%;1959年为82%;1963年,集镇为95%,农村为78%;1985年全县为99%,其中店埠、撮镇、梁园三镇为100%。
防治妇科病县内常见妇科病有:子宫脱垂,尿瘘病,子宫颈炎,阴道炎。
1959年到1960年,广大妇女因劳动强度大,营养不良,妇科病者骤增,尤以子宫脱垂患者众多,全县发现12474人,其中Ⅰ患者占63%,Ⅱ占32%,Ⅲ占5甲%。同时许多妇女出现闭经、尿瘘等疾病。1961年,县成立防治妇科病领导组,设治疗点136处,集中Ⅰ、Ⅱ子宫脱垂患者,采取药物、食物、休息结合治疗,到1963年,治愈8700人,占患者总数70%;1965年,治愈率增至78%,同时治疗了全县的66571名闭经患者。1975年,对尚未治愈的子宫脱垂患者390人、尿瘘病患者22人,送往省、市、县医院作手术治疗。1985年,对上述两种妇科病进行全面追访,治愈率98.8%,复发率1.2%。从1984年开始,妇幼保健门诊部先后为800名妇女作妇科检查,发现患病占79%,经过边查边治,下降了12%。
儿童保健新中国成立后,前期的儿童保健,以预防疾病为主。1956年,县妇幼保健站首次在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建立幼儿卫生管理制度。1958年,向全县托儿所的保育人员,传授卫生保健知识。1979年后的儿童保健由单纯的预防疾病提高到优生优育。1982年起,对城乡儿童每年进行健康普查。1984年,撮镇、店埠两个选区普查4328名儿童,查出患各种疾病l089人,占25.1%。其中扁桃体肿大222人,佝偻病11人,营养不良15人,结核3人,其他疾病836人。对查出的患者,就地治疗和矫正。1985年,对店埠镇0—7岁儿童作系统管理,建立保健卡,给予定期复查。同年,对农村0—7岁儿童作生长发育评价。体检4000人,体重达均值的:男占75%,女占81%;身长达均值的:男占72%,女占78%;小儿佝偻病968人;蛔虫213人。体检后,制订农村儿童生长发育新标准。
解放前,村镇环境污浊,卫生落后,传染病经常流行。民国26年(1937),县南霍乱流行,仅店埠镇就有500余名患者,死亡达20%。次年,又出现天花和伤寒大流行,病死更多。1949年起,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开展清洁卫生活动。1952年成立县防疫委员会,1953年改为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全面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臭虫、老鼠)、讲卫生、消灭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反对美国在朝鲜进行的细菌战。一个月内,灭鼠6.5万只,堵鼠洞1.3万个,填平污水池3824个,疏通阴沟25.5万条,改良厕所3368个,取缔不卫生饮食摊贩37个。至1958年,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运动进入高潮。县专设除“四害”指挥部,从城镇到农村,人人动手,捕鼠、捕雀,夜以继日,轮流不息。数月之内,消灭了大量老鼠、麻雀。同时整修厕所、猪圈,填平坑洼,粉刷墙壁,清洗窗户,环境面貌一新,蚊蝇大量减少。县内出现一批“除四害”能手,梁园小学四年级学生梁俊英,观察老鼠活动规律,自制12种灭鼠工具,一个月内捕鼠757只,多次在全县会议上介绍经验。唯当时把麻雀列为“四害”,大量捕杀,有失偏颇。1959年起,爱国卫生运动转入经常化,机关周末扫除,周一检查评比。春、秋两季和节日,开展卫生大扫除,全面查比,保持环境清洁。“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瘫痪,活动中断。
1978年,重建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将“四害”中的麻雀改为臭虫,讲卫生,防治污染,注意生态平衡,恢复爱国卫生运动。1982年,鼠之天敌蛇、猫等大量减少,鼠害日趋严重。县政府发出“禁捕水蛇,消灭鼠害”的布告,1984年调查,鼠密度17.7%,首次出现鼠传播出血热传染病,当年,开展两次突击灭鼠活动,消灭老鼠12.2万只。自此,爱国卫生运动以灭鼠为重点,每年春、秋两季规定灭鼠活动月。
1983年,店埠、撮镇、梁园三镇,结合“五讲四美”,重点治理脏、乱、差,三镇出动1.2万人,清除垃圾11万多吨,填平坑洼450平方米,清理下水道120余条,新建厕所25个,新设垃圾箱40个。1984年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1985年,店埠镇设有垃圾箱83个,运垃圾汽车2部,平板车15部,专职街道清洁员39人。每天清理垃圾10215吨;治理污水沟、下水道6条,1630米;新建改建厕所15个;整修街道路面2000平方米,修补路面58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方块砖4500平方米,路牙石120平方米;新造人行道花圃178个,环境日渐整洁。
二、食品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对食品卫生作过一些突击性检查处理。1979年,贯彻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自此列入经常工作。县卫生防疫站为食品生产单位培训10名化验专业人员,6个食品生产单位建立了化验室。
1984年,组织13次大检查,79次巡回检查。经查231家,执行“条例”好的占28.6%,违反“条例”的占17.3%。对符合“条例”的单位(个体),张贴红榜,欢迎顾客光临;对违反“条例”的,张贴黄榜,限期改进。同年,对全县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1098人,进行健康检查。查出有传染病73人,其中65人调换了工种,8人休息治疗。此时店埠镇有20家饭店和1个食堂,添置了餐具消毒设备;各集体单位购置了冰箱;各饮食行业都有防尘、防蝇罩。食物中毒现象未再发生。1985年,对全县125家食品生产单位中1067名从业人员作36天卫生复训。对70家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的给予不同处理,其中停业整顿23家,罚款13家、共900余元;销毁不合格食品140公斤、汽水2200瓶、冰棒2.8万支。
3年中,对全县食油、牛奶、熟食、糕点、酱油、糖果、汽酒、冷饮、豆制品等,经常采样检查。监测合格率:1983年68%,1984年79%,1985年87%。
三、职工保健
1977年起,卫生部门对厂矿企业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对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提供改善劳动条件的资料和预防方案。同时,县防疫站对县白云石矿、磷矿的200名职工,进行了矽肺病普查。1984年至1985年,检查6410人次,建立职业病档案卡。建档中查出:直接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职工4147人,其中接触粉尘2561人、噪声911人、苯132人、汞17人、铅4人、高温及其他522人。主要分布在县水泥厂、磷矿、白云石矿、纺织厂、轧花厂等单位。1985年,对16个厂矿、49个车间、110个作业点,进行尘毒监测,粉尘浓度超标准的占67.5%;空气苯超标准占70.8%:噪声超过85分贝的占71%。正从管理、设备、工艺等方面着手解决。全县医疗单位的38台X机,已有25台安装了隔离透视等防护设施。
四,妇幼保健
普及新法接生解放前,婴儿出生均由旧产婆接生。旧法接生不消毒,更无医疗器械。产妇滞产、难产、会阴撕裂等,屡见不鲜,并有因产后大出血或感染败血症而死亡。不少新生婴儿因患破伤风而丧命。1950年,全面推广新法接生,县实验卫生院首次培训75名旧产婆和20名新法接生员。1953年,各区、乡卫生技术逐步加强,开始分片培训,到1959年,共培训新法接生员2302名,平均170名妇女占有1人。新法接生员的技术多能适应,其中梁园镇周新莲、新河乡阚秀英、店埠镇韦秀英3人,被授为模范接生员。实行新法接生,使产妇和婴儿的安全、健康得到保障。据1959年调查记载,店埠第一选区出生婴儿38人,仅出现脑炎1人;产妇均安全健康。对照1949年出生婴儿21人,就因破伤风死亡5人,产妇患产褥热3人。随着接生员的普及,新法接生率逐年提高。1951年为0.2%,1955年为25%;1959年为82%;1963年,集镇为95%,农村为78%;1985年全县为99%,其中店埠、撮镇、梁园三镇为100%。
防治妇科病县内常见妇科病有:子宫脱垂,尿瘘病,子宫颈炎,阴道炎。
1959年到1960年,广大妇女因劳动强度大,营养不良,妇科病者骤增,尤以子宫脱垂患者众多,全县发现12474人,其中Ⅰ患者占63%,Ⅱ占32%,Ⅲ占5甲%。同时许多妇女出现闭经、尿瘘等疾病。1961年,县成立防治妇科病领导组,设治疗点136处,集中Ⅰ、Ⅱ子宫脱垂患者,采取药物、食物、休息结合治疗,到1963年,治愈8700人,占患者总数70%;1965年,治愈率增至78%,同时治疗了全县的66571名闭经患者。1975年,对尚未治愈的子宫脱垂患者390人、尿瘘病患者22人,送往省、市、县医院作手术治疗。1985年,对上述两种妇科病进行全面追访,治愈率98.8%,复发率1.2%。从1984年开始,妇幼保健门诊部先后为800名妇女作妇科检查,发现患病占79%,经过边查边治,下降了12%。
儿童保健新中国成立后,前期的儿童保健,以预防疾病为主。1956年,县妇幼保健站首次在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建立幼儿卫生管理制度。1958年,向全县托儿所的保育人员,传授卫生保健知识。1979年后的儿童保健由单纯的预防疾病提高到优生优育。1982年起,对城乡儿童每年进行健康普查。1984年,撮镇、店埠两个选区普查4328名儿童,查出患各种疾病l089人,占25.1%。其中扁桃体肿大222人,佝偻病11人,营养不良15人,结核3人,其他疾病836人。对查出的患者,就地治疗和矫正。1985年,对店埠镇0—7岁儿童作系统管理,建立保健卡,给予定期复查。同年,对农村0—7岁儿童作生长发育评价。体检4000人,体重达均值的:男占75%,女占81%;身长达均值的:男占72%,女占78%;小儿佝偻病968人;蛔虫213人。体检后,制订农村儿童生长发育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