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报刊通讯
一、报刊《淮报》民国24年(1935年)由国民党五河县党部书记长沈延经创办。沈寿彭任主编,张润生为缮写。报社设在大王庙(现机械厂院内),4开张石即小报,每周三刊,公开发行。刊头“淮报”二字,为孙中山秘书、上海《闻报》编辑杭席洋所书。该报辟有“文笔峰”副刊专栏。民国27年(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因经费困难停办。
《五河大众》1957年8月1日正式创刊发行,系中共五河县委机关报。4开张铅印小报,每周三刊,公开发行,每期发行3000份。《五河大众》报刊头,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题签。五河县委根据中共宿县地委决定,于1962年2月5日停办。
《文化生活》1956年创刊,县文化馆主办,不定期内部发行,为文化专业性小刊物。8开张铅印,每期发行100份左右,因经费所限,于1958年底停刊。
《淮蕾》1982年春创刊,由县文化局主办,为综合性的文艺小刊物。8开张铅印,不定期内部发行。因经费紧缺,仅出过5期,于1984年停刊。
《莺花吟坛》1985年创刊,由“莺花诗社”主办(该社成员多为离退休和在职老干部)32开张铅印本,内部赠阅,每期发行300本,内容多为诗词歌赋。刊名为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欧远方所书。
《五河新闻》报1985年4月1日创刊,由蚌埠市新闻学会五河分会主办。为4开张铅印,初办时不定期。县内赠阅,每期约5000份。由安徽省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理事。蚌埠市新闻学会五河分会副会长胡辉主编。
二、通讯报道
1957年,县委成立写作组,负责本县通讯报道工作。1958年该组改为通讯组。1977年撤销通讯组成立通讯报道科,配专业人员3人。每个区各配专业通讯员1名,县直机关设中心通讯组。
本县从1958年县委通讯组成立至1985年,在各级各类报刊、电台上共发表通讯报道稿件1.1万件。其中,在全国性报刊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的通讯报道稿件220件,占用稿总数的2%。在省级报刊、电台发表的稿件2500件,占用稿总数的22.7%。在地市级报刊、电台发表的稿件8280件,占用稿总数的75.3%。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新闻报道15件,在全省有影响的新闻报道3件,获地市级“好新闻”奖26件。
《五河大众》1957年8月1日正式创刊发行,系中共五河县委机关报。4开张铅印小报,每周三刊,公开发行,每期发行3000份。《五河大众》报刊头,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题签。五河县委根据中共宿县地委决定,于1962年2月5日停办。
《文化生活》1956年创刊,县文化馆主办,不定期内部发行,为文化专业性小刊物。8开张铅印,每期发行100份左右,因经费所限,于1958年底停刊。
《淮蕾》1982年春创刊,由县文化局主办,为综合性的文艺小刊物。8开张铅印,不定期内部发行。因经费紧缺,仅出过5期,于1984年停刊。
《莺花吟坛》1985年创刊,由“莺花诗社”主办(该社成员多为离退休和在职老干部)32开张铅印本,内部赠阅,每期发行300本,内容多为诗词歌赋。刊名为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欧远方所书。
《五河新闻》报1985年4月1日创刊,由蚌埠市新闻学会五河分会主办。为4开张铅印,初办时不定期。县内赠阅,每期约5000份。由安徽省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理事。蚌埠市新闻学会五河分会副会长胡辉主编。
二、通讯报道
1957年,县委成立写作组,负责本县通讯报道工作。1958年该组改为通讯组。1977年撤销通讯组成立通讯报道科,配专业人员3人。每个区各配专业通讯员1名,县直机关设中心通讯组。
本县从1958年县委通讯组成立至1985年,在各级各类报刊、电台上共发表通讯报道稿件1.1万件。其中,在全国性报刊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的通讯报道稿件220件,占用稿总数的2%。在省级报刊、电台发表的稿件2500件,占用稿总数的22.7%。在地市级报刊、电台发表的稿件8280件,占用稿总数的75.3%。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新闻报道15件,在全省有影响的新闻报道3件,获地市级“好新闻”奖2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