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设置
1953年春,设立了收音室,当时仅有一合超外差式五管直流收音机,配1名专职人员。其任务,每天按时收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然后将“新闻”刻成油即小报,送县里有关领导人参阅。
1956年初,筹建县有线广播站,是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呼号为“五河县有线广播站。主要设备有录音机1台,250型收音机两台。任务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人民广播电台部分节目。
1958年,五河有线广播站易名为五河县人民广播站。“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五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7年,五河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并实行局站合一管理体制,下辖区乡有线广播站。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1982年2月,县广播事业管理局又更名为五河县广播电视局。仍实行局台合一管理体制。
二、广播线路
1956年县人民广播站成立,是年上半年架设县站至城关镇、潼东、张庙3条广播线,总长度10公里。下半年架通县站至潼西、单滩、朱圩、双庙广播线路,合计长度100公里。
1957年,架设石巷、小溪、柳湖、武桥、沱西、东刘集、小圩等区乡广播线路,长度为150公里。1958年架通石湖、濠城、西刘集,周庄、董庙、华巷广播线路、长度为200公里。(上述广播线路均是附架在电话线杆上。)
1974年,为了早日实现广播专杆专线计划,县广播站自行加工水泥杆。是年,架通城郊、水上、小圩、东刘集、张集、夏集等广播专杆专线线路。1975年至1976年,先后又架设头铺、安淮、三铺、新集、三冲、临北、安子口、申集、周庄、曹顾张、沫河口等公社广播专杆专线线路。
1978年底,全县25个公社全部实现专杆专线有线广播网。专杆主干线总长度达276.4公里,专用线水泥杆2.09万根。是年,全县拥有大小广播喇叭7.2万只,初步形成以县站为中心,以乡站为基础的独立传输广播网。
三、区乡广播站
1959年,第一个区级广播站,东刘集站率先建成开播。1962年3月,省政府行文通知停办县以下的广播站。1964年3月,又恢复县以下的广播站。1969年,中央号召“大力普及农村广播网”。是年10月1日,头铺、长淮、双庙、武桥、沫河口、小圩、申集、朱顶、新集、浍南、三铺、三冲、东刘集广播接收站建成开播。1972年,夏集、周庄、张集广播接收站和徐沟增音站建成开播。
1980年,撤销公社建置,恢复区乡设置。是年,县广播管理局对全县广播站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时又兴建部分区乡广播站。年底,先后建成信湾、石家王、黄嘴、乔张、沱西、金岗、许场、大圩、郭府、桑庙10个乡的广播放大站。翌年,双庙、单滩、白墩、孙湖、石巷、井头、柳湖、园宅集,双河集9个乡级广播放大站又建成开播。
1985年,全县各区乡均建立了广播站。是年,有区级广播放大站8个,乡站38个。其中,双庙、朱顶、浍南、新集、城郊、小圩六地,为区乡合一站。是年,全县有村队播音室42个。
四、广播节目时间
节目县广播站初开播时,每天仅按时收转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和“特别节目”。1956年底,县广播站开始设自办节目,其栏目主要有“五河新闻”和“天气预报”,自办节目每天不超过20分钟。1957年至1982年,自办节目时间每天30—40分钟。1983年以后,每天增至150分钟。此时自办节目又分为固定和不固定两大栏目。其固定栏目有“五河新闻”、“区乡联播”、“对农村广播”、“天气预报”、“每日新闻”、“每周一歌”等。不固定栏目有“家庭之友”、“五河风情”、“科普之窗”、“五河快讯”、“计划生育”、“文明礼貌”、“改革与信息”、“法律知识”等。
时间1953年收音室开始收音时,每天收抄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时间一般为30分钟。1956年底至1973年,每天早、晚各播音(包括转播)一次,每次一小时,全天120分钟(含自办节目)。
1974年至1985年,每天对外播音3次。早晨5∶00—7∶30;中午11∶20—13∶25;晚上17∶25—21∶05。全天播音总时为495分钟。其中自办节目为105分钟,占全天播音时间的21%。
本县人民广播站改为五河县人民广播电台后,其发射功率为50瓦,频率为95.9兆周。
五、电视
1974年,县电视转播站建成开播,当时仅有50瓦黑白差转机1台。装有30米高的简易发射天线,发射1频道。初发射时,收视效果很差,发射覆盖面积为全县总面积的1%,人口覆盖率5.8%,仅城关地区能收到发射信号。
1975年,62米高的电视发射铁塔建成。是年10月1日正式开播,电视收视效果明显好转。
1984年,国家投资13万元,建成300瓦彩色电视转播台。发射铁塔由原来62米高增至67.5米。翌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播。发射为12频道,发射半径为25公里,覆盖面积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75%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县电视台发射信号同步稳定,音像清晰,是年本县出现了“电视热”,城乡居民纷纷购买电视机。全县电视机拥有量由1984年前的1380台,猛增到2万多台,入户率达20%。对此《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和《蚌埠日报》均作了报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