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苻离集烧鸡厂建于1956年,坐落在苻离集火车站附近,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1980年新建100吨冷库一座。全厂有干部、职工89人,其中技术员28人。
解放前,苻离集经营烧鸡者80多户。建国初发展到300多户,几乎全镇家家户户都经营烧鸡。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苻离镇成立了烧鸡经营小组。1951年又组成了三个烧鸡联营社。1956年在三个联营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国营苻离集烧鸡厂。建厂后,职工们积极改进烧鸡加工工艺,质量不断提高,使苻离集烧鸡逐渐形成了有独特的制作工艺、色佳味美的名牌食品,1956~1984年先后多次被商业部评为优质名特产品,深受国内外人民喜爱。1982年冷库建成后,正式批量生产烧鸡罐头,行销全国各地,并曾打入香港市场。
目前苻离集有一家国营烧鸡厂,五家集体烧鸡厂,还有150多家个体经营户,为发展烧鸡生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提供资金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国营苻离集烧鸡厂,1982年总产值达到72.51万元。自建厂以来,已上交国家税利百万元。
(2)宿县酒厂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坐落在宿城西关大街,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职工466人。厂内分设酒精、红粮、串香、装瓶、机修等车间。
县酒厂的前身是大地主、资本家周岐山的岐丰糟坊。那时用石碾粉料,用辗轳打水,棉油点灯,生产一律由人工操作。日产岐丰大曲300斤。因酒质较佳,远销宁、沪各地,驰誉江南。
1938年宿城沦陷,日本侵略者将酒厂改产酒精,为日军侵华战争服务。1948年宿城解放,岐丰糟坊主人逃离,该厂为人民政府收管,派马玉林任厂长。因陋就简,恢复了生产,日产白酒400多斤。后纳入地方国营,生产正常,产量逐年增长。
为了扩大生产,1958年曾先后三次扩建和添置设备。1972年从上海轻工业学院分配来两名专业技术干部,使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又从上海、南京、无锡等地购进大型配套设备。1976年扩建了红粮车间、装瓶车间,还自制发酵罐12个,新添刷瓶机2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产量大幅度增加。1970年产值为94.80元万,1975年增长到296.43万元,1984年达到932万元。通过整顿,制定了厂规、厂法,实行了岗位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但产量、质量提高,而且品种增多,现有汴河头曲、二曲、宿县二曲、串香、曲香等10多个品种。汴河头曲被评为省优质名酒,打入上海、北京等市场。1985年,该厂又恢复了传统产品“岐丰大曲”的生产。
(3)宿县古沱酒厂于1984年正式建立,坐落在宿城汴河东路,与县农机修造厂为邻。占地2.24万平方米,厂房面积为2900平方米。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内机构有:生产、供应、销售、计划财务、质量检查、人事秘书、厂办公室七个科室。工种分大曲班、二曲班、串香班、碾碎班、曲房班、锅炉班、机修班、装酒班等班组。全厂有职工194人,轮班生产。生产设备有:酿造生产流程全部设备4套,破碎机3台,行车2台,二吨锅炉1台,四吨锅炉1台。生产品种有:千秋馥、古沱精酿、古沱大曲、古沱酒等七种产品。该厂建厂当年产值达170.66万元,上交税利37.80万元。该厂拥有固定资产59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经过企业整顿,调整了领导班子,完善和落实生产责任制。1985年,通过验收,领到企业整顿验收合格证。
(4)宿县啤酒厂坐落在宿城小东门外环城河畔,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系全民所有制企业,有职工301人。啤酒生产工艺流程全套现代化。
啤酒厂的前身是县民政局在1958年开办的光荣器材厂。1970年交县工业局管理,改为甜菜糖厂。1978年在汴河北岸,另外筹建了“宿县新建糖厂”、“宿县液糖厂”两个厂。原在城内的本厂改为“宿县啤酒厂”。啤酒厂经过一番改建,年产量达4000吨,产值约203万元。1985年又新建了露天发酵罐,年产量可达万吨。
(5)宿县新建糖厂坐落在新汴河北岸,宿怀公路西则。宿怀运河从门前流过,北与液糖厂比邻。厂内宽敞,交通方便,占地面积94亩,建筑面积4340平方米。厂内设有酒精、白酒、食品、机修、锅炉5个车间。职工382人,其中干部24人。
新建糖厂经中央轻工业部批准,并提供投资280万元,于1978年开始兴建。是一座生产甜菜糖100吨的自备发电设备综合利用的小型糖厂。1980年竣工,1981年元月正式投产。同时,还新建一座食品车间,进一步扩大了经营品种,提高了经济效益。1984年年产值达374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6)宿县液糖厂坐落新汴河北岸,与新建糖厂为邻。占地46.7亩,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厂内有淀粉、液糖、糖果、食品、机修车间,系全民所有制企业。有职工247人,以生产出口液糖为主。
1982年投资230万元兴建液糖厂,1984年正式投产,计划生产能力为年产淀粉5000吨。液体糖5000吨、糖果3000吨、食品3000吨。当年产液体糖3000吨、糖果1500吨、儿童食品3000吨,产值达389万元。
在企业整顿中,该厂不仅建立了一套经济责任制,而且在工资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工资等级制度。具体做法是:生活费统一定为35元。工龄每年为一元,职务工资分九级,每级6元,随经济效益而浮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促进了生产,提高了效益。1984年13月,通过考核发给企业整顿验收合格证。1985年,该厂生产的牛乳糖果获得安徽省优质产品奖。
(7)宿县酱品厂坐落在宿城长征路中段,占地40亩,固定资产60万元,系全民所有制企业,现有职工300多人。
酱品厂的前身是邵玉堂酱园店。清光绪八年(1883),山东齐河县遭灾荒,邵廷标兄弟四人逃荒来宿州谋生,开始生产淋醋,以后酱品种类逐渐增多,制作了酱瓜、酱莴苣、八宝菜、五香芝麻辣椒块等,因味美质量好,一时远近闻名。不仅零售,还大量批发,一些小店、小贩都来邵家批量购进,成为全城酱园业中最大的一家。1921年原籍保定人杨龙飞和本地人杨志端合营酱园业,挂牌为“双杨酱园店”。经营颇为顺利。发展很快,与邵玉堂开展了竞争。不久杨龙飞死去,双杨酱园日趋衰落。邵玉堂酱园店就垄断了宿城酱园业。
解放后,在邵玉堂酱园店的基础上,成立了宿县酱园业同业会。1956年党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高潮,成立了宿县酱业生产合作社(即现酱品厂)。有职工76人,厂房24间,租房16间,生产场地和晒场400平方米,资金3万元,分十个门市部。1957年转为手工业联合社酿造厂,酱油生产由原日产800斤提高到2000斤,腌菜远销湖北等地。1958年手联社酿造厂与土产公司合并,改为宿县地方国营酱园厂,自力更生建成16个大篷。当年腌咸菜300万斤,较1956增产四倍多。1961年与县蔬菜公司、城关蔬菜公司合并,统属蔬菜公司,扩大了生产。1962年零售额达20.04万元,盈利4616元。1968年水作坊并入酱品厂。针对生产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厂长路大同和工人研究、改革安装小锅炉,以机械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原计划需款4万元,经革新技术,自己加工维修,结果只花了4000元。同时改进了酱油生产和糖化法制醋,降低了成本,当年创造价值100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了生产岗位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1983年实现产值123.24万元,利润6.5万元。固定资产达到60万元。该厂生产的传统产品“五香芝麻辣椒块”、“上八宝菜”被评为华东名特产品。佐餐酱油于1984年获部颁优质产品称号,成为畅销全国的“拳头”产品。
1978年开办了职工业余教育,对职工普及初中文化教育和业务技术二级工标准教育,成绩显著,曾受到中央和省商业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出席了中央在武汉召开的六省一市职工业余教育会议,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