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对外贸易
一、外贸事业的发展
解放前,我县没有外贸专业机构,私商收购的粮、油、皮、毛等商品,转手贩运出口,年购销量无从统计。
1953年县政府在商业局设外贸股。1963年建立了外贸办事处。1973年建立了外贸公司。主要经营传统的粮、油、皮、毛等土特产品,对新发展的商品缺乏计划生产和技术指导,除按国家分配的任务进行收购外,没有任务的就拒收,这样有的农副产品,就积压无销路,造成损失,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商品生产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县经济发展出现了好势头,对外贸易的品种逐渐扩大。为了搞好商品收购工作,外贸部门主动地发放扶持生产资金,积极帮助社、队(户)选购良种,组织计划生产,使新产品不断增加,出口量逐年上升,换取了大量外汇。1983年我县外贸收购总额为1021万元,比1971年的38.08万元增长26.6倍;销售总额1021.75万元,比1971年增长24.3倍;利润为9.1万元,比1971年增长39.2倍。
二、出口商品的经营
(1)畜产品
①山羊板皮我县的山羊板皮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质量好,汇率高,每张山羊板皮出口价为1.5美元。我县的山羊板皮出口工作,成绩突出,曾三次获奖。
为发展山羊生产,外贸公司于1978年—1980年,连续拨给扶持山羊生产资金16万元,全县饲养山羊以大营、西寺坡区最多。
②黄鼠狼皮1978年后,我县平均每年出口7.528万张。
③兔毛传统出口商品。1981年全县饲养长毛兔11万只,桃园、大营、灰古、苻离等区最多。畜产部门为发展养兔业,拨给生产资金6.5万元,又引进西德长毛兔16只。1982年再拨给养兔扶持金4.7万元,对良种养兔厂投资10万元,以8万元购进西德良种兔80只。我县的优质兔毛畅销于香港、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④羽毛、羽绒1984年我县出口鹅、鸭羽毛、羽绒16300斤。
⑤肠衣分猪肠衣、山羊、绵羊肠衣三种。1982年仅猪肠衣就出口10.93万根,换回大笔外汇。1983年因缺乏加工设备和技术指导,曾中断出口。
⑥肉兔1978—1982年我县出口肉兔20680只。由于缺乏饲养和疫病预防的经验,影响了养兔业的发展,现已停止养殖。
(2)土特产品
①薄荷油我县从70年代初开始引进种植薄荷,1973年出口薄荷油0.91吨,1984年出口量达到34.64吨。
②蜂蜜我县传统出口商品。
③山芋干(渣)主要用作饲料,销往香港、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经济效益低,属高亏商品(外贸部规定人民币5元以上换一美元商品属高亏商品),为占领国际市场,扩大农副产品销路,我县继续经营此项业务。
④棉短绒为火药引头原料。我县于1968年开始经营,每年出口量约为100吨。属高亏商品。
⑤香菜籽又名芫荽,可作食品味料、化工香料。1983年出口量为300吨左右,属低亏商品(人民币2.8元—5元换一美元商品为低亏商品)。
⑥红花籽中药材红花的副产品,主要用作鸟饲料。种植不多,出口量也较少。
⑦槐叶粉1966年开始出口,主要用于饲料,1979年我县出口槐叶粉2404.22吨。由于采集槐叶,损害树木生长,中央林业部、外贸部联合通知:“禁止采集槐叶”。1982年我县即停止出口。
⑧桐木是我县传统出口商品,为制造家具和建筑工业原料,主要销往日本,1973—1984年,我县出口桐木换取外汇401.7万美元。
⑨大蒜1981年我县出口14.7吨,1982年为8.1吨。由于价格降低,现已停止出口。
(3)粮油食品
①黄豆1977年我县出口黄豆133吨。后由于粒小质差,中止出口。
②芝麻1982年开始经营,当年出口99.47吨,1983年出口232.50吨。后因销路不畅,中止出口。
③花生油1981年开始出口,当年出口427.74吨,销路甚广,为扩大国际贸易,正继续发展生产。
④麻油1982年开始出口,当年出口35.64吨,1984年出口319.98吨。
(4)轻工业品
①液体糖又名饴糖。1975年开始对外经营,到1983年出口总额达一万多吨。
②柠檬酸钙1976年开始出口,给国家填补了空白。1980年完成近200吨的出口生产计划,创历史最高水平。
③厂丝1982年出口29.49吨,1984年为23.55吨。
(5)工艺品
①柳编我县的柳编织品,式样新颖、品种较多,有花篮、花盘、拉花提篮等100多种,经济实惠,深受欢迎,国际销路较广。我县时村、灰古、城郊汴河都建立了柳编厂(汴河柳编厂1980年已交宿州市),每年均有大量的柳编织品销往国外。
②石板画原料为汉白玉加工成石片,上面绘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画。1975年我县开始经营,当年换取外汇8万多元。几年来,石板画出口价值50万元。1977年我国在东京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我县有两件石板画参展。1978年省召开工艺美术创作会议,我县石板画获奖。
宿县出口产品收购统计表
宿县出口产品收购统计表
解放前,我县没有外贸专业机构,私商收购的粮、油、皮、毛等商品,转手贩运出口,年购销量无从统计。
1953年县政府在商业局设外贸股。1963年建立了外贸办事处。1973年建立了外贸公司。主要经营传统的粮、油、皮、毛等土特产品,对新发展的商品缺乏计划生产和技术指导,除按国家分配的任务进行收购外,没有任务的就拒收,这样有的农副产品,就积压无销路,造成损失,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商品生产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县经济发展出现了好势头,对外贸易的品种逐渐扩大。为了搞好商品收购工作,外贸部门主动地发放扶持生产资金,积极帮助社、队(户)选购良种,组织计划生产,使新产品不断增加,出口量逐年上升,换取了大量外汇。1983年我县外贸收购总额为1021万元,比1971年的38.08万元增长26.6倍;销售总额1021.75万元,比1971年增长24.3倍;利润为9.1万元,比1971年增长39.2倍。
二、出口商品的经营
(1)畜产品
①山羊板皮我县的山羊板皮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质量好,汇率高,每张山羊板皮出口价为1.5美元。我县的山羊板皮出口工作,成绩突出,曾三次获奖。
为发展山羊生产,外贸公司于1978年—1980年,连续拨给扶持山羊生产资金16万元,全县饲养山羊以大营、西寺坡区最多。
②黄鼠狼皮1978年后,我县平均每年出口7.528万张。
③兔毛传统出口商品。1981年全县饲养长毛兔11万只,桃园、大营、灰古、苻离等区最多。畜产部门为发展养兔业,拨给生产资金6.5万元,又引进西德长毛兔16只。1982年再拨给养兔扶持金4.7万元,对良种养兔厂投资10万元,以8万元购进西德良种兔80只。我县的优质兔毛畅销于香港、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④羽毛、羽绒1984年我县出口鹅、鸭羽毛、羽绒16300斤。
⑤肠衣分猪肠衣、山羊、绵羊肠衣三种。1982年仅猪肠衣就出口10.93万根,换回大笔外汇。1983年因缺乏加工设备和技术指导,曾中断出口。
⑥肉兔1978—1982年我县出口肉兔20680只。由于缺乏饲养和疫病预防的经验,影响了养兔业的发展,现已停止养殖。
(2)土特产品
①薄荷油我县从70年代初开始引进种植薄荷,1973年出口薄荷油0.91吨,1984年出口量达到34.64吨。
②蜂蜜我县传统出口商品。
③山芋干(渣)主要用作饲料,销往香港、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经济效益低,属高亏商品(外贸部规定人民币5元以上换一美元商品属高亏商品),为占领国际市场,扩大农副产品销路,我县继续经营此项业务。
④棉短绒为火药引头原料。我县于1968年开始经营,每年出口量约为100吨。属高亏商品。
⑤香菜籽又名芫荽,可作食品味料、化工香料。1983年出口量为300吨左右,属低亏商品(人民币2.8元—5元换一美元商品为低亏商品)。
⑥红花籽中药材红花的副产品,主要用作鸟饲料。种植不多,出口量也较少。
⑦槐叶粉1966年开始出口,主要用于饲料,1979年我县出口槐叶粉2404.22吨。由于采集槐叶,损害树木生长,中央林业部、外贸部联合通知:“禁止采集槐叶”。1982年我县即停止出口。
⑧桐木是我县传统出口商品,为制造家具和建筑工业原料,主要销往日本,1973—1984年,我县出口桐木换取外汇401.7万美元。
⑨大蒜1981年我县出口14.7吨,1982年为8.1吨。由于价格降低,现已停止出口。
(3)粮油食品
①黄豆1977年我县出口黄豆133吨。后由于粒小质差,中止出口。
②芝麻1982年开始经营,当年出口99.47吨,1983年出口232.50吨。后因销路不畅,中止出口。
③花生油1981年开始出口,当年出口427.74吨,销路甚广,为扩大国际贸易,正继续发展生产。
④麻油1982年开始出口,当年出口35.64吨,1984年出口319.98吨。
(4)轻工业品
①液体糖又名饴糖。1975年开始对外经营,到1983年出口总额达一万多吨。
②柠檬酸钙1976年开始出口,给国家填补了空白。1980年完成近200吨的出口生产计划,创历史最高水平。
③厂丝1982年出口29.49吨,1984年为23.55吨。
(5)工艺品
①柳编我县的柳编织品,式样新颖、品种较多,有花篮、花盘、拉花提篮等100多种,经济实惠,深受欢迎,国际销路较广。我县时村、灰古、城郊汴河都建立了柳编厂(汴河柳编厂1980年已交宿州市),每年均有大量的柳编织品销往国外。
②石板画原料为汉白玉加工成石片,上面绘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画。1975年我县开始经营,当年换取外汇8万多元。几年来,石板画出口价值50万元。1977年我国在东京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我县有两件石板画参展。1978年省召开工艺美术创作会议,我县石板画获奖。
宿县出口产品收购统计表
宿县出口产品收购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