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地利用
民国8年(1919),全县有耕地1993848亩,林地108789亩,渔场1850000亩,牧场35000亩,荒地9100亩。经济土地总面积为3996737亩。23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391972.5亩,耕地面积为1185603亩,占总面积的34.95%。
194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546000亩,耕地面积为2100000亩,占总面积的59.22%,1965年,固镇置县,本县划出耕地214937亩。是时,本县土地总面积为3081000亩,耕地面积为1967781亩,占总面积的63.87%。1980~1985年,经县土壤普查队调查查明,本县土地总面积为2075平方公里,比上报2045平方公里(3067500亩)多30平方公里(45000亩);耕地面积为2052968亩,较1983年上报耕地1833470亩多219498亩,增加了11.97%。此间,土地利用情况是: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5.96%,每人平均占有耕地3.04亩;非耕地面积为1059532亩,占总面积的34.04%。在非耕地面积中,城乡居民占用地314766.8亩,占总面积的10.11%;交通用地、国家公路、区乡公路、田间小路计140685亩,占总面积的4.52%;全县河流、大中小沟、汪塘、渠道计302846.3亩,占总面积的9.73%;林业用地(成片林面积)8403.8亩,占总面积的0.27%;特殊用地(坟地)11130.1亩,占总面积的0.36%;山丘占地281700亩,占总面积的9.05%。
二、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
清代,本县农业以旱粮为主,常见的作物有大麦、小麦、高粱、玉米、山芋、大豆、花生、棉花、烟叶等。其分布状况是:小麦全县普种,玉米、大豆、棉花北乡居多,山芋、花生、高粱、烟叶南乡居多。当时由于土地瘠薄;十年九涝,农业产量一直很低。至民国年间,这种低产面貌一直未能改变。
民国8年(1919),全县播种小麦1070000亩,单产72斤;大豆57100亩,单产74斤;棉花4100亩,单产70斤;烟叶500亩,单产115斤。23年,全县播种小麦770642亩,单产67斤;高粱296401亩,单产40斤;大豆652082亩,单产80斤。33年,全县播种小麦1061618亩,单产132斤;大麦409037亩,单产128斤;豌豆172182亩,单产100斤;蚕豆82645亩,单产103斤;油菜247575亩,单产73斤;水稻958139亩,单产257斤;高粱123336亩,单产243斤;玉米57650亩,单产173斤;大豆272929亩,单产43斤;绿豆147942亩,单产27斤;白芋55002亩,单产461斤;棉花129133亩,单产38斤;花生51322亩,单产45斤;芝麻109565亩,单产56斤;烟叶8160亩,单产91斤。36年,全县播种大麦307150亩,单产102斤;小麦1047260亩,单产103斤;豌豆310240亩,单产75斤;蚕豆9000亩,单产77斤;籼稻853000亩,单产320斤;糯稻58000亩,单产28斤;玉米57000亩,单产210斤;高粱289000亩,单产112斤;黄豆396000亩,单产128斤;绿豆284000亩,单产80斤;红苕55000亩,单产1600斤;花生59000亩,单产150斤;芝麻145000亩,单产32斤;棉花168000亩,单产23斤;菸叶38000亩,单产78斤;休间田84000亩。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在36年中,先后投资9924万元,用来开展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发展农业机械,改进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施用化学肥料,进行植物保护等项工作,促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
1949年,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为3860000亩,单产68斤;棉花面积为22814亩,单产20斤;油料面积为100000亩,单产50斤。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当年粮食总播种面积为3890681亩,单产94斤,棉花面积为36189亩,单产30斤;油料面积为118751亩,单产65斤。1952~1957年,农民虽然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但是由于农业合作社的组织者缺少管理经验,生产中又缺少肥料,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所以粮食单产一直徘徊在80斤左右。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本县农村普遍地刮起了"浮夸风"和"共产风"。全县推广农业"三改",不适时宜地硬性扩大水稻和马铃薯种植面积,违背了生产规律,造成粮食产量下降。接着农村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农业人口骤减,加之自然灾害不断袭扰,致使农业产量连续下降。1963年,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为2830619亩,单产23斤;棉花面积为36412亩,单产1斤;油料面积为33377亩,单产14斤;为克服"浮夸风"和"共产风",以后人民公社严格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制度,恢复生产队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各生产队为了把产量搞上去,以解决细粮不足的困难,不断扩大山芋种植面积,一度占粮食总面积的48%。"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革委会提出了"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跨长江"的口号,各公社积极响应。各地为了使粮食单产达"纲"跨"江",继续把山芋种植放在主要位置上,从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粮食单产长期徘徊在100斤左右。1970年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召开后,本县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重视农田基本建设,重视科学种田和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73年,本县首次打破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局面,单产达到205斤,棉花单产达54斤;油料单产达99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和生产责任制,农户承担大包干任务,成为经营实体,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享有经营自主权的农民,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小麦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落实增产措施,投入大量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实行精耕细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1年粮食单产达316斤,棉花单产达86斤,油料单产达148斤。1983年,粮食单产达402斤,棉花单产达107斤,油料单产达194斤。1985年粮食单产达467斤,棉花单产为92斤,油料单产达230斤。
附8-2灵璧芝麻
灵璧芝麻有"鸭子嘴"和"霸王鞭"两个品种,特点是:蒴密,籽粒大、皮白、出油率高;植株无分枝,叶片上小下大,有利于密植;结蒴离地部位低,产量高,一般单产80市斤,高产达120市斤。多与豆类套种间作,单独栽培较少,多作麦子后茬作物。系小磨麻油的重要原料。
三、药用植物栽培
建国前,本县药用植物多系野生,无人栽培,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建国后,政府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引进并推广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新技术。1966年,冯庙区农民首先将野生红花培育成人工栽培红花,获得丰收,后发展为全省红花重点产区,并被绘入《安徽省药材产地分布图》中,其产品畅销国内外。同年,该区引种亳县白芍获得成功。1967年,县药材公司从河南省怀庆地区引进地黄老母种,在本县试种失败后,又于1970年改用育苗栽培,获得成功。同年,本县引种铜陵丹皮和滁县菊花也获得成功。1971年,县药材公司从河南省引进山萸肉,交浍沟药农马立秀育苗试种,幼苗成活后,本县禅堂中学移植600余棵,栽后全部开花结果。1972年,全县组织第二次野生药用植物普查活动,查出有药用价值的野性植物计152种,其中的85种药用植物经过化学处理后,基本保持原色,作为药物标本。同年,本县引种四川川芎获得成功。1973年,县药材公司从浙江省引进延胡索(又称元胡),聘请邱庙公社红星大队药农孙怀中试种。孙怀中经过精心栽培管理,亩产达到800余斤。孙的实践经验是:"精耕细耙,整地成畦,合理施肥,选择良种,密植下种(1寸为宜),一忌重茬连作,二忌田间积水"。1975年,本县引种嘉山县丹参和皖南桔梗获得成功。1977年,本县引种宿县板蓝根获得成功。至此,本县先后引进试种药用植物30种,成功20种,从而增加了地产药材品种,缓解了常用药材紧缺的矛盾。
四、蔬菜和花卉栽培
1.蔬菜栽培
县人种菜的历史源远流长。建国以前,农家种植蔬菜,为的是自食自用,多余部分才上市出售,当时城乡无蔬菜专业生产基地。
建国以后,城镇非农业人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多,居民对商品蔬菜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为缓解这一矛盾,60年代起,县政府决定从灵城镇的农业生产大队中,划出2个小队种植蔬菜,作为县城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期,乡村农户也常种菜上市,丰富了货源,保证了供应。
"文化大革命"中,在"以粮为纲"的政策指导下,各蔬菜队均压缩了种菜计划,扩大了粮地面积。同时农民种菜上市的积极性也因被斥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受到抑制,致使菜地面积缩小,菜源不足,市场供需矛盾扩大。1975年10月,县革委会决定成立蔬菜贸易公司,属国营企业,由县财政实行价格补贴,平价供应居民蔬菜。1976年,县蔬菜公司派员深入蔬菜队帮助安排生产计划,县粮食局供应菜农口粮,从而调动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在保证完成大包干任务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恢复了商品蔬菜生产,增加了对市场供应量。并引进许多新菜种、新技术。温床育苗和大棚蔬菜解决了蔬菜越冬难题。城镇居民即使在数九寒冬也能买到过去只能在夏季才能买到的青辣椒、黄瓜和番茄等蔬菜。至1985年,本县城乡蔬菜自给有余,常常运销到淮北矿区以及徐州、南京和马鞍山等城市。
在所有上市蔬菜品种中,麻叶白菜和尹集萝卜比较著名,成为本县两大特产。
麻叶白菜俗称"大麻叶",又称"灵白",以灵城东关菜园所产为著,为本县传统菜种,已有100多年种植历史。该品种体形为筒形,叶子上皱褶较多,不包头,每棵白菜一般重量为5市斤;味甜、清香,较易贮存,抗病能力较强,熬炒时易烂,菜汤呈混浊状态,为冬季家庭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素菜。南京等地的大餐馆中,常把"爆炒灵白"作为名菜列入素菜菜单上。该品种因单产不高,所以生产受到限制。
尹集萝卜产于尹集区,以产地得名。体形呈圆球状态深埋在地下,只有5~6片缨子露出地表,俗称为"小五缨",又称"土里歪"和"贼不偷"。该品种外皮呈绛红色,内部白嫩、多汁,甜里稍带辣味,有落地摔几瓣之说,可以代替水果生吃,也可熬、炒熟吃;熬炒时浑汤,微甜。该品种易贮存。为城乡冬季家常菜。70年代起,尹集萝卜与传入本县的浙江和山东等地萝卜品种杂交后,个头变大,每个由过去不到1市斤,达到现在的几市斤,但品质并未发生变化。目前,尹集萝卜除在本县畅销外,还销往宿县、徐州、宿迁、盱眙、扬州及河南等地。
2.花卉栽培
栽花种草在本县已有较长的历史。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灵璧张氏园亭记》中这样写道:灵璧张氏之园"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由此可知,县人早有以栽花种草来美化环境的习惯。清代康熙年间,本县常见的花卉计有40余种(详见地理章植物资源节)。
本县花卉品种以虞美人尤为知名。该花又名"丽春花",属罂粟科,系一年生的草本花卉,茎直立、分枝,叶互生,羽状分裂,春末开花,花瓣4片,颜色鲜艳,有朱红、紫红、深紫或白色等色彩,用种子繁殖。历代诗人常以此花喻人,讴歌"垓下之战"和"霸王别姬"。因此,县人尤其喜爱虞美人,并赋于很多美好的传说。
建国前,种草养花属高雅闲适之举,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成片的花园和美丽的盆景;有的小户人家出于个人的爱好,也在庭院内种养少量花草。
建国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一度把栽花种草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栽花业被冷落了较长的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栽培花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成了生活的需要,很多家庭对栽培花草产生了兴趣。花草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以盈利为目的的种花专业户相继出现。至1985年,全县品种花卉约有100余种,较大的花卉专业户有张文龙、吕景臣和毛兴家3家。
张文龙,九顶区马集乡张渠村人。1975年开始种花,但品种较少。后逐年增多,到1985年计有100余种,每年培植花卉1000余盆。主要品种为月季花和仙人掌。
吕景臣,城关镇太平街人,退休教师。建国初就酷爱养花种草,1970~1978年间,他培养了一些品种,数量不多,很少出售。1979年,他退休在家,专门种花,品种增至百种,以月季和菊花为主;年收入约700余元。
附表8-3灵璧县粮食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一)


附表8-4灵璧县粮食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二)


附表8-5灵璧县粮食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三)


附表8-6灵璧县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一)


附表8-7灵璧县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二)


毛兴家,高楼区孟山村毛庄人。1980年从学校退休,1981年开始养花,实行自育繁殖,品种有月季、牡丹等80余种。1985年,他仅花卉一项就收入600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