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农作机具
一、动力机械
1.农用拖拉机
建国前,本县无农业动力机械,耕种作业靠牛、马、骡、驴牵引木犁木耙来完成。
建国后,农田作业的主要动力,虽然仍以牛、马、骡和驴等家畜为主,但农田耕作机械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1959年元月,本县由萧县黄口首次调入KT-35拖拉机4台,148马力,开创了使用农用拖拉机的历史。同年,国营灵璧县拖拉机站成立,先后自砀山和濉溪调入KD-35、D-50、C-45、Z-25K、R-27、D-30等型号拖拉机16台、565马力。购进Z-35、DF-41、C-45型拖拉机10台,355马力。年末,县拖拉机站共有拖拉机30台,1068马力。1970年起,国营拖拉机站下放给公社管理,全县21个人民公社分别办起了拖拉机站。1972起,各站纷纷购进国产胶轮拖拉机。主要型号有东方红-75、东方红-54、东方红-40、东方红-28、铁牛55、丰收-35和上海50等。1974年,本省产江淮-40拖拉机投入使用。1974年,工农-11型和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投入使用。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小四输拖拉机进入农家,先后有淮北-12、泰山-12、江淮-12、安徽-12等型号投入使用。1984年,本县农具厂生产的灵璧-12型小四轮拖拉机投入使用。至1985年末,全县计有大、中型拖拉机237台、13075马力;小型拖拉机6121台、73445马力。
2.动力排灌机械
1957年末,本县水利工地上购柴油机2台,首次使用排灌动力机械。此后,随着灌溉工程增加,排灌柴油机也逐年增多,至1969年末,全县拥有柴油机339台,15017马力。1970年起,农村电网架通,电动机成为排灌工程中的主要动力。1979年末,全县计有电动机2239台,18883千瓦,柴油机992台、8751l马力。至1985年,全县计有柴油机128554马力,电动机32147马力,汽油机10560马力。总动力为171261马力。
附表8-8灵璧县农用动力机械统计表
二、作业机械
1.耕作机械
建国前,本县农田作业仍然沿用老式木犁和木耙耕作,沿用耩子种麦,靠人力收割。
建国后,本县农田作业机械逐年增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55年,本县推广使用畜力牵引的双轮双铧犁。1959年起,由大中型拖拉机牵引的五铧犁和四铧犁开始进行耕翻作业。当年机耕面积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1969年,机耕地面积达5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30%。自1972年起,圆盘耙、重型缺口耙用于农田作业。1979年,机耕面积达6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1980年,农村中实行包产到户,地块划小,大中型农业机械停用,代之以畜力步犁、木耙和小型拖拉机牵引的栅条犁和悬挂两铧犁,机耕面积减少。1985年,全县机耕面积为23414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7%。
2.播种机械
耩子是本县沿用多年的播种机械。1972年起,本县试用马拉播种机,但范围很小。1977年起,机引播种机投入使用,播种面积仍然很小。1985年,全县机播面积为26701亩,仅占总播种面积的0.9%;其余仍然靠耩子播种。
3.收获机械
1961年,县拖拉机站购进康拜因联合收割机5台,于次年夏在马湖农场试用。后因收割机留茬高、浪费大而停止使用。其中3台先后调往萧县和东北,1部报废。1961年5月,黑龙江军垦农场支援本县苏联产ck-3型自走式中型联合收割机2台,当年夏季于尹集公社田路大队试割200亩,也因浪费大而停止收割,只用于脱粒。麦收结束后,该机被退回东北。同年,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脱粒机开始使用。1970年,以电动机为动力的脱粒机开始使用,1979年5月,县农机培训班增设小型割晒机使用和维修课程,帮助农村培训农机手。1980年,县南少数农产购买并使用小麦割晒机帮助麦收,以加快麦收进度。1981年,县农场购进中型联合收割机2台,该场的收割工作实现了机械化。1982年,韦集丁李大队购进中型联合收割机2台。至1985年,全县拥有联合收割机7台,小型割晒机658台,机动脱粒机455台,机械收割面积为121791亩。
附表8-9灵璧县耕作机械作业统计表
附表8-10灵璧县收获和播种机械作业量统计表
三、运输工具
建国前,本县常用的农用运输工具多为木制独轮车和木制四轮大车(俗称太平车)。
建国初期,本县农村仍然沿用独轮车和太平车。自1956年起,农村开始使用胶轮畜力车。该车为两轮,由马、骡牵引,较太平车灵活、轻快,后逐步取代太平车,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1957年起,人力胶轮车(平板车)被推广使用,以后逐步淘汰了木制独轮手推车。1961年,县拖拉机站使用胶轮拖拉机机挂拖车开展运输业务。1972年起,各农机站普遍使用机挂拖车从事乡村运输。而农田运输仍然使用平板车。1964年县拖拉机站始用农用汽车,1977年起,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与小型拖车配套,成为农田运输的重要工具。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小四轮拖拉机和汽车进入农家,农田运输世代靠人力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变。
1985年,全县拥有人力胶轮平板车138515辆,胶轮大车35辆,农用汽车310辆、27115马力,大、中型机挂拖车162辆,小型机挂拖车3174辆。
四、加工机械
建国前,本县加工农副业产品一直沿袭驴拉碾子人推磨的传统,唯棉花加工使用人力或畜力轧花和弹花机。
建国后,城乡人民加工粮食和油料,在较长的时间里仍然依靠人力和畜力,依靠老式的加工工具。
1960年起,县城和集镇出现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粮食加工机械和粮食加工点,以后遍及农村各地。1969年起,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得到发展,凡通电的农村,普遍办起了粮油加工厂。从此,石碾、石磨成了历史的陈迹。1985年末,全县共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29925马力。其中磨面机1668台,碾米机52台,轧花机283台,榨油机260台,淀粉加工机械109台。机、铲运机和开沟犁。后因机械适应性差,停止使用。因此,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在本县未得到发展。
五、其他农用机械
1.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1972年,王集杨山大队在国家支援下,首次购进推土机、推土铲、平地
附表8-11灵璧县农业运输机械统计表
2.植物保护机械
1958年起,各生产队普遍使用手动喷雾、喷粉器防治虫害。1973年起,各果园场和县植保站购进机动喷雾、喷粉器,用于果树虫害防治。至1985年末,全县共拥有机动喷雾(粉)器105部、270马力。
附表8-12灵璧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统计表
附表8-13灵璧县排灌和植保机械发展统计表
3.排灌机械
1958年,县水利部门于濉河洼地处建排灌站,装机3台、180马力,用于排涝,此为本县机械排灌之始。1978年,开始推广试用喷灌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排灌机械使用率下降。至1985年末,全县共拥有农业排灌动力机械2760台、31355马力,农用水泵1956台,排灌机械120套。
1.农用拖拉机
建国前,本县无农业动力机械,耕种作业靠牛、马、骡、驴牵引木犁木耙来完成。
建国后,农田作业的主要动力,虽然仍以牛、马、骡和驴等家畜为主,但农田耕作机械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1959年元月,本县由萧县黄口首次调入KT-35拖拉机4台,148马力,开创了使用农用拖拉机的历史。同年,国营灵璧县拖拉机站成立,先后自砀山和濉溪调入KD-35、D-50、C-45、Z-25K、R-27、D-30等型号拖拉机16台、565马力。购进Z-35、DF-41、C-45型拖拉机10台,355马力。年末,县拖拉机站共有拖拉机30台,1068马力。1970年起,国营拖拉机站下放给公社管理,全县21个人民公社分别办起了拖拉机站。1972起,各站纷纷购进国产胶轮拖拉机。主要型号有东方红-75、东方红-54、东方红-40、东方红-28、铁牛55、丰收-35和上海50等。1974年,本省产江淮-40拖拉机投入使用。1974年,工农-11型和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投入使用。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小四输拖拉机进入农家,先后有淮北-12、泰山-12、江淮-12、安徽-12等型号投入使用。1984年,本县农具厂生产的灵璧-12型小四轮拖拉机投入使用。至1985年末,全县计有大、中型拖拉机237台、13075马力;小型拖拉机6121台、73445马力。
2.动力排灌机械
1957年末,本县水利工地上购柴油机2台,首次使用排灌动力机械。此后,随着灌溉工程增加,排灌柴油机也逐年增多,至1969年末,全县拥有柴油机339台,15017马力。1970年起,农村电网架通,电动机成为排灌工程中的主要动力。1979年末,全县计有电动机2239台,18883千瓦,柴油机992台、8751l马力。至1985年,全县计有柴油机128554马力,电动机32147马力,汽油机10560马力。总动力为171261马力。
附表8-8灵璧县农用动力机械统计表
二、作业机械
1.耕作机械
建国前,本县农田作业仍然沿用老式木犁和木耙耕作,沿用耩子种麦,靠人力收割。
建国后,本县农田作业机械逐年增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55年,本县推广使用畜力牵引的双轮双铧犁。1959年起,由大中型拖拉机牵引的五铧犁和四铧犁开始进行耕翻作业。当年机耕面积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1969年,机耕地面积达5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30%。自1972年起,圆盘耙、重型缺口耙用于农田作业。1979年,机耕面积达6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1980年,农村中实行包产到户,地块划小,大中型农业机械停用,代之以畜力步犁、木耙和小型拖拉机牵引的栅条犁和悬挂两铧犁,机耕面积减少。1985年,全县机耕面积为23414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7%。
2.播种机械
耩子是本县沿用多年的播种机械。1972年起,本县试用马拉播种机,但范围很小。1977年起,机引播种机投入使用,播种面积仍然很小。1985年,全县机播面积为26701亩,仅占总播种面积的0.9%;其余仍然靠耩子播种。
3.收获机械
1961年,县拖拉机站购进康拜因联合收割机5台,于次年夏在马湖农场试用。后因收割机留茬高、浪费大而停止使用。其中3台先后调往萧县和东北,1部报废。1961年5月,黑龙江军垦农场支援本县苏联产ck-3型自走式中型联合收割机2台,当年夏季于尹集公社田路大队试割200亩,也因浪费大而停止收割,只用于脱粒。麦收结束后,该机被退回东北。同年,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脱粒机开始使用。1970年,以电动机为动力的脱粒机开始使用,1979年5月,县农机培训班增设小型割晒机使用和维修课程,帮助农村培训农机手。1980年,县南少数农产购买并使用小麦割晒机帮助麦收,以加快麦收进度。1981年,县农场购进中型联合收割机2台,该场的收割工作实现了机械化。1982年,韦集丁李大队购进中型联合收割机2台。至1985年,全县拥有联合收割机7台,小型割晒机658台,机动脱粒机455台,机械收割面积为121791亩。
附表8-9灵璧县耕作机械作业统计表
附表8-10灵璧县收获和播种机械作业量统计表
三、运输工具
建国前,本县常用的农用运输工具多为木制独轮车和木制四轮大车(俗称太平车)。
建国初期,本县农村仍然沿用独轮车和太平车。自1956年起,农村开始使用胶轮畜力车。该车为两轮,由马、骡牵引,较太平车灵活、轻快,后逐步取代太平车,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1957年起,人力胶轮车(平板车)被推广使用,以后逐步淘汰了木制独轮手推车。1961年,县拖拉机站使用胶轮拖拉机机挂拖车开展运输业务。1972年起,各农机站普遍使用机挂拖车从事乡村运输。而农田运输仍然使用平板车。1964年县拖拉机站始用农用汽车,1977年起,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与小型拖车配套,成为农田运输的重要工具。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小四轮拖拉机和汽车进入农家,农田运输世代靠人力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变。
1985年,全县拥有人力胶轮平板车138515辆,胶轮大车35辆,农用汽车310辆、27115马力,大、中型机挂拖车162辆,小型机挂拖车3174辆。
四、加工机械
建国前,本县加工农副业产品一直沿袭驴拉碾子人推磨的传统,唯棉花加工使用人力或畜力轧花和弹花机。
建国后,城乡人民加工粮食和油料,在较长的时间里仍然依靠人力和畜力,依靠老式的加工工具。
1960年起,县城和集镇出现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粮食加工机械和粮食加工点,以后遍及农村各地。1969年起,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得到发展,凡通电的农村,普遍办起了粮油加工厂。从此,石碾、石磨成了历史的陈迹。1985年末,全县共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29925马力。其中磨面机1668台,碾米机52台,轧花机283台,榨油机260台,淀粉加工机械109台。机、铲运机和开沟犁。后因机械适应性差,停止使用。因此,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在本县未得到发展。
五、其他农用机械
1.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1972年,王集杨山大队在国家支援下,首次购进推土机、推土铲、平地
附表8-11灵璧县农业运输机械统计表
2.植物保护机械
1958年起,各生产队普遍使用手动喷雾、喷粉器防治虫害。1973年起,各果园场和县植保站购进机动喷雾、喷粉器,用于果树虫害防治。至1985年末,全县共拥有机动喷雾(粉)器105部、270马力。
附表8-12灵璧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统计表
附表8-13灵璧县排灌和植保机械发展统计表
3.排灌机械
1958年,县水利部门于濉河洼地处建排灌站,装机3台、180马力,用于排涝,此为本县机械排灌之始。1978年,开始推广试用喷灌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排灌机械使用率下降。至1985年末,全县共拥有农业排灌动力机械2760台、31355马力,农用水泵1956台,排灌机械12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