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食品工业
一、烟草工业
民国9年(1921年),砀城南关路东(现陇海区医院门诊处)有刘春生一家烟店,字号“庆烟昌”。在现在的邮电局处有胡福成开投的“福成”烟店。民国24年,砀城西关(现城关镇医院处)开设了“三火兴”烟店,有三个师傅,三个徒弟,老板韩明新。是时手工刮烟品种有雪丝、兴菜、单贵等几种生烟和烟丝。民国30年,砀城相继开设了“复兴”、“田中兴”、“合兴”、“义兴”4家烟店,主要生产黄烟。复兴烟店建于东关外路南(现东关环城路闸头居民处),老板张超冯,有师徒5人。田中兴烟店建于西关路南(现人民剧场处),老板田梦燕,有师徒5人。合兴烟店建于西关路北(现人民旅社处),老板杨桂芝,有师徒3人。义兴烟店建于南关路西(现南关外处),老板陈立庭,有师徒3人。民国37年,砀城又增设了兴隆烟店,店址在现在的西关外路南居民办事处,老板刘庆云,有师徒4人,至此,各烟店生产主要是手工刮烟。
民国37年砀城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工商业进行了管理,私营烟店自行组成了群力、华达、新宿三个小型手工卷烟厂。砀山开始手工卷白色粗支香烟的生产,先是采用木质、白布制成的“推子”,一出4支,每日每人可卷2万支左右。后来逐步发展为手摇卷烟机,从而进入半机械化生产。1951年,群力、华达、新宿3家小手工卷烟厂合并为一家,厂名为新宿卷烟厂。厂址在现在的县新华书店仓库处,厂长李传典,经理曲敬雅,有职工40人。设备有小型压便机、切丝机、卷烟机各1台,是时,全系人力操作,无其它动力设备,年产量仅103箱,工业总产值2万元。1952年增加了切丝机、卷烟机各1台,工人增至102人,产量1598箱,产值27.9万元。1953年后,职工人数、产量、产值都逐年下降。1956年新宿烟厂改为公私合营的黄烟生产合作社,主任梁文彬,职工33人,产量895箱,产值15.5万元。1957年,该厂合并于蚌埠东海烟厂,职工32人,产量154箱,产值2.7万元。1958年12月,上级批准该厂为地方国营企业,厂名为砀山县黄烟厂。是年,职工95人,主要生产黄汗烟,年产黄烟丝30吨,产值18万元。
1959年,砀山黄烟厂搬迁到北关,卷烟生产由手工制作改为机制卷烟。1960年职工达到151人,生产黄汗烟18吨,卷烟457箱,产值156万元,从1961年至1965年,生产逐年下降。1965年还有职工21人,生产65吨烟丝,产值16.7万元。1969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名为砀山县卷烟厂。1970年以后,生产逐步发展,1972年,总产值赶上超过1960年的水平。1977年进行扩大再生产,职工增至157人,机器设备28台,产量14403箱,产值572万元。1978年工人增加到224人,产量12430箱。1981年至1985年,职工人数和产量逐年增加,1983年进入全国146家卷烟行列。至1985年底,该厂有职工325人(包括临时工),占地面积20717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612千瓦,年产量34608箱,总产值699.2万元,工业净产值395.4万元,利润、税金361.7万元。是年,经地区行署批准,县政府决定对该厂进行技改扩建,在砀城北关外征用土地15亩,建立了烟叶仓库。并建成1个高档车间,引进滤嘴装接机2台,开始生产中、高档产品。
砀山卷烟厂自建厂以来,生产各种名牌烟计30多种。其主要产品有:“新农村”、“双龙”、“古砀郡”、“雪茄”、“丰收”、“大铁桥”、“新卞河”、“砀梨”、“冬梅”、“芒砀山”、“黄花”、“双凤”、“飞龙”、“君子兰”、“金鹰”、“皇后”等。为满足社会需求,该厂最近新研究出配方考究、原料精良、香味纯正的甲二级“芒砀山”嘴烟,乙一级“金利”嘴烟,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
二、酿酒
清末民初时城乡私人酒坊甚多,已为砀山县一大行业,生产品种有白干、原酒、花酒、玫瑰露等。民国37年(1948)砀山县解放时,仅砀城内就有10多家私营酒坊,他们是自产自销,少数兼营它业。1949年,国家实行酒业专酿专卖,并取缔私酿,私营酒坊也就此停办。是年6月,县税务局成立光荣酿造厂,名义上是酿造白酒,实因原料不足,没能生产,酒是从宿县专卖处调入,供应私营酒店和农村摊贩。1950年2月,在光荣酿造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卖处。酒仍是从外地调入供应。1955年4月,砀山酒厂建成,年底职工19人,1口锅甑,12个酒池,1只自来风地锅,1部解放牌人力水车,3盘石磨,1盘石碾等简单的生产工具,手工操作,酿制65度白酒。1958年,砀山酒厂扩建,职工增至47人,年产量175吨。1960年,安徽省砀山果园场葡萄酒厂建成。是年4月,砀山县酒厂与酱园厂、李庄窑厂合并为砀山县综合酿造厂,至1964年7月又分开。1976年该厂把酒精生产扩建到年产1500吨的能力。1978年又从中国科学院引进UV—11号新糖化酶菌用于生产,经一年的反复试验,获得成功,使曲子糖化能力由原来的1500单位提高到8000单位,最高达10000单位,用曲量由原来的8%降低到4%,节约了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1980年,砀山县园艺场自办的果酒厂投产,主要生产陈酿红葡萄酒,全汁白葡萄酒,酥梨蜜酒等4个品种。至1985年,全县生产饮料酒0.92万吨,其中白酒0.47万吨。
附:砀山县酒厂
1955年4月建成于砀城南关芒砀路西,1958年扩建,1960年与酱园场、李庄窑厂合并为砀山县综合酿造厂,1964年7月又分开,仍称砀山县酒厂。1968年筹建年产750吨的半机械化的酒精生产线。1971年投产后,利用酒精降度处理勾兑砀山曲香酒,经济效益逐年上升。1976年把酒精生产线扩建年产1500吨能力,1980年以后又多次扩建大曲酒车间。至1982年,年产量达603.18吨。至1985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酒精2000吨,大曲酒1000吨。是年,该厂占地面积32851平方米;职工424人,其中固定职工162人;生产饮料酒5142吨,其中白酒4733吨,果露酒409吨。总产值747.6万元,利润61万元,税金143.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1.6万元,其主要产品有高梁大曲、龙谭曲酒、三杯美、宴喜台等20多种。
附:砀山葡萄酒厂
安徽省砀山县果园场于1958年筹建砀山县葡萄酒厂,地址在现在砀山火车站北约400米处,占地面积141922平方米。1960年投产,是年生产葡萄酒442吨,1976年开始试制罐头,是年生产水果罐头103吨。至1985年,该厂拥有2条果酒生产线和2条罐头生产线。果酒有53个品种,年生产能力7000吨,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其中全汁红葡萄酒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芦笋参酒、佳酿草莓酒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罐头产品有18个品种,年生产能力3000吨。其中芦笋酱、草莓酱、杏酱、糖水杏、糖水桃等远销日本和东南亚、阿拉伯、西欧等国外市场。是年,葡萄酒产量3202吨,罐头产量700吨。
三、酱菜
民国初年,砀城相继开业的有三连义、德兴、永茂、复昌、三义隆、祥瑞等10多家,其中以三连义、德兴规模最大,而且还都兼营酿酒业。三连义酱园生产的酱菜、咸菜,如酱瓜、酱窝笋、酱黄瓜、酱蒜苔、酱姜、酱白菜、酱豆角、酱辣椒、酱萝卜、酱茄子、酱荆介、豆酱、西瓜酱、甜酱、五香豆腐乳、臭豆腐乳、豆腐干等50余种,甜酱瓜最为驰名。甜酱瓜选用上好的自种腌瓜酱渍而成,其成品呈琥珀色,半透明体,酱香浓郁,味道甜美,既软且脆,切成菜丁后,用香油拌食,风味极佳,行销全国。民国5年(1916)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凭色、香、味、型俱佳而获奖,由此三连义酱园名扬遐迩。三连义酱园创办于清咸丰11年(1861),民国19—27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在段园自种菜12亩,有各种腌菜缸1000余件,固定职工70多人,季节工35人左右,年产各种酱菜70余万斤(其中甜酱瓜2万斤,什锦包瓜5千斤,五香大头菜5万斤,经冬菜3百斤),醋116万斤,酱油20万斤,高梁大曲酒7万2千斤(其中香池老窑1万2千斤)。养马12匹,年养猪100余头。酱园店门曾贴一对联,为其写照曰:“香池醇美,酒仙莅此必下马,酱园馥郁,灶神升后又回头。”
建国后,较大集镇办有小型的酱醋作坊。砀城内,先是酒厂设1个酱油、酱菜车间。1972年始,单独成立酱园厂。从此生产不断扩大,人员逐渐增多。1985年,该厂占地面积6654平方米,职工78人,生产调味品1016吨,豆制品134吨,酱腌菜101吨。主要设备有锅炉2台,水泵5台,吹散机2台,甩浆机、压油机、榨菜机、电焊机各1部。共4个车间,2个门市部。
四、糕点糖果
糕点糖果的制作,砀山城乡一向都有。民国初年,砀城内的永隆、晋隆、洪德隆、荣丰、庆记、瑞元祥、万顺7家规模较大的杂货店,均设有糕点作坊,其生产品种有丰糕、酥糖、云片、寸金、麻片、三刀、鸡蛋酥、桔子酥、大佛手、鸡蛋糕、蜜桃酥等几十样,尤其是三刀较有名气。糖果有罗丝果、牛皮、虎皮、橡皮糖等品种。1956年县供销社在砀城西关西城巷路南兴建砀山食品加工厂,职工20多人,房屋28间,设糕点、糖果两个车间,年产量分别为35万斤和28万斤左右。1959年并入砀山县果干厂,直属商业局领导。1961年果干厂撤销,另立食品加工厂。1965年6月,厂址迁往城内芒砀路244号。该厂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几经周折,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能力逐年增大,产品由少到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县交通局在砀城道北中路235号又建一回民糕点厂,占地2450平方米。是年,各区(镇)也办有小型糕点厂,还出现了糕点专业户。1985年,砀山食品加工厂有职工81人,设糕点、细糕点、饼干、糖果等4个车间,设备有饼干机、压片机、糖果机、冰棒机和紫外线烘炉等,基本达到半机械化的生产程度。是年,生产各式糕点71.36万斤,饼干19.2万斤,糖果10.73万斤,完成总产值71万元,上缴利润5.2万元。回民糕点厂有职工83人,生产糖果4吨,糕点124吨、饼干406吨,总产值达97万元。
五、罐头
1976年,砀山葡萄酒厂试制罐头成功。此后,便迅速发展,县办、区乡办、个体户也办。其品种有糖水苹果、糖水梨(洋梨、黄梨、巴梨)、糖水桃(黄桃、白桃)、糖水葡萄、糖水李子、糖水杏、草莓酱、芦笋酱(白头、绿头)、杏酱、桃酱、咸羊肉、赤豆沙、红枣、山楂、马蹄、大青豆、牛肉、鹌鹑蛋、鸡罐头等20多种。1985年,产量达2100吨。
六、粮油加工
粮食加工砀山县城乡皆用石磨加工粮食,以人力、畜力为动力。1958年,县粮食局在今砀山二中处,建面粉厂,始用钢磨加工粮食。1959年,面粉厂迁至铁路南第一粮库院内,有面粉、修配、清杂、综合4个车间,作业房8间,占地167000平方米,1960年5月投产,日产量16000斤,最高可达20000斤。1963年,毁于火灾,后又建一新生产车间。1970年,投资120000元拆旧建新,更新设备,日产量70000斤,1978年,投资85000元将原二层屋架结构厂房增建一层,更新磨粉面4部,日产量达80000斤。是年7月,在第一粮库院内又建综合厂1个,投资20000元,占地2550平方米,1981年,更新酱油净锅1个,增置豆浆机1部,1983年,省投资70000元,地区投资20000元,更新挂面机1部。1984年,有挂面、熟食、杂品3个车间。
农村通电之后,小型打面机已普遍使用。
油料加工1957年3月,在砀城南铁路北建榨油厂,设备仍是木榨。1958年,增置32马力柴油机1台,磙子1台、小型螺旋榨10台,建厂房8间,占地10667平方米,日加工原料15000斤。1963年,更新设备,购置中型螺旋榨13台,60马力柴油机1台。1975年,投资80000元,更新设备,购置96型榨油机4台、五节蒸锅1台,电动机10部,滤油机1台,0.6吨锅炉1台。1980年,更新设备,购置2吨锅炉1台、200型榨油机2台,炼油锅3台、油罐8个、洗子机2台,日加工原料18吨。
饲料加工1978年,县粮食局组建饲料公司,但不生产饲料,只经营议价麸皮。1984年4月,扩建饲料公司,占地14亩,建主车间楼房3层25间,副料车间楼房2层8间,购置粉碎机2台,高压风机2台、字盘定值配料称1台,混合机1台、斗式提升机4台、初清筛1台、低压风机1台、卸料器2台、蛟龙3根,脉冲除尘器2台、空压机1台、反吹风除尘器1台,饲料年产量5000吨,产品有猪饲料、鸡饲料、鱼饲料。
民国9年(1921年),砀城南关路东(现陇海区医院门诊处)有刘春生一家烟店,字号“庆烟昌”。在现在的邮电局处有胡福成开投的“福成”烟店。民国24年,砀城西关(现城关镇医院处)开设了“三火兴”烟店,有三个师傅,三个徒弟,老板韩明新。是时手工刮烟品种有雪丝、兴菜、单贵等几种生烟和烟丝。民国30年,砀城相继开设了“复兴”、“田中兴”、“合兴”、“义兴”4家烟店,主要生产黄烟。复兴烟店建于东关外路南(现东关环城路闸头居民处),老板张超冯,有师徒5人。田中兴烟店建于西关路南(现人民剧场处),老板田梦燕,有师徒5人。合兴烟店建于西关路北(现人民旅社处),老板杨桂芝,有师徒3人。义兴烟店建于南关路西(现南关外处),老板陈立庭,有师徒3人。民国37年,砀城又增设了兴隆烟店,店址在现在的西关外路南居民办事处,老板刘庆云,有师徒4人,至此,各烟店生产主要是手工刮烟。
民国37年砀城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工商业进行了管理,私营烟店自行组成了群力、华达、新宿三个小型手工卷烟厂。砀山开始手工卷白色粗支香烟的生产,先是采用木质、白布制成的“推子”,一出4支,每日每人可卷2万支左右。后来逐步发展为手摇卷烟机,从而进入半机械化生产。1951年,群力、华达、新宿3家小手工卷烟厂合并为一家,厂名为新宿卷烟厂。厂址在现在的县新华书店仓库处,厂长李传典,经理曲敬雅,有职工40人。设备有小型压便机、切丝机、卷烟机各1台,是时,全系人力操作,无其它动力设备,年产量仅103箱,工业总产值2万元。1952年增加了切丝机、卷烟机各1台,工人增至102人,产量1598箱,产值27.9万元。1953年后,职工人数、产量、产值都逐年下降。1956年新宿烟厂改为公私合营的黄烟生产合作社,主任梁文彬,职工33人,产量895箱,产值15.5万元。1957年,该厂合并于蚌埠东海烟厂,职工32人,产量154箱,产值2.7万元。1958年12月,上级批准该厂为地方国营企业,厂名为砀山县黄烟厂。是年,职工95人,主要生产黄汗烟,年产黄烟丝30吨,产值18万元。
1959年,砀山黄烟厂搬迁到北关,卷烟生产由手工制作改为机制卷烟。1960年职工达到151人,生产黄汗烟18吨,卷烟457箱,产值156万元,从1961年至1965年,生产逐年下降。1965年还有职工21人,生产65吨烟丝,产值16.7万元。1969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名为砀山县卷烟厂。1970年以后,生产逐步发展,1972年,总产值赶上超过1960年的水平。1977年进行扩大再生产,职工增至157人,机器设备28台,产量14403箱,产值572万元。1978年工人增加到224人,产量12430箱。1981年至1985年,职工人数和产量逐年增加,1983年进入全国146家卷烟行列。至1985年底,该厂有职工325人(包括临时工),占地面积20717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612千瓦,年产量34608箱,总产值699.2万元,工业净产值395.4万元,利润、税金361.7万元。是年,经地区行署批准,县政府决定对该厂进行技改扩建,在砀城北关外征用土地15亩,建立了烟叶仓库。并建成1个高档车间,引进滤嘴装接机2台,开始生产中、高档产品。
砀山卷烟厂自建厂以来,生产各种名牌烟计30多种。其主要产品有:“新农村”、“双龙”、“古砀郡”、“雪茄”、“丰收”、“大铁桥”、“新卞河”、“砀梨”、“冬梅”、“芒砀山”、“黄花”、“双凤”、“飞龙”、“君子兰”、“金鹰”、“皇后”等。为满足社会需求,该厂最近新研究出配方考究、原料精良、香味纯正的甲二级“芒砀山”嘴烟,乙一级“金利”嘴烟,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
二、酿酒
清末民初时城乡私人酒坊甚多,已为砀山县一大行业,生产品种有白干、原酒、花酒、玫瑰露等。民国37年(1948)砀山县解放时,仅砀城内就有10多家私营酒坊,他们是自产自销,少数兼营它业。1949年,国家实行酒业专酿专卖,并取缔私酿,私营酒坊也就此停办。是年6月,县税务局成立光荣酿造厂,名义上是酿造白酒,实因原料不足,没能生产,酒是从宿县专卖处调入,供应私营酒店和农村摊贩。1950年2月,在光荣酿造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卖处。酒仍是从外地调入供应。1955年4月,砀山酒厂建成,年底职工19人,1口锅甑,12个酒池,1只自来风地锅,1部解放牌人力水车,3盘石磨,1盘石碾等简单的生产工具,手工操作,酿制65度白酒。1958年,砀山酒厂扩建,职工增至47人,年产量175吨。1960年,安徽省砀山果园场葡萄酒厂建成。是年4月,砀山县酒厂与酱园厂、李庄窑厂合并为砀山县综合酿造厂,至1964年7月又分开。1976年该厂把酒精生产扩建到年产1500吨的能力。1978年又从中国科学院引进UV—11号新糖化酶菌用于生产,经一年的反复试验,获得成功,使曲子糖化能力由原来的1500单位提高到8000单位,最高达10000单位,用曲量由原来的8%降低到4%,节约了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1980年,砀山县园艺场自办的果酒厂投产,主要生产陈酿红葡萄酒,全汁白葡萄酒,酥梨蜜酒等4个品种。至1985年,全县生产饮料酒0.92万吨,其中白酒0.47万吨。
附:砀山县酒厂
1955年4月建成于砀城南关芒砀路西,1958年扩建,1960年与酱园场、李庄窑厂合并为砀山县综合酿造厂,1964年7月又分开,仍称砀山县酒厂。1968年筹建年产750吨的半机械化的酒精生产线。1971年投产后,利用酒精降度处理勾兑砀山曲香酒,经济效益逐年上升。1976年把酒精生产线扩建年产1500吨能力,1980年以后又多次扩建大曲酒车间。至1982年,年产量达603.18吨。至1985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酒精2000吨,大曲酒1000吨。是年,该厂占地面积32851平方米;职工424人,其中固定职工162人;生产饮料酒5142吨,其中白酒4733吨,果露酒409吨。总产值747.6万元,利润61万元,税金143.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1.6万元,其主要产品有高梁大曲、龙谭曲酒、三杯美、宴喜台等20多种。
附:砀山葡萄酒厂
安徽省砀山县果园场于1958年筹建砀山县葡萄酒厂,地址在现在砀山火车站北约400米处,占地面积141922平方米。1960年投产,是年生产葡萄酒442吨,1976年开始试制罐头,是年生产水果罐头103吨。至1985年,该厂拥有2条果酒生产线和2条罐头生产线。果酒有53个品种,年生产能力7000吨,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其中全汁红葡萄酒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芦笋参酒、佳酿草莓酒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罐头产品有18个品种,年生产能力3000吨。其中芦笋酱、草莓酱、杏酱、糖水杏、糖水桃等远销日本和东南亚、阿拉伯、西欧等国外市场。是年,葡萄酒产量3202吨,罐头产量700吨。
三、酱菜
民国初年,砀城相继开业的有三连义、德兴、永茂、复昌、三义隆、祥瑞等10多家,其中以三连义、德兴规模最大,而且还都兼营酿酒业。三连义酱园生产的酱菜、咸菜,如酱瓜、酱窝笋、酱黄瓜、酱蒜苔、酱姜、酱白菜、酱豆角、酱辣椒、酱萝卜、酱茄子、酱荆介、豆酱、西瓜酱、甜酱、五香豆腐乳、臭豆腐乳、豆腐干等50余种,甜酱瓜最为驰名。甜酱瓜选用上好的自种腌瓜酱渍而成,其成品呈琥珀色,半透明体,酱香浓郁,味道甜美,既软且脆,切成菜丁后,用香油拌食,风味极佳,行销全国。民国5年(1916)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凭色、香、味、型俱佳而获奖,由此三连义酱园名扬遐迩。三连义酱园创办于清咸丰11年(1861),民国19—27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在段园自种菜12亩,有各种腌菜缸1000余件,固定职工70多人,季节工35人左右,年产各种酱菜70余万斤(其中甜酱瓜2万斤,什锦包瓜5千斤,五香大头菜5万斤,经冬菜3百斤),醋116万斤,酱油20万斤,高梁大曲酒7万2千斤(其中香池老窑1万2千斤)。养马12匹,年养猪100余头。酱园店门曾贴一对联,为其写照曰:“香池醇美,酒仙莅此必下马,酱园馥郁,灶神升后又回头。”
建国后,较大集镇办有小型的酱醋作坊。砀城内,先是酒厂设1个酱油、酱菜车间。1972年始,单独成立酱园厂。从此生产不断扩大,人员逐渐增多。1985年,该厂占地面积6654平方米,职工78人,生产调味品1016吨,豆制品134吨,酱腌菜101吨。主要设备有锅炉2台,水泵5台,吹散机2台,甩浆机、压油机、榨菜机、电焊机各1部。共4个车间,2个门市部。
四、糕点糖果
糕点糖果的制作,砀山城乡一向都有。民国初年,砀城内的永隆、晋隆、洪德隆、荣丰、庆记、瑞元祥、万顺7家规模较大的杂货店,均设有糕点作坊,其生产品种有丰糕、酥糖、云片、寸金、麻片、三刀、鸡蛋酥、桔子酥、大佛手、鸡蛋糕、蜜桃酥等几十样,尤其是三刀较有名气。糖果有罗丝果、牛皮、虎皮、橡皮糖等品种。1956年县供销社在砀城西关西城巷路南兴建砀山食品加工厂,职工20多人,房屋28间,设糕点、糖果两个车间,年产量分别为35万斤和28万斤左右。1959年并入砀山县果干厂,直属商业局领导。1961年果干厂撤销,另立食品加工厂。1965年6月,厂址迁往城内芒砀路244号。该厂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几经周折,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能力逐年增大,产品由少到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县交通局在砀城道北中路235号又建一回民糕点厂,占地2450平方米。是年,各区(镇)也办有小型糕点厂,还出现了糕点专业户。1985年,砀山食品加工厂有职工81人,设糕点、细糕点、饼干、糖果等4个车间,设备有饼干机、压片机、糖果机、冰棒机和紫外线烘炉等,基本达到半机械化的生产程度。是年,生产各式糕点71.36万斤,饼干19.2万斤,糖果10.73万斤,完成总产值71万元,上缴利润5.2万元。回民糕点厂有职工83人,生产糖果4吨,糕点124吨、饼干406吨,总产值达97万元。
五、罐头
1976年,砀山葡萄酒厂试制罐头成功。此后,便迅速发展,县办、区乡办、个体户也办。其品种有糖水苹果、糖水梨(洋梨、黄梨、巴梨)、糖水桃(黄桃、白桃)、糖水葡萄、糖水李子、糖水杏、草莓酱、芦笋酱(白头、绿头)、杏酱、桃酱、咸羊肉、赤豆沙、红枣、山楂、马蹄、大青豆、牛肉、鹌鹑蛋、鸡罐头等20多种。1985年,产量达2100吨。
六、粮油加工
粮食加工砀山县城乡皆用石磨加工粮食,以人力、畜力为动力。1958年,县粮食局在今砀山二中处,建面粉厂,始用钢磨加工粮食。1959年,面粉厂迁至铁路南第一粮库院内,有面粉、修配、清杂、综合4个车间,作业房8间,占地167000平方米,1960年5月投产,日产量16000斤,最高可达20000斤。1963年,毁于火灾,后又建一新生产车间。1970年,投资120000元拆旧建新,更新设备,日产量70000斤,1978年,投资85000元将原二层屋架结构厂房增建一层,更新磨粉面4部,日产量达80000斤。是年7月,在第一粮库院内又建综合厂1个,投资20000元,占地2550平方米,1981年,更新酱油净锅1个,增置豆浆机1部,1983年,省投资70000元,地区投资20000元,更新挂面机1部。1984年,有挂面、熟食、杂品3个车间。
农村通电之后,小型打面机已普遍使用。
油料加工1957年3月,在砀城南铁路北建榨油厂,设备仍是木榨。1958年,增置32马力柴油机1台,磙子1台、小型螺旋榨10台,建厂房8间,占地10667平方米,日加工原料15000斤。1963年,更新设备,购置中型螺旋榨13台,60马力柴油机1台。1975年,投资80000元,更新设备,购置96型榨油机4台、五节蒸锅1台,电动机10部,滤油机1台,0.6吨锅炉1台。1980年,更新设备,购置2吨锅炉1台、200型榨油机2台,炼油锅3台、油罐8个、洗子机2台,日加工原料18吨。
饲料加工1978年,县粮食局组建饲料公司,但不生产饲料,只经营议价麸皮。1984年4月,扩建饲料公司,占地14亩,建主车间楼房3层25间,副料车间楼房2层8间,购置粉碎机2台,高压风机2台、字盘定值配料称1台,混合机1台、斗式提升机4台、初清筛1台、低压风机1台、卸料器2台、蛟龙3根,脉冲除尘器2台、空压机1台、反吹风除尘器1台,饲料年产量5000吨,产品有猪饲料、鸡饲料、鱼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