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铁路
一、线路桥梁
线路横贯砀境的陇海铁路,东起文庄,西至杨集、县境内长42.5公里。民国5年(1916),开封至徐州段正式通车。1978年,陇海铁路开始修筑复线,由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施工,1983年竣工。砀山火车站站内线路原有4股,即正线1股,站线2股,货线1股。1985年,砀山火车站有接发列车线8股,货线6股,站内线路总长8670米。
桥梁陇海铁路在县境内有铁路桥梁7座,其中大型桥梁1座(长60米),中型桥梁3座(各长30米),小型桥梁3座(各长10米)。1978年,陇海铁路修筑复线时,新建3座立交桥(砀城2座,李庄1座),其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
二、车站
民国5年,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段正式通车时,县境内有杨集、砀山、李庄3个车站,均为四等站。1960年增设文庄站,1967年增设范庄站,1973年建成赵屯站。1985年,县境内共有文庄、范庄、李庄、砀山、赵屯、杨集6个火车站,除砀山站为三等站外,其余均为四等站。砀山站内设备原很简陋,侯车室低矮狭窄,1978年陇海铁路复线时,新建侯车室,总面积2123平方米。
三、运输
客运民国5年(1916)1月,每日只有1对混合列车通过砀山火车站,每年发送旅客几千人。到民国21年(1932),每日有3对列车通过砀山火车站,每年发送旅客1万人次左右。
民国27年砀山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尽可能多地掠夺中国财富,把客运列车减少到每日只开1对,大量增开货物列车。
1950年,砀山火车站发送旅客14260人。进入70年代,砀山火车站每年发送旅客100万人次以上。1985年底,砀山火车站每昼夜有直快客车和普通客车17对通过,年发送旅客已达257.1万人,年客运周转量42万人次。
货运民国5年开(封)—徐(州)段正式通车后,路过砀山的列车,每日只有1对混合列车,货运量不大,而发送的物资仅限于粮食、食盐之类。
民国21年,每天又增开2对货车通过砀山,当时因路轨短,弯道多,列车牵引重车限于23辆,每节车净载重15—20吨不等,所运货物均以黄豆、小麦、绿豆、花生、杂谷等为主,全年货物发送量1500吨左右。
1950年,砀山火车站年货物发送量为2780吨,到了20世纪60年代,每节车净载重为30.5吨,年货物发送量为10万零50吨,1985年,每昼夜路过砀山火车站的货物列车有52对,年货物发送量为16万零500吨,每节车净载重47.7吨,年货运周转量48万吨。
线路横贯砀境的陇海铁路,东起文庄,西至杨集、县境内长42.5公里。民国5年(1916),开封至徐州段正式通车。1978年,陇海铁路开始修筑复线,由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施工,1983年竣工。砀山火车站站内线路原有4股,即正线1股,站线2股,货线1股。1985年,砀山火车站有接发列车线8股,货线6股,站内线路总长8670米。
桥梁陇海铁路在县境内有铁路桥梁7座,其中大型桥梁1座(长60米),中型桥梁3座(各长30米),小型桥梁3座(各长10米)。1978年,陇海铁路修筑复线时,新建3座立交桥(砀城2座,李庄1座),其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
二、车站
民国5年,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段正式通车时,县境内有杨集、砀山、李庄3个车站,均为四等站。1960年增设文庄站,1967年增设范庄站,1973年建成赵屯站。1985年,县境内共有文庄、范庄、李庄、砀山、赵屯、杨集6个火车站,除砀山站为三等站外,其余均为四等站。砀山站内设备原很简陋,侯车室低矮狭窄,1978年陇海铁路复线时,新建侯车室,总面积2123平方米。
三、运输
客运民国5年(1916)1月,每日只有1对混合列车通过砀山火车站,每年发送旅客几千人。到民国21年(1932),每日有3对列车通过砀山火车站,每年发送旅客1万人次左右。
民国27年砀山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尽可能多地掠夺中国财富,把客运列车减少到每日只开1对,大量增开货物列车。
1950年,砀山火车站发送旅客14260人。进入70年代,砀山火车站每年发送旅客100万人次以上。1985年底,砀山火车站每昼夜有直快客车和普通客车17对通过,年发送旅客已达257.1万人,年客运周转量42万人次。
货运民国5年开(封)—徐(州)段正式通车后,路过砀山的列车,每日只有1对混合列车,货运量不大,而发送的物资仅限于粮食、食盐之类。
民国21年,每天又增开2对货车通过砀山,当时因路轨短,弯道多,列车牵引重车限于23辆,每节车净载重15—20吨不等,所运货物均以黄豆、小麦、绿豆、花生、杂谷等为主,全年货物发送量1500吨左右。
1950年,砀山火车站年货物发送量为2780吨,到了20世纪60年代,每节车净载重为30.5吨,年货物发送量为10万零50吨,1985年,每昼夜路过砀山火车站的货物列车有52对,年货物发送量为16万零500吨,每节车净载重47.7吨,年货运周转量48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