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师范教育
民国3年(1914),在砀城西关(今城关医院处)开办乙种师范讲习所,招生1个班,学制一年,校长刘隐斋,民国4年停办。
民国8年,在砀城北关外北土山开办了甲种师范讲习所,简称“北师甲”。学制二年,每年招收1班,共毕业3届。民国14年停办,杨洪九、刘隐斋先后任校长。
民国14年,刘隐斋在砀城东门内汪家祠堂创办了砀山县立初师范学校。招生1班,40多名学生。民国15年,校址迁至积谷仓,又招生1班,校长张信资。民国16年,因受军阀混战影响,学校停课。民国18年,学校迁至城隍庙。校长李尉清。民国19年,校长王幼参。民国20年,学校发展到3个班,校长孟宪华。是年,学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学生孟宪琛任支部书记。民国21年,学校开始招收10几名女生。民国23年,因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停招师范班,学校改为砀山县农业职业中学。民国30年2月,项厚轩、孟宪华在高寨北朱庄办起了砀山县立乡村建设师范学校(后迁至高寨南杨野场子),招生1班,学制四年。民国34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至县城北街(今二轻公司院),改称砀山师范学校,校长李荫堂。民国36年,学校规模扩大,当年招收2个初师班,学生90名,招收一个中师班,学生46人,学校迁至县城东关外基督教堂旧址。民国37年暑假后,郭效瑞任校长,新招初师2个班100人,因师资不足,中师停招新生。全校5个班,学生236人,是年10月底,学校停办。
1952年,在城隍庙开办砀山初级师范学校,校长胡坤,招收三年制初师1班,一年制速成班1班、学生111人,教职工16人。1953年,华山县取消,原华山县初级师范学校一部分学生转入砀山初级师范学校,是时,学校共3个班,161人。1955年暑期学校停办,未毕业的班级并入萧县师范。
1956年9月,砀山初级师范学校重新恢复,一次招收初师一年级8个班,并在县城东关外购地40余亩,新建校舍。1957年又招初级师范一年级新生8个班,400人,因肃反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一些教师被错划右派,县内小学师资不足,县文教局从初师二年级学生中选拔百人提前毕业,以弥补教师之缺额。1958年,招收初师一年级8个班,中师一年级新生2个班。是时,全校24个班级,1200名学生,1959年初师毕业6班,又招6班新生,教职工达98人。1960年初师毕业8班,招8班新生(其中中师和体师各一班,幼师两班女生),学校规模仍保持24个班。1961年暑假,砀师停办。中师、体师、初师毕业班一律分配工作。初师、幼师非毕业班学生均回乡生产,1个中师非毕业班,由砀中代管,主要专职教师亦随同该班调入砀山中学。
1976年暑假,因中小学缺少音乐、美术教师,在薛楼“五·七”大学招收1个中师班,55名学生,其中具有音乐、美术特长者各半,分为两班上课。1978年学生毕业。
1978年8月,砀山中等师范学校设立,当年招生2个班,其中高中毕业者48人,称为大中专班,修业期为二年。初中毕业者42人,称为小中专班,修业期为三年。1979年,又招新生5班(大中专3班,小中专2班)。学生228人,1980年,招收大中专1班,小中专和民师各2班,民师班修业期为二年,另开设1个师训班,招收接班顶替的教师子女42人,学习时间为一年。是时,全校共11个班,464名学生,教职工50人。1985年,全校共有8个班,学生348人,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
二、其它职业教育
中华民国23年(1934年),砀山县立初级师范学校改办为农业职业中学,学生100多名,其学制为三年,课程与普通初中同,另增开一门农业常识课,学生兼学纺织、印染等。
民国25年,农业职业中学改为县立初级棉纺学校,又称职业中学,学校设有一个小型的附属工厂。工厂分浆纱、染色、精炼、经络、机织、袜机6个车间,有铁织布机50部,木机10余部,提花机2部,手摇袜机10余部。学生除学文化课、专业课外,并要到工厂实习。是年,全校2个班,100多名学生。
民国26年,学校发展为3个班。民国27年春,台儿庄战役后,学生一部分自动回家,一部分参加了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主办的学生青年军团,集中到河南潢川受训,砀山沦陷后,学校停办。
1958年3月,全县兴办农业、林业、园艺等中等职业学校10所:河北乡市力集园中,8班,500名学生,教职工58人。城西乡薛口林中,2班,学生54人,教师2人。城西乡谢集农业中学,1班,学生44人,教师2人。城关镇农业中学,5班,学生199人,教职工9人。城西乡姜屯农中,3班,学生120人,教职工11人。中心乡陇海农中,8班,学生361人,教职工25人。唐寨乡程庄园中,2班,学生100人,教职工4人。唐寨乡唐寨园中,1班,学生60人,教师2人。城西乡黄庄园中,6班,学生300人,教职工23人。农业初级中学(校址:陈寨乡黄楼),10班,学生480人,教职工20人。
前5所是全日制职业中学,后5所采取半日制。全日制学校每周教学时间为21—23小时。半日制学校每周教学时间为16—18小时。其职业中学开设课程少于全日制普通中学,有政治、语文(包括应用文)、数学(分年级分别开设算术、代数、几何、会计、统计、珠算)、农业常识(或植物)4门,也有增设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课程多与实际劳动相结合。学校的校长,多是乡社行政干部兼任。
1960年,农中、林中、园中发展到18所,57班,2847名学生。下半年,通过调整,保留农中2所,林中3所,农牧、商业学校各1所,共7所,28班,学生1292人,教职工262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
1961年,全县大部分生产大队都自办或联办农中、林中、园中,这些学校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到1965年,全县有全日制半耕半读农中、林中、园中147所(其中有农林高中、农林中技7所),175个班(其中高中班10个),在校学生计5888人,教师303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职业学校全部停办。
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于黄楼公社薛楼五·七农场开办了砀山县五·七农业技术学校。其任务是为社队培训拖拉机手、农技员、会计、赤脚兽医、水利员等,以适应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学员以推荐与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并实行勤工俭学,社来社去。全校共设农学、机电、牧医、果林4个专业,其学制有长有短,长班期限1—2年,短班期限3—6个月。全校共招收6班新生278人,教职工107人,以后每年招生不等。1976年,学校改为五·七大学。
1980年开始,调整中学布局,压缩高中,整顿初中,有步骤地发展农业高中和职业中学,鼓励各系统根据各自需要办专业培训学校。1981年,卫生系统在城东毛李庄北开办砀山县卫生进修学校,招生1班。1983年,商业局在砀城民主西街路北开办砀山县商业职工学校。1983年5月,教育局将吴庄中学改为吴庄农职业中学;1984年又将陈寨高中、程庄高中、唐寨高中、张新庄高中改为农业高中,将黄河初中、大寨初中改为农职业中学。同年,县教育局、科委、供销社3家联合创办以发展庭院经济技术为主的文庄致富技术学校,1985年,全县有农职业中学7所,共36个班级,2312名学生,198名教职工。其中农高中24个班级,1482名学生,82名专任教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