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迁驻临泉,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本县创办刊物,从事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导下,逐渐发展。1958年成立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始有专业创作队伍,并举办文学艺术刊物。一、刊物
(一)《长城》民国31年由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创办,同时创刊有《重建月刊》,抗战胜利后迁走。
(二)《泉河文艺》1958年县文化馆创办。油印,16开本。刊登本县业余作者创作的小说、诗歌、故事、戏曲、相声、唱词等文艺作品,“文化大革命”时期停办。1974年12月复刊,铅印32开本,100页容7万余字。1979年改为16开本,刊出了庆祝建国三十周年专辑,汇集了建国以来临泉作者在国家及省、地报刊上发表的优秀作品。1983年7月1日改为季刊文艺小报,每期约2万字,并辟有名作赏析及学生习作园地《蓓蕾》栏目。1984年秋,复改为16开版本。1985年春,经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内部交流性刊物季刊,辟有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戏剧、散文、寓言、故事、歌曲、美术、书法、摄影、学生作文选、评论和文艺短讯等栏目。每期约8万字,发行2000份。
(三)《临泉史话》1983年3月,县政协创刊《临泉古今》为16开打印本,内部交流性刊物,出8期,每期200份。1984年10月,改名《临泉史话》,32开铅印本,内部发行不定期刊物。辟有沈城春秋、故里名人、革命洪流、革命英烈、文化教育、商业金融、沈城古迹、名产特产、地名溯源等栏目。至1985年出版两辑,发行16000份。
(四)《临泉志报》1984年3月,由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创办。8开4版。每期印3000份,共出版12期。
二、作品
民国期间,文学作品成就甚微,且多失散。抗日战争时期,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所创作的进步歌曲、演讲词、标语、口号,起到发动民众抗日的作用。在县同乐园院内西墙壁上书写的“誓死保卫皖西革命根据地”大字标语,至今依稀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演出团体林立,以自编自演节目为主。鱼同城演出队演出的《带礼物》、艾亭演出队演出的《认清道路》,受到群众欢迎。1956、1957连续两年进行文艺普查,普查登记业余演出团体106个、剧目124个、舞蹈31种、民歌109首、歇后语337条、农谚80种。1958年,曾发动群众写诗歌,文学创作有所发展。“文化大革命”当中,由于受“样板戏”的禁锢,文学创作活动受到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年恢复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文学、戏剧、曲艺、音乐等学术团体,创作队伍壮大,文学创作出现新高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至1985年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作品有:朱毓创作的《家务事》被评为优秀剧目;相继郭森光创作的《喜相逢》、《老瘴》(相声)、《两个售货员》;郭森光、赵同心合编的《育新人》;汤治平、郭森光合编的《两个万元户》、《渔家怨》;王冶炉创作的《协作之花》、《巧遇》、《红色卫生员》;孙自良创作的《理所当然》等。诗歌、散文创作成果多为新诗。有韩光的《夜耕小曲》、《泵房歌声》、《小憩园》、《三月》、《榴乡行》、《乡间晚唱》、《乡村夜》、《楼铃》、《农家小院》、《题西安林》、《撒网》、《水塘》、《秋叶》;丁洪才、韩光创作的《唱我的祖国》;王冶炉创作的《新年画》、《路子》、《捻军歌谣》、《老船长》、《老政委》;孙超创作的《造林晨曲》、《护林员》、《老龙窝散记》、《猎手的眼睛》;杨子军创作的《绣花谣》;郭卫创作的《小城如今夜来美》;程荣蓉、丁洪才创作的《节日的礼花》、《虎·兔·鹿》;李敏创作的《故乡的小雨》;王秋生创作的《飞渡春江又一程》;刘晓东创作的《我为幸福摇耧》、《种子》;李世友创作的《小路上我们相逢》;张开平创作的《慈母》等。小说、报告文学、杂文,有郭森光的《比膘会》;王冶炉的《赵秀丽》、《血与泪》、《暴雨来临时》、《汪大娘》;孙超的《勿忘我》、《苏醒》、《瓜熟蒂落》;陈延寿的《共同心愿》;程明远的《新媳妇的陪送》;张其树的《猪场风波》;孙建华的《脚印》;王清荣的《新花》;牛剑秋的《并蒂莲》;韦振宇的《苦恼》;张世海的《鲁班造桥》;左天云的《七窑王》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