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又称城镇新办集体企业,是为安置城镇待业青年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既有一般集体所有制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共性,又有为劳动就业服务的特点,是城镇待业青年组织起来就业的主要渠道。
安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兴起于1979年。是年,淮南市劳动服务公司创办综合修理厂、建筑工程队,安置待业青年1115人;市属3个区劳动服务公司兴办23个商业网点和专业队,安置1870人。合肥市及所属区劳动服务公司组织建筑维修、搬运装卸等10多个专业队,安置1690人。马鞍山钢铁公司协助所属厂、矿兴办23个新办集体企业,安置1.07万人。到1979年底,全省新办城镇集体企业3500多个,安置待业人员15.5万人。合肥市提出全民办集体,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临街的围墙打洞办商业、服务业,解决知青就业的场地问题;安庆市采取集资办法,解决新办集体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这些做法,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1979年和1980年,城镇新办集体企业,主要是为了临时安排待业青年。已经安排在新办集体企业的知识青年,还可以参加社会招工。1981年起,在能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独立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办集体企业中安置的待业青年,由劳动部门办理集体工人录用手续,不再参加社会招工。稳定了新办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从业人员。省有关主管部门根据1981年全省劳动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发出通知,对发展城镇新办集体经济作出优惠、扶持政策规定。省计委、省物资局要求各级计委、物资部门对已开办的知青集体企业、个体经济,在计划、物资供应和价格上,同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一视同仁。省财政厅、省税务局规定,为安置待业青年新办的城镇集体企业,从投产经营当月起,免征所得税2~3年;从事劳务、修理、服务的新办集体企业的业务收入,免征工商税2~3年。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安排几百万元经费,用于发展新办集体企业的扶持生产资金,有借有还,周转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对城镇待业人员新办集体企业的开户、贷款作出规定。省供销合作总社、省商业厅、省外贸局、省第二轻工业厅等也分别提出支持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措施。安徽开始出现兴办城镇集体企业的热潮。有待业青年自筹资金、志愿结合办集体,也有全民办集体、大集体办小集体,区、镇、街道办集体;有一个单位单独办,也有几个单位联合办或跨系统、跨部门、跨所有制单位联合办。通过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就业渠道变宽。
为及时解决新办集体企业急需大量场地的困难,1982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解决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所需场地问题的通知》。各地劳动、城建、房管、公安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共同规划解决待业青年从事生产经营场地。一时间,各地城镇街道上由待业青年搭建临时棚屋,机关、团体、学校临街围墙打洞,利用人防工程,供待业青年开店经营商业、服务业的很多。同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党组规定,集体单位干部同全民单位干部一视同仁。
1984年4月,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城镇新办集体经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城镇集体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用工自主权、分配自主权。是年,省劳动局决定对城镇新办集体企业实行考核登记办法。凡具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产供销渠道正常;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和经营服务项目;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行按劳分配;领导班子健全等条件的新办集体企业,经考核合格,发给“合格企业”证书。在“合格企业”中就业的人员,办理职工登记,报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与县以上大集体单位正式职工同样对待。取消了小集体与大集体的区别,不再办理“小升大”和职工转变身份的手续,实现了由国家招工安置的传统就业形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1985年6月,省劳动局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全省劳动服务公司系统产品展销会。会后选送近千种产品参加同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劳动服务企业产品展销会。参观展览的中央领导习仲勋、陈慕华、邓力群等称赞安徽产品具有地方特色。界首牛肉干、牛肉罐头,符离集烧鸡,含山松花皮蛋,马鞍山采石茶干,怀宁贡面,白湖仿羊皮鞋、旗袍,全椒长毛绒玩具,安庆针织服装,蚌埠毛毯,舒城舒席、舒枕,金寨竹编,徽州文房四宝,淮南、宿县、合肥等地的工艺品,都很受欢迎。15天的展销会,安徽产品成交总额450万元,在33个参展单位中居第四位。展销会期间,安徽还先后组织各地劳动服务公司干部和业务人员前往参观学习,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办好集体经济问题。在总结交流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对城镇新办集体企业实行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一是对起步较晚、属安置型的新办集体企业,主要从安置待业人员的需要出发,采取“低效益、多就业”的做法,只要能维持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即使经济效益低一些,也要坚持办下去。二是对创办时间较长、有一定积累发展条件较好的集体企业,重在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由安置型向经营型过渡,以经济效益为保证,巩固和扩大安置成果。三是相对集中财力,重点扶持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集体企业,进一步扩大安置就业阵地。在前两年联办安徽中原食品罐头有限公司、阜阳冻兔肉加工厂、巢湖饮料厂等集体企业的基础上,1985年,省劳动服务公司先后与有关地、市、县劳动服务公司联合兴办黄山松谷宾馆、潜山天柱山宾馆、凤阳劳保眼镜厂、安庆市开源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等集体企业。省直机关劳动服务公司接收省委政策研究室移交的金斗服务公司及所属3个子公司。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开始由过去以抓新办集体企业数量的发展为主,转移到以抓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主。既注重安置数量,又注重经济效益。
1986年1月,省劳动局规定,城镇新办集体企业中的合格企业,其职工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登记的,可以在县以上集体单位之间调动工作,理顺了新老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
1989年,省劳动服务公司投资425万元,待业人员集资150万元,在合肥兴办综合性百货商场“汇通商厦”,营业面积达3500平方米,一次安置待业青年299人。成为全省劳动部门所属劳动服务公司系统中最大的直属集体企业。
到1990年底,全省共兴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1.42万个,从业人员68.49万人(详见表2-4-2)。有固定资产12.79亿元,自有流动资金9.65亿元。1981年至1990年累计创产值和营业额318.3亿元,实现纯利润15.7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47亿元(见表2-4-3)。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不仅成为解决城镇待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而且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已初步形成既有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又有商业、服务业和各种劳务服务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一支生力军。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与城镇老集体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形成三足鼎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安置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安徽省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统计表
表2-4-2(1983~1990年)单位:个、人

(续表)

安徽省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统计表
表2-4-3(1981~1990年)

劳服企业选介:
一、马鞍山江东企业公司
马鞍山钢铁公司是一个有职工10多万人的国家大型企业,待业子女多,就业困难。1979年,马鞍山钢铁公司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业安置,创办江东企业公司。初创时,有职工3800人,主要是利用马钢公司的“三废”资源,及职工生活设施,修旧利废,为厂矿生产建设服务,为职工及家属生活服务。到1980年底,生产服务单位发展到49个,安置职工待业子女1.34万人。
江东公司本着依托马钢,强化自身的原则,艰苦创业,勤俭办事业,不断积累资金,扩大生产经营。到1990年底,生产经营单位发展到189个,共有职工2.30万人,其中集体职工和待业青年2.06万人。江东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原来以服务为主,转为以工业生产为主。工业产品有冶金、机电等6大类108个品种,其中有17个品种填补了省内空白。产品不仅面向马钢公司,而且也面向社会。江东公司自创办到1990年的12年中,生产工业总值共9.7亿元,经营、销售收入15.61亿元,上交税金0.89亿元,实现利润2.22亿元,集体福利积累0.20亿元,职工养老保险投保金额133.7万元。1989年被冶金部、安徽省及马鞍山市授予“安置待业青年、发展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称号。
二、界首市中原食品罐头有限公司
中原食品罐头有限公司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步发展起来的知青集体企业。
1982年初,33名城市待业青年开始创办锦华副食品厂,在一无资金、二无厂房的条件下,集资1.65万元、租赁7间厂房,利用当地的大豆为原料,生产植物蛋白肉,投放市场后,产品供不应求。根据市场需要,他们又从银行贷款6.1万元,增加设备,扩大植物蛋白肉的生产,产品远销14个省、市。当年实现利润16万元,除还清贷款外,还购买汽车一辆,征地5亩7分。1983年,生产植物肉的厂家增多,市场竞争激烈,锦华厂又增加牛肉干生产项目。
1984年初,全省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在界首召开。会议代表参观了锦华副食品厂,肯定了这个厂的办厂经验和方向。经劳动部门研究,确定在锦华副食品厂的基础上,成立“中原食品罐头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到1990年,生产的产品有牛肉干、牛肉脯和红烧牛肉、特味烧鸡罐头等10多个品种。职工人数达到545名,其中安置待业知青占60%以上。1990年经营收入594.5万元,上缴税金24.4万元,实现利润25.2万元,成为安徽著名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三、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劳动服务公司
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座落在淮南市。电力建设主要是野外作业,多数工程在外地施工,职工分散,流动性大,子女就业较难。
1983年3月,安徽电力建设一公司为安置职工待业子女,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初期,公司设劳务队、加工队,为电建一公司加工预埋件和输送劳务,安置待业青年23人。1984年,劳动服务公司又开办餐厅、商店、养鸡场、蘑菇场等,开展多种经营,安置待业人员146人。1985年以后,劳动服务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除原有的项目外,又增加缝纫组、干洗店、电力配件、小火电工程安装、电子称重仪组装、锅炉安装、检修和五金拉丝、金属构件加工等,工程遍及淮南、合肥、安庆、蚌埠、铜陵、马鞍山、常熟、扬州等地。新招收职工家属、子女200多名。从1983年至1990年的8年中,劳动服务公司共安置待业人员385人,1990年的生产经营总额为279万元,上缴税金8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劳动服务公司由组织待业人员生产自救发展成为能够开展多种经营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四、合肥电冰箱配件厂
合肥电冰箱配件厂的前身是合肥二轻机械厂知青厂。1980年初,为解决该厂家属和知青就业,他们组织起来,白手起家,以5把大锹、1台小打包机为家底,靠拣铁屑、压铁块维持生计。1982年固定资产不足2万元,家属知青不到30人。1984年,该厂提出“以市场为中心,开发为龙头,管理为基础”的办厂方针,到省内外40多个市、县进行市场调查,确定上马钙塑家用套盆生产线,当年生产的10万套塑料盆全部销完,获利10多万元。1985年又开办汽车修理部、烟酒门市部,开展多种经营。1986年开始为美菱冰箱生产配件,成立注塑车间。1987年成立冲压车间,进一步扩大电冰箱配件生产。1989年兼并亏损企业合肥电热器材厂,扩大配件生产规模。同年开发的力康牌药物电热敷获省科技进步奖,多功能读书架获省优质产品奖。并被评为省级劳动就业先进集体。
电冰箱配件厂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对待业青年开展多种培训,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界线,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步入高速、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到1990年,配件厂职工增加到432人,有固定资产364万元,流动资金429万元,全年产值1011万元,销售收入909万元,年上缴税金38万元,年实现利润124万元。为国家作出贡献,为企业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