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旧时婚姻皆由父母包办。解放后实行婚姻自主。本地同宗不婚;同姓相婚,须不是一个支派。同村多同姓,故一村之内互婚者极少。即有数姓同村,也很少有通婚现象。
有亲上加亲之习,以两姨结亲、侄女随姑者居多,外甥女回外祖家结婚极少,俗谓“三辈不回老娘门”。
解放前有纳妾恶习,解放后法令禁止。
民国时期,沿袭封建礼教,常有青年寡妇守节,解放后极少。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间出现“换亲”现象。双方儿女,互相婚配,也有三、四联换。原因多是儿子娶不到媳妇,强迫女儿去换取。80年代以后逐渐消失。
本地婚嫁程序繁琐,主要为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订婚之前又有对相、相家、双方同意之后,再会同媒人纳采。结婚有择吉、登记、迎娶、合卺、闹房、回门、请媒宴客等。
旧时迎娶,富家用花轿、唢呐、羊、酒、礼盒。贫家多用席篷太平车。近年农村仍多用轿、城镇多用汽车。
民国时期发嫁姑娘,妆奁多为箱、柜、桌、几、椅之类。贫富不同,多寡各异,父兄操办,量力而行。质量以坚固耐用为好。现时农村仍多从旧,城镇竞尚时样,妆奁以组合柜、沙发及家用电器为主。
本地新郎不迎亲。有时找一儿童压轿,陪同新娘一同返回。迎亲除抬轿、抬礼、乐队、放炮、放枪等人外,还根据妆奁多少派出一批搬运人员,组成迎亲队伍,一般由放炮人负责指挥。迎亲所用枪为“三眼枪”,是一种小型火铳,由铁匠打制而成,长约15厘米,三楞形,有3个孔眼,下装木柄,1人操作,一放3响。放时硝烟弥漫,声闻数里,势如礼炮,大壮声威。民间有人专操此业,用时按用火药多少收费。
姑娘出嫁,娘家常请两名长辈送亲,俗称“送男客”。其职务是护送新娘。行至新郎家一二里时,送男客便主动停下,等花轿进村,拜过天地,送男客才徐徐前进。新郎家派人出村迎接,上午盛宴款待。宴后,送男客到后堂拜会女主人(多是婆婆或祖母接见),请其对新娘多加关照,并安慰新娘一番,然后返回。
旧时富家发嫁姑娘,还常请一名远房嫂辈作“伴嫁娘”,俗称“填枕头客”,其职责是陪伴和照顾新娘。新娘下轿时,伴嫁娘护住轿门,主家要给她送红包。晚上闹房之后,新郎要送上红包,请她别处安歇。三天回门,伴嫁娘陪新娘一同返回。
民间婚礼隆重,门贴喜联,张灯结彩。院内设方桌一张,称“天地桌子”,上放贮满小麦的粮斗一个,内插秤杆一只,秤上悬铜镜一方,黑纱一领,象征天、地、日、月、星、云。桌前红毡铺地,为新夫妇跪拜之所。主家为隆重迎接新娘,一般延请架客2人,接客4—8人(最多达16人),架客由长辈妇女担任,接客由长相好的姑娘担任。新娘来到之前,架客接客都要梳洗打扮,盛妆相待。新娘花轿到来,四邻老少蜂拥而至,往往把庭院挤得水泄不通,观看结婚仪式和新娘容仪。花轿落地,司事人忙从轿门至天地桌前铺上芦席,为不让新娘鞋脚着地,以示贵重。接着接客齐出,在轿前翩翩起舞。先由两名接客捧胭脂盘到轿前呈给新娘,请新娘整容,新娘多是道谢一声,并不接受。之后,接客轮番到轿前向新娘施礼道贺,和新娘交换手帕、戒指、簪花之类,表示欢迎和亲爱(由于物品贵贱不同,事后多又换回)。然后,接客分两旁站立,由架客到轿前把新娘搀扶出来,架到天地桌前,再唤出新郎,让新夫妇并肩站定。再由长辈到桌前点燃喜纸,新夫归跪拜天地。拜毕,架客接客一同把新夫妇送进洞房,婚礼告成。
当晚,合卺、闹房。合卺俗叫“交心酒”,新夫妇并肩坐上席,晚辈陪坐两侧,闹房者环坐四周。新夫妇按闹房者要求,要互相敬酒、共饮一杯酒,衔杯递酒等等。新娘越是忸怩,闹房者越是纠缠不休,甚至要动手动脚,强制新娘向新郎做出许多亲昵动作,让大家开心。本地风俗,新婚“三天无老少”,近房的大伯哥也可去看看热闹。闹房者经常揪揪住大伯哥推他到桌前开心,要他向新娘鞠躬,和新娘握手,向新娘致欢迎词。还要新娘向他敬酒给他夹果子吃。如果有性情诙谐又比较年长的大伯哥参加这个酒会,能使四座捧腹,皆大欢喜。
闹房接着合卺,闹房者把新夫妇簇拥到洞庭,把烛(灯)息灭,由主家事先请来的送灯婆端着明灯,唱着《送灯歌》,从外间把灯送进洞房。接着撒床婆唱着《撒床歌》进来撒床。撒床歌词各地不尽相同,现将草集乡吴大娘常唱的撒床歌词抄录于后:
无事不进新人房,
东家请俺来撒床。
台头观洞房,
喜气闹嚷嚷,
一边是鸳鸯,
一边是凤凰,
飞来飞去落到梨花宝镜上。
迈走进洞房,
洞房好风光。
红绫被,锁金帐,
鸳鸯枕,甚奇样,
珍禽异花绣的好,
两边又插字两行。
叫秋菊和海棠,
端五果来撒床。
头一把撒的是天赐良缘,
二一把撒的是龙凤呈祥。
三一把撒的是相敬相爱,
四一把撒的是地久天长。
五一把撒的是万事如意,
六一把撒的是金玉满堂。
七一把撒的是东窗画眉张京兆,
八一把撒的是举案齐眉汉孟光。
九一把撒的是观音送子床前站,
十一把撒的是明年生个读书郎。
撒罢床,出洞庭,
东家请俺吃喜糖,
你们大家来闹房。
本地结婚,喜爱热闹,闹房者越多越好。如果冷冷清清,主家便认为有失体面。但有时闹得过度,强迫新郎新娘做些难堪的动作,也给新娘带来痛苦。
目前城镇结婚,多不再举行婚礼。男方派几名接客,乘车去女方家中,将新娘迎接过来,主家设宴招待一番,便告结束。
回民青年订婚,彩礼以果品为主。女方家长将果品散发给平时有来往的亲友,以示订婚,结婚时亲友均送礼资助。
迎娶与汉民略同。女方派送亲团,护送新娘到男家。男方盛宴招待,但按伊期兰教规,席上不饮酒。
回民结婚仪式由阿訇(教长)主持。阿訇坐上首,媒人坐两侧,新郎新认下面对坐。阿訇念“伊礼卜”(阿拉伯语,即证婚词),意思是:你们是自愿结合之夫妇,祝你们婚姻美满,孝顺父母,和睦近邻,互敬互爱,白头到老。念毕,转问女方是否同意。新娘答道:“丹达”(伊朗语,意思是我自愿嫁给他)。再问新郎,新郎答道:盖尔丽,楷尔丹”(意思是我承领新娘的意愿)。阿匀又把桌上摆好的花生、糖果等撒向观众,仪式即告结束。婚后第二天新夫妇回门。第三天新娘父母至婿家拜会亲家,男方同时把媒人请来,盛宴款待,称为“会亲谢媒”。
1980年以来,境内出现两种新的结婚形式,集体婚礼和旅游结婚。集体婚礼多在节日举行,由各级党政负责人主持,仪式上有党政负责人致贺词,新娘新郎代表讲话,伴以歌舞等文娱节目。旅游结婚是履行登记手续之后,新夫妇一同去外地旅游一段时间,返回后即恢复正常生活,不再举行迎娶和婚礼。
太和历史上属于贫困地区,民风俭朴,聘礼菲薄。旧时中产人家订婚,只不过备二尺红布包贴,请媒人亲家吃一次酒。如果备两件银质首饰,就算上好的了。建国后提倡勤俭节约,干部、职工结婚,多是男无聘礼,女无妆奁,农村社员结婚,也都新事新办,崇尚节约,近年人民生活逐渐提高,婚事日趋奢侈,互相攀比,档次日高,一娶一嫁,双方常耗资数千无或上万元,使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政府虽屡倡简办,仍不能制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