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酿酒业
(一)饮料酒酿造
酿酒工业是亳州工业的一大支柱,历史悠久。建安元年(196),曹操向汉献帝曾献“九酝春酒法”。南北朝时期,减店一带酿制的减酒成为名产。五代时期,陈抟在亳州故里用洺河水加粘谷,酿制出洺流酒(又称希熬酒)。此酒酒性温和,具有活血功效,多被中医用作为药用,成为亳州特产。明代,减店集一带酿酒作坊达数十家,成为当地的酿酒中心,产品以烈度曲酒居多,畅销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万历年间,亳州减酒成为贡品。清代,亳州酿酒业兴盛,全城酿酒作坊多达百余家,多数作坊生产高粱大曲酒,少数生产洺流酒和小药酒。乾隆时期,产品主要有状元红、琥珀光、洺流酒、双投酒、烧酒、竹叶青、豆酒、白酒、老酒等。光绪年间还有福珍酒及竹叶青、状元红、佛手露等染色酒。民国14年,全城有糟坊54家,其中以蒋天源糟坊规模最大,可产10多种白酒和染色酒。天源永糟坊日产量达2000斤。产品除传统产品外,还新增了玫瑰露、葡萄绿、黄金波、白玫瑰、大麦冲、猴带帽、五加皮、老虎油等品种。其中,老虎油药酒系用优质曲酒加入10多种中药,经二次蒸馏后,再配入冰糖而成,风味独特,浓郁挂杯,多为官绅富商饮用。各作坊均为前店后坊,瓶装酒主销霍山一带人散酒装篓销往乡村及蚌埠等地。建国前夕,全城仅有18家糟坊。民国37年2月,亳州市民主政府设立了专酿专卖处,并在南门开办了一家酒厂,建发酵池20多条。1952年停办。1958年,县政府投资12万元,建立了亳县酒厂,同年7月1日投产。该厂采用固体发酵工艺,主要生产白干酒,还有樱桃酒、枣酒、黄金波等。当年共生产白干酒40万斤,实现产值16.32万元。1959年,产量又上升到85.4万斤。同年又兴建了古井酒厂,年产各种饮料酒6~7万斤。1964年,全县白干酒生产能力达到100万斤,出酒率为45.58%。当年产饮料酒(混合量)667.2万斤。1969年,县酒厂变固体发酵为液体发酵,利用高低罐土法生产酒精。1972年,改为单塔生产酒精,勾兑出串香白干酒,产品主销当地乡村。此后10年间,县酒厂生产处于徘徊态状,产品仍以白干酒为主,主要品种有串香白干酒、固体白干酒、古泉酒等,均为烈度酒。1975年,县酒厂拥有蒸馏锅甑2个,当年产量223万斤,产值达到172.73万元。1979年,全县饮料酒(混合量)总产量达到661.28万斤。1982年,县酒厂停止小酒精生产,改上大曲酒项目,改建发酵池64条。当年共生产白干酒和大曲酒341.4万斤,实现产值101.20万元。1983年,县酒厂又调整原料配方,增建泥池30条,进行人工老窖培养,又采用传统优良工艺和名酒工艺,酿制出魏王酒、四粮液、玉浆酒、三杯醉、谯陵酒等产品,度数均在58度至62度之间。1984年,亳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建设亳州酒乡的决定,乡镇办酒厂猛增,其中16家当年投产,规模较大的有张集区酒厂、张集乡酒厂、魏岗区古松酒厂、古城区龙德酒厂、十八里区涧清酒厂、五马区黄楼酒厂、汤陵乡周庄酒厂以及减店镇4家联户酒厂。是年,全县各级酒厂共生产白酒1501.6万斤,实现产值1245万元。1985年,已投产酒厂增为18家。根据建设“十里酒乡”的规划,在以减店为中心的魏岗、张集、减店三角地带,又建立起数十家酒厂,全县各类酒厂多达百余家。全县酿酒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1670万元(不含古井酒厂国家投资拨款),共建成发酵池840条和360条机械化发酵池,拥有酿酒甄40个,当年共生产大曲酒904万斤,配制白酒1000万斤。1986年,全市酒厂又增至170多家,遍布全境,其中古井酒厂和市酒厂为国营厂,其余为区、镇企业及联户企业。产品绝大部分为58~62度酒,另有少量38度低度酒。汤王贡酒获得部优称号,曹操贡酒、三曹贡酒、古泉贡酒、怀家古贡酒、贡酒玉液、老贡玉液、三国玉液、魏王酒、玉浆酒等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其他配制酒有谯陵美酒、如意酒、一品乐、喜庆、嘉宾、三杯醉、千里香等低档次产品,多销往东北地区及河南、安徽部分地区。当年,全市43家乡级以上酒厂全年共产白酒2398万斤(不含古井酒厂产量),实现产值2803万元。
(二)酒精生产
1958年,县酒厂建成投产后,即开始利用高低罐土法生产酒精。1972年,改用单塔生产,用以生产串香白干酒。1982年,停止酒精生产。1985年5月27日,县酒精厂投产,占地2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42.3万元,年加工红芋干能力3000万斤,生产能力1000万斤,所产二级酒精的各项指标均达部颁标准。当年9月至年底,共生产酒精150万斤,产品除供应古井酒厂和县酒厂勾兑白酒外,还外销蚌埠等地。1986年,酒精产量达到780万斤。
酿酒工业是亳州工业的一大支柱,历史悠久。建安元年(196),曹操向汉献帝曾献“九酝春酒法”。南北朝时期,减店一带酿制的减酒成为名产。五代时期,陈抟在亳州故里用洺河水加粘谷,酿制出洺流酒(又称希熬酒)。此酒酒性温和,具有活血功效,多被中医用作为药用,成为亳州特产。明代,减店集一带酿酒作坊达数十家,成为当地的酿酒中心,产品以烈度曲酒居多,畅销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万历年间,亳州减酒成为贡品。清代,亳州酿酒业兴盛,全城酿酒作坊多达百余家,多数作坊生产高粱大曲酒,少数生产洺流酒和小药酒。乾隆时期,产品主要有状元红、琥珀光、洺流酒、双投酒、烧酒、竹叶青、豆酒、白酒、老酒等。光绪年间还有福珍酒及竹叶青、状元红、佛手露等染色酒。民国14年,全城有糟坊54家,其中以蒋天源糟坊规模最大,可产10多种白酒和染色酒。天源永糟坊日产量达2000斤。产品除传统产品外,还新增了玫瑰露、葡萄绿、黄金波、白玫瑰、大麦冲、猴带帽、五加皮、老虎油等品种。其中,老虎油药酒系用优质曲酒加入10多种中药,经二次蒸馏后,再配入冰糖而成,风味独特,浓郁挂杯,多为官绅富商饮用。各作坊均为前店后坊,瓶装酒主销霍山一带人散酒装篓销往乡村及蚌埠等地。建国前夕,全城仅有18家糟坊。民国37年2月,亳州市民主政府设立了专酿专卖处,并在南门开办了一家酒厂,建发酵池20多条。1952年停办。1958年,县政府投资12万元,建立了亳县酒厂,同年7月1日投产。该厂采用固体发酵工艺,主要生产白干酒,还有樱桃酒、枣酒、黄金波等。当年共生产白干酒40万斤,实现产值16.32万元。1959年,产量又上升到85.4万斤。同年又兴建了古井酒厂,年产各种饮料酒6~7万斤。1964年,全县白干酒生产能力达到100万斤,出酒率为45.58%。当年产饮料酒(混合量)667.2万斤。1969年,县酒厂变固体发酵为液体发酵,利用高低罐土法生产酒精。1972年,改为单塔生产酒精,勾兑出串香白干酒,产品主销当地乡村。此后10年间,县酒厂生产处于徘徊态状,产品仍以白干酒为主,主要品种有串香白干酒、固体白干酒、古泉酒等,均为烈度酒。1975年,县酒厂拥有蒸馏锅甑2个,当年产量223万斤,产值达到172.73万元。1979年,全县饮料酒(混合量)总产量达到661.28万斤。1982年,县酒厂停止小酒精生产,改上大曲酒项目,改建发酵池64条。当年共生产白干酒和大曲酒341.4万斤,实现产值101.20万元。1983年,县酒厂又调整原料配方,增建泥池30条,进行人工老窖培养,又采用传统优良工艺和名酒工艺,酿制出魏王酒、四粮液、玉浆酒、三杯醉、谯陵酒等产品,度数均在58度至62度之间。1984年,亳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建设亳州酒乡的决定,乡镇办酒厂猛增,其中16家当年投产,规模较大的有张集区酒厂、张集乡酒厂、魏岗区古松酒厂、古城区龙德酒厂、十八里区涧清酒厂、五马区黄楼酒厂、汤陵乡周庄酒厂以及减店镇4家联户酒厂。是年,全县各级酒厂共生产白酒1501.6万斤,实现产值1245万元。1985年,已投产酒厂增为18家。根据建设“十里酒乡”的规划,在以减店为中心的魏岗、张集、减店三角地带,又建立起数十家酒厂,全县各类酒厂多达百余家。全县酿酒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1670万元(不含古井酒厂国家投资拨款),共建成发酵池840条和360条机械化发酵池,拥有酿酒甄40个,当年共生产大曲酒904万斤,配制白酒1000万斤。1986年,全市酒厂又增至170多家,遍布全境,其中古井酒厂和市酒厂为国营厂,其余为区、镇企业及联户企业。产品绝大部分为58~62度酒,另有少量38度低度酒。汤王贡酒获得部优称号,曹操贡酒、三曹贡酒、古泉贡酒、怀家古贡酒、贡酒玉液、老贡玉液、三国玉液、魏王酒、玉浆酒等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其他配制酒有谯陵美酒、如意酒、一品乐、喜庆、嘉宾、三杯醉、千里香等低档次产品,多销往东北地区及河南、安徽部分地区。当年,全市43家乡级以上酒厂全年共产白酒2398万斤(不含古井酒厂产量),实现产值2803万元。
(二)酒精生产
1958年,县酒厂建成投产后,即开始利用高低罐土法生产酒精。1972年,改用单塔生产,用以生产串香白干酒。1982年,停止酒精生产。1985年5月27日,县酒精厂投产,占地2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42.3万元,年加工红芋干能力3000万斤,生产能力1000万斤,所产二级酒精的各项指标均达部颁标准。当年9月至年底,共生产酒精150万斤,产品除供应古井酒厂和县酒厂勾兑白酒外,还外销蚌埠等地。1986年,酒精产量达到780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