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一节 机械工业
(一)生产概况
民国14年,山东定陶人曹润等人在城内三圣庙创办了恒丰泰铁工厂,为亳州最早的机械工业。该厂有工人20多名,无动力设备。至民国22年,始购进2部皮带车床和1部6匹马力柴油机,开始了半机械化生产,当年实现产值3万元(法币)。同期,四合顺、泰记、公记、华兴等铁工厂陆续开业,以制造和修配小型农具为主,但因资金、技术不足,经营颇艰。至民国37年,仅有恒丰泰铁工厂尚能维持生产。次年,在县民主政府的扶持下,各厂相继恢复生产。县工商科还组织141户铁货商和手工业者,成立了铁炭运销合作社,主要为县供销社加工小农具。当年,全县机械工业共实现产值19.59万元。1952年,又上升到113.14万元。1954年4月,恒丰泰、泰记、公记、四合顺、华兴5家铁工厂和10家商行联合组成民建铁工厂,拥有工人76名,车床5部,12匹马力柴油机1台。1955年,民建铁工厂转为公私合营第一机械厂。同年,光明、前进两个供销合作社成立,并于年底合并为亳县城关铁器生产合作社,购置了万能车床、刨床、电焊机等设备,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58年,根据大办工业的方针,县委提出了“先土后洋,先小后大,土洋并举,以土代洋”的口号。当年4月1日,城关铁器生产合作社转为第二机械厂,县民政局成立了第三机械厂,水利局成立了第五机械厂,城关镇成立了城关机械厂和青年机械厂。共有金属切削机床14台,锻压设备6台。全年实现产值234.17万元。1959年元月,第二机械厂与城关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后加入第一机械厂。7月,第三、五机械厂也并入第一机械厂。1961年,通过精简合并,第一机械厂由500人精简为110人,并保留了拖拉机站、城关机械厂、青年机械厂。1970年,拖拉机站易名农机修造厂,青年机械厂定名为亳县电线厂。1971年4月,成立亳县电机厂,次年,第一机械厂改为农机一厂,农机修造厂改为农机二厂,电机厂改为农机三厂(后改为齿轮厂)。1975年9月,农机一、二两厂又分别改名为亳县柴油机厂和亳县农业机械修造厂。1980年,全县机械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35万元。至1985年,全县各类机械工业企业发展到16家,拥有职工1576人。其中,县机械厂(1984年定名)、县农业机械修配厂、电机厂属国营企业,共有工人436人,其余为集体乡镇企业。主要有电机修配厂、机具厂、农具厂、丁瓦房农机厂、北关农机厂、东风机械厂(即城关机械厂)、电线厂、北关农机修配厂、耐火材料厂、粮食机械厂、冶炼厂以及赵桥、十河、张店、双沟的农机修配厂等;拥有各种金属加工设备354台(套),机械总动力为3130千瓦,全部产品达110种,其中具有国内先进生产水平的产品有20多种,省优产品1种。1986年,全市各类机械生产企业增至31家,全年产值达1129万元。
(二)农用机具
民国时期,当地铁工厂均以生产小农具为主,产品多为铸铁犁铧犁面等。1949年,总产量为12.64万件。建国初,民建铁工厂和铁炭运销合作社在生产简单的小农具的同时,也开始了农业机械的生产。1956年,共生产水车3385部。1958年又生产出农业水泵。简易铁农具生产仍居主要地位。1959年,总产量达到26.85万件,其中水车产量为2061部。60年代初,城关机械厂职工梁十发制作的锄头,曾在北京、合肥参展,并向联邦德国出口。第一机械厂的轻型步犁、拖拉机站生产的机引犁、耙畅销当地。1964年,全县大小农具产量达到38。87万件,实现产值129.90万元。70年代初,各厂以生产农用水泵、脱粒机为主。1970年,全县共产水泵737部,红芋切片机5603部。1972年,全县农业机具产量分别为:脱粒机52部、红芋切片机1004部、农用拖车2辆。铁制小农具42.95万件;全年实现产值231.96万元。县农机修造厂主要产品有闽农—4水泵、皖农—4水泵、90型水压井头、PY50—型摇臂式喷头、MN4—15离心泵、亳农1号气流精选脱粒机。具机械厂主要农机产品有:人力回转打并机、TC—2农用拖车、8水泵、江淮牌650型水井钻机,电机厂以生产小麦脱粒机为主。东风机械厂主要农机产品有8时、6时、4时水泵及无体泵、深水泵等。以后又陆续开发出扬场机、微型喷灌机等产品。1978年,全县5家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共生产脱粒机409台、扬场机80台、打井机5部、铁制小农具52.25万件。1979年,共生产农用水泵1917台,脱粒机313台,全年创产值495.64万元。此后,衣机需求量减少,产品积压,各厂均停止了中型衣机的生产,而转产适用于个体生产的微型农机具。1983年,全县6家机械及半机械化农具生产企业,共生产水泵44台,铁制小农具41.91万件。县机械厂生产2吨农用拖车297辆。微型喷灌机为东风机械厂主要产品。以上各厂全年共实现产值386万元。另有7家衣机修配企业,实现产值168万元。1984年,县农机研究所研制出2BX—3型畜力播种机。1986年,全市产农用水泵101台,小农具4.80万件。
(三)加工机械
民国时期,各铁工厂大量生产弹花弓和其他简单机具。建国初期,以生产弹花机、轧花机为主。1953年,弹花机、轧花机产量分别为161部和110部。民建铁工厂产品行销山东、河南及安徽各地。1958年,第一机械厂转为国营企业,当年就改进、仿制加工机具252种。1960年,为解决农民吃面难的问题,第一机械厂又开发出58型面粉机。60年代,第一机械厂、城关机械厂及东风机械厂重新大量生产弹、轧花机。1964年,全县共生产弹花机498部、轧花机656部、粉碎机999部,其中粉碎机曾销往山西、河北等省。同年,县第一机械厂还自行设计制造出清砂机、砸铁机等。1970年,各厂总共生产出弹轧花机341部和349部、唇粉机100部。1971年,县五金厂转产30A饲料粉碎机,全年共生产500台,产品由地区生资公司和省汽车配件公司包销。同年,县农具厂也新增了膳粉机、粉碎机的生产。此后,逐渐停止了弹花机的生产,转以生产各式粉碎机为主。1977年,全县共生产机动饲料粉碎机905台,半机械化饲料粉碎机1677台,磨粉机805部。80年代,新增产品主要有微型鼓风机、四开平台印刷机、卷烟机、面条机等,并开始生产成套设备。1978年,县农具厂制造出大型煤气机。1982年,县机械厂生产出NjT—3.5酿酒机械成套设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用于各种固体酿造曲酒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张沃粮食机械厂也自行生产出MFGY30型和20型面粉机组,主销当地。
(四)通用机械
1958年,县第一机械厂自行设计、仿制出车床、磨床、刨床、钻床、柴油机等产品。第二机械厂也同时仿制出车床、钻床等。当年,共生产金属切削机床90台、土简机床97台、200千瓦交流电动机3台。1960年,生产金属切削机床48台、土简机床53台、交流电动机375台(总容量1492千瓦)。同年,第一机械厂又成功试制出2105型柴油机和2米塔轮车床。以后,停止生产机床,电动机也仅有少量生产,其他通用机械产品有第一机械厂生产的工业水泵、中压阀门、电动鼓风机、大型锅锥、人力回转打井机等。1970年,县机械厂(即第一机械厂)转为柴油机厂,根据省机械厅下达计划生产195型柴油机,当年共产57台708马力。次年4月,亳县电机厂建成投产,当年共生产交流电动机145台580千瓦。全县柴油机产量也上升到505台,并增加了1140型76马力和2105型100马力等机型。1979年,县齿轮厂(原县电机厂)生产出多型号齿轮、链轮和花键轮。1980年,县机械厂根据安徽省重点攻关项目,研制成功江淮—650型双循环打井机,钻头直径650亳米,最大钻井深度150米,可与江淮—50型拖拉机配套,畅销阜阳地区10多个县、市。电动机、柴油机则因滞销而逐渐停产。1982年,县齿轮厂购进1台GH100拉管机,年产多种异型钢管100吨,销往河南、江苏及本省各地。同期,东风机械厂也开发了玛铁铸件和精密铸件。
(五)交通机械
60年代末,境内开始生产交通工具、配套设备以及零部件。1970年,全县生产的汽车配件折价1.59万元。1972年,生产畜力胶轮车351部、农用拖车2部及拖车配件等。70年代中期,当地以生产拖拉机配件为主。县机械厂自1976年起开始生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底盘。1977年,交通设备生产产值为35万元。至1978年,共生产底盘125万台。同期又开始批量生产3吨和5吨农用挂车。80年代,交通机械产品主要有县机械厂生产的TC—2农用挂车,TC—2.5汽刹车,县齿轮厂生产的泰山12型四轮拖拉机全套齿轮和链键轴,东风机械厂生产的小四轮制动蹄、牵引板、差速器、制动踏板、离合踏板,丁瓦房农机厂生产的76—C2型四轮挂车,农机修造厂生产的起动机曲轴箱等,其中TC—2农用挂车为省优产品。至1985年,共产农用挂车1544辆。1986年,四轮拖车产量达563辆。
(六)其他
电线1970年,青年机械厂易名电线厂,主产各种电力线材。主要设备有十模拔丝机和400型管绞机各1台(套),年产电线900吨。1971年,生产裸铝线55吨。以后又增加了铜、铝芯塑料线和塑料平行线的生产。1976年,产值40.6万元。1980年又上升到97.8万元。产品主销华东电网区。1985年,总共生产裸铝线260吨,创产值151.4万元。1986年,裸铝线产量为369吨。
人造金刚石1986年4月始由人造金刚石厂生产,主要设备有选型机、振筛机、6×600吨金刚石压机和高倍显微镜等。以夕片、触媒片、叶拉石块为主要原料,生产JR4—FR4规格的36目、46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180目、280目、360目的人造金刚石,各目又有4种型号,年产20万克拉。广泛适用于冶金、地质勘探、航天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产品行销江苏、河北、湖南、四川等省。
民国14年,山东定陶人曹润等人在城内三圣庙创办了恒丰泰铁工厂,为亳州最早的机械工业。该厂有工人20多名,无动力设备。至民国22年,始购进2部皮带车床和1部6匹马力柴油机,开始了半机械化生产,当年实现产值3万元(法币)。同期,四合顺、泰记、公记、华兴等铁工厂陆续开业,以制造和修配小型农具为主,但因资金、技术不足,经营颇艰。至民国37年,仅有恒丰泰铁工厂尚能维持生产。次年,在县民主政府的扶持下,各厂相继恢复生产。县工商科还组织141户铁货商和手工业者,成立了铁炭运销合作社,主要为县供销社加工小农具。当年,全县机械工业共实现产值19.59万元。1952年,又上升到113.14万元。1954年4月,恒丰泰、泰记、公记、四合顺、华兴5家铁工厂和10家商行联合组成民建铁工厂,拥有工人76名,车床5部,12匹马力柴油机1台。1955年,民建铁工厂转为公私合营第一机械厂。同年,光明、前进两个供销合作社成立,并于年底合并为亳县城关铁器生产合作社,购置了万能车床、刨床、电焊机等设备,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58年,根据大办工业的方针,县委提出了“先土后洋,先小后大,土洋并举,以土代洋”的口号。当年4月1日,城关铁器生产合作社转为第二机械厂,县民政局成立了第三机械厂,水利局成立了第五机械厂,城关镇成立了城关机械厂和青年机械厂。共有金属切削机床14台,锻压设备6台。全年实现产值234.17万元。1959年元月,第二机械厂与城关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后加入第一机械厂。7月,第三、五机械厂也并入第一机械厂。1961年,通过精简合并,第一机械厂由500人精简为110人,并保留了拖拉机站、城关机械厂、青年机械厂。1970年,拖拉机站易名农机修造厂,青年机械厂定名为亳县电线厂。1971年4月,成立亳县电机厂,次年,第一机械厂改为农机一厂,农机修造厂改为农机二厂,电机厂改为农机三厂(后改为齿轮厂)。1975年9月,农机一、二两厂又分别改名为亳县柴油机厂和亳县农业机械修造厂。1980年,全县机械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35万元。至1985年,全县各类机械工业企业发展到16家,拥有职工1576人。其中,县机械厂(1984年定名)、县农业机械修配厂、电机厂属国营企业,共有工人436人,其余为集体乡镇企业。主要有电机修配厂、机具厂、农具厂、丁瓦房农机厂、北关农机厂、东风机械厂(即城关机械厂)、电线厂、北关农机修配厂、耐火材料厂、粮食机械厂、冶炼厂以及赵桥、十河、张店、双沟的农机修配厂等;拥有各种金属加工设备354台(套),机械总动力为3130千瓦,全部产品达110种,其中具有国内先进生产水平的产品有20多种,省优产品1种。1986年,全市各类机械生产企业增至31家,全年产值达1129万元。
(二)农用机具
民国时期,当地铁工厂均以生产小农具为主,产品多为铸铁犁铧犁面等。1949年,总产量为12.64万件。建国初,民建铁工厂和铁炭运销合作社在生产简单的小农具的同时,也开始了农业机械的生产。1956年,共生产水车3385部。1958年又生产出农业水泵。简易铁农具生产仍居主要地位。1959年,总产量达到26.85万件,其中水车产量为2061部。60年代初,城关机械厂职工梁十发制作的锄头,曾在北京、合肥参展,并向联邦德国出口。第一机械厂的轻型步犁、拖拉机站生产的机引犁、耙畅销当地。1964年,全县大小农具产量达到38。87万件,实现产值129.90万元。70年代初,各厂以生产农用水泵、脱粒机为主。1970年,全县共产水泵737部,红芋切片机5603部。1972年,全县农业机具产量分别为:脱粒机52部、红芋切片机1004部、农用拖车2辆。铁制小农具42.95万件;全年实现产值231.96万元。县农机修造厂主要产品有闽农—4水泵、皖农—4水泵、90型水压井头、PY50—型摇臂式喷头、MN4—15离心泵、亳农1号气流精选脱粒机。具机械厂主要农机产品有:人力回转打并机、TC—2农用拖车、8水泵、江淮牌650型水井钻机,电机厂以生产小麦脱粒机为主。东风机械厂主要农机产品有8时、6时、4时水泵及无体泵、深水泵等。以后又陆续开发出扬场机、微型喷灌机等产品。1978年,全县5家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共生产脱粒机409台、扬场机80台、打井机5部、铁制小农具52.25万件。1979年,共生产农用水泵1917台,脱粒机313台,全年创产值495.64万元。此后,衣机需求量减少,产品积压,各厂均停止了中型衣机的生产,而转产适用于个体生产的微型农机具。1983年,全县6家机械及半机械化农具生产企业,共生产水泵44台,铁制小农具41.91万件。县机械厂生产2吨农用拖车297辆。微型喷灌机为东风机械厂主要产品。以上各厂全年共实现产值386万元。另有7家衣机修配企业,实现产值168万元。1984年,县农机研究所研制出2BX—3型畜力播种机。1986年,全市产农用水泵101台,小农具4.80万件。
(三)加工机械
民国时期,各铁工厂大量生产弹花弓和其他简单机具。建国初期,以生产弹花机、轧花机为主。1953年,弹花机、轧花机产量分别为161部和110部。民建铁工厂产品行销山东、河南及安徽各地。1958年,第一机械厂转为国营企业,当年就改进、仿制加工机具252种。1960年,为解决农民吃面难的问题,第一机械厂又开发出58型面粉机。60年代,第一机械厂、城关机械厂及东风机械厂重新大量生产弹、轧花机。1964年,全县共生产弹花机498部、轧花机656部、粉碎机999部,其中粉碎机曾销往山西、河北等省。同年,县第一机械厂还自行设计制造出清砂机、砸铁机等。1970年,各厂总共生产出弹轧花机341部和349部、唇粉机100部。1971年,县五金厂转产30A饲料粉碎机,全年共生产500台,产品由地区生资公司和省汽车配件公司包销。同年,县农具厂也新增了膳粉机、粉碎机的生产。此后,逐渐停止了弹花机的生产,转以生产各式粉碎机为主。1977年,全县共生产机动饲料粉碎机905台,半机械化饲料粉碎机1677台,磨粉机805部。80年代,新增产品主要有微型鼓风机、四开平台印刷机、卷烟机、面条机等,并开始生产成套设备。1978年,县农具厂制造出大型煤气机。1982年,县机械厂生产出NjT—3.5酿酒机械成套设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用于各种固体酿造曲酒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张沃粮食机械厂也自行生产出MFGY30型和20型面粉机组,主销当地。
(四)通用机械
1958年,县第一机械厂自行设计、仿制出车床、磨床、刨床、钻床、柴油机等产品。第二机械厂也同时仿制出车床、钻床等。当年,共生产金属切削机床90台、土简机床97台、200千瓦交流电动机3台。1960年,生产金属切削机床48台、土简机床53台、交流电动机375台(总容量1492千瓦)。同年,第一机械厂又成功试制出2105型柴油机和2米塔轮车床。以后,停止生产机床,电动机也仅有少量生产,其他通用机械产品有第一机械厂生产的工业水泵、中压阀门、电动鼓风机、大型锅锥、人力回转打井机等。1970年,县机械厂(即第一机械厂)转为柴油机厂,根据省机械厅下达计划生产195型柴油机,当年共产57台708马力。次年4月,亳县电机厂建成投产,当年共生产交流电动机145台580千瓦。全县柴油机产量也上升到505台,并增加了1140型76马力和2105型100马力等机型。1979年,县齿轮厂(原县电机厂)生产出多型号齿轮、链轮和花键轮。1980年,县机械厂根据安徽省重点攻关项目,研制成功江淮—650型双循环打井机,钻头直径650亳米,最大钻井深度150米,可与江淮—50型拖拉机配套,畅销阜阳地区10多个县、市。电动机、柴油机则因滞销而逐渐停产。1982年,县齿轮厂购进1台GH100拉管机,年产多种异型钢管100吨,销往河南、江苏及本省各地。同期,东风机械厂也开发了玛铁铸件和精密铸件。
(五)交通机械
60年代末,境内开始生产交通工具、配套设备以及零部件。1970年,全县生产的汽车配件折价1.59万元。1972年,生产畜力胶轮车351部、农用拖车2部及拖车配件等。70年代中期,当地以生产拖拉机配件为主。县机械厂自1976年起开始生产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底盘。1977年,交通设备生产产值为35万元。至1978年,共生产底盘125万台。同期又开始批量生产3吨和5吨农用挂车。80年代,交通机械产品主要有县机械厂生产的TC—2农用挂车,TC—2.5汽刹车,县齿轮厂生产的泰山12型四轮拖拉机全套齿轮和链键轴,东风机械厂生产的小四轮制动蹄、牵引板、差速器、制动踏板、离合踏板,丁瓦房农机厂生产的76—C2型四轮挂车,农机修造厂生产的起动机曲轴箱等,其中TC—2农用挂车为省优产品。至1985年,共产农用挂车1544辆。1986年,四轮拖车产量达563辆。
(六)其他
电线1970年,青年机械厂易名电线厂,主产各种电力线材。主要设备有十模拔丝机和400型管绞机各1台(套),年产电线900吨。1971年,生产裸铝线55吨。以后又增加了铜、铝芯塑料线和塑料平行线的生产。1976年,产值40.6万元。1980年又上升到97.8万元。产品主销华东电网区。1985年,总共生产裸铝线260吨,创产值151.4万元。1986年,裸铝线产量为369吨。
人造金刚石1986年4月始由人造金刚石厂生产,主要设备有选型机、振筛机、6×600吨金刚石压机和高倍显微镜等。以夕片、触媒片、叶拉石块为主要原料,生产JR4—FR4规格的36目、46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180目、280目、360目的人造金刚石,各目又有4种型号,年产20万克拉。广泛适用于冶金、地质勘探、航天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产品行销江苏、河北、湖南、四川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