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建筑安装
一、建筑企业
清代及民国前期,六安城区建房多由瓦匠、茅匠营建。民国24年(1935年),城内开设了5家“瓦匠场",有茅、瓦匠300余人,承包营建房屋等建筑物。
建国后,1950年,城内成立了川康、新安、新光、新六等承包建筑工程的私营营造厂,每厂约有临时工20至30人。同年,六安城关区总工会成立包工委员会,承接建筑维修业务,分配给各包工队,收取少量管理费。此后,城关东大、鼓楼、南大、西大等街道相继成立修建队,归属城关镇手工业联合社领导,从事一般性建筑安装及维修工程。1959年,地方国营六安县建筑公司成立,将原城关镇大部分建筑工人调入该公司,时有职工500人左右。1961年秋,县建筑公司被调整“下马",成立集体性质的城关镇建筑社。此后十多年中,建筑社经多次变更才恢复为“国营六安县建筑工程公司"。1979年建市后,改称为“国营六安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1984年起调整、归并六安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六安市房产管理局住宅建筑公司和各街乡建筑队,先后成立市建一、二、三、四、五、六、七公司,以及市水电建筑安装公司、市建材公司建筑队等专业建筑安装企业。1986年全市共有9个公司(队),职工6023人,其中固定工3393人(技术人员17人),有各类机械设备856台、4164千瓦,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76万元,净值177.50万元,全年建筑安装总产值2184.87万元,实现利润390万元,上缴税金656.795万元。
附: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成立于1953年1月,现为市内规模最大的中型建筑安装企业。公司内设14个科室(包括设计科研室),1所职工医院;下设3个土建工程处和机电安装工程处、水塔滑模工程处、混凝土预制品加工厂、木材制品加工厂、机械设备管理站、地方材料供应站、劳动服务公司;有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406人,其中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16人、经济师42人。现拥有固定资产577万余元,各种施工机械设备149台,职工2500人。1985年建筑安装总产值1313万元,实现利润51万余元。
1986年六安市建筑安装企业基本情况
二、建筑设计
建国前,六安城区所建房屋结构简单,基本是无图施工。1950年,川康营造厂兴建“六安第一仓库"时,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工程施工。这是六安城区建筑业按图施工的开端。此后,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质量要求的严格,城区各建筑企业相继配备了设计人员,建立了设计机构,负责设计;制图。自1958至1978年,城区建筑设计人员完成土建设计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完成大小设计项目480余项。1980年,六安市规划设计室成立,设计技术等级为乙级。1984年改为六安市规划勘测设计处,当年完成设计项目58个,建筑总投资约500万元,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完成折合A1(954×841MM)图纸390张,设计收费9.6万元。1985年完成设计项目54个,建筑总投资800万元,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完成折合A1图纸450张,设计收费12.8万元。1986年共有工作人员33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人(工程师职称的4人);完成设计项目69个,建筑总投资500万元,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折合A1图纸425张,设计收费9.8万元。
建市以来,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先后设计出不少布局合理、造型新颖的工程项目。1980年,市建公司设计室设计的《皖西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参加1981年安徽省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获鼓励奖。1982年,由市设计规划室设计的安徽省朝阳制药厂葡萄糖车间工程,于1984年获六安地区设计质量优胜奖。1984年,由市规划勘测设计处设计的六安市老干部之家平面规划及活动楼工程,于1986年获六安地区优秀设计一等奖,并选入《华东区村镇公共建筑设计图集》。
三、工程施工
建国前,城区建筑物多为草木、竹木及砖木结构,施工技术要求不高。建国初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基本没有变化。进入60年代,随着水泥和金属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城区开始出现宽跨度、多层次的大中型建筑,因而建筑施工技术也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此外,水泥预制构件的推广应用;防水、防潮材料、人造大理石、瓷砖、马赛克装饰等新工艺的引进,电力和建筑机械的广泛应用,也相应提高了工效和工程质量。
由于城区高层建筑物增多,建筑基础工程多采用片石、混凝土浇结。60年代以前,室内地面多用“三合土"(水泥、石灰、煤渣混合制成)。自70年代起,逐渐改为水泥、水磨石地面。1985年,由市建材建筑队施工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水电站驻六安办事处大楼楼梯首次采用缸砖地面。1986年由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施工的皖西宾馆四号楼,首次使用大理石地面。楼地面由木材改为钢筋混凝土大孔楼板始于1964年底。此后,水泥预制大梁等建筑材料在施工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城区建筑物墙体原有青砖墙、土墙、土坯墙和麻秸墙等数种。砖墙的组砌方式多为眠砖和斗墙。施工方法多年变化不大。建国后屋面施工有较大变化。传统屋面工艺为木架、木桁条、小瓦,因而跨度较小,耗费木料很多。1951年,新华窑厂生产清平瓦,并用于该厂办公室平房。此后,城区新建房屋屋面多采用清平瓦,小瓦逐渐被淘汰。进入60年代,屋面施工围绕节省木材和提高防水性能进行了多次工艺改革,大体可分为木屋架、钢木屋架、全钢架、钢筋混凝土屋架、平顶屋面;70年代中期,平顶屋面已为一般民用房屋所采用。80年代,随着住宅质量的提高,装饰性建材被广泛应用。刷墙改涂石灰水为涂刷化学涂料,有的建筑物还使用瓷砖墙裙、水磨石墙裙及墙布等。板条粉石灰沙浆天棚,也逐渐改为纤维板天棚及钙塑板天棚。市区建筑物的外体墙,过去多为土泥墙、石灰泥墙、沙泥混泥墙及石灰勾缝墙,至70年代,开始使用水刷石和剁假面;进入80年代,不少临街建筑物墙体采用瓷砖、马赛克和大理石贴面。
主要建筑工程简介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楼位于人民路东端,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工程造价47万元。1981年1月由市建筑安装公司承建,次年10月交付使用。该楼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增强了抗震性能;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中廊式,有大小办公室150间、大小会议室12间,门厅及主楼梯设于中部,次楼梯设于两端,出入、上下方便;立面取对称形式,庄重、威严,具有政府机关的特色;楼体外墙为水刷石饰面,素雅大方,与周围道路、绿化地配合协调。
六安市老干部之家楼位于球拍路东侧,两层半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71平方米。市建筑安装六公司承建,1984年8月开工,次年3月竣工。该楼建筑平面取不对称形式。楼体高低错落,瓦顶飞檐,配以大玻璃暖廊和采取局部挑台、露台等布置;外墙为淡色水刷石及局部陶瓷锦砖饰面,在假山、池水映衬之下,楼体显得典雅古朴。
六安市广播电视大楼位于人民路东端,3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造价24万元。1984年由市建筑安装三公司承建,次年竣工交付使用。该楼3层为大、小播音室及演播厅,用“365墙"增强隔音性能,室内用穿孔纤维板、吸音板、席纹木地板及隔音门窗,保证室内音响要求。为使屋顶得到利用,将楼梯间升为4层,正面用竖间格板显示主出入口所在。西边,用降低层高,增加水平窗线等办法显出其矮阔;东边,用增加层高、加砌女儿墙等办法显示其高窄,与4层楼梯间形成高低错落的组合形体。
六安市人民影剧院位于人民路中段,是具有放映电影、演出戏剧及召开会议的多功能厅堂,容量为1200座。观众厅内采用设置不对称式楼梯、楼座办法,缩小面积,提高音响效果。厅外附设门厅副台和化妆用房,功能齐全,能满足各种演出需要。
六安市供销商场楼位于人民路和梅山路交叉处,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市建筑安装二公司承建。楼体为悬挑式全框架结构,既扩大了3层楼层使用面积,又使结构受力更加均衡;立面采用竖间格片、分格组成,使营业厅采光良好,楼层上下布局协调。
六安市第四中学教学楼位于梅山路北段西侧,为4至5层混合结构楼,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楼体平面为“Z"形,设24个标准教室。主出入口位于中部偏东的主楼下部,东部教室为北向暖廊,西部教室为南向敞廊,每层设卫生间和教师休息室。外形用走廊栏杆和窗户组成横向分格,并按教室采光要求设置窗孔位置,使窗线富有强烈的节律感,充分显示出教学楼的特色。
安徽省朝阳制药厂葡萄糖车间为使车间能给生产提供较大的空间和适应生产中产生的震动,采用3至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由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承建,1984年动工,次年交付使用。车间平面为不对称形式,主出入口偏于左侧,主体用大玻璃和白色水平遮阳板进行横向分格,并用凸出墙面的竖向格片突出主出入口,取得宽敞、明亮的效果。
六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位于皋城路北侧,3至4层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该楼平面呈“L"形。底层设计为急诊、注射、挂号、收费等辅助用房,二楼为各科医疗室用房,三楼为办公用房。立面处理采取前后穿插,互相衔接的手法。为方便运送病人的推车出入,在出入口处设置一个月牙形的车道,上配以一个较大的雨篷,两侧配置花池等。
四、建筑管理
1958年以前,六安城区建筑管理按《安徽省皖北区建筑管理办法》实行。1958年以后的十多年间,城区建筑管理执行《六安县城市建设暂行管理办法》。凡在城区范围内施工的建筑工程,不论新建、扩建、大型、小型、单位、个人,都须事前申请,取得建筑执照才能施工。1979年,六安市公布《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通告》,强调市境以内的各项建设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安排,服从城市建设局的统一管理。此后,设立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批建筑申请,核发建筑执照。
城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工作,1985年9月前由施工单位和建筑工程兴建单位共同管理监督。是年9月,六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依据《六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实施条例》,对市属企业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同时接受省、地、县委托,对其所属企业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至1986年11月止,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共受理监督工程项目89个,建筑面积为12.5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达1600万元,收取工程质量监督费4.3万元。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在受理建筑工程监督中,实行责任定位分工,把监督项目落实到人;设立单项工程资料档案,运用图表显示监督处理意见和完工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处理重大工程事故采取集体讨论决定。至1986年底,发现并排除重大工程质量事故26起;发出停工通知3份,查处无证设计、无照施工4起,出具工程质量监督处理意见通知书67份,出具设计施工图纸审查意见书6份,发出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意见通报9份,拍摄展览各类工程质量事故照片156张。在处理26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中,1处两层楼房推倒重建,4处一层楼房全部拆除重建,8处房屋局部拆除,5处房屋加固补强。
五、建筑用地管理
建国初至60年代末,城区土地征用审批由民政部门办理,此后十多年间又划归计划部门办理。这一期间,城区建设征用土地均按1953年12月5日政务院颁发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办理申报审批手续。但是由于六安城区是地、县机关驻地,中央和省属企业较多,无统一用地规划和管理机构,出现多头审批,土地失控现象严重。1979年建市后,制订了《六安市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须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向市城建局办理申请建设用地手续;经城建局审查征地范围和面积后,持城建局开出的征地通知书,到所在社(乡)、队办理征地协议手续,由城建局审查,上报审批。1982年7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征用建设用地的单位,必须持有市以上计划部门批准文件或计划任务书、总平面图,按规定程序办理征地手续,申报城建部门审查,再按照国家征地批准权限报批(5亩以下报市批,5亩至50亩报行政公署批,50亩以上报省批)。
郊区农民建房用地向所在村或居委会申请(出卖出租房屋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街道办事处或乡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签署审核意见,报城市建设局批准,发给宅基地许可证,方可征地。
建市8年以来,全市建设征地为4177.18亩,其中非耕地占23%,耕地占77%。
城区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和安置,1979年以前,是执行政务院1953年颁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按被征土地时前三年实产总值加当季青苗费补偿的,房屋拆迁按质论价给予补偿,每平方米10至15元,房屋由产权者自拆自建,城市建设部门给拆迁者另选宅基地。1985年3月,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六安市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实施细则》,规定土地被征用后,人均耕地菜农在0.3亩、粮农在0.6亩以上的,只付安置费,不予安排劳力;人均耕地在此限额以下的,征地单位(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可能的范围内,可承担部分农业剩余劳力的安置;有招工指标的征地单位,也可吸收符合条件的因征地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力,并核减相应的安置补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