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一)东淠河航道东淠河是淠河水系的主要支流,贯穿全县。是本县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清光绪《霍山县志》记,“今淮河排筏仅至五溪河(今舞旗河)而止”。自枕头山到清潭沟30公里航道河宽约500米,正常水深0.8——1米,冲积的细沙铺底,水势平缓,无明石暗礁,是良好的天然航道,常年可通行10——15吨木帆船,汛期30吨木帆船能逆水而上。佛子岭以上分成两条支流,分别抵漫水河、磨子潭,因河床、河面渐窄,河底铺满较大鹅卵石,弯道、深水潭、明石暗礁渐多,水深经常只有50公分,不能通木帆船,排筏也只能到千笠寺和石槽。佛子岭、磨子潭水库大坝相继建成后,河道、流水均被截断。佛子岭坝下常年水深不足50厘米,船排断航。1962年,省交通厅,决定整治东淠河主航道,首期治理黑石渡——城关16公里航道,沿河两侧建块石丁字坝22道,清挖砂石0.74万立方米。1972年,县成立“霍山县东愣河疏浚工程指挥部”。上自平头山,下至西河口(六安县境),新建丁字坝20道,轮型逐水平坝5道,重型丁字坝102道,锁坝2道长184米,抛石拦水头35处,投石232立方米,共清挖砂石28.2万立方米。1984年停工,共投资166.0984万元。主航道每年约有200天保持河宽30——50米,水深0.7米,可季节性通行船排,通航能力仍不理想。
(二)两水库航道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先后建成蓄水后,开通了佛子岭坝上到龙井冲和舞旗河,磨子潭坝上到铁佛寺和蜈蚣包4条新航道。正常通行50吨木帆船。舞旗河到九龙井39公里,铁佛寺到胡家河7公里,潘家湾到大化坪15公里只能流放竹木。1958年,六安横排头拦水坝建成,东淠河床水位抬高,流速减小,但因水库坝下大量流沙沉积河床,主航道不能通航。1965年建成的黑石渡大桥横跨主航道,黑石渡以上河流仅通排筏,船舶断航。
二码头
县内没有港口,只有小型码头8处(原有10处,解放后消失6处。1955年,新增佛子岭坝上和高岭两处,1956年,新增磨子潭和东流河两处),龙井冲、舞旗河、戴家河、管驾渡4处是老码头。除佛子岭坝上码头建有简易设施,便于停靠船只外,其余都是河岸停船,人工装卸。1985年,全县码头货物吞吐量8.7万吨,客运7.99万人次。
(一)城北码头位于县城北门外1公里处。民国28年(1939年)居民徐克让经营堆场,存放竹、木、扫帚、木炭、粮油、盐等物资。有1条约4市尺宽可通行独轮手推车和双人扛抬货物的土路通城内。码头工会负责装卸、搬运。
(二)黑石渡码头1954年前,黑石渡是通往湖北英山的起点,没有固定码头、泊位,沿河岸靠船筏,人工装卸,山区的竹、木、茶、土纸、药材、木炭、扫帚在此集中转船筏外运;生活必需的粮食、盐、油等物资多在此集散,运进山区。民国32年,有盐店28家,杂货行12家,堆场3家,码头工人39名。1952年货物吞吐量3300吨,1954年后运量锐减。1966年霍英公路建成通车,码头自然消失。
(三)佛子岭坝上码头1954年前,佛子岭没有码头,船筏也很少停靠。大坝建成后,1956年,就地取材兴建块石码头1处,3个泊位,1959年,专区航运处拨款400元,同佛子岭搬运站合资整修,1962年,又拨款3000元再次整修。有长60米,宽4米浆砌平台两处,挡土墙55米,护坡40米,客货船舶都可停靠。块石砌汽车通道长165米,宽6.5米。1956年,客流量5784人次,货运量1.57万吨。1970年,客流量4.87万人次,货运量2.23万吨。1985年,客流量5.78万人次,货运量0.68万吨。是县内唯一有简易设备的主要码头。
(四)大河北(舞旗河)码头1954年前,舞旗河码头是山东商人外运茶叶、木炭、扫帚、竹木等货物的集聚地,年吞吐量2500吨。1954年,水库蓄水后,原码头淹没,大化坪供销社在大河北设中转站,生产队设一堆场。1982年,鹿俞路建成通车后,码头专运旅客,1985年客运量5.2万人次。
东流河、高岭、磨子潭、戴家河、九龙井、汪家冲6处码头都是利用自然河岸靠船装卸。1985年后以客运为主,年客流量共2.8万人次,货运量1.57万吨。
三营运机构和运输工具
(一)营运机构解放前,县有排业工会。1950年,成立县排业协会,辖城关、黑石渡、龙井冲、舞旗河4个大队,有排筏(私有)141对636吨位。1958年成立“霍山县船队”,入队船排82只397.3吨位。1963年成立水上运输合作社,辖3个大队,有排筏23对178吨位,木船110只3460吨位。1969年并入县搬运站。
航运公司1984年成立,有水泥客船两艘36马力155个座位,铁壳拖轮1艘120马力,货驳8艘333吨位,小木船3艘6.5吨位,渡船及竹排3只95吨位。房屋20间,职工91人。由于业务清淡,年年亏损,面临破产。
汪家冲船队1955年成立,担任佛子岭水库区内运输。1957年运量3.6万吨61.2万吨公里。1969年磨西公路通车后,运量减少。1985年,年货运量2.96万吨50.3万吨公里,客运量2.5万人42.5万人公里。年营运收入4.2万元。有客货船27艘,150吨位。
(二)运输工具排筏是本县最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解放战争期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本县排民王德圣等在黑石渡用竹排搭浮桥,为大军渡河服务。兴建佛子岭水库时,毛排从蚌埠、淮南等地运进大量建筑器材。解放初期,全县有竹排141对。
木帆船历史上,东淠河水深河阔,木船逆水上可抵舞旗河、石。另从佛子岭镇曾名“艨艟湾”及古人曾把“故埠联帆”选为霍山八景之一两事,可见历史上东淠河万帆云集的盛况。后因河床抬高,河道变窄,木船渐少,1953年仅存4艘6吨位。1960年有121艘511吨位。1978年后,公路运输发展,木帆船逐渐减少,1985年只有35艘205吨位。主要在佛、磨两水库内0.5米深的小河中航行。
机动船1955年,航运部门购进本县第一艘机帆船,10吨位90个座位。1956年为支援兴建磨子潭水库,新增轮船4艘160吨位134座位。驳船15艘160吨位。1962——1978年,轮船仅存1艘20吨位90座位。驳船12艘258吨位。1985年有客轮3艘236座位,驳船仅8艘332吨位,新增拖船1艘,均在两水库中航行。
四客运、货运
(一)客运解放前,毛排没有客运。1949——1951年,组织外港帆船临时代客,多数是下水船。主要在清潭沟到平头山30公里航道上及下游沿河各港埠,年客运量3700多人次。佛子岭水库大坝施工期间,曾组织短途客运,年客运量5700多人次。1954年成庄佛子岭航运站,组织小木船(3吨左右)运客,年客运量5700多人次,运价不统一。1956——1958年,帆船改成半机械化代客,同年建成木质客轮代替帆船。当年客运量达9800多人次,高峰的1970年达4.8万多人次102万人公里,大化坪公路通车后,年客流量仅2万余人次。从1973年1月1日起,客运价每人每公里0.015元(含保险费3%)。
水上旅客运输量、周转量统计表

(二)货运毛排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对解放战争期间的军运发挥了重要作用。1951——1953年,毛排从蚌埠、淮南、正阳关等地运进建设水库专用的钢筋、水泥、机械等物资,年运量达1.8万多吨。兴建磨子潭水库时,主要依靠佛子岭——龙井冲22公里航道运进物资。1957年,有200多吨船位,高峰时运量达700多吨。磨子潭航运站研制成翻水板推进器,比原用人力划行快2——3个航次,提高了运输效能,保证了建库器材、粮食及副食品的供给。1956年后,水运以佛子岭水库为主,水库下游仅维持撬扎流放。1979年前,库内运输力量,一是水上运输合作社,有200多吨位船舶;二是舞旗河、汪家冲两乡组织的运输船队,有150吨位船舶。以佛子岭到舞旗河18公里和佛子岭到龙井冲22公里两条航道为主,运出茶叶、扫帚、竹木、药材、木粉等物资,年运量9000多吨。从1952年起,实行全省统一按货物价值分等级规定每吨公里运价,严禁抬高或降低。
水上货物运输量、周转量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