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路运输


站点设置民国23年(1934),六安龙飞商办汽车公司在麻埠设立临时汽车站,次年正式成立汽车站,有私营运输汽车5辆。民国30年8月,因古碑至麻埠段公路破坏而撤销。后公路修复,仅供军运。


县汽车站1950年2月,麻埠、金家寨两地设立汽车站。4月,安徽省联运分公司在麻埠设立联运办事处。1953年4月,筹设梅山汽车站,有职工3名。1954年3月,六安至梅山全线通车,职工增至12人。梅山、响洪甸两水库兴建后,金家寨汽车站撤销,麻埠汽车站与联运办事处合并,迁往鲜花岭成立汽车站。1960年,梅山汽车站改称金寨县汽车站。1985年,县汽车站有站房24间(含油库),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职工126人。1987年10月1日新汽车站建成使用,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


汽车分站1963~1979年,先后设立马窑、青山、燕子河、丁家埠、斑竹园、油坊店、黄林、古碑、南溪、双河10个汽车分站,占地18908平方米,共建站房56间,站务人员25人,各站均有候车室。


代办站、招手站至1987年,全县设蔡畈、开顺、面冲、王氏祠、四道河、沙河、皮坊7个代办站;设有35处停靠点、招手站。


1987年,县境内汽车站、点共55个,平均站距7.2公里。此外,六安地区汽车站在县境鲜花岭、响洪甸两处设有汽车站。


车辆1958年下半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为支援本县钢铁运输,批调给两辆载重3吨的汽车。同年,上海支援本县两辆,因路况太差,不能行驶而调回。70年代,随着公路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运输车辆逐年增加。1973年,县内有货车58辆,234.5吨位。 1978年,货车增加到170辆,565.5吨位,其中交通部门31辆,116吨位;机关团体139辆,
449.5吨位。


1987年底,全县有载货车363辆、1606.5吨位,挂车102辆、408吨位,特种汽车14辆,大客车45辆,小客车和小轿车163辆,拖拉机、小三轮车等运输车301辆。


运输组织


县交通局汽车队1958年,省运输公司拨给本县两辆汽车,成立驾驶班,由县汽车站管理。1959年改称县汽车队,有车7辆。1964年,汽车运输划归省汽车运输公司淮南管理局,县车队撤销。1969年12月重建县汽车队有载重3吨的江淮牌汽车4辆,驾驶员6人,行管人员5人,修理工1人。1973年,县汽车队划归县交通局。1978年,有载货汽车18辆,61吨位;挂车2辆,7吨位。1985年,有货车25辆,138吨位;挂车15辆,61吨位;并拥有一批修理设备和技术力量,可承担大修任务。1987年,有货车31辆,163吨位;挂车22辆,89吨位。


区、乡镇运输公司1970年后,用板车搬运和手工装卸的专业运输组织,先后购买汽车从事运输。1984年6月,梅山、鲜花岭、青山、黄林、古碑、张冲、燕子河、斑竹园8个搬运站均改名为运输公司,集体企业,仍属交通局领导。1985年,上述运输公司有大客车3辆,货车53辆,挂车45辆。1987年,有大客车18辆,小客车1辆,货车66辆、308吨位,挂车45辆、180吨位。


县粮食局汽车队1977年上半年,县粮食局在地区粮食局拨给2辆嘎斯车基础上组建车队,以运粮为主,兼搞营运。1987年,该队拥有货车8辆、37吨位,挂车4辆、16吨位。


县供销社汽车队1977年,县供销社将所属土产、茶叶、农资3公司6辆货车组成县供销社汽车队,运输本部门货物。1987年,拥有汽车11辆,挂车2辆,共59吨位。


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九队1985年,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九队成立,队址设于梅山,由县汽车站统一管理,三权在上。1987年有大客车16辆,货车2辆,双排座小货车1辆。


双扶汽车运输公司1985年,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将军为支援老区建设,从部队退役汽车中拨给本县25辆解放牌汽车。当年,县成立双扶汽车运输公司,属县民政局领导。


联营及运输专业户1978年以后,本县城乡集体、个体汽车运输发展很快,至1985年,全县联营及运输专业户共89户,有货车83辆、294.5吨位,挂车7辆、28吨位,客车4辆、160客位。其中:梅山镇12户,货车12辆、40.5吨位;江店区14户,货车14辆、53.5吨位,挂车2辆、8吨位;青山区6户,货车4辆、16吨位,挂车1辆、4吨位,大客车2辆、80客位;燕子河区17户,货车17辆、70吨位,挂车2辆、8吨位;古碑区2户,货车2辆、6.5吨位;斑竹园区10户,货车10辆、31.5吨位,挂车1辆、4吨位;南溪区14户,货车11辆、34.5吨位,大客车1辆、40客位;双河区14户,货车13辆、42吨位,挂车1辆、4吨位,大客车1辆、40客位。1987年,联营及运输专业户共有货车84辆、311.5吨位,挂车7辆、28吨位,大客车5辆、205客位,小客车5辆。


客运1951年底麻金公路修复通车后,曾用货车搭棚客运,班次不正常。1954年12月顾梅公路通车后,始有梅山至六安、合肥的正常客运班车,每天两个班次。梅山水库修建期间,来往人员较多,经常用货车加班客运。1956年底,增开六安至响洪甸班车。1966年,增开梅山至马店班车,次年延伸至青山。1971年底,梅山至斑竹园、燕子河、叶集等线均开始客运。此后客运线路逐步增加。1985年,县内客运线路达12条,营运里程396公里,其中:黄长路黄林经古碑至长岭关135公里,青道路青山至燕子河段31公里,燕吴路33公里,江叶路10公里,梅南路57公里,丁商路31公里,马窑至响洪甸线的县境内里程20公里,船鲜路17公里,沙铁路18公里,斑吴路12公里,吴西路7公里,梅山至六安线的县境内里程25公里。县汽车站日始发客车44班次,各分、代站日始发18个班次。省际客运通湖北省团风、河南省固始。


本县汽车客运,原先完全由人、财、业务三权在上的县汽车站承担。1984年10月,县交通局购进4辆旧客车,交县联运公司、梅山航运公司营运。1985年,燕子河、梅山运输公司以及响洪甸农民刘德民、方坪乡政府、双河镇联户、汤家汇镇廖家付等6家集体和个体户,先后购买7辆大客车,往返于梅山至白马寨、梅山至吴家店、梅山至响洪甸、方坪至梅山、双河至吴家店、汤家汇至梅山6条客运线,形成以全民企业为主,集体和个体为辅的运输网络。

1983年,梅山、燕子河运输公司相继增购4辆大客车增开梅山至四道河、梅山至淮南、梅山至后畈等班线。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九队安排客车8辆,开往湖北罗田、武汉等地。1987年10月,先后有黄林、鲜花岭、青山、张冲、古碑、斑竹园等6个运输公司和鲜花岭航运公司共购置13辆大客车,分别增开梅山至六安、合肥,梅山至古碑、马鬃岭,梅山至吴家店、包畈,梅山至鲜花岭、响洪甸,燕子河至六安,张冲至六安等地。1987年底全县日始发67个班次(包括地区运输公司、县汽车站),客运线路23条,县内客运公路里程已达720公里。

货运1971年前,本县货物运输由汽车站按月向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报送计划,由该公司负责运输。7月,县成立联合运输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按月向六安地区联合运输办公室报送计划,实行车辆统一调度、统一开票、统一运价、统一组织货源,同时承担运出物资的中转换装业务,开展铁路、公路、水路联合运输,实行起运点接货、全程负责制度。运费结算方式为:县城内实行托收无承付,外地实行托收承付。1975年后,联运业务范围逐渐缩小。1983年8月撤销联运办公室,成立县联运公司,承担地方运输车辆的开票业务。1985年6月,县联运公司与梅山交管站合并,此后各运输单位的运输货票自理。

县汽车站还承担省汽车运输公司系统的货运业务和零担货物运输。本县运出的货物主要是山区农副土特产品和工业品,运进的主要有生产、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材料。

二、水路运输


工具


毛簰适合本县山区浅水运输,因而一度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本县史河航道有毛簰300多对。民国36年(1947),立煌县政府对毛簰工人实行优惠政策,凡经官方同意从事毛排运输者,可免征壮丁,沿河群众纷纷从事水上运输。50年代初期,本县史河尚有毛排200多对。后因航道变化,已基本绝迹。


木帆船1955年,金寨县移民委员会投资制成10吨以下木船160个吨位,交给水上运输部门使用。“大跃进”时期,县一度在梅山、响洪甸分别建立造船厂。梅山造船厂建造一艘载重140吨的大对连划子和一艘载重60吨的汽车渡船。由于汽车渡船船体庞大,质量差,建成后从未使用,泡在水中终至报废。此后各地先后建造小木船。1964年8月,梅山水运社有木船30只,392.5吨位;响洪甸水运社有木船14只,213吨位;其它方面的运输木船有25只,184吨位,渔、渡木船61只,827客位。70年代,木船逐步安上挂浆机。


机动船1957年7月,县交通局从淮河航运局购进两台匈牙利产四缸卧式20千瓦汽油推进器,安装于木船船尾,可顶推4~5只装载5吨的木船,每小时航行15公里,俗称“匈牙利小隹子”,这是本县最早的机动船。1958年,在芜湖四四○造船厂购进一艘拖轮,该轮机驾合一,装70千瓦汽油机,船体小,行动灵活,每小时可航行25公里,为本县第一艘轮船,命名为“一号拖轮”。


1957年11月,淮河航运局指派蚌埠造船厂为本县建造一艘客轮,木质船体,长29.75米,宽6.25米,全深2.4米,两台59千瓦柴油机,140.44吨位,定额载客350人。1960年9月下水,担负梅山水库区客运。淮河航运局命名为安客11号轮。1971年改名大寨号

〔表9—7〕
1971~1987年汽车客、货运量统计表

客轮。1980年报废。


为了增加客运力量,1971年起本县自筹资金,先后改造和自制红星一号、红星二号等3艘客轮和1艘拖船。1987年,全县拥有各类机动船177艘,1850客位、1304吨位。


客运民国32年(1943),安徽省驿运管理处车船制造厂会同立煌驿运站,制成“江声”、“江风”号客运竹筏(即毛排)两对,于7月17日下水,19日正式载客营业,行驶于史河金家寨至叶集段。金家寨至胡店票价25元,至杨滩50元,至叶集100元。


梅山、响洪甸两水库蓄水以前,仅在一些较大的渡口有木船摆渡旅客,均属私人营业。外来客商渡河,付给渡费。本地群众,在秋后或付给粮食,或给现金。


梅山、响洪甸两水库蓄水后至60年代初,本县境内的水上客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库区内航线为本县的主要水上交通动脉,是梅山水库上游5个半区40多个乡的群众到达县城的主要通道。1960年9月,“安客11号”轮每日往返于梅山——丁家埠,途经关山河、胡店、上码头、五桂潭,全部航程51公里,该轮营运收支归淮河航运局,由金寨航运站代管,按期上报,直至1973年产权交县。该轮在梅山水库航行19年,客运量占该水库客运量的72%。


1962年县船队成立后,建造客轮一艘120个客位,在梅山水库内载客。1971年,客运量14.21万人次。1985年,梅山、鲜花岭两个航运公司有客轮4艘,共637个客位;挂浆机客运木船8艘372个客位。年客运量达到34.76万人次。


货运民国初期,本县大宗货物的进出主要依靠私营毛排运输。竹木运输方法是竹木采伐后堆放在河边,下雨山沟涨水后,将竹木投入河内顺流而下,人在岸边顺路照料,将其“赶”到预定的竹木待运点,俗称“赶羊”、“放河”。待运达数量够扎成大筏时,用藤条竹缆撬扎成筏,顺水放运外地。筏上设置炉灶,搭盖庵棚,供放运工食宿。排筏上亦可顺便捎带些山货沿途销售。全县共有竹木待运点11处,其中西淠河流域有双冲、苏口、乌鸡河、马店、杨店、梓口河6处,史河流域有小河、丁家埠、金家寨、胡店、杨滩5处。


民国27年(1938)省政府迁立煌后,其生活必需品大都靠毛排运输。民国29年12月,安徽省驿运管理处在金家寨和叶集分别设驿运站,管理水上毛排运输。排民须先到驿运站登记,领取营业执照,驿运站按其月收入的10%收税。

1951年冬,金家寨成立航运组,属叶集航运站。随之设立麻埠、流波航运组,属六安县苏家埠航运站。1956年成立梅山航运站,辖上码头、麻埠、流波、叶集航运组。6月,史河水系的排民,在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组成梅山排筏运输大队,下辖4个小队,入股毛排40对,每对折价400元,有排工240人,入股资金约2万元。1957年6月组成响洪甸运输大队,入股毛排20余对,有排工160人,另有小板车10辆,总入股资金约1万元。运输大队按劳取酬,年终分红。水库蓄水后,毛排不适应深水运输,排民自己动手造船,到1960年,仅响洪甸运输大队就造船117吨位,年货运量3500多吨,撬放量3800吨。1963年春,以梅山、响洪甸两水库排筏运输大队为基础,分别成立水上运输合作社。1964年8月,梅山水运社有职工115人,木帆船30只,395.2吨位,毛排26对96吨位,承担水库上游的双河、南溪、古碑、斑竹园4区的货物运输,年货运量2万吨以上。响洪甸水运社有木帆船14只、213吨位。其他方面的运输木船25只、184吨位,渔、渡木船61只、827客位。

1970年以后,由于公路建设的发展,大部份货物改为陆运。梅山、鲜花岭(原响洪甸)两水运社添置了客轮、客车和载货汽车,部份业务转向陆运,并调部份木船和一艘拖轮到淮河和新淠河大潜山总干渠参加运输。1985年,梅、鲜两水运社分别改为航运公司。梅山航运公司有职工83人,挂浆机动货船10艘、94吨位,固定资产31.6万元。鲜花岭航运公司有职工109人,货驳船8艘、340吨位,挂浆机船11艘47.5吨位,固定资产25.8万元。工人月平均收入在60元以上。

〔表9—8〕
若干年份水路运输量统计表

三、搬运装卸

民国初期,开顺、麻埠、流波等较大集镇设有“脚行”,由无业贫民充当脚伕,专为茶麻等商行老板出卖劳力。运费由“脚行”老板与商行老板商定,运者只能得70%。麻埠等集镇还有轿铺。装卸货物靠人工扛抬,工具为扁担、木杠、竹杠、箩筐等。码头工人被称为“杠上”,领头的被称为“杠头”,多为当地有权势的人物。加入“杠上”的人,先得向“杠头”送18块银元,俗称“买一条扁担”,还要请3桌客,方可参加各项搬运装卸活动。家境贫寒的,可出10块银元,请3桌客,买“半条扁担”,但不得参加木材、木炭等货物的搬运和装卸。“杠头”常采取暗中截留、收多报少等剥削方式,搬运工人收入所得无几。民国27r年(1938)以前,金家寨设有搬运工会,为封建把头式的组织,为首的张老六固始县三河尖人,把持着全县的码头搬运。当时,货物搬运装卸主要在3处码头:上码头有搬运工人18人,流波36人,麻埠25人。每个码头都有一条“龙杠”(抬棺用的杠子),包揽当地的丧葬抬棺出殡,但不收费。

民国27年,货物搬运量骤增。稍后,省政府成立立煌驿运站,管辖原上码头搬运业务,辖上码头、下码头、塔子河3个搬运装卸队共有40名工人;还设立起运队,主要负责从板闸堰(今槐树湾乡境内)粮库挑运粮食到金家寨供省、县机关人员食用。同期,外地来的一些难民加入搬运队伍,麻埠北街增设难民保,成立北街搬运队有近百人从事搬运、装卸业务。

1949年全境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对搬运行业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把头制度。1950年,金家寨、麻埠、流波三镇成立基层搬运工会,三镇上的搬运工、装卸工、排工、从事长途运输的社会散工,纷纷加入工会,共200余人。其中麻埠有60余辆独轮小车,从事码头搬运和长途搬运。1953年6月,县成立搬运管理站,下辖金家寨、麻埠、流波3个搬运分站。开始统一票证,工人多劳多得。同年,县人民政府为改善搬运工人的生产条件,从老区经费中拨出专款,购买70辆平板车,无偿交给县搬运站,搬运工具始有改进。梅、响水库建成后,原金家寨搬运工人迁移到梅山、古碑。麻埠、流波两镇的236名搬运工人,有的到青山、鲜花岭建站,有的迁到梅山加入梅山搬运管理站。1963年6月,梅山、青山、鲜花岭分站改为搬运合作社,并成立吴家店、古碑、黄林、船板冲4个搬运合作社,均属大集体性质,实行拆帐分成制,即扣除税金、管理费以后,职工得75%,合作社得25%。合作社所得用于工具维修、职工生活补助和福利、公共积累、工具折旧等。1964年,全县7个搬运合作社有职工437人,平板车375辆,年完成货运量4.5万吨,货物周转量20.32万吨公里,年装卸量4.84万吨,总收入29.47万元。此外,张冲、白塔畈、开顺、油坊店、南溪、果子园、丁家埠等搬运组,有职,工96人,平板车96辆,加上亦工亦农的搬运人员,全县从事搬运装卸总人数达685人,拥有平板车674辆。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除梅山搬运合作社外,工人均下放到原籍所在区、社,各搬运装卸小组解散。1973年梅山搬运站购进载重3吨汽车1辆。同年恢复鲜花岭、江店(原黄林搬运社)、船板冲、张冲、青山、古碑、燕子河、吴家店8个专业搬运社、组,归县交通局管理。搬运社、组先后购置手扶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和汽车。在收益分配上,有的实行固定工资,有的拆帐分成,有的是私运私得。1976年11月起,对全县各搬运社进行整顿,改拆帐分成为纯收益分配,使积累大大增加,为发展机械化运输奠定了基础。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货物搬运装卸量大增。各搬运社逐步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不断增加。1984年6月~1985年5月,梅山、青山、鲜花岭、古碑、江店、张冲、斑竹园、燕子河8个搬运社先后改为运输公司。专业搬运开始转向以经营运输为主。1985年,上述8个运输公司共拥有载货汽车53辆、挂车45辆,拖拉机19辆,平板车53辆,其它机动车17辆。1987年,全县共有搬运装卸组织15个,从业432人,其中大集体企业8个、349人;亦工亦农搬运队7个、83人。车船装卸仍然是撬杠撬、绳子拉、肩扛背驮,仅梅山搬运公司有一手动葫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