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市场管理
(一)集贸市场管理
民国时期,本区有大小集镇70多个。商户以供应民生必需商品为主,兼收农副产品,大多数都是坐庄开店,沿街摆摊,少数从事长途贩运。贵池县城关、殷家汇、观前,东流县、至德县的尧渡、张溪、洋湖,青阳县蓉城、木镇等历年都有龙舟会;山区集镇则举行庙会神会。每逢会期“农工是作,走贩云集,携货赴会,相聚成市”。这一时期,境内对粮食管理十分重视。各县都成立了专管粮食公卖的民食调节委员会,维持粮食市场秩序。
抗日战争时期,城乡商户四处逃散。有的隐匿财产或卷资逃离;有的迁住农村由店改摊;有的成为串乡走户的货郎。未沦陷的山区小集镇生意也冷落萧条。建国后,城乡贸易逐步恢复,市场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允许自由贸易,提倡公平买卖,对集市管理的重点是打击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1950年,皖南区根据中央贸易部取缔市场投机商业的指示精神,分别于7月份和11月份两次召开工商会议,制定了《皖南区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之后,对集市贸易管理的思路逐步清晰,确定了大通广阳、甘棠、贵池、殷汇、青阳、木镇、顺安、荻港、横山桥,大渡口、尧渡、石埭、太平等城镇为地区管理重点,在重点产棉区大渡口,设立了棉花检验所,限制私商收棉花,并将大渡口市场的42家私营棉、粮行组合成1个联合社代国家收购棉、粮。
自1951年始,集市管理范围逐步扩展。地区对木材、木炭、麻、猪、氯酸钾等实行了统一管理,对其物资的购、销、运作了统一要求。专区批转了青阳县《芝麻收购办法》和《青阳木镇私营收购木炭联营处管理暂行办法》,推广该县统一收购木炭、芝麻的经验。各县开始在城关市场推行市制秤、尺,不合格的尺、秤由工商联统一收缴。1964年,国务院《农村集市贸易管理工作暂行条例》开始实施。国家统购统销的一类物资粮油棉及其制品绝对不准上市;二类物资完成定购任务前不准上市;工业品和手工业品只准合作商店经营;公社、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只准在住地附近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和购买所需商品,反对弃农经商;三类物资、家庭副业生产的手工业品允许上市。出售完成任务后的二类物资需持公社大队证明。集市上所有经营者一律凭证交易(农民凭自产自销证,私商凭商贩许可证)。1965年,池州专区恢复后,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集市贸易管理工作暂行条例》,集市贸易活动仍按“条例”进行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场管理机制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城乡集市贸易成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阵地,正常的贸易活动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市场管理工作主要是打击投机倒把和对集市贸易进行严格管理。1971年下半年,地区开始推行宿松县三铺公社依靠贫下中农,建立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三结合市场管理组织和管理经验。1973年4月,池州地区和安庆地区共同组织了赴湖南省南县参观学习贫下中农管理市场经验,经石台县试点后在全区推广。从1974年到1976年,地区革委会继续禁止一类物资和土纱土布上市,取缔无证屠商,严禁生猪、白肉注入市场。至此,主要农副产品从集市上消逝,集市空前萧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全区城乡集市贸易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城乡集市上市品种数量比上年增加,除棉花外,粮油及其制品、茶叶、猪肉及其他农副产品均有少量上市。市场价格平稳。1983年,各县调整了农副产品贩运政策,允许农民专门从事农副产品贩运活动。一批贩运户领取营业执照,从事合法经营。1984年,市场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由单一的管理转变为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是年6月,省工商局决定撤销贵池县工商局池口检查站。1985年,国家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肉、禽、蛋、蔬菜、水产、水果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集市贸易更加活跃。同年6月,《安徽省城乡集市贸易管理若干规定》颁布实施后,各地根据规定先后开展了市场大检查,一手抓市场秩序整顿,划行归市;一手抓流通服务。1986年,贵池县翠百路农副产品市场被评为省级“五好”市场。随着农贸市场的开放,商品流通日益活跃,各地加强了市场检查管理,开展了以整顿市场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各县的主要集市,先后实行摊位制,市场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是年,贵池县翠百路农贸市场、石台县城关市场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1988年9月,区再次恢复后,集市贸易日益兴旺,成交额不断增长;市场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并逐步向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1989年,全区市场累计成交额21191万元,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1990年,各地继续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全区共评出6个地区级文明集贸市场,4个省级文明集贸市场,1个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石台县城关市场)。1991年,全区遭受了罕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贩运。地区工商局发出了《关于加强汛期市场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集贸市场对自产自销的上市产品,一律免收管理费、摊位费;对贩运户免费提供仓储,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贩运户了解、提供市场信息,组织贩运户到外地贩运物资;加强市场管理、不准卖大户,不准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并及时处理集贸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大灾之年,全区市场农副产品成交量仍达51012吨,成交额20710万元,比上年增长4.96%。1992年,全区普遍开展创建文明集贸市场,争当文明市管员活动,并制定相配套的奖惩办法,要求市管人员努力当好经营户的“三员”(信息员、服务员、安全员),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是年,全区共评出地区级文明集贸市场13个,省级文明集贸市场6个,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1个(石台县城关市场);评出地区级文明市管员13人,省级文明市管员5人,省级行业标兵1人;推荐青阳县蓉东市场为全省计量先进单位。1993年,全区集市贸易成交额22136万元。
(二)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和专业市场管理
随着开放、搞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区辖各类专业市场应运而生,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地区除管好农贸市场外,还要积极参与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对各类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管理办法。1991年4月,行署批准成立了池州地区生产资料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全区生产资料市场的设置和布点,监督检查重要生产资料经营资格的执行情况,管理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
汽车交易市场管理1952年5月,池州行署工商局会同地区交警支队成立了池州地区汽车交易管理所,其主要任务是对全区汽车、旧机动车辆交易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汽车交易管理所,制定了《池州地区汽车交易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和《池州地区旧机动车辆交易市场交易制度》,对汽车经营单位的审批、旧机动车的上市交易进行清理整顿。1993年,行署工商局和贵池市工商局先后成立了房地产市场管理办公室,参与房地产租赁交易的市场管理。行署工商局房地产市场管理主要由市场科负责,房地产交易中涉及到合同签证,仲裁、违法违章案件的查处,由合同科、经济检查(公平交易)科配合查办。
茶叶市场管理本区产茶历史悠久,东至、石台、贵池、青阳、九华山等地一百多年前就有茶叶远销苏州、广东、福建、香港等地。建国后,茶叶由国家统购包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茶叶经营陆续放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维护茶叶交易秩序方面作了积极探索,逐步改变了以前茶季设卡、拦路检查的做法,并根据茶叶的产量和交通状况,选择合适地点,划出交易场地,树立茶叶市场标牌,并指派专人管理,引导茶农、茶贩进入指定场地成交。同时,加强对茶叶经营秩序的管理,对于常年经营茶叶经营者,发给《营业执照》,对于季节性收购、贩运茶叶的商户,发给行署局统一制发的《临时经营许可证》,对于一次性收购,贩运茶叶的发给《贩运许可证》。1993年之后,茶叶市场放开,允许茶商到茶农家收购茶叶。
(三)集镇市场建设
本区集镇在建国前都有自发形成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没有建筑设施,大多是露天交易。建国后,到80年代初,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集市贸易时开时闭,集镇市场建设发展缓慢。1978年后,集贸市场开放,集市交易日益活跃。到1982年底,全区共兴建集贸市场4处,占地4709平方米,建筑面积4584平方米。1983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安庆市康熙河市场召开了全省市场建设现场会。同年12月,省工商局在铜陵市人民市场召开市场建设现场会。此后,区内各县政府都把市场建设纳入了本地城镇建设规划,按照“人民市场人民建,建好市场为人民”以及“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原则推进市场建设,截至1988年底,全区共有建筑设施的市场24处,占地35125平方米,建筑面积21872平方米,总投资184.4万元。
1989年后,地委、行署对市场建设工作非常重视,自1990年起,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区市场规划建设会议,大大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1990年8月,地区在石台县召开了全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三、五年内全区市场建设规划目标。1991年8月,地委、行署在青阳县蓉东市场第一期工程峻工开业时,就地召开全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现场会,进上步推支全区市场建设。1992年8月,地区在东至县召开市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把市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和文明公路建设结合起来的新思路,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993年3月,地区召开了市场规划建设会议,确定本区近期市场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努力完善消费品市场,大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抓紧建设现货市场,积极培育期货市场。并提出加快“318”国道沿线市场建设,重点是大渡口镇、殷汇镇、贵池城关、五溪镇、青阳城关和木镇镇的市场建设,地区主要抓五溪市场建设。同时,行署批转了行署工商局《关于加快我区“318”国道沿线市场建设的报告》,要求各级政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拓宽市场建设的思路和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行各业、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投资建市场,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为加快培育五溪至九华山旅游商品商场,同年5月28日,地委、行署又在青阳五溪镇召开五溪市场建设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五溪市场建设问题。五溪镇总体规划占地2.65平方公里,近期建设1.2平方公里。其中商贸市场用地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89万平方米;第二期工程占地4.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2万平方米;第三期工程占地5.1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832万平方米。目前,五溪市场和集镇建设正在同步实施。近五年来,本区市场建设迅速推进,规模不断扩大,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全区共有大小市场89个,其中有建筑设施的市场62个,建筑面积96525平方米,总投资1318万元。青阳五溪市场,东至龙泉市场,分别列入省重点小城镇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之列。
民国时期,本区有大小集镇70多个。商户以供应民生必需商品为主,兼收农副产品,大多数都是坐庄开店,沿街摆摊,少数从事长途贩运。贵池县城关、殷家汇、观前,东流县、至德县的尧渡、张溪、洋湖,青阳县蓉城、木镇等历年都有龙舟会;山区集镇则举行庙会神会。每逢会期“农工是作,走贩云集,携货赴会,相聚成市”。这一时期,境内对粮食管理十分重视。各县都成立了专管粮食公卖的民食调节委员会,维持粮食市场秩序。
抗日战争时期,城乡商户四处逃散。有的隐匿财产或卷资逃离;有的迁住农村由店改摊;有的成为串乡走户的货郎。未沦陷的山区小集镇生意也冷落萧条。建国后,城乡贸易逐步恢复,市场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允许自由贸易,提倡公平买卖,对集市管理的重点是打击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1950年,皖南区根据中央贸易部取缔市场投机商业的指示精神,分别于7月份和11月份两次召开工商会议,制定了《皖南区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之后,对集市贸易管理的思路逐步清晰,确定了大通广阳、甘棠、贵池、殷汇、青阳、木镇、顺安、荻港、横山桥,大渡口、尧渡、石埭、太平等城镇为地区管理重点,在重点产棉区大渡口,设立了棉花检验所,限制私商收棉花,并将大渡口市场的42家私营棉、粮行组合成1个联合社代国家收购棉、粮。
自1951年始,集市管理范围逐步扩展。地区对木材、木炭、麻、猪、氯酸钾等实行了统一管理,对其物资的购、销、运作了统一要求。专区批转了青阳县《芝麻收购办法》和《青阳木镇私营收购木炭联营处管理暂行办法》,推广该县统一收购木炭、芝麻的经验。各县开始在城关市场推行市制秤、尺,不合格的尺、秤由工商联统一收缴。1964年,国务院《农村集市贸易管理工作暂行条例》开始实施。国家统购统销的一类物资粮油棉及其制品绝对不准上市;二类物资完成定购任务前不准上市;工业品和手工业品只准合作商店经营;公社、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只准在住地附近集市出售自己的产品和购买所需商品,反对弃农经商;三类物资、家庭副业生产的手工业品允许上市。出售完成任务后的二类物资需持公社大队证明。集市上所有经营者一律凭证交易(农民凭自产自销证,私商凭商贩许可证)。1965年,池州专区恢复后,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集市贸易管理工作暂行条例》,集市贸易活动仍按“条例”进行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场管理机制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城乡集市贸易成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阵地,正常的贸易活动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市场管理工作主要是打击投机倒把和对集市贸易进行严格管理。1971年下半年,地区开始推行宿松县三铺公社依靠贫下中农,建立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三结合市场管理组织和管理经验。1973年4月,池州地区和安庆地区共同组织了赴湖南省南县参观学习贫下中农管理市场经验,经石台县试点后在全区推广。从1974年到1976年,地区革委会继续禁止一类物资和土纱土布上市,取缔无证屠商,严禁生猪、白肉注入市场。至此,主要农副产品从集市上消逝,集市空前萧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全区城乡集市贸易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城乡集市上市品种数量比上年增加,除棉花外,粮油及其制品、茶叶、猪肉及其他农副产品均有少量上市。市场价格平稳。1983年,各县调整了农副产品贩运政策,允许农民专门从事农副产品贩运活动。一批贩运户领取营业执照,从事合法经营。1984年,市场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由单一的管理转变为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是年6月,省工商局决定撤销贵池县工商局池口检查站。1985年,国家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肉、禽、蛋、蔬菜、水产、水果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集市贸易更加活跃。同年6月,《安徽省城乡集市贸易管理若干规定》颁布实施后,各地根据规定先后开展了市场大检查,一手抓市场秩序整顿,划行归市;一手抓流通服务。1986年,贵池县翠百路农副产品市场被评为省级“五好”市场。随着农贸市场的开放,商品流通日益活跃,各地加强了市场检查管理,开展了以整顿市场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各县的主要集市,先后实行摊位制,市场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是年,贵池县翠百路农贸市场、石台县城关市场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1988年9月,区再次恢复后,集市贸易日益兴旺,成交额不断增长;市场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并逐步向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1989年,全区市场累计成交额21191万元,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1990年,各地继续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全区共评出6个地区级文明集贸市场,4个省级文明集贸市场,1个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石台县城关市场)。1991年,全区遭受了罕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贩运。地区工商局发出了《关于加强汛期市场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集贸市场对自产自销的上市产品,一律免收管理费、摊位费;对贩运户免费提供仓储,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贩运户了解、提供市场信息,组织贩运户到外地贩运物资;加强市场管理、不准卖大户,不准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并及时处理集贸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大灾之年,全区市场农副产品成交量仍达51012吨,成交额20710万元,比上年增长4.96%。1992年,全区普遍开展创建文明集贸市场,争当文明市管员活动,并制定相配套的奖惩办法,要求市管人员努力当好经营户的“三员”(信息员、服务员、安全员),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是年,全区共评出地区级文明集贸市场13个,省级文明集贸市场6个,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1个(石台县城关市场);评出地区级文明市管员13人,省级文明市管员5人,省级行业标兵1人;推荐青阳县蓉东市场为全省计量先进单位。1993年,全区集市贸易成交额22136万元。
(二)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和专业市场管理
随着开放、搞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区辖各类专业市场应运而生,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地区除管好农贸市场外,还要积极参与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对各类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管理办法。1991年4月,行署批准成立了池州地区生产资料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全区生产资料市场的设置和布点,监督检查重要生产资料经营资格的执行情况,管理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
汽车交易市场管理1952年5月,池州行署工商局会同地区交警支队成立了池州地区汽车交易管理所,其主要任务是对全区汽车、旧机动车辆交易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汽车交易管理所,制定了《池州地区汽车交易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和《池州地区旧机动车辆交易市场交易制度》,对汽车经营单位的审批、旧机动车的上市交易进行清理整顿。1993年,行署工商局和贵池市工商局先后成立了房地产市场管理办公室,参与房地产租赁交易的市场管理。行署工商局房地产市场管理主要由市场科负责,房地产交易中涉及到合同签证,仲裁、违法违章案件的查处,由合同科、经济检查(公平交易)科配合查办。
茶叶市场管理本区产茶历史悠久,东至、石台、贵池、青阳、九华山等地一百多年前就有茶叶远销苏州、广东、福建、香港等地。建国后,茶叶由国家统购包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茶叶经营陆续放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维护茶叶交易秩序方面作了积极探索,逐步改变了以前茶季设卡、拦路检查的做法,并根据茶叶的产量和交通状况,选择合适地点,划出交易场地,树立茶叶市场标牌,并指派专人管理,引导茶农、茶贩进入指定场地成交。同时,加强对茶叶经营秩序的管理,对于常年经营茶叶经营者,发给《营业执照》,对于季节性收购、贩运茶叶的商户,发给行署局统一制发的《临时经营许可证》,对于一次性收购,贩运茶叶的发给《贩运许可证》。1993年之后,茶叶市场放开,允许茶商到茶农家收购茶叶。
(三)集镇市场建设
本区集镇在建国前都有自发形成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没有建筑设施,大多是露天交易。建国后,到80年代初,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集市贸易时开时闭,集镇市场建设发展缓慢。1978年后,集贸市场开放,集市交易日益活跃。到1982年底,全区共兴建集贸市场4处,占地4709平方米,建筑面积4584平方米。1983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安庆市康熙河市场召开了全省市场建设现场会。同年12月,省工商局在铜陵市人民市场召开市场建设现场会。此后,区内各县政府都把市场建设纳入了本地城镇建设规划,按照“人民市场人民建,建好市场为人民”以及“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原则推进市场建设,截至1988年底,全区共有建筑设施的市场24处,占地35125平方米,建筑面积21872平方米,总投资184.4万元。
1989年后,地委、行署对市场建设工作非常重视,自1990年起,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区市场规划建设会议,大大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1990年8月,地区在石台县召开了全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三、五年内全区市场建设规划目标。1991年8月,地委、行署在青阳县蓉东市场第一期工程峻工开业时,就地召开全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现场会,进上步推支全区市场建设。1992年8月,地区在东至县召开市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把市场建设同小城镇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和文明公路建设结合起来的新思路,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993年3月,地区召开了市场规划建设会议,确定本区近期市场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努力完善消费品市场,大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抓紧建设现货市场,积极培育期货市场。并提出加快“318”国道沿线市场建设,重点是大渡口镇、殷汇镇、贵池城关、五溪镇、青阳城关和木镇镇的市场建设,地区主要抓五溪市场建设。同时,行署批转了行署工商局《关于加快我区“318”国道沿线市场建设的报告》,要求各级政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拓宽市场建设的思路和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行各业、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投资建市场,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为加快培育五溪至九华山旅游商品商场,同年5月28日,地委、行署又在青阳五溪镇召开五溪市场建设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五溪市场建设问题。五溪镇总体规划占地2.65平方公里,近期建设1.2平方公里。其中商贸市场用地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89万平方米;第二期工程占地4.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2万平方米;第三期工程占地5.1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832万平方米。目前,五溪市场和集镇建设正在同步实施。近五年来,本区市场建设迅速推进,规模不断扩大,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全区共有大小市场89个,其中有建筑设施的市场62个,建筑面积96525平方米,总投资1318万元。青阳五溪市场,东至龙泉市场,分别列入省重点小城镇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