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道教沿革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教奉为教主。战国时庄子继承了他的学说,人们习惯称之为“老庄”。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老庄”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嘉靖《石埭县志》载:西汉元封年间(前110~105)陵阳县令窦子明信奉道教,通炼凡之术。青阳旧县志载:窦子明曾登九华山,结茅以居,穴石为丹灶炼丹。“三年丹成,有白龙下降负之而去”。(刘面《列仙传》载),这时池州地区有关道教的最早记载。
三国时道教人物赵广信,曾来九华山采药炼制“九华丹”。明嘉靖《池州府志》载:晋代丹道教鼎派创始人葛洪曾在东流、铜陵等地炼丹,且留有遗迹。清光绪《九华山志》载:九华山的葛仙洞、葛仙丹井等传为葛洪活动的遗址。表明三国两晋时期道教有所发展。
唐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李唐王朝统治者自称老子后裔,尊崇道教。唐时九华山为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九位。(李尉:《九华胜纪》)。此时,女道士激增,宫、观大量出现,规模较大的有:开元中建于青阳的“开元观”,天宝年间建于陵阳山的仙坛宫,贞元间建于青阳的“甘贽道庄”等。以乾宁年间(894—898)青阳创建的“华延观”最负盛名,相传观中道士赵知微有“仙术”,徒众甚多,声势显赫,名动京师,皇帝屡诏不出,乃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唐时贵池已有道教活动,天宝十三年(754),诗人李白游秋浦,投宿道观,与居观道士交友炼丹,曾留有“三载夜归郎,于兹炼金骨”的诗句(李白《秋浦歌》),南唐时建立了县内最早的道教基地——天庆观。另上,青阳在五代十国时期还建立保宁观、吕祖祠、武圣宫(在木镇街口)、崇真观(今陵阳职高校址),东山道院(在沙济谢村)等。这时道教还没形成明确的宗派。
宋、元以后,道教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道士出家、住观、不饮洒茹荤,不娶妻室;正一道士又称“火居道士”,在家,可娶妻室,生子。池州的道教二派并存。但已开始由盛转衰。九华山成为佛教名山,昔曾显赫一时的延华观、甘贽道庄分别成为佛门的沙门庵和龙门寺。明正德间道士朱道元在东至算历山建“真人观”,亦称“寻真观”,梅晓臣《悼修真观李道士》诗云:
“唐室王子后,黄冠事隐沦。餐霞满腹,披云不蔽身。八十能死,缢以头上巾。始慕老庄术,终厌道德贫。营营术长生,反因甑中尘”。可见全真派的不景气状况由来已久,境内宫观之少也绝非偶然。
清朝,满族统治者崇信佛教、喇嘛教,道教日渐衰微。至民国,青阳县仅九华山的太极洞、燕子洞……等处住有道人,香火冷落,生计维艰,终于不得不依附佛教,形成释、道合流。一些寺庙宫观,和尚与道士杂居,女冠与尼姑共处,胜曼精舍,大慈庵则既奉三宝,又供佛陀,道人户籍也被列为九华佛教会的名册。据《安徽省民国二十三年度年鉴》统计:青阳有宫观8座,道士13人;石台道观2所,信教者3026人;东至县有宫观2座,丛林道士8名,正一道士二、三百名(属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贵池有宫观,全真派道士40名。此时的道教活动主要有:做法事、行医;为死者走灯做道场,“提鬼”祈雨,举行“百子会”“孤幽斋”。民国时尽管还保留一些宫观及活动,但道教进一步衰落。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本区道教界人士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道士、道姑自愿还俗,参加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从事生产劳动。贵池县道教日趋消亡;石埭县大多道士从事农业生产,1955年,全县尚有道士14名,少数道士偶有活动,而后消声匿迹;东至县大多道士改行,自食其力,有的去世;青阳县有正一道士10余名,定期斋戒,崇拜鬼神,后大多病故,少数改从他业。部分道观易名寺庙为僧尼所居,部分道观经兵乱废毁或改建它用。“文革”期间,道教人士被当作牛鬼蛇神,受到不公正对待,宫观被毁,正常的宗教活动被强行制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道教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贵池县1984年调查,有一名道号石吉甫的全真派道士,居大楼山悟净寺,无法事活动,以生产劳动和国家发给的定期补助为生活来源。少数散居民间的正一道士也不再给人做道场。青阳县近年来道教稍有活动,但范围很小。东至县近年来少数地方非正一道士又搞起“超灵捉鬼”的迷信活动,以骗取财物,超出了道教活动的范围。
(二)宫观分布
升元观唐开元中年建于青阳。是池境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道观。仙坛宫在陵阳山(今青阳县境),相传汉窦子明闻陵阳乃丹丘成仙地,故求为宰,好栖息崖窦,邑人谓之窦令,在陵阳山中炼丹仙去,后人在其地建仙坛宫奉之,中建玉皇殿,上建三清殿,道士李元定曾置田二十六亩,在宫以奉香火,有记勒石。后田经盗卖,众皆散去,三清殿亦圯。康熙庚戌(1670)重建三清殿。并置窦仙及道士李元定,邑侯陆阶画像。祭祀之。山上有丹井,相传为窦仙炼丹处。
华延观唐乾宁年间建于青阳。在当时最负胜名。
天庆观南唐年间(937~975)建于贵池。
(三)道教活动
娘娘会即“送花疹娘娘”。旧时,儿童在春天易感染天花、麻诊等疾病,妇女们为求子平字,用面粉捏制关公大刀、月亮斧、娘娘果、娘娘粑等,请道士或花匠轧纸轿、马、纸船等,三五成群去娘娘高上供、焚化。“花娘娘”是道教中神仙人物,青阳县水府庙曾供奉此神,“文革”中被焚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此俗已废。
关帝会农历五月十三为道教“关圣帝君”诞辰。旧时,民间常于是日做“关帝会”,聘请道士设坛开祭,祈佑平安。并演戏奉乐,庆祝丰收。
平安蘸俗称“送火神”。建国前,青阳县城区多火灾,民间常集资打平安蘸,请道士做斋,各家制米粑,供祭品,泼粥赈孤。结束时,为斋者飞快奔跑,并将手持的鸟扔入水中,沿途各户泼以洪水,意为送走火神,今已废。
做斋民间迂意外伤亡,须请道士做斋,超度亡魂,又叫“开路”。时间一、三、五、七日不等,有钱大户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的大斋。大姓宗族修谱,也做“谱斋”。此外,还有节日贴道士送发的端千符、咒策,小孩生病请道士驱邪招魂,祭奠烧纸轿,马等习俗,今均废。
上一篇:第一节 佛教
下一篇:第三节 天主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