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徽拒俄运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皇俄国利用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机会,以保护侨民和铁路为名,派遣十几万侵略军进入中国东北。光绪二十八年,沙俄与清廷签订条约,规定俄军将分三批在18个月内从东北全部撤走。翌年,沙俄不仅不按期撤军,反而增派军队,并向清廷提出7项新的侵略要求,妄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拒俄运动在上海、北京等地首先爆发,并迅即传入安徽。
光绪二十九年春,以陈仲甫(即陈独秀)、王国桢、潘缙华、潘旋华等人组成“安徽爱国会”,其宗旨为“本社因外患日亟,结合士群为一团体,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执干戈卫社稷,以为恢复国权基础”。五月十六日,安徽爱国会在在省城安庆张贴《安徽爱国会知启》,揭露沙俄侵华阴谋,呼吁民众奋起抗争。《知启》指出,“俄夷窥伺北方,匪伊朝夕,乘我虚弱,狡焉思逞。本月之八日,为俄兵驻我东三省第二次撤退之期,乃俄人包藏祸心,忽背前盟;另以密约胁我政府,迫允签押。……若我国人心稍懦,俄约一经允许,则东西各国执利益均沾之说,并起而图,德索山东,法占两粤,日据闽浙,英取长江,我最可敬爱,最可有为的大中国,岂不胥沦于异域,而尚有尺寸净土哉!我神州血性男子须知:国与人民,利害相共,食无践土,具有天良。时至今日,若仍袖手旁观,听天待毙,则性命身家,演己身目前之惨,奴隶牛马,贻子孙万代之羞。神州大陆,忍令坐沉;家国兴亡,在此一举。”
翌日,安徽爱国会在安庆藏书楼组织讲演会,下午1时,大雨如注,但仍有来自安徽大学堂、安徽武备学堂、桐怀公学等学校的200余名学生及300余名各界群众,参加了这次讲演会。会议主持人陈仲甫首先宣读了北京京师大学堂动员各地青年学生奋起抗俄的信函,信函指出“东三省系我等四万万人之东三省,……与其坐而亡,不如争而亡”。接着,陈仲甫发表演讲,他说:“俄约七条,各报遍载……诚如是约,举凡政权、商权、矿路权、兵权、税权,均归俄人之手,则东三省已非我有……我政府若允此约,各国必执利益均沾之说瓜分我中国,若不许,则必与俄战。我国与俄之仇固结不解,我国之人有一人不与俄死战皆非丈夫。”王国桢、潘缙华、潘旋华等20余人亦先后登台,发表演说,力陈拒俄主张。
藏书楼演说后,安徽大学堂、武备学堂、桐怀公学等许多学校的青年学生,纷纷响应拒俄主张,要求政府拒俄自强。一些学生甚至宣布退学,准备投笔从戎,参加对俄作战。之后,安庆地方官桂太守奉安徽巡抚聂缉规之命,亲赴藏书楼,张帖官府告示,称“访闻近由东洋游学回国之人,在该处私设社会,演说悖妄之词,摇惑人心,实属荒谬,有违国家法律。现奉抚宪面谕,不准演说、私设社会,如违拿办,……须知国家兴办学堂,系为亟求人才而设,各学生须知讲求实学,为国家有用之才,切勿轻听邪说,误听信从,自取重咎。至于国家应办之事,朝廷自有权衡,毋庸该生等过虑”。之后,在官府压力下,安徽大学堂等校将参加拒俄运动的数十名学生开除,官府并下令缉捕陈仲甫等安徽爱国会成员。这样,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安徽拒俄运动迅速消沉。
二、安徽抵制美货运动
19世纪80~90年代,美国发生大规模排华运动,一些白人种族主义者残酷迫害在美国生活的华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限禁华工条约,规定在10年内禁止华工赴美。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美国国会又通过决议,规定当年到期的排华法无限期有效,并禁止华工从夏威夷、菲律宾等美属岛屿和殖民地来美。光绪三十二年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W·W·Rockhill)奉命与清政府谈判,试图将这一苛刻条件强加于中国。五月十日,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商董大会,反对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禁止华工续约,要求美国政府在美公平对待华工,准许华工赴美,否则将于七月二十日起在全中国发动抵制美货运动。
美国方面拒绝修改排华法。七月,抵制美货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安徽的芜湖、安庆等主要商埠的民众与商人也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在芜湖出版的《安徽俗话报》连续载文,揭露美国政府和白人种族主义者对旅美华人的种族歧视与迫害,号召在全省开展抵制美货运动。八月一日,芜湖各界群众在芜湖湖南会馆举行首次抵制美货集会;八月九日,芜湖文明抵制约会在泾巷张寓再度集会,呼吁抵制美货;八月十三日,芜湖绅商在荣华富贵楼举行第三次抵制美货集会;十月四日和七日,芜湖商界和学界又两度举行集会,决心抵制美货。与此同时,安庆和其他一些安徽城市的绅商亦多次举行抵制美货的集会。
在抵制美货运动的冲击下,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商品在芜湖的销售锐减。芜湖海关税务司庄丕(P·H·King)在《清光绪三十一年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报告中说,“因有学生抵制美货之运动,故美国布匹之运进,从去年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匹,降至今年八百八十匹”。他并承认,许多芜湖商店中贴有“不买美货”标语,在抵制美货运动期间,美国香烟等美货,在这些商店的橱窗里绝迹。
由于中国人民的抵制美货运动,美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受到沉重打击,美国政府威胁要对华使用武力,迫使中国结束抵制美货运动。在美国的威胁下,清政府连续向各省发布上谕和电告,声称抵制美货运动“既属有碍邦交,且于华民商务亦大有损失”,命令各省督抚“认真劝谕,随时稽查”,如不听从劝谕,将“从严查究”。根据清政府的命令,并在英国驻芜湖领事的干涉下,芜湖地方官府下令关闭鼓吹抵制美货的《安徽俗话报》,并软硬兼施,迫使芜湖商民停止对美货的抵制。
三、“五四”运动期间安徽民众的反日斗争
民国8年(1919年)春,控制巴黎和会的英法美政府不顾中国代表团的反对,决定同意日本的要求,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转交给日本,而不是归还中国。这一消息传到中国后,立即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失望和愤怒,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当北京学生举行“五四”爱国游行示威的消息传到安徽后,5月6日,安庆各校学生代表在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举行紧急会议,决定举行示威游行,支援北京爱国学生。5月8日,2000多名安庆各校学生走上街头,高呼“打倒军阀卖国政府”、“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口号,强烈要求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在示威游行后,他们又推举代表,组成学生团,准备发动抵制日货运动。
5月6日,芜湖学联和教联发起召开各界大会,通电北京政府和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将山东半岛交给日本,并呼吁芜湖人民抵制日货。会后,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示威者高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卖国贼”等口号,并向沿途行人散发反帝爱国传单。
5月8日,合肥爱国学生代表成立学生联合会,并决定发动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5月15日,合肥学生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呼“惩办卖国贼”,“反对卖国外交”,“释放被捕学生”等口号,得到广大民众的同情和支持。翌日,学生们又来到街头、巷口和市郊,向过往民众进行讲演,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
与此同时,在徽州、凤阳、阜阳、宿县等数十个县,学生及各界民众也以多种形式举行反帝爱国斗争,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和激励下,安徽民众开始举行大规模抵制日货运动。在省城安庆,5月18日安庆学生联合会成立,到会学生决心“死争青岛”,并决定禁抵日货。5月25日,安徽学联成立,决定采取统一行动,将抵制日货行动持续下去。安徽学联与总商会、律师公会、农会联合组成国货检查所,前住安庆各商号检查有无隐藏的日货。在马聚盛商号和凤大成商号,他们查出店主隐藏的日本杂货和日本布匹,立即押运到南门外和黄家操场予以焚毁。安徽学联还在爱国商人的支持下,开设国货贩卖部,以抵制日货销路。他们还创办义务小学,对学生和市民进行反日爱国宣传;组织街头宣传队,发表抵制日货讲演,不准出售和购买日货。
在商埠芜湖,芜湖学联联合各界人士组成“芜湖各界日货检查所”,芜湖各校亦成立“日货检查组”。在他们领导下,芜湖掀起抵制日货高潮。学生们上街示威游行,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发表街头讲演,劝商人不购进日货,劝市民不买日货,劝旅客不乘日船,劝旅店不接纳日本旅客,劝报社不刊登日本广告。5月14日,芜湖学联组织各校学生罢课,并派人在日本人开设的商行、药房门前监视,制止中国人前往购买日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一些商人的响应,长街药业决定不再购进日药;广潮米商表示不再租用日船运米;纱厂老板决定不再进口日本棉纱,并规定如发现同业中有私下进口日货者,由公会赏银50两,并将所有日货登记入册,当众销毁。芜湖抵制日货运动的发展,引起日本政府的恐慌。日本政府以保护侨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由,将5艘军舰开赴芜湖,并派遣海军陆战队登岸,进行威胁。日本的这一举动,更加激起芜湖人民的愤怒,抵制日货行动进一步发展。6月8日,芜湖全市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工人、学生、市民联合举行示威游行,在经过芜湖日本领事馆时,示威群众向领事馆投掷石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在合肥,5月16日各校学生组成讲演团,上街宣传,号召市民抵制日货。18日,商学各界在公共操场召开国民筹商大会,决定向北京政府拍电,要求力争青岛,抵制日货。24日,一伙奸商将大批日糖改换商标,冒充福建所产,准备运到市内销售。东门外码头工人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合肥学联报告。学联当即组织大批学生,冲破军警包围,登上运糖船只,将4万包日糖全部扔进河里。
在舒城,学生们也组成检查团,专门检查日货。7月,学生发现城关镇同太源杂货店购进3000包日糖和48箱日产火柴,立即予以扣留。同太源商号试图寻求县政府保护,索回被扣日货,学生更为愤怒,将所扣日货全部投入河里。在当涂,学生们扣留和焚毁了他们在东街德和祥、义和祥京广货号、中英大药房所查获的日货,并在码头、邮局和交通要道派人检查,以防日货流入。
“五四”运动期间,大批安徽学生、工人、商人及其他各界民众广泛参与的反对日本占有山东半岛,抵制日货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安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徽人民的斗争,为中国“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日本侵华计划和日本帝国主义者以沉重打击,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
四、“五卅”运动期间安徽人民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斗争
民国14年(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日本资本家开枪打死中国工人顾正红,打伤10余名中国工人。这件事激起上海各界民众的强烈愤慨。5月30日上午,学生在公共租界发表演讲,散发传单,抗议工人被杀,要求收回租界,又被英国巡捕拘捕多人。下午,数万群众聚集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向人群开枪,打死11人,伤数十人,拘捕57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5月31日,安庆各校学生在菱湖公园汇集,省学联代表李仲实报告了“五卅”惨案的经过,激起听众的极大愤怒。会后,学生们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英日帝国主义,打倒卖国军阀等口号。6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组织的领导下,省城安庆的省学联、省教育会、省工会等50多个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组成“安徽‘五卅’运动后援会”,号召全省人民对日本、英国实行经济绝交,开展抵制日货、英货运动,筹集钱款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会后,与会者举行反帝示威,并派代表到省政府请愿,要求收回英国在皖租界。6月9日和10日,安庆群众连续两天举行大规模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集会和示威游行。
6月12日,安徽“五卅”运动后援会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要求接受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的17项主张,与英国、日本进行交涉,收回租界,废除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
6月16日,安徽“五卅”运动后援会通电各县“教育会、教育局、商会、农会、学生会、各报馆各团体暨父老兄弟姐妹”,指出,“此次祸变,实国家存亡、民族生死问题,交涉胜败之关键,全视激昂之民意持久与否”。呼吁全省人民行动起来,大力援助上海罢工工人。
为了团结各界群众共同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省学联发起,联合工农商各界组成“安徽工农商学联合会”,并在成立宣言中呼吁全省人民坚持斗争,“为死者雪冤愤,为自身争自由,为国家争权威,为世界争和平”。
在安徽人民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安徽的学生及各界群众强烈要求收回英国在全中国所有的租界,驱逐英日两国驻沪领事,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治外法权,在全国实行抵制英货、日货,责令逞凶国赔偿伤者损失,对死难者家属进行抚恤,要求英国和日本必须就此事向中国人民和政府进行道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五卅”运动期间,芜湖各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对英日帝国主义运动。6月2日,当芜湖各中学学生从报纸上看到“五卅”惨案的消息后,立即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暴行。之后他们在十三道门广场召开大会,呼吁各界群众同仇敌忾,与英日帝国主义决一死战,誓为上海工人学生后盾。6月4日,芜湖学联召开会议,决定即日起每日组织街头讲演,宣传“五卅”惨案经过,揭露英日帝国主义凶残本质,并决定发动罢工、罢课、罢市,以声援上海工人、学生。芜湖学联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要求对英国、日本政府进行严正的交涉。6月5日,芜湖学联,店员工会、律师工会、新闻记者工会、教职员联合会等十余个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组成“芜湖市各界“五卅”惨案外交后援会”,领导芜湖市的“五卅”运动。翌日,芜湖市各界“五卅”惨案外交后援会组织数万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支援上海的工人和学生。游行队伍在途经英国领事馆时,高呼“打倒英帝国主义”、“收回租界,惩治凶手”、“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并在十三道门广场举行大规模反帝集会。6月10日,芜湖全市举行罢工、罢市、罢课,以对上海死难同胞致哀,并再度示威游行。芜湖的英国和日本洋行、商号的华籍职工也参加了罢工,直接打击了英日帝国主义。
6月15日,蚌埠各界民众在获悉“五卅”惨案的消息后,臂缠黑纱,手持白旗,上书“群起救国,万众一心”,“打倒帝国主义”、“实行经济绝交”等口号,举行大规模集会,悼念上海死难同胞,声援“五卅”运动。会后,示威者们又举行环绕蚌埠全城的反帝大游行。之后,蚌埠市民开展募捐活动,以捐助上海死难工人的家属,并举行罢工、罢市和罢课,以表示对英日帝国主义暴行的抗议。“五卅”运动期间,蚌埠民众广泛开展抵制英货、日货运动和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斗争,组成日货检查组和仇货检查小组,查封和焚烧日货和英货,形成空前高涨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五卅”运动直接影响安徽省城乡各地,计有60个县的学生、工人、农民、商人成立沪案后援会,他们发表宣言和通电,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发表街头讲演,进行罢工、罢市、罢课,抵制英货、日货,开展募捐活动,声援上海学生、工人,揭露和谴责英日帝国主义暴行。6月23日,安徽全省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仅就安庆、芜湖、蚌埠、宣城、滁县等几个较大城镇,参加群众就达20多万人。游行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为死难同胞复仇”等口号,要求中央政府对英国、日本实行经济绝交,废除不平等条约。安徽人民在“五卅”运动期间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上海人民的正义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势力,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