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训练 教育 装备
一、军事训练
【训练对象】
建国初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以政治教育为主,军事教育为辅的方针,本着做什么学什么,有什么武器练什么兵的原则,对民兵普遍进行了基本军事常识教育。1953年,根据政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民兵任务和解决民兵误工问题联合指示的规定:在冬闲季节,以乡为单位集中,早出晚归,对民兵基层干部和基干民兵,进行为期7天的军事训练。全省共训练225304人。1957年、1958年在对第二类预备役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以乡为单位集中,对基干民兵进行一般的军事训练。全省共训练58272人。1959年,各行各业全面实行大跃进,民兵军事训练同时实行大跃进,以公社或大队为单位,采取大集中形式,对基干民兵进行为期15天的军事训练,全省共训练1679999人。1963年,认真总结集中训练的教训,纠正大跃进中的训练高指标,搞形式主义的做法,利用农闲季节,对基干民兵进行小型、就地、分散的军事训练。全省共训练605983人。1966年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民兵军事训练一度中止。1973年,贯彻总参谋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对民兵实行3年周期的军事训练。重点对象为专职武装干部、民兵排以上干部和武装基干民兵。专职武装干部由军分区每年集训1个月。民兵营(连)长由县(市)人武部每年集训10至15天。武装基干民兵每年由公社或生产大队集中训练15至20天。全省共训练595829人。1977年,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参谋部《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对武装基干民兵和民兵干部进行4年周期的军事训练。全省共训练491396人。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总参谋部的指示,全省对民兵训练进行调整改革,周期改4年为2年,对象改入队七八年的老基干民兵为新入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劳力比较充裕、20岁左右的基干民兵和新任职的、年龄较轻的专职武装干部以及连、排长,训练形式改由公社或大队集中,逐步过渡到以县为单位集中训练。全省共训练民兵266443人。1983年对民兵训练进行大幅度改革,确定训练任务,落实参训人员时,做到“三为主”、“二优先”。即:以新入队为主,年龄轻为主,未经训练为主;家庭劳力充裕的优先,身体幢康的优先。1983年、1984年全省参训的基干民兵,除城市专业技术兵年龄稍大(未超过25岁)外,其余均在20岁以下。有的县(市)训练对象全是当年入队的18岁民兵。
1958年以前,民兵训练均为步兵分队训练。1959年,由单一兵种走向多兵种训练。全省共训练民兵基层干部7万人;步兵1592227人;团属炮兵6119人,师属炮兵4783人,高射炮兵186人;防化兵421人;水兵1409人;侦察兵224人;卫生兵151人;汽车兵50人;通信兵2401人;工兵1278人;航空兵750人。1963年,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训练能力,对民兵专业技术兵训练作了适当调整。1965年,专业技术兵训练停止。1972年,根据战备需要,在进行步兵分队训练的同时,在城市进行高炮训练,在农村进行打坦克爆破训练。全省共训练民兵基层干部68071人;步兵370942人;高射炮兵6.4万人;反坦克兵7万人。1975年开辟通信兵训练。1981年开辟工兵、防化兵训练。
【训练内容】
根据总参谋部的民兵训练大纲,由省军区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训练内容。各地按照训练内容的要求,坚持劳武结合,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开展训练。
步兵分队训练内容:连、排长训练,技术为本分队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使用常识,射击动作与实弹射击,射击训练教学法,手榴弹常识与立姿徒手和持枪投弹,炸药、地雷常识,炸药捆包、火具接续和爆破方法,地雷埋设与排除,打直升飞机、打伞兵、打坦克(简称“三打”),防原子、防化学、防空袭(简称“三防”);战术为进攻战斗中的步兵班,防御战斗中的步兵班,夜间基础知识,行军、宿营常识,行军组织与实施,宿营组织与管理,步哨、潜伏哨和游动哨的派遣,班战术教练法。民兵训练,技术为手中武器常识,简易射击学理,射击动作与实弹射击,手榴弹常识与立姿徒手投弹、持枪投弹的动作与要领,实弹投掷,炸药、地雷常识,炸药捆包、火具接续和爆破方法,地雷埋设与排除,掩体各部名称及经始,近迫作业,“三打”、“三防”;战术为进攻战斗中的兵,防御战斗中的兵,步哨,潜伏哨,游动哨及夜间基础知识
重机枪分队训练内容:技术为武器常识,简易射击学理,测量距离,射击动作,实弹射击与安全规则,重机枪阵地的选择,重机枪阵地的构筑,“三打”、“三防”常识。战术为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进攻战斗中的重机枪班,防御战斗中的重机枪班。
高射炮(机)兵训练内容:团、营干部和参谋人员训练,专业技术为射击基础知识,射击能力,射击指挥组织与实施,营、团射击指挥练习,营集火射击组织与实施,射击指挥任务、方式、原则和要求,情报图板、指挥作业器材使用与标图常识,战斗文书,营、团指挥所组织与主要工作,隐蔽指挥一般原则,指挥工具使用,观察器材了解与使用,一米测距机了解和使用,飞机识别,战时参谋工作,高炮侦察组织实施,高炮通信联络组织实施;战术为敌航空兵、空降兵知识介绍,高炮营(团)战斗部署,高炮营(团)抗击敌空袭战斗行动。指挥连(排)、炮(枪)连(排)长训练,指挥连(排)长专业技术为射击基础知识,射击指挥概则,标图作业器材使用与标图勤务,高炮侦察实施,观察器材、各种通信器材使用,高炮通信联络实施;炮(枪)连(排)长专业技术为射击基础知识、射击能力,对各种目标射击、射击误差及射击结果分析,火炮(枪)兵器、观测器材构造与使用,阵地对空观察组织与实施;指挥连(排)长和炮(枪)连(排)长战术为敌航空兵、空降兵知识介绍,民兵高炮战斗概则,高炮(机)连战斗行动。指挥分队民兵训练,侦察兵专业技术为基础知识,观察器材构造与使用,识图用图,识别飞机,高炮侦察;标图员技术为用图知识,标图器材、收信机构造与使用,标图,拟定空情想定,绘制航迹图;一米测距机手专业技术为基础知识,测距机构造与使用,测距机检查与保管保养,测手职责、战斗位置及报读距离,测距机操作;通信专业技术与通信兵训练同;战术为指挥、侦察班(排)的战斗行动,敌航空兵主要机型及攻击手段。高炮(枪)分队民兵训练,高炮(枪)手专业技术为射击基础知识,火炮(枪)大部分构造,炮(枪)弹、火炮(枪)保管、保养及故障排除,单手训练,炮(枪)手小协同训练,炮(枪)班射击准备,对各种目标射击时炮(枪)班操作,炮(枪)连射击准备,炮(枪)连对各种目标射击实施;战术为班战斗行动,城市战斗行动特点。
四火箭筒手训练内容:专业技术为武器常识,瞄准具、瞄准镜检查及校正,测量距离,射击动作,对不动目标射击,对运动坦克(装甲车辆)射击,夜间射击;战术为发射阵地选择、占领、构筑、伪装、撤出,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班(组)战斗行动。
地炮训练内容:分队干部训练,专业技术为火炮及炮弹一般构造,火炮保管、保养和检查处理方法,火炮基本操作,炮阵地占领、撤出和工事构筑,炮阵地射击实施(迫击炮),方向盘、望远镜、指北针用途、性能、构造和使用,观察所侦察,电话单机技术性能和使用,炮兵连通信联络组织方法,射击基础知识,射击基本技能,射击准备,无后座力炮对不动目标和运动坦克射击,夜间对未照明目标直瞄射击,肩炮射击,迫击炮试射、效力射,简便射击;战术为某外军营以下坦克、摩托化步兵分队编制和主要装备,某外军坦克、装甲车战斗性能、强点、弱点和要害部位,打坦克有利时机,对敌后勤补给和供给系统的研究,攻防战斗中炮兵连(排)行动,破袭战斗中炮兵连(排)战斗行动。分队民兵训练,专业技术为火炮及炮弹一般构造,火炮保管、保养和检查处理,基本操作,射击基础知识,射击准备,无后座力炮对不动目标射击,对运动目标射击,肩炮射击,迫击炮射击实施,简便射击;侦察员专业技术为炮兵侦察概述,观察器材构造与使用,识图用图,测定距离,侦察目标,观察炸点,决定射击开始诸元,射击修正,观察所作业;电话员专业技术为电话员职责,装备器材构造与使用,被复线架设基本功,被复线路和维护,传诵口令,识图用图,判定方位,寻找指挥位置,电工、电话知识;战术为某外军坦克、装甲车战术、技术性能及大部分构造,某外军坦克、装甲车强点、弱点和要害部位,打坦克有利时机,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与近迫作业,与敌步兵坦克作战中行动,担任警戒行动,战炮班战斗行动,指挥班战斗行动。
通信兵训练内容:分队干部训练,通信连长业务职责,无线电排长业务职责,有线电排长业务职责,电台台长业务职责,通信联络基本原则,无线电通信组织原则,有线电通信组织原则,简易运动通信组织原则,装备器材调整使用,装备器材维护管理,无线电分队基础训练组织实施,有线电分队基础训练组织实施,简易运动通信介绍,识图用图常识,电台开设、撤收、转移及工事构筑伪装,话务站开设、撤收、转移及工事构筑伪装,通信枢纽开设、撤收、转移组织指挥,通信保密守则,无线电管理规定。分队民兵训练,报务员为报务员职责,收报、发报、线路通报,装备电台性能及使用,电台实习,电台开设与撤收,机务常识;报话员、步谈机员为报话员职责,军语、密语,通话规则,装备电台及使用,机上通话,机务常识;电话守机员、野战被复线线路架设员为守机员、架线员职责,装备器材构造、性能,电话接转,被复线路架设基本技术,电话开设与撤收,被复线架设与撤收,寻找指挥所位置,被复线路维护,架空明线知识,机务常识;有线、无线电技工为电工常识,有线电话概念,无线电基础知识,磁石电话单机、装备电台、磁石电话交换机、电话总机保养与抢修,供电电话、自动电话、载波电话、广播器材构造与性能及其使用。
工兵分队训练内容:技术为爆破常识,装药捆包和点火法及对各种材料、目标爆破,我军地雷、应用地雷、外军地雷、扫雷器材构造与性能,军用道路常识,道桥抢修,急造军桥构筑,筑城常识,堑壕、交通壕构筑,防步兵、防坦克筑城障碍物的设置;战术为地雷战概则、组织准备、几种打法、破袭战概则、组织准备、破袭时行动。
舟桥分队训练内容:技术为渡河常识,连接作业,民舟加固,渡河地区工程侦察,门桥结构,浮桥架设,浮桥渡场构筑与维护,道路常识,道桥抢修,急造军桥构筑;战术为渡场组成,受领任务后的准备工作,渡场构筑与维护、撤收。
防化分队训练内容:技术为核武器概述,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对核武器防护,化学武器概述,军用毒剂、一氧化碳及其它有毒气体、化学武器杀伤破坏作用及其防护,生物武器概述,生物武器战斗使用及其防护,防毒面具、防毒衣、简易防护器材构造与使用,辐射级仪、乙丙仪、270—1型辐射仪构造与使用,沾染检查,侦毒器、侦毒管构造与使用,毒剂侦检;战术为防化分队任务和行动原则,战术基础动作,防化侦察兵实施化学、辐射侦察时动作,防化侦察组遂行化学、辐射侦察时行动。
1981年,贯彻总参谋部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的指示后,拓宽了民兵军事训练的路子,使民兵军事训练内容更加符合实际。全省各级人武部门,在调整改革的精神指导下,根据总参颁发的《民兵军事训练大纲》和省军区制定的训练内容,结合本地区实际,从民兵战时可能担任的作战任务和本地地形出发,对民兵训练内容进行了增、删、并,突出训练重点。在完成必训课目(射击、投弹、爆破、战术)的基础上,山区突出了打飞机、打伞兵训练,平原突出了打坦克训练,预定作战方向和重点地区突出了反空袭、反空降、反坦克和以破袭、伏击战为主要内容的游击战的训练。和县濒临长江,总面积为24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网稻田面积占52%。在以往训练中,不分地形特点,全县规定统一训练内容,使不少单位在训练中受到限制,课目难组织,效果不好,有些单位只好在打谷场上练战术,圩堤埂上打空降,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走过场。在调整改革中,和县人武部根据总参民兵训练《大纲》精神和省军区训练要求,结合本地的地形特点,制定训练计划。在沿江水网地区减掉了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的“三打”课目,将规定的应用射击改为“水雷制作及布设”,改单兵战术动作为“民兵班水上游击战”,改女民兵战场救护为“水上救护”等。阜阳军分区根据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破袭敌人重要目标须有一定的重火器的特点,对民兵进行了游击炮队的组训。从而增加民兵训练针对性,有效地提高民兵在当地地形条件下,应付各种情况的作战能力。
【训练方法】
建国初至1958年,1963年至1966年这两个时期,主要利用生产空隙,以分散形式,对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各民兵基层单位,根据上级提出的训练任务、内容、重点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围绕生产,具体进行规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训练生产两不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训练不离村,食宿不离家,忙时搞生产,闲时搞训练。农村以自然村、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工厂以生产班次为单位进行。1959年至1962年,1971年至1982年这两个时期,主要在农闲季节,以大队或公社为单位,采取集中形式对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农村参加训练的民兵,与社员劳动同样记工,适当给予伙食补助;城市参加训练的民兵,与同班工人同工同酬,工资奖金照发。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城市实行承包制以后,对参训民兵的报酬,农村列入误工补贴,城市纳入企业提留的轨道,使参训民兵的报酬既落到实处,又做到均衡负担。1988年后,在民兵训练任务大量压缩的情况下,推行大集中形式,对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县人武部建立训练基地,每年农闲季节,在不误生产的前提下,将训练对象分批集中到训练基地进行训练。全省从宁国县开始,逐步推开。到1984年底,全省有26个县(市)的民兵训练基地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省军区于1981年建成巢湖靶场,为每年进行民兵高炮(机)训练和实弹射击提供基地。
为了保证民兵训练的落实,全省加强了民兵军事教员的培养,切实解决学有人教的问题。建国初期,民兵训练没有专门教学人员,多数地区沿袭战争年代的练兵方法,依靠复员转业军人、民兵干部和老民兵,采取能者为师,以老带新的方法进行教学。1958年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需要,民兵训练由单一步兵训练进入多种专业技术兵训练,训练内容和要求有较大的变化。从1962年起,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对民兵军事教员进行培训。省军区、军分区教导队除担负现役干部集训外,同时担负培训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骨干训练。省军区负责培训技术复杂、难度较大的专业技术兵教员,军分区负责培训专职武装干部和一般专业技术兵教员,市、县人武部负责培训民兵营、连长和步兵教员。落实3年训练《纲要》中,省军区、军分区共办专职武装干部集训队62期,对全省专职武装干部进行了轮训,有80%以上的专职武装干部基本做到“三会两能”(会讲、会做、会示范;能组织、能教学)。各县、市人武部采取短期集中的方法,对全省36032名民兵营(连)长进行了培训。公社以下,均采取召开教学准备会等形式,做好小教员培训工作。据统计,实施民兵3年训练《纲要》期间,全省公社共培训小教员8616人。阜阳军分区做到每个武装基干连有一名小教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兵军事训练有了新的发展,为了适应民兵训练改革的新形势,军分区、县(市)人武部均建立了教学协作网,使民兵教学队伍制度化、知识化,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教,教能教好。协作网中的教员队伍,主要由军分区、县(市)人武部现役干部“兼”,从专职武装干部中“调”,在民兵骨干中“选”,到当地驻军中“请”等4部分组成。至1984年底,全省已有8个军分区、41个县(市)人武部建立了人才比较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的协作网,初步形成本地区民兵训练的教学中心。
民兵专业技术兵组训开始时,大多数单位没有教材,缺少教员,教学器材也比较缺乏,而且配发给民兵的兵器和器材,型号陈旧,多数不配套。为使民兵技术兵尽快学会操作和使用手中技术装备,能担负起作战任务,各地与当地驻军挂钩,请部队技术兵对口帮助训练。由省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武部组织民兵到部队去,利用部队的武器装备、训练器材和训练设施,请部队干部、战士担任教员,组织实施训练。此外还聘请部队的干部战士,携带必要的器材和教具,到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担任教员,给民兵讲授专业技术。无线电报务员、标图员、航模靶机等,就是通过部队代训,较好地解决了教员和训练器材等问题。1972年,陆军第十二军驻宣城南漪湖地区的部队,代训当地民兵,取得较好成绩,受到南京军区的表扬和推广。
为了调动参训民兵的积极性,训练中开展竞赛和比武活动。1964年7月,全省组织45人参加南京军区民兵大比武表演,获得单位成绩总分第一名,射击第二名(84.4分),战术第三名(72分),个人奖44人(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28人)。1965年2月,全省在合肥举行民兵大比武活动。参加比武的民兵选手共729名,进行了战术、射击、投弹、刺杀、侦察、炮兵、地雷爆炸、通信、后勤、跳伞、喷火等131个项目的比武和表演。受奖的有77个单位和319名个人。安庆地区杨礼学,步骑枪精度射击,9发命中90环;合肥市胡先发,对100米距离水上游动的25厘米直径气球射击,百发百中;六安地区李少安、蚌埠市刘焕斌,在5级风的情况下,步骑枪3种姿势无依托对100米胸环靶的射击,30发30中;芜湖地区王学道,马克沁重机枪夜间200米闪光目标射击,25发25中;渡江老民兵张孝华,率领9名水上民兵,对10个人像和8个气球,实施乘船射击,全部命中目标;合肥市李锦秀(女)、六安地区钱正安,57无后座力炮射击,5发5中;宿县地区王正才、徽州地区王五一,82迫击炮对水上目标实施放列观察单炮射击,发发命中;六安地区杨朝凤(女),轻喷火器3次喷射9个酒瓶,全部命中目标;合肥市、蚌埠市6名民兵侦察兵攀登表演,不仅能沿避雷针徒手攀上20米高的楼房,而且能从楼房上把俘虏带下来;滁县地区张玉宝,无电线收报在每分钟内抄收短码190个字,没有差错;合肥市战地野炊班,在31.5分钟内做好120人的米饭、大馍、包子和三菜一汤,并转移一次位置,将饭菜送往前线;徽州地区王本勇,快速投掷手榴弹,1分钟投出37枚,大部分在40米以上。
二、政治教育
【教育内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建国以后,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民兵工作和政治教育的重点,也由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战争,转移到发动民兵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布后,全省各级人武部门积极组织民兵参加全民教育活动,接受统一教育。在全民教育中,根据民兵特点,向民兵提出要求,号召广大民兵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带头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执行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政府法令,自觉为实现共产党的总任务、总目标多作贡献。
阶级教育:建国以来,全省集中抓了2次。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结合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进行的;第二次是在1962年春,结合做好粉碎台湾蒋介石集团妄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准备工作进行的。一是以苦主亲身受压迫、受剥削的经历,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罪行;二是请老贫农、老干部、老民兵讲村史、厂史、家史,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揭发旧政权的黑暗统治;三是发动民兵访问祖辈、翻阅“家谱”,普遍建立遭受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统治的苦情帐。通过倒苦水,诉苦情,挖苦根,提高民兵阶级觉悟,激发民兵仇恨国民党反动派,仇恨官僚地主剥削阶级,仇恨黑暗旧社会:热爱共产党,熟爱人民政权,热爱社会主义,增强参加民兵组织的自觉性,握紧枪杆子,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建国以来,全省集中抓了4次。第一次在1950年冬,美帝国主义出兵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进行的。运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侵略中国的手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和出兵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实质,大力宣传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英雄事迹,广泛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第二次是在1962年冬,印度侵犯我国边境时进行的。各地运用印度屡次进犯我国边境,打死、打伤我边境军民的罪行,揭露印度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我国领土进行蚕食和扩张的侵略野心,大力宣传我边防军民保卫边疆的英雄事迹,全力支援人民解放军对印度侵略者的自卫还击。第三次是在1969年春,苏联出兵侵犯我国边境珍宝岛时进行的。各地运用新老“沙皇”侵略我国罪恶史,揭露苏联的侵略本质,大力宣传人民解放军进行自卫反击的英雄事迹,激发民兵抗敌热忱,做好全面反击苏联企图大规模入侵的准备。第四次是在1979年春,越南侵犯我国边境时进行的。各地运用越南出兵侵略柬埔寨和侵略我国边境的罪行,揭露越南与苏联相互勾结,对我国领土进行侵略扩张的野心,大力宣传我边防军民抗击越南入侵的英雄事迹,全力支援人民解放军对越南的自卫还击。通过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民兵民族自尊心,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高斗志,树立不怕苦、不怕死,敢于打大仗、打恶仗的思想,随时粉碎一切入侵之敌。
革命传统教育:建国以来,全省各地始终把人民解放军建军宗旨作为民兵宗旨,对民兵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1960年组织民兵学习人民解放军,进行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内容的“三八”作风教育,号召民兵用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作风要求自己,当一个好民兵。1963年组织民兵学习雷锋事迹,号召民兵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争当雷锋式的好民兵。以后每年结合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日,在民兵中深入开展革命传统的教育活动。1979年组织民兵学习法律知识,教育民兵带头遵守法纪,建设祖国,保卫祖国。1985年在民兵中开展理想与纪律教育,号召民兵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积极为经济建设作贡献。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激发民兵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把民兵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民兵基本知识教育:1949年至1960年,全省民兵基本知识教育,主要进行为什么组织民兵,为什么要当民兵,民兵任务和要求的教育。1961年以后,全省民兵基本知识教育逐步完善,趋向系统化、规范化。1961年至1962年全省对民兵进行《民兵工作条例》的教育。1963年至1965年全省对民兵进行怎样当个好民兵和民兵任务要求的教育。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民兵政治教育,讲大话、讲空话严重,损害了民兵政治教育威信。1977年至1979年,对民兵进行拨乱反正的教育,反复阐明民兵建设必须坚持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建设的理论、路线,坚持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地方党委和军事系统对民兵的双重领导制度,坚持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坚持共产党的阶级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职能,坚持劳武结合原则,把被“四人帮”搞乱了的民兵建设理论、路线纠正过来。1980年至1984年全省对民兵进行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教育和新形势下民兵的地位和作用的教育。通过民兵基本知识教育,提高民兵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民兵战略地位的认识,明确民兵的性质、任务和要求,纠正民兵工作和民兵中的各种糊涂观念,争当一个好民兵。
形势战略教育:省军区、军分区每年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编印三四期民兵形势战备教育材料,着重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霸权主义战争威胁的国际条件下进行的。帝国主义本质就是侵略。教育民兵克服和平麻痹思想,认清形势,常备不懈,随时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各地针对民兵在军事训练、执行任务时和平时工作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运用共产党的政策、老一辈的革命传统、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现实思想问题,调动民兵积极性,完成各项艰巨任务。
【教育方法】
上政治课:一是按规定的军政训练比例,在军事训练期间根据本年度民兵教育内容,安排上政治课的课目。建国初期,民兵军政训练比例,政治占50%;1959年以后,民兵军政训练比例,政治占30%;1979年以后,民兵军政训练比例,政治占10%。二是坚持平时上政治课制度。建国初期民兵上政治课是不定期的,根据需要临时确定。1958年以后,各地根据农事闲忙,基干民兵坚持每半月上一堂政治课。1979年以后,改为基干民兵每月上一堂政治课。三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如“五·一”、“八·一”、“十·一”等,给民兵上一堂政治课。为了上好民兵政治课,各级都重视培养民兵政治教员。建国初期,“干教合一”,民兵政治教员均由乡队以上干部担任。1958年9月大办民兵师后,在民兵营配备专职副教导员,民兵排配备政治副排长,负责民兵政治教育和民兵政治思想工作。1964年“社教”中,将民兵排政治副排长改为政治干事。民兵政治教育骨干队伍建立后,分级负责进行培训。省军区、军分区负责培训县、区(市辖区)民兵政治教员,县(市)人武部负责培训武装基干连政治教员,区、社负责培训民兵排政治教员。六安军分区在1980年、1981年的2年时间内,共集训民兵政治教员11448名。巢湖军分区每进行重大政治教育,都先进行试点,然后召开现场会,组织民兵政治教员到实地学习。
举行报告会:各地每逢贯彻共产党的重大政策、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开展向英模学习活动时,多以报告会形式向民兵进行教育。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英模报告团来安徽时,全省各地组织民兵参加报告会听英模报告,开展形势战备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仅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英模报告团来安徽巡回报告时,全省就组织7.3万余名民兵参加听英模报告。泾县云岭、茂林地区的民兵组织,在重大节日和进行民兵集训时多次请新四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老民兵讲述当年新四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业绩,紧密联系民兵思想实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合肥地区的民兵组织,每年请离职休养的老红军黄锦思,给民兵作传统报告,通过讲述红军斗争故事和现身说法,教育民兵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运用报刊、广播:1952年12月21日,根据总政治部、华东军区政治部指示,安徽军区政治部成立民兵报社,出版《安徽民兵报》。1954年4月15日,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奉命停刊。在1年零3个半月的时间中,出版报纸63期,对宣传贯彻上级指示和民兵工作方针政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动民兵完成各项任务,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各地还运用黑板报、墙报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视察马鞍山钢铁公司第一炼铁厂时,看到墙报“民兵生活园地”栏内贴着《民兵组织原则和爱国公约》,非常高兴。当看到公约上写着:“为巩固国防,随时准备痛击胆敢来犯的敌人,我们一致拥护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时,频频点头,倍加赞赏他说:“好啊!好啊!我看还得加一条,叫管理民主化”。《安徽民兵报》停刊后,《安徽日报》和各地区报纸相继办起民兵专栏,继续运用报刊对民兵进行宣传教育。1963年冬,《芜湖日报》抓住繁昌县环城公社铁塔大队武装基干民兵马有下从不爱枪到爱枪这个典型,针对当时民兵存在的和平麻痹思想,在《民兵专栏》里开展“马有下为什么爱上了枪”的讨论。1964年5月29日,《解放军报》“民兵专刊”在头版头条推广这一做法,发表了编者按,全国范围内开展“马有下为什么爱上了枪”的大讨论。这一讨论持续近一年,对克服民兵中的和平麻痹思想,树立战备观念,起了推动作用。1985年,农村有线广播网陆续建立,省广播电台、县广播站相继办起“民兵节目”,运用电台、广播向民兵进行教育。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省电视台经常利用新闻和专题节目对民兵进行教育,使民兵教育更加形象生动。
开展经常性的“创造先进”活动:全省各地把平时的民兵政治教育寓于开展经常性的创造先进活动之中,鼓励民兵积极上进,学英雄业绩,走英雄道路,争做一个先进民兵。建国初期,主要沿用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方法,在民兵中开展立功创模活动。1951年省军区表彰26名模范民兵。1958年至1962年在全省民兵中广泛开展以政治思想好,生产劳动好,军政学习好,执行任务好,遵守纪律好为内容的“五好”民兵活动,1958年全省涌现出“五好”民兵291674人,五好民兵班10291个,排3667个,连1160个,营241个,出席公社以上积极分子会的21万余人,省积极分子会的1171人,中央积极分子会的192人。1964年以后,开展创造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先进单位和“五好(军政学习好改为军事学习好,遵守纪律好改为“三八”作风好)民兵活动,每年6月份进行初评,年底进行总评。班评民兵,排评班,营(连)评排。先进班、排,由共产党支部审查,报公社共产党委员会批准,排报县人武部备案;营(连)由公社共产党委员会审查,报县共产党委员会、县人武部批准;“五好”民兵由排审查,报大队共产党支部批准。“文化大革命”后“五好”民兵活动改为“立功创模”活动。通过开展创造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和“立功创模”活动,调动了民兵的积极因素,涌现出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78年,全省共涌现出“三落实”武装基干连304个,占总数10%;先进武装基干排1103人,占总数13.4%;先进武装基干民兵75437人,占总数的10%;有8名民兵荣立三等功,6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1960年、1966年、1983年,省先后三次召开民兵先进代表大会,表彰和奖励先进。
【教育阵地】
建国初期,全省基层民兵组织,以“夜校”、“扫盲识字班”等活动场所,开展民兵教育活动,深受民兵欢迎。1958年大办民兵师期间,农村大队普遍建立“民兵俱乐部”,作为民兵政治教育活动的阵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广大民兵要求及时了解共产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掌握有关科学技术,加快致富步伐;在劳动之余,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针对这一新的情况,各地民兵和青年组织、办起“民兵青年之家”,作为民兵青年教育活动阵地,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1983年,中共宣城地委宣传部和宣城军分区政治部联合下发《关于办好“民兵青年之家”的通知》,各级共产党组织和人武部门,在试点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民兵青年之家”由少到多,不断发展。据1984年统计,全省建支“民兵青年之家”8443个。
“民兵青年之家”一般都有书刊杂志、文娱体育器材、电视机、收录机等。各地运用民兵青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对民兵进行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热爱共产党、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的“三热爱”教育,帮助民兵清除极“左”思想的影响,消除对共产党的政策持怀疑观望态度,带头落实、完善生产责任制,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泾县南容乡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这个乡办起“民兵青年之家”后,坚持对民兵进行传统教育,灌输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学英雄,见行动,做好事,树新风,把南容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乡,被安徽省政府评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军区、南京军区和总政治部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淮南市大通区窖河乡方楼村民兵营,利用“民兵青年之家”举办文娱联欢,组织民兵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使健康的文化娱乐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他们还经常开展球类、棋类比赛,组织民兵骑自行车开展“我爱煤城一日游”活动,让民兵了解家乡的发展,领略家乡风貌,增强为家乡的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该市农村“民兵青年之家”购买有农业科技知识书籍,让民兵阅读,并请区、乡农技站人员给民兵讲农业技术课。许多民兵学到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走上致富之道。
三、武器装备
【武器配发】
全省根据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民兵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本着有利于战备,有利于训练,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在各个不同时期,采取多样的配备方法。做到上分散,下集中,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布局合理。高射武器主要配备在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重点目标附近。打坦克武器主要配备在反坦克重点地域。民兵武器配备的范围,主要根据民兵人数和民兵所担负的任务,视武器数量而定,一般配备到基干民兵连。持枪民兵人数因时期不同而不等。建国初期至1957年,基本上“人手一枪”,一支枪配一人。1958年至1975年,每支步枪和冲锋枪原则上配3至4人,分第一、二、三、四持枪手,武器由第一持枪手保管,如第一持枪手外出,由第二持枪手保管,以此类推。在训练时,3名持枪手合用一支枪。每挺轻机枪原则上配4至6人,分射手和副射手。每挺重机枪配8至10人,分射手、副射手和弹药手。每门迫击炮配6至8人。1976年以后,各种武器的持枪手各减少1至2人。在武器配发中,对持枪民兵进行严格政治审查。持枪民兵先由民兵班、排推荐,共产党支部审查,报上级共产党委员会批准,以保证武器掌握在政治可靠的人手中。在农村,根据民兵家庭劳动力强弱和兄弟多少等因素,合理确定持枪手,做到一声令下,持枪民兵能立即出动,不影响生产,有利于战备。
建国初期至1958年,民兵武器装备主要以汉阳造、老套筒、“三八”式等旧杂武器为主,并配以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等土造武器。据1952年统计,全省民兵武器配备为:步枪103928支,冲锋枪25支,轻机枪12挺,其它枪支1367支,刺刀408把。1956年,全省对民兵武器进行清理,收回破旧武器6万支,将堪用武器相对集中配发在战备重点地区。1958年,开始在民兵中配备苏式“7·62”步骑枪、“50”式冲锋枪、加拿大轻机枪等,旧杂式武器逐步淘汰,武器品种也由步枪发展到多种类型的半自动武器。据1956年统计,全省民兵武器配备为:步枪99662支,冲锋枪12362支,手枪2383支,轻机枪4789挺,重机枪938挺,60炮395门,82迫击炮94门,120迫击炮3门,无后座力炮6门。1972年增配民兵高射炮216门,高机205挺。1975年增配通信器材1970部(件)。1978年,旧杂式武器全部淘汰,代之制式常规武器。
民兵武器配发后,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随意调动民兵武器。如确需调动,县(市)范围内,经县(市)人武部批准;地区范围内,经军分区批准;省范围内,经省军区批准,并严格执行报批手续。已确定专人保管使用的武器,不得擅自转借他人,如因训练、执勤需要借用时,乡(厂)范围内,由乡(厂)人武部批准;区范围内,由区人武部批准;超出区、乡范围,由县人武部批准。训练或执勤结束,按期归还。厂矿企事业单位搬迁时,原则上不准带走所配发的民兵武器,如确需带走,要按民兵武器装备的调动批准权限报批,并到迁出和迁入的所在地县(市)人武部办理移交手续。
【武器保管】
建国初期至1965年,全省民兵武器量少,相对集中配发在战备重点地区,由民兵个人保管。“文化大革命”中,民兵武器全部集中到县(市)和军分区军械仓库保管,以防丢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民兵训练的恢复,武器集中于县保管有诸多不便,又将武器重新配发到区、乡基干民兵连,由持枪民兵个人保管。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民兵流动量大,武器的擦拭、保养、检查等制度都难以落实,不安全因素有所增长。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省军区提出武器集中保管的设想,并于1982年初在巢湖地区进行试点,摸索经验。实践证明,武器集中保管利多弊少,既减少了事故,又减轻了群众负担,便于管理,深受民兵欢迎。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全省民兵武器集中到区、乡保管。
在武器保管中,各地均建立了规章制度。“文化大革命”前,制定了《武器保养制度》和《武器检查制度》,要求民兵武器每星期小擦一次,每月大擦一次,梅雨季节天天擦拭。执行任务后随时擦拭;县(市)人武部对区、乡基干连半年抽查一次,年终普查,并进行总结评比。从而,使旧杂式武器多年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文化大革命”中,这些制度被当作“条条框框”,粉碎“四人帮”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各项制度重新恢复,健全和完善了全省修械所、武器仓库的管理制度和安全制度。民兵基干连普遍建立值班登记、保养擦拭、使用保管、检查评比等制度,使民兵武器保管有章可循。自1976年以来,全省有5个军分区、72个县(市)人武部,3227个乡、1432个厂矿企事业单位,没有发生武器被盗、丢失事故。
为搞好民兵武器集中保管,各级逐渐建造民兵武器仓库。到1985年,省军区武器仓库已建成。面积为10386平方米,9个军分区的民兵武器仓库全部建成,面积为14538平方米,县(市)人武部民兵武器仓库己建成77座,面积为18730平方米,基层兵器室己建成4587个,制作枪柜架12716个。经检查,县以上民兵武器仓库,从建筑面积、房屋结构、牢固程度、室内温度和湿度等,均达到规定标准。区、乡武器室达到四有(有库室、有枪柜架、有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的要求。县以上库房均安装了报警装置和防雷防火装置。县民兵武器仓库,均配有保管员和看守员。农村和厂矿兵器室确定了专人负责。对保管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军械知识和管理知识,以胜任本职工作。全省共配仓库保管员287人,武器看守员4356人。各级民兵武器仓库均制定联防方案,建立和健全民兵值班、巡逻制度,落实了安全措施,使武器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武器维修】
1960年,省军区建立了民兵修械所。1961年,各军分区民兵修械所和县(市)人武部民兵武器维修组相继建立。至1985年,全省己有省军区民兵修械所1个,军分区民兵修械所9个,县(市)民兵武器维修组26个,厂房面积10042平方米,主要设备162台,职工249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军械修理体系,基本上做到小修不出乡,中修不出县,大修不出地区。各级修械人员,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武器普查和巡回修理。1980年至1984年,省军区、军分区2级民兵修械所,共修理各种武器18020件。巢湖军分区建国以来,先后建立基层民兵武器维修组1021个,对民兵武器维修和保养起了重要作用。霍山县大化坪乡,从1961年开始,由3人业余民兵武器维修小组,发展为全乡民兵武器维修网,长期坚持就地维修民兵武器,使全乡民兵武器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受到总参谋部表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军区、军分区2级民兵修械所,贯彻改革精神,调整领导班子,充实修理队伍,建立岗位责任制,从组织上、经营管理上保证了维修任务的落实。省军区、军分区民兵修械所完成416119件零配件的生产任务,革新79个新项目。由于民兵武器品种不断增加和更新,军械维修技术越来越复杂,各级加强了民兵修械技术人员的培养。滁县军分区民兵修械所积极组织有条件的职工报考电大、函大、夜大,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新工人杨文斌通过自学,学会绘图、操作,成了革新能手。他革新的4工位钻九夹具在《机械工人》刊物发表,受到好评。六安军分区坚持每年举办1至2期技术训练班,培训民兵修械人员。1975年至1985年,共办16期,培训806人。1978年至1985年,全省各级举办军械、修理人员训练班93期,共培训25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