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企业具体经营管理的主体应是企业本身,但由于国家长期形成的政企不分,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实行的。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有政府行为,也有企业行为。
一、经营形式
60年代由于企业少、规模小,乡镇企业的经营承包,多由公社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核算。简称“统管制”,也称“报帐制”、“一捆柴”。乡镇企业的报酬形式也很多。办得好的厂实行计时工资制或计件工资制,办得不好的工厂拆帐分成,有钱就发,没钱就不发。有的厂参照农业分配办法,上半年预分,下半年决分。70年代初,由于公社从生产队抽调一部分劳动力到社队企业做工,对这部分职工实行“劳动在厂、分配在队,厂队结算,适当补贴”的分配办法。以后随着社队企业发展,逐步实行企业独立核算。1978年,来安县大英公社率先对企业实行“五定一奖”(定任务、定人员、定费用、定利润、定上交、超额奖励),当年地区局在全区推广了他们的做法。自1979至1981年,全区各社队企业基本上都实行了“几定一奖”生产责任制,使企业在人、财、物三权上有统有分,企业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较好地贯彻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乡镇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是在“几定几奖”的基础上形成的。1978年本区在全国首先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的推动和启发下,1981年春,一些乡镇企业自发地试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2年9月,中共滁县地委召开了小城镇会议,要求“有计划地在一部分经营管理差的社队企业或亏损企业中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3年元月,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下达后,滁县地区于2月份召开了社队企业会议,研究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问题,滁县行署批转了会议纪要,责任制的核心是承包,突出一个‘包’字,明确一个‘责’字,体现一个‘利’字,加强一个‘管’字”。各县及时认真地贯彻滁县地委行署的部署。全椒县总结和宣传了一批社队企业实行承包的经验,并作出了10条暂行规定。来安县人民政府及时召开了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其他各县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乡镇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区推开。1983年4月上旬,省社队企业局在滁州召开全省社队企业改革整顿座谈会,参加会议人员有各地、市社队企业局长和部分社队企业厂长。省局在总结中对本区的乡镇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充分肯定。到1983年底,全区乡镇企业实行经营承包的已达95%以上。1984年以后,全区乡镇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是“一包三改”;即搞好经营承包责任制;改干部委任制为选举制、招聘制;改固定工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1984年,全区乡办企业3122个,实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的有2150个,实行其它形式承包的982个。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是在“一坚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两不变”(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不变)、“三兼顾”(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其目的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国家多收、社队多得、企业多留、职工多分。社队企业的管理是多层次的,因此,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因地、因厂、因车间、因工种制宜,不摘一刀切,不固定一个模式。各地的做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
集体承包。即公社、大队根据企业设备能力、历年生产水平、市场供销变化等情况,提出所要达到的各项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把企业承包给企业全体职工经营。经过全体职工的民主讨论,选出代表与公社、大队签订合同。在企业内部,实行层层承包,把承包指标分解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实行这种形式的承包,多为一些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生产和供销比较稳定的企业。
厂长(经理)承包。此种承包方式就是把企业固定资产、设备、流动资金全部承包给厂长(经理),厂长(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全权处理企业全部业务。在承包期限内,有一定人事调动权;技术人员招聘权;生产、财务、产品销售自主权。厂长(经理)要负责完成上交社队的利润、国家税收以及按规定比例提留折旧费、福利基金、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和管理费等承包任务,年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实行超奖减赔。
个人承包。这种承包形式类似农业的“包干到户”,是一种租赁式的承包。规定承包人向乡(镇)村交一定数额的纯利润和一定数量的折旧费,一切盈亏完全由承包者个人承担。这种个人承包的企业属于规模很小、产品单一、工艺简单、流动性大的企业。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在利润分配和职工报酬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有三种:一是利润包干,全奖全赔。二是利润按比例分成。在比例分成中,有的是全部利润按一个比例分成;有的是利润定额,定额以内和超额的按不同比例分成。三是利润定额包干,超额分成。即在承包指标以内的全部归乡(镇)、村,超额部分的由乡(镇)、村与承包者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成。也有的企业超额部分全部归承包者。职工工资计酬也是多种多样:有计件工资制,有固定工资加奖励,有基本工资加浮动工资,有基本任务保基本工资、超减浮动。
为探索乡镇企业改革的新路子,中共滁县地委于1986年结合整党,在全椒县武岗区派驻了改革试点工作组,进行乡镇企业改革试点,以地办(1986)72号文件转发了《全椒县武岗乡镇企业改革试点方案》。《方案》主要内容是“一放两挂三制”,“一放”就是政企分开,下放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两挂”就是把乡干部的奖金与乡办企业的产值、利润挂钩,把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与企业产值、利润相联系,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三制”即对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7年,为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滁县地区财政局、税务局、农行、乡镇企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利润分配的若干规定”,对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职工之间关系,保障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活力,都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各县(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配套措施,使乡镇企业改革在更深层次上层开。
在经营承包责任制中,一些企业出现了“短期行为”和“富了和尚穷了庙”现象。为克服此类弊端,滁县行署决定把竞争机制引入乡镇企业承包中。明确提出“厂长(经理)”实行招标制,择优选定经营者。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试点,允许集体和个人向国营企业参股,大企业可以承包、租赁、兼并小企业;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承包、租赁、兼并效益差的企业”。来安县实行招标承包行动快,从1987年底开始,到1988年11月底,全县346个乡镇企业中,有124个实行公开招标,竞争承包,占企业总数的35.9%。来安半塔镇农民孙成举1988年5月通过竞争中标,以30万元买下了濒临倒闭的镇办面粉厂,成为本区拍卖乡镇企业的首例。1988年11月,滁县地委、行署在来安县召开全区深化改革经验交流会,到1989年底,全区2721个乡、镇办企业中,有1233个企业实行厂长牵头、集体承包责任制,293个企业实行招标承包责任制,623个企业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制,195个企业实行租赁制,341个企业实行了股份制,36家小、微、亏企业被兼并或拍卖。
二、质量管理
本区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起步于1984年。当年12月,滁县地区乡镇企业局成立科技信息科,配备两名专职干部,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抓质量管理。1985年以后,各县、市局也配备了专人抓质量。
(一)标准化管理
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对标准化生产不了解、不重视。初期乡镇企业生产零配件和工艺简单产品,有许多既无国家标准,也无专业标准。因此,无标生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1985年以后,通过审查产品标准和行业检查评比,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按标生产。据1989年对企业按标生产的调查统计,全区乡镇骨干企业采取产品标准495件,采标率占乡镇办骨干企业总数的70%,其中12家企业制订的标准被作为省企业标准认可实施。天长县积极与本省及外省的友邻地市的标准计量、情报部门联系,请他们多方联系查找有关标准。对国家暂无标准的产品,参照国营类似产品的技术参数,指导和帮助创优企业制定了企业标准、内控标准。天长水泵厂原先是个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只能生产普通阀门的小厂,厂长兼技术员吴慕舜从质量管理入手,进行技术改造,起草了国内第一份酒泵标准,经省计量局批准作为安徽省企业标准发布。该厂生产的各类酒泵、耐酸泵达到一滴不漏,其中50SMY—20不锈钢酒泵1985年获省局优,1986年获省优,1987年获部优,1989年获“安徽省首届星火科技奖”。至1989年底,天长县已制定省企业标准及省优标准4项,企业标准1项.全县采标率由1978年的48.3%上升到75%。
为推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地、县(市)乡镇企业局和标准计量局开展了标准化函授培训工作,为乡镇企业培训标准化方面的管理人才。1988年5月,滁县地区乡镇企业局和标准计量局成立了标准化函授领导小组,并在滁州市、天长县、定远县设了三个教学辅导站。第一期培训人员208人,至1989年,共有186人经过考试合格,领取了标准化函授结业证书,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骨干力量。
(二)计量管理
1984年,国家发布《工业企业计量定级规定》后,本地区乡镇骨干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计量定级合格。1985年以后,在开展产品创优中,对计量进行验收,促进了企业计量检测设备的健全,许多企业的检测设备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如天长县水泵厂微机测泵,对涵泵的性能检测可达一级要求。天长县电线二厂的高阻计、测厚仪、电光分析天平等检测设备都具有8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以来,已有56家企业获计量定级合格证书或单项验收合格,其中获三级计量合格证书的26家,即滁州市食品罐头厂、第一水泥厂、第三水泥厂、第四水泥厂、第五水泥厂、滁东农机厂;天长县的电扇厂、仪表厂、仪表四厂、热工仪表厂、水泵厂、消防水带厂、拉丝模厂、电子元件厂、自动化仪表厂、仪表二厂、仪表元件厂,江淮泵厂、航天仪表厂;来安县的化工厂、电焊机厂、农用拖车修造厂;全椒县的龙王山酒厂、挂浆机厂;嘉山县光明电器厂。
1985年以后,在乡镇骨干企业中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规定凡创部优产品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标。地、县(市)主管部门,参照《乡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验收细则》,对申报创部、省优的企业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验收,以产品创优推动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地、县(市)经委及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验收,共有37家乡镇企业获省乡镇企业局颁发的全面质量合格证书。为进一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1987年省、地经委设立了质量管理奖。1988年,天长县水泵厂获省经委授予的“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奖”。自1985年以来,全区乡镇企业还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据天长、全椒、定远、凤阳、嘉山等五县乡镇企业不完全统计,1989年QC小组有219个。1992年为810个。1988年,天长县水泵厂金工车间QC小组获省、地经委授予的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
通过较为系统的质量管理,一批省、部优产品脱颖而出。1985年,天长县电扇厂生产的龙华牌FC—4型900mm吊扇获部优产品称号,成为本区乡镇企业系统第一个部优产品。同年,嘉山县光明电器厂生产的淮光牌HY2—30型倒顺开关获省优称号。1986年创部优1个、省优8个;1987年创部优2个,省优7个;1988年创部优1个、省优4个;1989年创部优1个、省优6个。获部、省优质产品奖的,从1985年的3项增加到1989年的33项。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银牌奖1个、铜牌奖2个,另有33项获省局系统优质产品奖。
滁县地区乡镇企业产品创优情况一览表

滁县地区获全国食品博览会奖名单

三、财务管理
1978年以前,全区乡镇企业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非常薄弱,管理手段粗放,实行农企合一,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收支无计划、成本不核算,消耗无定额。对于财务计划、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成本核算、收入分配、专用基金等财务管理方面没有规范化的统一办法,有的企业参照二轻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办法,有的企业参照农村供销合作社财务管理办法,有的企业参照国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应地作了一些会计记录和简单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不准确,利润不能正确反映社队企业的经济成果,许多企业按农业生产的收量体系换算,一年算总帐,分光、交尽、拿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1977年,刚组建不久的全区各级社队企业主管部门,立即设立了专抓财务管理的机构,着手抓了财务报表的建立,财会人员的培训和财会队伍的建设,但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还没有统一的财会制度,加之财会队伍力量不足,工作难度大,效果并不理想。
1980年4月,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社办企业财务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社办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对于克服社队企业财务混乱状况,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1986年9月,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颁发新制度,加强财经核算与监督,设置35个科目,适用范围由原来的乡办一个层次,扩大到乡办和村办两个层次执行。全区乡镇企业系统认真贯彻新的财务制度,使财务管理状况大大改善。
(一)建制建帐
首先是改革农企合一的记帐方法。农企合一的实行农企分家,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单独在银行开户,将农业式的收付记帐法改为工业式借贷记帐法。各县为了抓好此项工作,加强了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全椒,滁县、天长、来安等县社队企业局主动会同财政、银行等部门培训财会人员,滁县社队企业局会同财政、银行组成四人小组,深入公社,划片包干,一个片一个公社地进行建帐辅导。据1980年滁县、全椒、天长、凤阳,嘉山五县统计,建帐、改帐的有147个公社,占五县公社总数的82%。来安县采取先培训后建帐的方法,108人的会计培训班结束后,巡回到五个公社的社队企业,帮助建立新的财务制度。1980年底,各县根据新的财务制度要求,对社队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基本上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增减记帐法,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财务报表,统一经济核算制度,统一财务管理制度。1981年上半年,全区社队企业财务季度报表基本建立起来。1989年,全区乡镇办企业90%做到建制建帐,单独核算成本,并按规定搞好各种提留,基本做到当月成本当月算,当月效益当月见。1989年以后,滁县地区乡镇企业局财务人员深入各县、市和乡镇骨干企业辅导建制建帐,并对不同行业的37个乡镇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月报制度,以总结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使全区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二)审计监督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财务制度,各级领导加强了对财务制度方面的检查、审计监督工作。1981年9月,滁县地区纪委和社队企业局组成调查组,重点解剖了天长县安乐公社、来安县长山公社和滁县城郊公社的社队企业财务管理状况,最后形成了《关于加强社队企业整顿,纠正不正之风问题》的调查报告。安乐公社作为好的典型推广,长山公社作为差的典型批评。中共滁县地委以(81)99号文件批转下发。全椒县在经委、农行、劳动等部门配合下,重点检查章辉和马厂两个公社,又以区为单位进行普查,最后县委批转了县纪委关于加强社队企业财务清理方面的报告。定远县自1979至1985年,先后三次以财务主审和财经纪律检查等形式,对乡镇企业系统开展查帐活动,共查出各类违纪公款216万元,当年就回收97万元,并制定了财务管理的7条政策性规定,对建立健全乡镇企业财务制度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后,为防止和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虚盈实亏”,利润分配不合理和企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各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财务成果的审计。1987年以来,天长、全椒等县,每年都开展一次财务、税收大检查,检查的重点一般有4项:一查减免税的去向,是否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二查企业的盈利是否落实;三查企业利润分配是否合理;四查企业利润上交是否按农财两部的规定执行。边检查边审计边整改。1988年4月和1989年4月,天长县人民政府组织财政、农行、税务、乡镇企业局等部门,对乡镇企业先后进行两次财务、税收大检查,共检查全县36个乡镇的72家企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的决定》。全椒县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制度,区、乡经委建立了季度区审制度和厂长离任审计制度。1988年以来基本上做到全年区审3次,全县性财务检查1次,分行业审查一次。1989年8月在乡镇企业局内设审计股,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审计和监督。来安县乡镇企业局1988年成立审计股,负责对承包经营合同、经营成果和利润分配的审计。1988—1992年,全区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结合贯彻两部制度,认真开展清理财务、清仓利库和“双增双节”活动,抓紧催收应收款,加快资金周转,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财会队伍
乡镇企业财务人员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素质较差,而且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一些承包企业,随意调换财会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各级主管部门先后举办培训班培训财会人员。1987年4月,地区乡镇企业局又在财政局和农行的支持配合下,在来安县新安镇举办了国家农、财两部发布的新制度师资讲习班,各县、市共选派了87名从事乡镇企业会计工作的骨干参加为期15天的培训,为县乡两级的培训工作打下了基础。从1984年以来,乡镇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共培训财会人员9922人次,使全区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普遍地提高。
为保证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1986年以来,地、县(市)两级对乡镇企业财会人员进行考试和考核,对合格者颁发“会计人员合格证”。1989年全区乡镇办企业1359名会计中,已有156人经考核领取了合格证。地区及各县、市还明确规定“凡取得会计合格证的财务人员的任免和调换,必须经县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同年,又对财会人员进行了职称评定,全区1031人被评为会计员以上职称,其中89人为会计师,388人为助理会计师、554人为会计员。
在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同时,统计制度也相继建立和完善。1977年以前,社队企业无独立的统计体系,只附属于农业中的副业、手工业、轻工业等其它经济门类。1977年初,各县局配备了专职统计人员,公社一般由办公室会计兼任。1978年国家农林部颁发了《社队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后,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化。1984年全区乡镇企业统计已形成网络,统计资料基本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统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1990年,全区已有统计师11人。乡镇企业统计对象是以农民为主体兴办的各种企业。乡镇企业统计制度规定的范围包括:乡(区,镇)村集体办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其它企业;联户和个体办的各类企业;“三资”企业和联营企业等。在工业中,又分为轻、重工业,并细分40个大类和所属的行业。
四、安全生产
乡镇企业职工多为农民,他们在从事工业劳动前未经过安全技术和安全操作的培训,致使乡镇企业安全事故频繁。1985年,全区乡镇企业烟花爆竹企业200多个,其中个体企业190个,发生安全事故的最多。1985年7月28日,天长县官桥乡赵巷村花炮厂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炸死6人,伤11人,4间砖瓦结构厂房基本上被炸倒,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事故发生后,省、地、县组成联合调查组,据对现场的调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阳光通过敞开的窗户直射到药箱上,温度上升引起自燃。滁县地区行署为此向省人民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并对这次事故负有责任的有关人员给予刑事政纪处分和经济处罚。1987年,烟花炮竹业又发生几起爆炸事故,伤亡5人,炸毁房屋5间,其中凤阳县临淮关镇花炮厂炸死1人,毁房3间,凤阳县府城镇个体花炮企业发生两起爆炸事故,l死3伤。建材建筑等行业安全事故也不少。1988年全区因安全事故死11人,重伤20人;1989年发生伤亡事故12起,死9人,重伤5人,仅6月6日至18日的13天时间内就发生伤亡事故5起,死5人,重伤2人。1989年死亡人数占全区工业企业伤亡事故总人数的66.7%,事故大多发生在建材(采石、轮窑)、烟花爆竹和建筑等行业,占全区乡镇企业事故总数的95%以上。1990—1992年有所减少。较严重的事故为滁州市琅琊乡陈桥村采石场二号塘口塌方事故,死3人,重伤2人。
自1985年起,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领导,是年10月,地区乡镇企业局和公安局、劳动局联合召开乡镇企业安全工作会议,提出乡镇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措施。各县、市主管局都确定领导分管安全工作,并配有专人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滁县地区乡镇企业局从1986年起,建立安全生产月报制度,产值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初步形成了安全管理网络。各级主管部门重点抓矿山开采、轮窑和建筑业安全措施的检查和监督,每年都配合公安、劳动等部门对易燃、易爆行业生产进行检查,对不安全因素提出防范措施,限期整改。1989年,全区对矿山、锅炉、烟花爆竹、轮窑等53个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较大事故隐患62处,签发事故隐患通知书8份,对12个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天长县在安全生产方面坚持抓重点,县乡镇企业局于1988年6月成立安全股。对全县乡镇重点企业分类排队,其顺序是:一鞭炮、二开采、三化工、四轮窑、五纺织、六机械,按照顺序结合季节和气候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搞好检查整改。全县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经过验收、整改和取缔,由1988年的26家减少到1989年的7家,全县47个易燃易爆企业和建材工业都建立了安全组织,配备了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1989年以后,全区乡镇企业重点加强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生产列入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承包责任制。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坚持“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楚不放过,事故的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1988年,天长县花炮厂、定远县张桥轮窑厂、来安县水口一窑厂、滁州市琅琊水泥厂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在抓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还加强了安全技术培训。地、县(市)先后举办了电工、火工、药工、锅炉工等技术培训班45期,培训1825人,对特殊工种进行专业培训,给合格者发证,全区乡镇办企业的特殊工种人员基本做到持证上岗。
五、产品供销
1979年之前,主管部门对社队企业的供销工作基本上不过问,完全由企业自行解决。1979年3月,国务院规定“各级社队企业管理部门,要设立企业性质的供销机构和专业公司。本区贯彻这一规定后,至年底,地县社队企业系统有8个供销经理部相继成立。当年为社队企业组织计划外木材2875立方米,各种钢材8507吨,生铁895吨,焦炭1186吨,煤3396吨,毛竹52158根,完成销售额251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1980年以后,各县社队企业供销经理部相继改为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到1983年,全区乡镇办的商业、服务企业242个;地县两级主管部门办的专业公司16个,其中供销公司8个,建材公司4个,建筑公司2个,贸易和服装公司各1个;社队办的贸易货栈56个,供销经理部61个。仅县以上专业公司就实现销售额459万元,销售给乡村企业的材料金额占40%以上。
滁县地区社队供销机构,1979年是社队企业供销经理部,次年改称供销公司。1982年6月,经滁县地区行署编委批准成立“滁县地区社队企业建材公司”,企业编制5人,拨给5000元开办费和2万元流动资金。1984年组建滁县地区社队企业物资公司。1986年底成立皖东大粮行。供销公司成立11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万元,流动资金32万元,专用资金27万元。
90年代,全区乡镇企业供销体系基本形成并初具规模。1990年,全区已有县以上供销建材等公司25个,其中供销公司8个,其它专业公司17个,共有干部职工885人。当年实现销售额2593万元,获利税227万元。
社队企业产品出口,在70年代主要是农村企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所生产的初级产品,如毛皮、猪鬃、竹草、柳编制品等,产品品种少、数量小。1980年以后,出口产品的品种数量逐年增加,1986年,全区出口创汇实现产值479万元,品种有编织、服装、草席、颗粒饲料、玩具、工艺美术等30多个。直接出口交货额42万元,间接出口437万元。
1987年,本区各级主管部门,开始把出口创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引导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的发展。据1989年统计,当年全区出口创汇乡镇企业40个,出口总值2144万元,出口产品总值1969万元,其中直接出口交货额313万元,“三来一补”工缴费收入64万元。
外贸加工产品出口数量最大的是草席、画席、柳编等。滁州市大王乡画席厂,创办于1974年,产品有纱筋薄席、三折席等10余种,主要销往日本、西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1986年底,共为国家创外汇120万美元,创利润36.8万元,上缴税金17万元,为本省、本区草席出口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滁东草席厂、来安县新津草席厂、水口画席厂、施官画席厂等出口产品数量也都可观。
凤阳县顾台乡地处淮河沿岸,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1986年该乡把具有传统柳编技艺的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乡柳编厂,生产的洗衣篮、自行车篮、果篮、花瓶套、酒瓶套等6个系列13个品种,产品销往香港、美国、西德等国家和地区。1989年共生产柳编产品2.6万件,出口交货额3万元。
工艺美术品和玩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也占有很大比重。1989年,全区乡镇企业接受产品扩散加工点15个(天长县7个、全椒县8个),共生产玩具50万打,实现外贸交货额近500万元。全椒县以县玩具总厂为龙头组建起玩具集团,乡镇玩具厂为总厂加工点,产品销往西欧、北美和西南亚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县马厂玩具厂,1989年生产出口玩具8万打,实现产值82万元,成为玩具生产的骨干厂之一。嘉山县柳巷、涧溪、鲁山、官山、自来桥、潘村等7个乡镇,1987年初与县明鹤服装厂联办刺绣厂,生产的和服、浴服、绣花软缎被面等产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当年共加工各种产品22万多件,创产值293万元,获纯利28万多元。天长县塑料编制袋厂生产的编织袋出口沙特阿拉伯,凤阳县大溪河米厂的精制大米和门台子镁砼制品厂的彩色玻璃纤维瓦销往苏联等国家和地区,都获得较好效益。
进入90年代,全区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高速增长。1992年,出口创汇乡镇企业达74个,从业人员10456人,出口产品生产总值21697万元,实际出口额14615万元。天长县居
1992年滁县地区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50万元以上企业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